基督受难 早在
尼禄时代,年轻的基督教就遭到历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后在三世纪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亚努斯(253—260年)时代,又一次遭到残暴迫害。到了戴克里先(284—305年)时代,自称罗马旧神
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视基督教为异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运。在此之间,也有一些皇帝对基督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基督教在公元1—3世纪中仍呈迅速发展之势,到3世纪已有教徒600多万人,罗马境内已有教堂1800多个。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徒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大地主、富有工商业者和官吏,甚至皇族也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的仪式逐渐变得复杂,教义也更趋向于顺从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也开始了解基督教。这就是君士坦丁时代到来之前基督教的状况。
信仰之谜 君士坦丁从何时开始信仰基督教还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年并不信基督。也许是他长年征战所见的血流四野的疆场,逐渐使他产生了“罪愆”观念,并从精神上投向当时看来充满仁爱思想的基督教会的怀抱,也许是他母亲和妻子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因为她们都是虔诚的教徒。而流行最广的说法,则是本文开头出现的奇异情景,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启示下赢得了米尔维亚桥战役的胜利,并从此眅依了基督教。
疑惑 很多人提出过,即使没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许多罗马皇帝都对基督教徒进行了残酷压迫,但并没有能阻止基督教发展壮大的趋势。这显然是值得怀疑的。联想到
摩尼教,也曾经传播到世界各地,拥有无数虔诚的信徒,也曾屡受压迫而不改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在罗马帝国时代曾成为基督教的重要对手。但摩尼教始终未能在重要国家取得国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残酷迫害,在千余年的飘荡之后,终于消失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联想到
尼西亚会议的作用,可以预见,假如没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个时代,被某个帝王扶植起来,但此时的基督教也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留下的烙印,而与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为不同。
君士坦丁与阿利乌斯教派以及罗马教派的关系
君士坦丁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首先,他命令召开尼西亚信经大会,因为大会第一阶段,主教们停留于关于神学上的争执,而没有进展,大帝本人非常愤怒,曾经发信件斥责双方,拖延怠慢,这是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的。学者孙熹等很多学者都认为:因为大帝深知,基督教在帝国内部开枝散叶,依然根深蒂固,随着罗马帝国的风雨飘摇,原先的多神信仰,跟把皇帝尊奉为神的教义亦然堕落,因此,一个统一的,强固的教会是巩固帝国稳定的基础,但是一个分裂的教会必然带来动荡,因此,关于圣三位一体的解释在尼西亚信经大会上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
尼西亚信经大会,正统与异端的分野,亚流派之所以被斥之为异端,是因为当时参加大会200余位主教,仅有2位支持亚流派的观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异端,阿里乌斯教派。
同时必须指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君士坦丁自己本人并无所谓异端与正统之分野。他临终时候接受的是阿里乌斯教派的洗礼,也是确真无疑的事实,他仅仅是希望利用教会的精神力量以及希望平衡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力量。有传言说大帝本人在尼西亚信经大会之后对罗马天主教进行打压,虽然只是风闻,但是,在他本人接受的是阿里乌斯教派的洗礼这一例证看来,其本人对所谓的正统或者非正统是有所保留的。
后代的历史,基本为中世纪的教士所编写跟统治,我们应当明白,这本非一个客观的立场,因此说,在大帝台伯河桥大战时候见到的基督信号,也有附会的嫌疑,不排除是世俗与教权相互影响,相互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