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美美的美好人生 //www.sinovision.net/?33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人生是一段丰富、生动、孤寂而又快乐的旅程,在深深浅浅的脚印里,不退半步的跳一曲动人的华而兹,年年岁岁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奴隶到人:黑人形象的银幕变迁

热度 2已有 1848 次阅读2014-8-26 02:17 |系统分类:杂谈| 黑人 分享到微信

8月23日,贩卖黑奴及其废除的国际纪念日(有点儿冷僻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宣布确立,旨在寻得一个反思时刻来对贩奴和奴隶制那段惨痛历史进行严格的人类良心的审视。

这份审视在光影世界中从不匮乏,美国电影人不断用新观点、新视角重新诠释、思考着老问题,让“人人平等”不再是政治的胜利、理论的公平,而是慢慢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自然而然。只有当偏见与误解从心底里被消除,黑人不再等待白人的救赎,被指出的特征也不再是肤色,从奴到人的自由之路才算走完。

在著名的问答网站Quora上,曾经有网友发起过一个问题:说一说你生活中发生过的那些很美好的事吧。很多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位父亲讲述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这位父亲说,大约十五年前,他办事路过儿子的幼儿园,顺道去探班,当时儿子正和一群男孩在操场玩,看到他就跑过来,手中拿着一个别人的玩具,他问孩子这玩具是谁的,“就是那个。”孩子指着一群孩子说,然后又补充,穿蓝衬衣、绿色帆布鞋的那个,然后这位父亲发现,儿子指的是操场上唯一的黑人小孩,但是儿子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个孩子的皮肤和自己是不同的。这位父亲说自己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

故事很有趣,也让人深思,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四周都是同样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中,我们大多数人也许对“种族歧视”这个概念并没有那么感同身受,更多还是从各种文艺作品和媒体中习得的,我们学习过世界历史,知道南北战争、《汤姆叔叔的小屋》、马丁·路德·金,也知道美国黑人为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平等曾经做出不懈努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种族主义”是不对的,也支持人人平等,黑人应享有各种权利,但是相比起那些政治上的胜利,理论上的公平来说,深种在人们心中的偏见和误解,也许才是最难消除的。比方说你看到一个中国姑娘跟白人谈恋爱,你会怎么想?如果是跟一个黑人谈恋爱呢?内心会不会有些不一样的感觉?对于后者,美国的电影人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如果我们回顾一下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就会看得更清楚。

等待被白人拯救的黑人

每每说到美国影视作品中的黑人电影形象,就不能不提一下《乱世佳人》,1939年,这部电影公映后,片中扮演斯嘉丽保姆的黑人女演员哈蒂·麦克丹尼尔得到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并作为第一位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的黑人女演员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这部电影具有很多划时代的意义,哈蒂的成功也常常被认为是奥斯卡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当年这部电影曾经被很多黑人社团和舆论强烈抨击,认为这是一部暗中反黑人的电影,虽然这样的抨击最后在奥斯卡之夜得到了平复,但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却也不无道理。

社会学者凯特·米丽特在她的《性政治》中曾谈到社会对少数族群的偏见和歧视:“公众舆论认为两者(黑人和妇女)具有相同的特性:智力低下、本能的或官能的满足、原始的和孩童般的情感、安于现状、听从命运的安排、精于欺骗、掩饰情感等。这两个群体都被迫采取相同的迁就策略:为了取悦他人而采取讨好的或祈求的举止、研究主人集团易受影响和腐化的倾向、装出无助的样子。”

哈蒂所扮演的黑人女保姆的形象正符合了这样的描述,她满足于奴隶制度,对自由没有兴趣,她的思想太过简单,完全没有发展,她是真正的劳动人民出身,在战后却不能没有她的白人主人的指导而管理庄园,在早期以南北战争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中,这样的黑人形象十分具有代表性,黑人奴隶的形象基本都是单一化、脸谱化,性格也十分简单,如果不是十分暴躁易怒,便是像哈蒂一样热爱他们的白人主人。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是需要等待白人来解救的人,很多黑人奴隶形象在电影中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彰显白人主人公的善良或者奴隶主的残暴。

