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天上芳林 //www.sinovision.net/?3419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负古抱今的道

热度 4已有 2000 次阅读2011-12-23 18:52 |个人分类:哲学论坛|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负古抱今的道

        ――读《老子》笔记(1       

              抱峰

 

(一)道的生成

    老子任春秋晚期掌管书籍的史官,面对周王朝的老迈衰微、战事频仍、百姓困苦煎熬、生产方式急剧变革、救世思潮空前活跃的局面,迷惑愤懑,报负难展,便心萌去意,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弃官,遍游天下。

他骑牛慢悠悠地行走,寄情山水,访贤问愚,丰富见闻,调动知识积累,长考着,探索着。慨叹:“回想起来,周围的人财物有余,吃喝玩乐,我却这样不合群,显得愚钝,昏愦,冥顽,鄙薄,如今好像被遗弃的婴儿,狼狈不堪,无家可归。可是心如海水激荡,如急风驰骋,唉,还是探求思索已久的东西,道,从中获取教益吧!”

辗转来到函谷关,与关尹倾谈。关尹仰慕他人品的高洁和学术的高见,建议把所思所想写出来,并提供写作便利。

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思如泉涌,很快,《老子》这部光照千古、惠及人类的不朽巨著,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方,中国的多事之秋,横空出世了。《老子》又名《道德经》,为《道经》和《德经》的合称。完书较为匆忙,简略多有错杂,仍不失脉络大样,深邃奥妙。

即便现代世人对当时中国的大致情状、时代特征也感到似曾相识,加之《老子》是人文学术的开山之作,人们很容易把古代与现代连结起来,似乎感到历史在周行,智慧在对接、佐证;难怪国内外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引用他某些穿越时空的教诲。

老子及其学说不仅属于中国,滋养了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属于未来。

(二)道是世界观

    《老子》第一章淡淡入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并不经意,却提出了其世界观的基础范畴,由此构建了世界观大厦。后世学者努力解读,认为这句话是进入大厦的开门钥匙。

在众多解读者中首推比老子小三百多岁的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辩大师,法家创始人,对老子所处时代和哲学环境感同身受,接受了时间沉淀的馈赠,不需要经过他人杜撰便能摸清底理,所以更贴切,更具权威性。韩非子指出,要明白常道和非常道两个概念。常道,从天地产生到消散不死不衰,是永恒的。而欲弄清与常道相对应的非常道,不能不涉及“理”;理,即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理虽然也是道,但是,局部的“一生一死”、偶然的“乍生乍死”,暂时的“初盛而后衰”不是永恒的,相比之下就是非常道了。大体上,常道与非常道的区别在于永恒或者不永恒。韩非子进而阐述:对于常道之所以说不明白是因为“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也就是它具有不可变性,全局性,必然性,长久性,不固定性,因而特别玄虚。连道这个名字也很勉强,姑且这么叫罢了;生要这么叫,也不是常名。(后来被认可,便成了常名。)

可以想见,在老子的头脑中一直有个蒙胧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知道它非常重要,产生并规定了天地万物。而产生并规定天地万物的绝不是上帝,上帝是以后才出现的,“象帝之先”之谓也。老子的道与上帝泾渭分明,从根儿上厘清了界限。(中国的思想家有着长久的无神论传统。)

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很执拗,说不清也要说,于是起了个名,称之为道,亦可称之为大。老子论道以实物和实物状态作了许多比喻,活灵活现。这样,人们很容易跟随老子的思路走,和老子一样以为道是个实体,凌驾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

其实,世界观――如果把道作为世界观――并非实体,它是个抽象的东西;并非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而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内。通篇观察,老子的比喻只是为了描绘世界观的特征,提示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罢了。

老子书中确有“无物”一说,所谓无物是不是指区别于物质的精神抽象呢?不是。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没有形状的形状、形象,恍恍惚惚,却仍然是个实体。

老子描述的道很玄虚。它无头无尾,没有形影,没有声音,没有体状,似有似无,或明或暗,看不见摸不着,“玄之又玄”。但它千真万确地存在着。像风箱,空虚而不穷尽。像兽类的母体、母体的生殖器官,孕育出了天地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它“有物混成”,是物质的;它“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对立的统一。

(三)无为

    可是,拉风箱用力要适中,用草扎的祭祀刍狗用过则弃之:一切顺其自然就行了。道周而复始,周而归根,许多事情并不圆满,也不要求圆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而退,天之道。”道如同浊水,“静之徐清”,搅动了又变得混浊,私心复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强梁者不得其死”,表明事物的对立双方是相互转化的。还主张无能生有,柔能制刚,弱能胜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清静为天下正”, “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总之一切要“守中”。可见,老子和孔子共同创建了中庸思想。

老子说:道,多么深邃复杂呀,是万物的主宰,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压抑锋芒,调解纠纷,取长补短,包容缺陷,以求得和谐――这就是“玄同”,大同。大同世界是全人类的理想,老子在书中对大同世界的要旨先后两次作了热情洋溢的描述。

基于上诉认识,老子推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的规律――无为。无为几乎贯穿了老子所有伦理道德、内政外交主张。

无为实质是不妄为,不谋私,不扰民,不张扬,顺道而行,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但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对于伦理道德建设、政治建设、民生建设、争取和平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然而无为思想也有消极面例如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等,这,不能不贬低人的生命价值,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儒家的克己思想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一脉相承,大胆地说,中国人忽视个性张扬的弱点与此传统文化的缺欠不无关系。

