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今又是 //www.sinovision.net/?3355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向着你心灵的大殿 我 辉煌的剧场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又是《再见“送别“》

热度 3已有 11753 次阅读2011-9-21 12:54 |个人分类:思考及讨论|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追念杰出诗词大家李叔同

 

 

今天要用穿插倒装法写出一份纪念了,纪念中国近代现代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李叔同。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圆寂”。学名曾经是广侯,字息霜,出市入寺后号“弘一”。祖籍浙江平湖,祖辈及第进士,移居天津。从小生活优渥,受了相当好的教育。中国近代史上悲剧里的“福利“他都享受到了:先是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和佛学影响;之后又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1905年,还去日本攻读了(西方美术)油画和音乐,同时涉足新兴的“西式话剧”。这对他以后生涯里几乎所有的经历和路程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他,德高望重,所涉极广:音乐、绘画、书法、篆刻、话剧、作曲、佛学、词(诗)律等都有涉及并有非常深厚的造诣。网上的资料也是出于尊重和厚道的缘故,好语佳词不计工本地往他名下贴。我觉得有点忽略了要点。

 

 

 

他的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音乐都去了解了一下,一流能算的,但绝对也不像公开资料上说得那样“崇高”。对前人的一切努力贡献,尤其是对李叔同大师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和“求新开创”我极其崇敬。但是论到文化,仅凭感情和虚知瞎捧,有失文道。他的作品大家都可以打开仔细阅读,道理是能真真地看到的。至于佛学,我就不能瞎叨叨了。

 

 

早年练习魏碑书法,见着书法功底了。
 

中国文化里有一个怪胎叫“喜欢你就捧死你,不喜欢你就踩死你”。好的人和好的东西要被、该被捧大吹大吗?那叫呱噪,吵死了。真正要不得的。闲话一句。

 

就李叔同本人而言,他的“巨大贡献”除了佛学,最大的是在民国和蒋政府时期。有的话我就不方便多讲了。大家可以去美国百科全书和台湾史志里去读得更为详尽。

 

我的理解不一样的。在我眼里,他才华横溢,没得说的。但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是人的一生感怀天下,一生矢志以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完整呈觉悟地上升。这才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亮点。

 

让很多中国人记住他的,不过是他许多贡献中的一个小亮点。因为入了乐,方便起行天下,由而更红。

 

我依然固执地以为,真正开始喜欢他的话,先去或后去多了解他,多少学会比较整全地了解种种历史人物和事件,回头再面对大师时,咱们就会心平气和,十分理智而又虔诚地,不仅从前人那里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感悟那个肉体涵括的灵魂。只有在心底去认知了、认同了我们才能借由大师提升并觉悟自己,至少不会瞎起哄,拿着形容词像给村姑化妆陪出嫁那样,把人弄得花里胡哨,不见了本样。

 

写李叔同,倒不完全是因为他的《送别》,而是唐后主李煜、明末清初词学大家李清照的“牵引”。都姓李,怪怪地在我意识里连成了线。最终做成两个字:钦佩!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苍廖、动情、音远、意厚,所以好。

 

我有心去看了一些介绍和评论。不好意思说,整个地胡说八道。拿着自己的“知识”逗弄先人。什么格律、音调、字节、格式、段落等等说法,全是瞎掰。我反复读了《送别》,又去追踪了背后的“故事”,觉得这是一个才情诗学造诣都到了位的高人。什么叫高人?尤其是诗词方面的。我可以说,写诗词时故作的、先拿着词律和音调作怪的人,肯定不算。诗词方面真正的好手,文辞节律音韵等早就不是问题了,也不会受那些“皮毛”之累,情感到了、灵通有悟了,好东西就会“自动”跃然纸上,凭得不仅仅是才华和技巧。无论是李煜的《相见欢》还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到李叔同的《送别》,会是那种无中生有的“娇作”?先把我的脑袋砍了去。呵呵。