黑人英雄也能拯救世界

转眼过了75年,世界每天都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日益改变,现如今黑人在美国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不仅不再是少数族群,甚至可以当选总统,成为国家真正的领导者,在这一大进步上,除了黑人在各行各业不懈努力,取得卓越的成就以外,好莱坞作为肩负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也是功不可没的。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黑人影星在电影中大放异彩,丹泽尔·华盛顿、摩根·弗里曼、塞缪尔·杰克逊等黑人影星凭借着他们非凡的表演才能和个人魅力征服了观众,黑人的形象在电影中再也不是凯特·米丽特提到的那种智力低下,安于现状的形象。这样的改变也在影响着整个世界,早在1992年,中国有电影杂志在介绍《保镖》时,还会写惠特尼·休斯顿是少有的具有优雅气质的黑人女演员,如今则再也不会有人对黑人有如此的描写了。

在1996年的电影《独立日》中,威尔·史密斯作为一个英雄,不仅仅拯救了美国,也拯救了整个世界,此后他还不只一次干过这样的事情,也许这只是在很多人眼中一部普通的好莱坞年度大片,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这可能是第一次,美国人把自己的国家和全体人民的生命托付给了一位黑人。他们和白人一样,值得信赖。

电影如此,美剧工作者们也不甘落后,在热播八年的反恐剧集《二十四小时》中,最受人们热爱的美国总统是黑人,从形象到性格,都可以说是美国人心中最完美无缺的那种,勇敢而有智慧,无私而有情有义。而像《犯罪心理》、《犯罪现场调查》这样深入美国人心中的多年剧集中的正义之师队伍里,也都会有黑人演员的加盟,不仅仅是队伍中最核心的力量,而且常常是队伍中最帅的男人或最美丽的女人。这样的宣传功效,也许从未大张旗鼓,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心中对黑人的偏见。

摒弃脸谱化黑人形象多元化

今年奥斯卡的颁奖礼上,《为奴十二载》赢得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大奖,在大洋此岸的很多中国观众看来,这只是一部弘扬美国主旋律、对美国奴隶制度反思的老调重弹,甚至有讨好总统之嫌,但是如果稍微了解一点美国电影史,就知道这部电影的进步意义所在。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所罗门在南北战争时期是一个自由人,然而却误中骗子的奸计,被贩卖到南方成为了黑奴。在他做奴隶的十二年里,他一天都没有放弃过重返自由世界的希望,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思想进步的木匠,终于逃出生天。

和以往反思奴隶制度的电影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次的黑人主人公不仅念过书,而且还会演奏小提琴,他是一个有主见、有知识、有智慧的男人,完全不同于早期美国电影中的那种黑奴形象,虽然美国银幕上已经出现过了黑人的英雄、黑人的总统,但是对于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很多人内心深处还保留着《乱世佳人》时期留下来的印象,从而认为当年的黑人是由于被白人解放,才得到今天的成绩和进步的。黑人只是被解放的对象,而事实上是,即便是在黑人读书机会不多的年代,黑人也一样热爱自由并为此不懈努力过,并用诉讼的方式重获自由。

如果说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奴隶形象是脸谱化、片面化,充满了白人自以为是的曲解和误读的话,那么当今的电影人正在努力修正这一点。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新片《被解救的姜戈》中,不仅仅男主人公是一位自己解放了自己的黑奴,同时也是一位西部英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最阴险、恶毒的角色,也是一个黑人管家,他洞察敏锐,智慧过人,但是内心极其冷酷,对待黑人同胞甚至比白人更残忍,这样的人物也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

承认黑人也是人,也有个体的差异,有好人和坏人,也有复杂的人性,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对待。用新观点和新视角去重新诠释老问题,坚持关注,不断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影人从来没有放弃的社会责任感。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前文那位爸爸所讲述的故事,这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有人曾经这样夸奖过韩国电影人:韩国有可以改变国家的电影。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美国。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Lmd 2014-9-1 00:56
种族问题,比国家内的其它问题还复杂!
回复 美美人生 2014-8-31 23:02
Lmd: 走极端了!
哈哈,不是极端,也明白“有”不代表“全部”,只是有一点点感受,与自己的经历有关,也可能是我太敏感了。
回复 Lmd 2014-8-27 08:03
美美人生: 在美国这里,肤色更为重要,这点做为非白种人都有一定的认识。
走极端了!
回复 美美人生 2014-8-27 03:51
Lmd: 谈是非,不谈肤色!
在美国这里,肤色更为重要,这点做为非白种人都有一定的认识。
回复 Lmd 2014-8-26 09:13
谈是非,不谈肤色!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