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7|||
俗,在古代中文原意里,是人之谷物,平常食用依赖;也有“人口三说”一讲,人,此地泛指众,入化至“谷”,取其型,“三说”里的三是虚词,本为众口皆然,泛泛成章的意思。俗的反切词是雅,又是一说。
俗作为形容词,通指平常普及,存在于凡众宽泛的意识或生活行为里,为广义词;也能用作名词,用于状态。至于通俗、平俗、庸俗、雅俗、同俗,易俗、俗化和俗变等,不过是演化,也是方向各为的伸展,无需深掘的了。
俗的通义词放在中文里本质很难被精确,而在英文里就比较清楚,从Common普通平实开始,能够通化为Popular广延宽泛,是指无所谓褒贬的意延,泛指情状尤其是事物之时段性的被接受继而展化的状态和程度。有趣的是,中文的俗字,内在与人相关的,英文里也有一个简意的对应词,叫folk,民俗、民情、民状和民之一、二、三的同属类推。
这些个简说其实不为字词本身,而是Folk之于common里的popularization,一如modern到modernize,走到modernization的过程演化的名词性伸展。
俗的种种,大致呼拉一个总揽,落在文化里,以通俗文化论,是对比于古典精致格调制式的演化和进变,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没了以前固有的疆域,也没了那个疆域里呆板生硬的僵持,不再是规格上高不可攀的不为熟知,而是愈加普及了的宽大。也因为这个,通俗文化可以在一定的文化基位上,被狭义地定为弱势文化,没有贬低的意思,其根本原因是,在那种过于无度的宽泛里不断呈现的系列特征。通俗文化的类型种种,因为像一席席免费流水午餐那样被烹制端上了,享用就极其便利,而无有严格规制的规定和讲究的享用,也对应供应形成了内容质量无需太高的需求。再者是,制与享的这种原初本式会依据社会即时形态形成易化,逐渐脱变成无需任何束缚和规制的无有不可和无所不为,无论在通俗文化的内容、质量、形式还是意义上就必然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繁错。这样的繁错大势下,一切创作的本由和形式,连同需求和享用的状态都产生了人的内心及底的变更,比较显著地体现在,现做、易做、易展、易用和易消化上。逐渐地,通俗文化就会出现一个极其明显的走样,做成相对于精致高雅的弱势文化。而弱势文化的通行、时兴、流畅和被追捧,其节、其度、其型、其态、其理、其质不被它的相应有所节制和调控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冲击和削弱主体文化。于是可以说,当通俗文化以不可抗拒的形式出现之后,社会的紧急需求不会是随势而流的推波助澜,而是需要归纳和制导,用于维护和滋养无损整体和主体文化的根本。这样,大势不会被阻断拦截,而文化则不会因为长久痴迷于弱势而逐渐地在文化的自然进化中,降格人类总体的冷静和智慧,不断因此削弱文化的内容、形式、制作和效用。
通俗文化形式种种,另有一个通显的毛病,匆匆快制之外的匆匆离场,时效性很弱,而且群组性很差。我们如今很难看见适合男女老少的、能够穿越时光片段的、不为时髦暂由制约的经典作品了,因为通俗文化更侧重于一个形式的名片,一个明星的效应,它,不需要领袖,因为领袖对于人物的要求很高,于是难,于是在本质上与通俗“易”的本底和需求格格不入,或很难兼容。但是,俗话说得好:清水不养鱼。也是自然的生成状态的由衷,不能不针对的。文化的领先,应该属于领先的人物领先于潮流的砥砺,那不会是简单易行的忽而激动,也不是简化的诱惑于功名利禄的冲动,他们必须具备一种忘我的情致、为了一种更高的社会价值,将自己融入到无我的前行中去。他们必须是这样的,勇敢地担起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去鼓吹、去号召、去以自己的能耐和效用作出通俗文化里的不通俗,用于规范通俗,将所谓无度无由无节无制的为所己好,化作社会更高的文化行走。我想,这并不会违背任何人的任何利益。关心社会和文化,很多时候是没有所谓成本的,只要愿意,只要分出点时间和关爱,就能实施。多少不是问题,至少不会如同犯罪作恶那样受制于结果和法律的制裁。这其间,即便功利一番,成本是很容易被精确计算的。于是,剩下的问题只是简单的一问:我是否能在流行的通俗里,做一点更为像样的努力和贡献。这不仅于个人,于世界文化之大同也是不无善利。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是我一个人的私语,是我反复重温了安德烈.瑞尤后的又一层感悟。在我即将介绍的他的一段视频里,我看见了一种新的通俗,是从音乐的天堂里下来,做成一座不一样的文化桥梁的行作,集合了大千万众,经由古典泛众的“乐式比喻”,为众人推举典雅的精致,同时将那种不朽的典雅,汇入通俗的汪洋。
略知欧洲文化传承和特征的人们都知道,欧洲无论是宗教、政治还是军事的混乱里,始终保持了不断的文化比拟、文化交合和文化互为推升。我们不能以地域的便利去解释那样民俗的通融以及那个通融里相对于其他方面人的高出,在中国,优秀的文化也曾不止一次地通融起几十个民族、几百个政治模样和几千个不同方言习俗,那种难度不会比欧洲文化的通融来得更为方便和简单,所以,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只是,我们再也不能过于通俗和放任通俗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进步,不能再在松松垮跨、嘻嘻哈哈、疯疯癫癫、迟迟楚楚里跌跌爬爬了。大家都该至少重新通过比对好好认真地重新思考一下了,不为自己有何不可,想想自己的后代,想想我们今天的理智和严格,不会让自己和民族丢脸的,还有什么可以失去,还有什么放不下,或是谨小慎微、反复自己、犹豫于层面上的光亮和红焕?
我推出这段视频,就是想介绍一种中国之外的文化情态,就是想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样的音乐历程看见可有的努力形式和方向。那段音乐,那里的对话和幽默推波下观众的心心相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也是一种可被储存继而传送和扩大的能量。
视频的大致德/英文讲说的内容是:安德烈在国外的一场演出,被三岁孩子阿基姆(阿基姆)看见。阿基姆打小莫名地喜欢提琴,看了安德烈的演出,钟心不已。三个星期后,安德烈收到了阿基姆的一封信,信里说,老师之后建议阿基姆的母亲给小阿基姆一把提琴,然后将他送去柏林音乐学院学习提琴,很快,孩子的天才日渐风长,而这位天才孩童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了书信里:他非常想和安德烈同台演出。
安德烈接受了这位当年只有三岁年龄的天才的要求,许他在自己庞大的、名望极高的大乐队陪衬下,演奏孩子心爱的小提琴。。。。。。
孩子还小,孩子依然天真,感人的是,这并不影响安德烈的决定,可以想象,安德烈要的不是仅仅提供给小阿基姆的一个满足他的机会,更多的是,安德烈想通过这样的推举和宣传,鼓励和支持全世界热爱音乐的孩童。这,就是博大和厚爱。这就是安德烈这位经由古典,走向而非淹没于通俗的成功之举。
好了,就到这里吧,不去用话形制阻隔了,让我们一起跟着三岁的阿基姆,在古典音乐通俗的演绎里,欣赏雅俗共赏的欢悦吧。谢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N2SQ4m7M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