 

我就不去“生气”了。简短一下背景故事:
旧时上海,李叔同有好友五人,称“天涯五友”。其中一位女友,姓叶,家道中落了,来与众友道别。时逢漫天白雪,冷风寒雨。李叔同百转之余无言以对,请得叶小姐从寒风里转回,在屋内温暖的人环里弹起了钢琴曲。曲调之内,别离时分,诗人情感万千无话可讲,便挥毫写下了之后闻名于世的上佳之作《送别》。之后又贴着日本留学时学得的日本民谣《旅愁》的曲子完成了谱写。就那么简单。

 

就那么简单,就那么淳朴,就那么任情用心,所以才有如此大作!

 

日本歌曲《旅愁》的作者是犬童球溪。这首由他写词,借用他人音乐谱曲的歌,在日本,如同以前我介绍的《星》,是家喻户晓的名曲。唱的人非常多,我独独采用了日本女歌手森昌子的演唱,不为好听,除了介绍的需要,我在乎的是森昌子同样的简单、淳朴和情真。缺了这些个物什,这首《旅愁》,不听也罢。是我的意气。

 

也贴上了歌后邓丽君的演唱,因为邓丽君常年以来,歌声里最杰出的特点也是简单、淳朴和情真。将她们放在一起,听着可心,也不会违了诗人李叔同的人品和意为。

 

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旅愁》还是《送别》的乐谱都出自美国歌曲《梦见家乡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词文曲者的名字叫John Pond Ordway (约翰.P。奥德威)。

 

约翰.奥德威:1824年8月一日生于撒冷母,马塞诸塞州,是医生、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和政客。他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后期自愿报名参加了美国内战,曾在盖蒂斯堡战役里为北方军医治伤病员。

 

他的著名歌曲作品主要与两个:1855年写下的《闪耀的星星是欢笑的爱》(Twinkling Stars are Laughing Love);以及1851年完成的享誉东南亚的名曲:《梦见家乡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加上《旅愁》和《送别》,约翰可以很开心了,他将永远被记住了。 他的原文歌词如下: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Music and words by J.P.Ordway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Dear home, childhood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 dale with mother,

Chorus: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Sleep balmy sleep, close mine eyes,
Keep me still thinking of mother;
Hark! 'tis her voice I seem to hear.
Yes,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Angels come, soothing me to rest,
I can feel their presence and none other;
For they sweetly say I shall be blest;
With bright visions of home and mother.

Chorus: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Childhood has come, come again,
Sleeping I see my dear mother;
See her loved form beside me kneel
While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Mother dear, whisper to me now,
Tell me of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
Now I feel thy hand upon my brow,
Yes,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Chorus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下面请欣赏:

旅愁:

 

 

 

 

送别:

 

 


结语

我在这里只将李叔同列为优秀杰出的诗人而非其他,是因为我对他的作品《送别》的特殊情感,也是因为不想和昏人混在一起瞎吆喝。我宁愿撇开了去,将大师诗化,留作更为集中而又不失清新的模样。

 

三李纵贯,我又省得什么了呢?文学?辞赋?诗歌?

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三位大师揭晓的一个共同点:厚实华章靠得不是词汇堆砌,还把一点牢靠的意念玩得滴溜溜转,厚实华章靠得是最为情切的简单。

 

不妨重新去阅读《相见欢》、《声声慢》、《送别》和类似的许多众多。其间的共同点都在一处:简单通透。那才是文字的大样无极,悟透了的智慧。拿现在的很多所谓高级或流行的东西去对比一下,文采功底咱就不去说了,单说三李文辞的简单通透,还在几十甚至千把年前,真是让人不堪唏嘘了。

 

学无止尽,该是引以为鉴的了。风人的感慨!

