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0||
说到读书,需要内心娴静用于潜心和慎独恐怕没人反对;说到我们当时的那代人,想把书读好有三个可以依赖的可能:独立勤奋、良师益友、思辨创作。说成两个半也许更精确,因为我们那时,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导师可以追守。于是横向里尽可能地去接触,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登门造访,排疑解惑。
我是学外语的,唯一的好处是,自己父母学院里的那些教授可以讨教,还有就是工作中经常利用可有的时间向老外求教。当时,如果能在读书有关的关键问题上得到及时的教导和斧正,内心的快乐是无法言述的。
到了美国后,很多朋友问过我这样一个一般人都会经常碰到的问题:你去了美国后最大的遗憾在哪里?我内心唯一的答案永远是,离开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朋友、自己愿意去尝试的文学的道路。
一九九五年前后,好友锋、洁和澜叫我考虑一起回国,我没走,因为美国的生活已经展开,走非常地不简单,而且还会莫名其妙地辜负摄影圈子里一大波互为依存的朋友。事情就这样耽搁下来了。我,错过了中国发展势头最好的年代,有点遗憾,但不后悔。
记得离开中国的时候,将两部半文字作品留给了一位才学俱佳的朋友;上千册的书我无法全数带到美国,只随身带来《西方美学史》、《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和所有的寓言童话集。
现在偶尔还会去使用《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为了确定概念,也是为了温习之必要,包括喜欢。今天也是去无事随手翻读,看见了两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后生代翻译大师林骧华,另一位是我极好的挚友,当初我们四兄弟(自称“四人帮”之“后四人帮”)之一,如今的哲学艺术理论的著名教授,出于复旦中文系。
我的这位朋友,是我们那时读书的“导航”,非常多的市场新书,都由他追踪了解后,作出分类和概述,并划分出上下高低,轻重缓急。这为一大波当时“囊中羞涩”的朋友们提供了经济而又准确的购书和读书的捷径。我们四位好友,除了原远东国际出版社的社长,三人都入了圈子,无论后来我们如何入世,最终基本都喜欢并涉及着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比较,这应该和我们那时共奉主题的个人兴致和集体读书的模式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我的这位朋友,他读书时就非常崇敬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林骧华教授。原本就想成为他的研究生的,结果因为留校之故,升级做成了朋友,如今自己带起了研究生;可他心里却一直敬着林骧华,视他为读书、学识和做人的楷模。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众多的出色翻译家,巴金(《处女地》、《六人》等)、傅雷(《巴尔扎克传》等)、万培德(《十字军东征》)、叶君健(《安徒生童话》)、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死时只有32岁)、罗念生(亚里士多德之《修辞学》和被号称美学经典之《诗学》)、朱光潜(《歌德谈话录》、柏拉图之《文艺对话集》)。。。。。。时间在继续,一路上都是鲜花和奇葩。
中国现代文化的裂断结束于1976年那场公判。之后在中国,好的翻译家才陆续翻身,到了80时代初,一些品学兼优的学者,开始在万分艰难里,凭借非常简陋的资料开始了唤醒和教育几代人的伟大征程。其中后生代的领军人物之一,就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林骧华教授(生于1951年)。
照片取之于网络,右二:著名翻译家林骧华教授
有多少难呢?花了多少日夜呢?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影响到底有多么巨大和深刻呢?请看我简录在此的林骧华教授非常小的一部分贡献:
《美术史论》、汉娜.瓦伦特《政治的承诺》、《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蔡英文导读),《世界文明史上下》、《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萨特: 《纯粹理性批判》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卡夫卡》文集,还包括非常多的诸如弗洛伊德、叔本华、尼采等一代伟匠们的巨作。其中必要指出的是那种劳动是呕心沥血般的倾注,因为哲学经典词语的不可或变和更改性。要翻得精确和准确,不仅对西方人文史的知识积累和条目归类要做得很整齐很机制,还要有非常深厚的中文功底,以及挑战自己、不断更生进化自己知识内容和结构的艰巨任务。
林骧华教授是一个相貌、举止和姿态非常平凡从容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几乎从不浪费一切可用的时间,也许正是如此,他才可能怀抱企望和信念作出极高质量的、连续不断的诸多贡献,令人钦佩!
如果说有人没有读完《家》、《春》、《秋》、没有读过王凯运和《吕氏春秋》我不会惊讶,没有读过三毛、琼瑶、和张爱玲等也很正常,我们那批人本来就从来不读通俗类作品。但是,只要是现代的中国学子,没有受过林骧华教授的译著影响读完大学学科的人,我敢说中国没有。这就是一代文豪的大模大样。一块鲜有人瞩目的丰碑,比起那些大言惑众的现下所谓巨儒大师们来说,林骧华的文化贡献和地位,在介绍西方文学、哲学、美学等领域里的作为,无人能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对。仅仅是汉娜.瓦伦特的系列著作,就足以让他傲立群雄了。我说的是文化和思想的本质价值。
文化和思想的价值还在于一些常被中国出类的文人忽略的重要细节,我归类于以下几点:
非人文史经典不翻、非历史跨纪元的大作不翻、非那些能作为文化长河底床和基岸的文著不翻、非企及历史人文文学、思想和精神价值本质的东西不翻、非不能引起深层思辨并以此统贯文化本旨并启发和领衔时代进步的东西不翻。。。。。。。清一色的都是历史巨著和经典名篇。文化砥砺和建树的宗旨如此硬挺拔硕的,中国极为罕见。
1989年5月首版5000册全国发行的、由林骧华教授亲自主编,我的好友主笔(之一)的《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在第一时间里送到了我的手上,算是临别的赠送;我送出去的近千册书,换来的不多,这一本外加《美术史论》,但是价值非凡,它们跟我横渡太平洋来到了纽约后,从来就是我的珍藏我的爱惜我的感动和我的荣幸,因为其中那样的意义:是时间送给我的纪念,时时提醒着我,中国真正文化人曾经的艰难、曾经的奋发、曾经的贡献。他们以他们不屈的努力建造了属于时代的碑志,同时也在文化上缔造了永远的光荣和伟大!
向这样的文人学士们致以永远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