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大家都关心摄影一些同样的事,我这里一并说了。供大家审阅交流。
复“暗香疏影”:
数码相机拍出来的黑白照片正如minxiongli先生说的那样,是“伪黑白”,而越是自动化程度高,伪得就越厉害。至少,更好的数码相机出笼以前一定是这样。所以,你说的自动档拍不好照片,理论上是对的。想进一步说明的是,数码相机是“大势”,用得人越来越多,也拍出来非常多的好作品。
我非常钟爱黑白照片。你无法让我更爱彩色照片。这不是偏见或偏爱,这只是我“读”东西的内心机制和需求比较个人化。我,不可以也不想丢失自己这个读法的站位点。
对我来说,彩色照片它比较轻浅,比较容易直接获得观赏者的直觉意识。但你想想啊,现在拍照片的大多数人为的是记录和表现,它没有必要老是“一本正经”地叙说更为深刻的东西。这个世界当然是需要色彩的。所以,黑白照片的寓意和效用及存在空间是相对狭小的。纽约中央公园内的TAVERN ON THE GREEN曼哈顿只此一家,麦当劳到处都是,你不能说麦当劳不是成功的。效用不同的。
谈“听雨潇潇”的作品“外婆”:
很高兴看到两种“体验”。从这两张照片上你仔细再看看区别你就能直接明白地发现: 1.彩色照片在掩埋成像里最要紧的质地,也即照片最要紧的灵魂,它“欺骗”了眼睛,也就会“误导”你的读法和感受。2.再看黑白照片。从头巾、额头、鼻尖和嘴角线去比较。你就会清楚地了解到照片的质地是什么东西,以及这个东西有多么地重要多么地不可或缺。
记得你拍过一些秦淮河的彩色照片。有一张好像是河边带灯楼阁的照片。能否建议你将它变成黑白的?你也会看见不一样的效果。放肆了,敬请参用。
答SMZ2010:
没关系,我尽量用我所了解的回答你的提问。
手都会抖,多少而已。多训练就行了。简单的方法是:
1. 交换不同手臂做“三脚架”;
2. 同样姿势下,练习横拍与竖拍两种姿势,以满足未来构图需要;
3. 下一步要敢于“打破”---大角度由下往上拍;要注意直线(比方公路)及曲线延伸(河湾或曲径)对成像的美的加注;试着侧持相机““斜拍”(镜头上下成对角),很多时候“斜拍“的效果是惊人的,非常有张力和感染力。有拍照丰富体验的人都知道一个要点:拍站着的人物(群),相机要偏低,拍摄角度要微微向上。这样的成像,人体会有更好的立体感。拍模特时我们经常这样做,因为会比较有张力;
4. 注意腰部用力适度,和手臂保持贯一。脖子手腕一定要放松;手掌手指则要用力合度。身体与气息统一了,才能保证相机的稳定;才能保证快速变换拍摄角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至于焦距,这和镜头长短,光圈以及对焦的点有直接关系。
简单地说:
1. 物体的景深是前短后长。比例则会根据相机与物体距离的不同而各异。所以一般对焦会比较多地考虑物体前方,即离相机镜头近处的物体景深,也即清晰度;
2. 一般情况下,如过物体或景物呈45度斜角,而大致长度以10米为例,那么对焦点应该在10米线30%左右的地方,也即靠前(近相机物体上)3米左右的地方应该是好的对焦定焦点。物体离相机越近,对焦点就越该前进至3.5米,4米等;反之物体离开相机越远,对焦点就越该靠前至2.5米,2米等。因为,相机、相机镜头的长度以及和物体间的距离比例关系决定了一定距离之外的任何点都属于景深的无穷大的囊括中,清晰度虽然无法精确定制但基本的呈现应该是清晰的。加上滤色镜能大大弥补自然消失掉的“清晰度”。平面拍摄的定焦,原理相近,只是误差度会变小;
3. 一般的数码相机,对焦后都可以锁定。如果不锁定,一旦构景时相机移动,焦点就会变化,对焦就会“失误”,产生“虚掉”的影像;