 

再见送别?!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回复 今又是 2012-9-25 22:34
jiejoy: 呵呵,谢谢,李叔同的放浪我也知道,但仅仅是看各方的资料才了解的,毕竟对他的认识只是书面的一些东西,也是写书之人给我的。因为我不是很懂诗词,对他在文学方 ...
向着阳光天天走去!
回复 jiejoy 2012-9-25 22:28
呵呵,谢谢,李叔同的放浪我也知道,但仅仅是看各方的资料才了解的,毕竟对他的认识只是书面的一些东西,也是写书之人给我的。因为我不是很懂诗词,对他在文学方面不敢也不能有什么评价,也许有些方面与他是相通的吧,所以会非常喜欢他。
进入佛门的人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但我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放心
我所以喜欢听歌就是音乐可以让我对生活充满热情
回复 今又是 2012-9-25 22:13
jiejoy: 以前与一位朋友也聊起过李叔同出家的事,朋友说是因为李叔同悲心交集,而我偏于寂寞苦闷无可懂之人。当一个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无可交流之人时,那种苦闷是外人不 ...
怎么回事啊?不啦。生活中你得学会找到看清自己的一个棱角。跟你不熟,不敢放言。你有空就去我的日志里,在”音乐与说“里走进另外的世界吧。

李叔同是被很多人神话了,其实他放浪的日子几乎毁了他,他是颓唐加失望走入空门的,和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没什么关系。进了佛门,他才找到自己。其实是被逼的。之后数年,才心存昄依。他的文采是好的,可远不是中国的一流高手。就是和他同时代的人里面,他也就是说的过去。那个时候,西方去的学子回来了一批,形成了新风气,其实功臣是李鸿章和他的洋务运动。之后才有五四:屈辱不堪后的吼叫。
交心交友永远是难的。但不能放弃信心。握手!
回复 jiejoy 2012-9-25 22:05
以前与一位朋友也聊起过李叔同出家的事,朋友说是因为李叔同悲心交集,而我偏于寂寞苦闷无可懂之人。当一个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无可交流之人时,那种苦闷是外人不可知的,而佛学的博大广深,可以了以寄托。呵呵,也许哪一天我也出世了
回复 今又是 2012-4-20 17:17
听雨潇潇: 疼痛难以入眠,思念大哥和所有中文网的好朋友们,用手机上网给您请安!并请大哥替我向您的家人问好!
我地妈。几乎天天在念叨你呢。今天还答应人写下“听雨潇潇”并将《心琴月》转给了漂泊未还家呢,莫非上天有灵?好了。不在这里多说。潇潇的好,终身难忘。回头给你邮件。我天天为你祈福就是了。
回复 听雨潇潇 2012-4-20 16:05
今又是: 傻家昨天漏夜拜读小妹大作及留言,感概再三。没的说了,为你做的东西太多了。请再听听《鹧鸪飞》。谢谢。
疼痛难以入眠,思念大哥和所有中文网的好朋友们,用手机上网给您请安!并请大哥替我向您的家人问好!
回复 今又是 2012-4-9 10:11
听雨潇潇: 《送别》耳熟能详,特别喜爱。
傻家昨天漏夜拜读小妹大作及留言,感概再三。没的说了,为你做的东西太多了。请再听听《鹧鸪飞》。谢谢。
回复 听雨潇潇 2011-9-25 07:58
《送别》耳熟能详,特别喜爱。
回复 今又是 2011-9-24 22:42
To: 抱峰 你曾经说:
我理解,词是对格律诗的突破和发展,而自由诗是对词的突破和发展,基本上是由二、三、四言的单位组成的。这二、三、四言是美的细胞,汉语久远的提炼。自由诗要继承,学习格律诗,尤其词,却不应拘泥。形成体不形成体并不重要。我在初学中。按先生的引领,越走越艰难了。陌生的领域太多。
诗是”型“,心意节律有了的话,可谓诗。空讲形式的话什么都不是了,只能作”下水“了。有些人过多地计较了文字的表达,心意偏了,出来的东西就会偏。文字再好,也是空的。
“自由诗要继承,学习格律诗,尤其词,却不应拘泥。形成体不形成体并不重要。“