(四)道的两重性

    后人对道的理解与老子总有这样那样的偏差,非议颇多。主要指道是实体还是非实体。那末,道是不是实体呢?老子确认无疑,作了多视角描述。亦如上述。而实际运用,以道解释具体事物,推导特殊规律又变成抽象的了。道的两重性特征在书中大量出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的道已经作了抽象――不争,所恶。(所恶,以讨厌的低洼处比喻)简言之,道的抽象产生在具体运用中,难以摆脱二元论之嫌。

作为认识论的道,有人以为是物质的东西,唯物主义,有人以为是精神的东西,唯心主义,各置一词,各强调一个侧面,都不了解道的“两重性”、实际上的缺欠。

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具体和抽象并存,只能是抽象的,纳入精神领域。老子在道的抽象特质外绕来绕去,可就是没能清晰地完全地进入。所谓玄虚也好,奥妙也罢,均不是哲学抽象这一范畴本体。

认识事物的正确顺序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性到普遍性)再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由普遍性到特殊性)不可能由具体到具体,由实物到实物。对老子不应求全责备。老子说自己糊涂,是有一些,而承认糊涂恰是常人不具备的品格。承认糊涂才去敲真理之门,相对糊涂到相对不糊涂铺就了人类探索真理的康庄大道。

公允地评价,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达到的高度,已经惊世骇俗,令人感叹唏嘘了

(五)道就是道

    看了上述观点,一位擅长“悖论”的先生不以为然,说,如果老子还活着,或许嗤之以鼻:“你们让我的实物形体比喻迷惑住了,误以为道只是个混沌的大宇宙。奉请注意我的这段话,在第二章就写着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你们说这是对辩证法的表述,不错,可又是对道的本质描述,怎么能忽略呢?这里的有无、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不就是抽象的吗?不就是道的自身吗?你们说道只是物、不是非物,只有具体、没有抽象,这,是我的道吗?道仅仅是物质的大宇宙吗?例如,眼前出现座山,山有高下,而离开了山的具体,离开了高下、黄绿等等的抽象都不是我的山,我的道。好像你们的认识是人类的终极哲学,说穿了是在拿你们惯用的世界观、方法论套我的道。

诚然,我说过道生万物,就是你们经常引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难道,万物不生道吗?为什么不可以说‘万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道’?我没明确说过的就不存在吗?旧的事物不总在孕育新的事物吗?请记住,道生万物,万物也生道,道和万物同时存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自从有了宇宙、星系、恒星、行星、星上的岩石、岩石的晶体、可以无限分割的颗粒以致千奇百怪的生命,哪个不是实体不是抽象、不是道?道是个整体,为什么还要分实体之外之上之内?要知道,你们的说法纯属在分割道的一体论。你们不服气,认为我莫如干脆把道说成是物质。非也,请问单一的物质能告诉人观察天地万物的总原则,就是你们挂在嘴上的规律吗?

事实上,在用一般性、普遍性探讨个性、特殊性时,也就是你们所说道的第二重性时,人们不仅使用了道的原则,在头脑中还同时出现抽象了这些原则的具体事物。要知道,抽象是形象的灵魂。换个角度明白点说,抽象是具体形象的影子,只要运用就出太阳,影子就显现,除非不想用,把实体放在黑暗处,没人去注意它,抽象蛰伏在各自的载体中。况且人们习惯于以具体事物作比较和类推,甚至可能把抽象原则暂时搁置。例如,某个帝王实行暴政,人们经常用纣的暴政比较,往往淡化暴政一词,突出了纣的种种倒行逆施,如此,纣已经是暴政的代名词了。推理判断绝非如你们心目中的公式那么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一,有时由个别到个别;二,有时由一般到一般;三,经常以感情取舍。是感情,就是我说的精,精即情,对于这一点你们重视了吗?你们只知道我主张柔顺,哪里明白柔顺之心?实际情况,人们不是不知道感情,比如想打谁就打,想抢谁就抢。这样的感情受私欲支配,是旁门左道。我说无为,戒私欲,你们听进去了多少?我说“道混”你们听进去了多少?别再费心思剖析了,我明确地忠告――道就是道!”

                (六)求道精神

    老子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折服了后人。他说,因为道“微妙玄通,深不可知”,所以――要像寒冬赤脚过河那样,敢于下水,敢于奔向彼岸;像对待四邻、做客那样敬畏,谦恭;像焐化冰块那样,有忍心,有毅力;像未加工过的原木那样,朴实敦厚,占有素材,精雕细琢;像居住深山幽谷那样,心胸旷达,甘于寂寞;像混浊大水那样,包容歧见,渐渐澄清。

老子的治学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老子研究道的实践还告诉人们,面临微妙玄通、深不可知的事物一定要调动想象力,想象出假说,假说丰富想象,灵感和真知就在其中。

道玄虚,求道精神不玄虚。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仁善和道德模型
下一篇: 农夫-乌鸦





鲜花

握手
2

雷人
2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今又是 2012-1-10 22:54
没得大段时间,回头来细读。
回复 听雨潇潇 2011-12-25 05:43
嗯,深刻!
拜读并感悟中......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