4. 对任何景物的拍摄,严格地说,拍摄的时间极其重要。简单直接的说法或建议是:只有早晨6点半,太阳完全升起来以前;傍晚太阳落山前这个时间段才是好照片应该出生的最佳时机。专业摄影师拍外景,除非被“逼”,一般是不会大白天扛着相机外出的。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内,气温、湿度和色度对拍摄的精准度干扰最小。而清晨和傍晚的斜射柔光是对景物最好的“衬托”,是拍逆光照片的最佳时分。此外,雨过天晴的瞬间,一定厚度的云彩飘过时的一刹那也可以,但比较难“等”,容易错过最佳光线时间;
5. 还是要说一说滤色镜。不用滤色镜拍照99%不能达到顶尖水准。那1%的一半0.5可能也只存活于一个极难把握的瞬间,而且摄影师得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并善于把握这样的瞬间;剩下的0.5%的可能则存在于无意识的偶然中,归纳为运气好。这其中有很多“小因素”。普遍的道理是,一朵黄白的水仙花(见“暗香疏影”的作品)中的黄白两色,事实上隐藏着一个被我称之为过渡色的中间色,这个中间色还是变幻的。按照梵高绘画的理论,阳光(线)的在不同时间里的转动,会使同样物体附有不同的色泽。夸大了说,物体的“本色”不会变,但早晨和夜晚它的“本色”变了,而事实是,时光的变化让我们的眼睛读到了时光的变化而非物体本身的色泽变化。数码相机再加彩色照片,他们永远不可避免地“义务”为成像“自动补色补光”。景物的黄色多了,它们就给蓝色“涂”层黄;树多绿色也多了,就会把蓝色天空“加”层绿。要命的还有,这种“欺骗型”的过度,还会极大地抹去成像原来非常本质非常细致的纹理。而滤色镜的最大作用关键有两点:1.剔除空气中温度、湿度、色度的干扰,使成像更为清晰精准;2.更完整的表现物体的纹理本质(也见“听雨潇潇”的“外婆“照。可以很容易的比较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警察办案的档案中很多地方只许以黑白照体现物证;
6. 数码相机有很多科技带来的优势。这没有异议。但在目前,还有一个令我呲牙的缺陷:乱对焦,瞎补光,不同差别一起抓。对了中心点,前后左右不准;反之,中心点好像又走掉了。话还得回头说,好的数码相机的摄影者还是能极好地把握相机,拍出好东西来的。只是,要将相机各方面的设置调到需要,过程太烦太费时间;
7. 大多数好的摄影师知道并习惯与这样一个道理,用传统相机拍摄,在补光的钮键上都手动设置减1/3或1/4曝光。当初,纽约大约半数的顶级摄影师都遵从我的建议。道理是,照片的细腻程度在传统的底片上需要一定量的减光,然后通过暗房拉长胶片的冲洗时间或减低胶片的冲洗的温度来达到最佳效果。通俗点讲,就事论事地曝光会打掉景物之间(细微)的层次。中国人的电视剧、电影和私人如同结婚照等,犯得是大体一样的错误---平直曝光。结果是,大多数成像“白光一片”---太亮了固然可以打掉一些所谓的缺陷,但画面的整体层次灭掉后,整个画面美而不丽,或丽而不美。总让我觉得有点丢西瓜捡芝麻的。
看minxiongli的黑白照(第三张):
那张照片将很多事情都说得十分清楚了。(最前部的椅背)景深牺牲了一点是为了更好(深)的景深,也没有牺牲掉对光的误差。这种黑白照表现的质地看了以后还能说什么?!棒极了,挺呱呱。放在任何地方都是美妙的。建议minxiongli出售这张原作的拷贝。很多人会买的。我肯定会,大张的那张种。
当然,都是黑白,世界不免单调。喜欢彩色照片的朋友们不要责备我。我说的只是一个很尖小的专业顶层里的关键问题。了解了,对摄影无论从那方面将都是没有坏处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