说得非常好。其实,自由诗非常难写的。很多人以为好写是错”悟“。自由诗可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新式题材”,在李白之类人手里早就玩翻了,哪里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记得王正鹏先生也说起过:没有一套自己理论的“自由”或“自创”,等于是“不知所以”的无奈,是文化功底虚弱和严重缺乏的表现。涂得再白的狼,依然不是羊。这可是讲了两千多年的寓言。你说是吧?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写诗可以开始了。也不用过于担心技巧,那是练出来、悟出来的。不会“有天才”到不用操练的份上。我们敢想敢为,实事实做,大致就不会错了。与你交流了。
《送别》跟你说大老实话,是“小曲”。诗歌上不能和李清照徐志摩相比的。风人的意思。
回复 抱峰 2011-9-24 18:12
我理解,词是对格律诗的突破和发展,而自由诗是对词的突破和发展,基本上是由二、三、四言的单位组成的。这二、三、四言是美的细胞,汉语久远的提炼。自由诗要继承,学习格律诗,尤其词,却不应拘泥。形成体不形成体并不重要。我在初学中。按先生的引领,越走越艰难了。陌生的领域太多。
回复 经典影片 2011-9-22 03:08
我听长年的学者说过,弘一大师真正造诣不在琴棋书画上,是在佛学上。《送别》词是经典,分享了您的美文!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9-21 22:49
To: 小月 你曾经说:
我大哥也是68届大学毕业,但他学的是小儿科,读六年。我的两个表姐都读外语,一个是复旦英语文学系,另一个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毕业时都去了军事化的农场。我是六五年初中毕业,所以应叫你一声大哥。
是吗,你大哥也是68届毕业生。他应该比我大啊。他读6年书,那应该是62年入学。我是63年入学。63-68年。你表姐都到过部队农场,哈哈,你问问她们那里的日子该是什么样子。一边种水稻,一边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后来还搞运动,配合社会上,在学生里面抓“5.16”分子。但到了突然毕业时,运动自然停摆,那些正被调查的嫌疑分子,最倒霉,没有人管了,草草收场,把未搞清的问题存到档案里,那谁还敢要啊。好多人惨遭“退货”,不知他们后来如何挣扎到现在。惨了他们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在农场是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但毕业分配却摇身一变,成了再教育别人的人了- 我当兵啦!哈哈。人生太可笑啦!正如样板戏唱的:一颗红星头上戴,两面红旗挂两边(大致如此吧)。从工作单位大门出入,卫兵还要给我敬礼呢。哈哈。太夸张啦。太搞笑啦。
回复 小月 2011-9-21 22:35
To: 宋德利 你曾经说:
什么叫高人?尤其是诗词方面的。我可以说,写诗词时故作的、先拿着词律和音调作怪的人,肯定不算。诗词方面真正的好手,文辞节律音韵等早就不是问题了,也不会受那些“皮毛”之累,情感到了、灵通有悟了,好东西就会“自动”跃然纸上,凭得不仅仅是才华和技巧。无论是李煜的《相见欢》还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到李叔同的《送别》,会是那种无中生有的“娇作”?

非常赞同。高手写诗词绝对不会像是拿着月饼模子去刻制

我大哥也是68届大学毕业,但他学的是小儿科,读六年。我的两个表姐都读外语,一个是复旦英语文学系,另一个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毕业时都去了军事化的农场。我是六五年初中毕业,所以应叫你一声大哥。
回复 宋德利 2011-9-21 22:28
通过的精神折磨,应为“痛苦的”精神折磨。
回复 宋德利 2011-9-21 22:23
什么叫高人?尤其是诗词方面的。我可以说,写诗词时故作的、先拿着词律和音调作怪的人,肯定不算。诗词方面真正的好手,文辞节律音韵等早就不是问题了,也不会受那些“皮毛”之累,情感到了、灵通有悟了,好东西就会“自动”跃然纸上,凭得不仅仅是才华和技巧。无论是李煜的《相见欢》还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到李叔同的《送别》,会是那种无中生有的“娇作”?

非常赞同。高手写诗词绝对不会像是拿着月饼模子去刻制月饼那样,拿着诗词格律套句子。而是像高明的厨师用自己的手自由拿捏面团做面食那样游刃有余,但最后做出的东西却既香甜可口,又有模有样。这叫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至于由《送别》引发的诸如毕业之际学友送别,很遗憾,我们这代人,至少是我们那一届毕业生,没有福分享受这种既凄厉,有难忘的别离情调。原因无它,只是因为我们那届毕业生(68届)外文系毕业生,毕业时候一起集体被送到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2年之后,经过通过的精神折磨(都以为没有人要我们了)之后,突然之间分配工作,大家都没有来得及搞一次聚会,而是从分散在各处的土坯房里直接分批坐上车子(什么车,都忘记了),就这样在农场分散着各奔他乡了。咳,说得太远啦!
谢谢你这篇美文,从中获益匪浅。
回复 粉嘟嘟 2011-9-21 21:42
To: 今又是 你曾经说:
http://bugu.cntv.cn/documentary/humanities/kaitan/classpage/video/20110905/100044.shtml
请抽空看看。请!!!

好的收到!
回复 小月 2011-9-21 21:34
李叔同的“送别”悲仓悱恻,传唱了那么久,是中国小资易伤害的一代情怀。
还有一首“送别”是红歌,送君送到大路旁,那不知是什么情怀,据说是受误会,所以也感动过一代中国人。“再见吧,妈妈!”雄壮的多了,听听不错,唱得那么高不容易。
回复 今又是 2011-9-21 21:33
To: 粉嘟嘟 你曾经说:
可惜啊,这个时代,我们的视力统统下降了,看不清“李叔同”了!
http://bugu.cntv.cn/documentary/humanities/kaitan/classpage/video/20110905/100044.shtml
请抽空看看。请!!!
回复 今又是 2011-9-21 21:20
To: 粉嘟嘟 你曾经说:
可惜啊,这个时代,我们的视力统统下降了,看不清“李叔同”了!
刚才给天涯回复里说了些。我胆子很大,但是都很巧被我说着了。他的文学才气就是一般般的,全部捏在一起或可以说他是”才华横溢“。我在CCTV上正在看一个访谈。主持人是傻蛋,还装;第二位的教授尽管端着虚架子,倒是说了老实话也说到了点子上,对我有相当的说服力。回头我把链接给你希望你们也去看看,想想。这里面折射出来的东西可不是什么小东西,道理非常大、非常有益的。所以,我会写这个东西。回见!
回复 今又是 2011-9-21 21:14
To: 寻迹天涯 你曾经说:
最喜欢童声演唱的送别,让我想起毕业时,几个好同学抱成一团,唱成泪人儿的情景。那么多年过去,每次听到,免不了还是惆怅满怀。
很多的话可以说的。心芽说有电影和电视剧,几分钟前我去CCTV查调。看到一个访谈,Apple机器不让我看得流畅,只好回到Window上。看了几分钟,我非常激动,因为我没有丝毫“读错”李叔同。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居然得到了有力的核证,非常喜悦。回头或会再续。
《送别》其实很幸运的。不说了。
我们大学毕业那天,男女生都挑自己的好友相聚,我是到处乱窜,窜到学生会办公室,才遇见几位有腔调的,唱的那首歌已经背不全了,好像是《多少次天涯别离》:多少次天涯别离,今天难得又相聚,我的眼里淌着泪水,那是流出的欢喜。。。。。
青春无样,青春无悔,青春在记忆里犹然鲜活和美丽。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