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花间书斋 //www.sinovision.net/?334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花间书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竹之韵

已有 3950 次阅读2011-8-9 19:08 分享到微信

.

之韵

.

宋德利

.

我是北方人,却很爱竹。然而,竹只喜欢南方,不愿生长在北方。即使因御令难违而不得不离开南方,千里迢迢地进了北京故宫的御花园,也只是像受气包那样,终年委委缩缩地躲在假山后面。由于不开心,长得面容憔悴,弱不禁风。生在南方时的那种潇洒的风采似乎永生不再。

说来奇怪,孩提时代的我本是一介村娃,哪里来的这份爱竹的闲情逸致呢?细想起来,启蒙者只是一幅对联。记不得是哪一年了,肯定是小学六年级以前。有一天早饭后,我到一名同学家等他一同上学。我一眼就看到他家镜框里的对联写道;“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真是神奇的灵感天上来,我竟然一下子就背了下来,而且一直铭记至今。这使我对竹有了初步的,然而却相当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参照《芥子园画谱》自学过一阵国画,而且对竹情有独钟。至今我还记得画竹的口诀:个字起,介字破。就是画竹先从“个”字形的三片竹叶开始。第二个“个”形竹叶的第一笔要画在前一个“个”字里面,破了原来的“个”字形,呈现“介”字形。

这样以此类推,依次画下去,画出的竹便生动活泼,而且有章有法,不致乱如杂草。哪一位不信,不妨一试。通过对画谱里竹的欣赏,和自己画竹的切身体验,使我初识了竹的风采,领略了竹的神韵。不过仅此而已,因为我一直迟迟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竹,最多只能从满塘芦苇那种随风摇曳的风姿中获得对竹的幻觉,加深对竹的情愫。直到1962年高中时期的一次暑假,我才喜获良机,进了北京故宫御花园。也只是在那时,我才终偿夙愿,第一次见到日思夜念的竹。虽然见到的不是生长在南方山林里那种自然飘逸的竹,毕竟聊胜于无。后来,随着时空的变迁,我不断有机会到南方,看到地地道道的南方竹,而且不断地从书中看到有关竹的知识,这才对竹有了更多的了解。

“竹”是一个象形字。金文和简帛文字里的“竹”字,像两对竹叶下垂的样子。篆文中的“竹”字也像竹竿上两片对生的竹叶。“竹”是直接从篆书中演变而来的。汉字里有许多竹部首的字,他们多与竹子和竹制品有关。笋,是竹的嫩芽。筠,是竹的青皮。筱,是小竹和细竹。箨,是竹皮和笋壳。篁,指竹林和竹丛。蔑,指编制席子的薄竹片。竽和笛,是竹制的管乐器。笔的杆是竹制的。笏,是古代朝见时大臣手持的竹板。策,是竹制的马鞭。筐、箩、篮,是盛放东西的器物。竹的用处很广。在纸发明之前,人们除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在青铜器上铸字之外,也在竹片、木片上写字。

用来写字的竹片叫简,木片叫牍。将木片、竹简穿连起来就称其为策。因此有秦简(秦代竹简)、汉简(汉代竹简)、简牍、简策之称。当然,除了竹片木片之外,古人也用白绢来写字,所以古文里又有“竹帛”、“竹素”等名称,来指代书史典籍。《汉书.苏武传》中有:“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这是夸奖苏武的功名超过史册上记载的所有名人。“竹帛”即指代史书。又如《三国志..陆凯传》也说:“明王圣主取士以贤,不拘卑贱,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意思是说圣明的君主任用那些有品德的贤士,不管他的地位和出身如何卑贱,所以圣明君主的功德被史书记录下来,流传千古。“竹素”也是史册的美称。

竹子也可用来制作管乐器,如竽、笙、笛、箫、管等等。可以通称为竹。竹常与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丝”连用,叫丝竹,可用来泛指音乐。

民间有一种消暑的用具,叫竹夫人。也叫竹几、竹奴、青奴。用竹编成长龙,或取整段的毛竹,中间通空,周围有孔,可以通风,放置床席之间,用来取凉。唐代称之为竹夹膝。宋代开始称之为竹夫人,又称竹姬。苏东坡《宋竹几与谢秀才》有句云:“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有一种游戏叫骑竹马。就是用竹竿放在胯下当马,来回奔跑。而这种游戏的来源却是李白的长诗《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人们就用“青梅竹马”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嬉戏相悦。

用粗竹竿编排而为竹排,也叫竹筏,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既可用来运载货物,也可用来载人。即使是短竹头,也能派上用场。晋朝时有个叫陶侃的人,非常勤俭节约。他担任金州刺史期间,一次公家造船,剩下许多木屑和短竹头。他叫办事人员将这些东西全部登记收藏起来。人们见他收藏这些废物,都觉得不可理解。第二年春天大集会,由于雪后初晴,大厅前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取来,铺在地上,解决了行走不便的问题。后来由于军事需要,要造一批船,急需钉子,陶侃便拿出短竹头,做了造船用的竹钉,派上了大用场。后来就用“竹头木屑”来形容可利用的废物。也含有精打细算,珍惜物力的意思。

有关竹的故事还有不少。竹林七贤的故事很潇洒。斑竹的传说很凄美。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学家。《三国志.魏志.嵇康传》称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均尚老庄,纵酒放浪,以清高自许。其中尤以嵇康和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而斑竹的传说讲的是,古代尧帝有两名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舜为了除掉九嶷山的恶龙,累倒在那里。百姓们感激舜的恩情,为他造墓。墓的周围翠竹环绕。在家的娥皇和女英二妃一直等待舜的归来。久盼不归,她们就外出寻找。餐风宿露,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九嶷山,可是见到只是舜的坟墓。姊妹二人于是抱头痛哭,竟然哭死在那里。她们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便呈现点点斑痕。人们就把这种竹叫“斑竹”。又因传说娥皇和女英二妃死后变成了湘江里的水神,所以又把这种竹叫“湘妃竹”。

由竹构成的成语有不少。如,“势如破竹”,是指形势如刀劈竹子一样,节节顺利。竹篮盛不住水,因此就用“竹篮打水”来比喻只费了力而没有效果。在诸多与竹有关的成语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胸有成竹”。大文豪苏东坡不但诗文写得好,书画也很出色。他在介绍画竹的经验时说,要画好竹子,在动笔之前先要有一幅生动具体的竹子形象在心里。这样画出的竹子才能生动。成语“胸有成竹”和“成竹在胸”就是由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

苏东坡之所以对画竹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是因为他对竹有特殊的情感。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在无处不生竹的南方。而我虽然爱竹,却根本不能与他相比,因为在中国的北方偶尔看到竹都属奢望,更遑论与竹并居了。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却莫名其妙。也算是有情千里来相会吧。出人意料的是,在国内我的居处与竹无缘,没想到来美国第二次搬家时,竟然无意中发现,对面的楼旁就有一丛翠竹临风摇曳。似乎是在欢迎我的到来。真是难得呀!按说在四季分明的新泽西要想看到竹,那简直是天方夜谈。也真是难为它们,一年到头送我早出,迎我晚归。尤其是大雪纷飞的冬季,也丝毫不怠慢于我。当我看到沉甸甸的大雪压得它们弯下腰时,心中不禁凄然。而它们却似乎满不在乎,向我吟咏一首诗: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注:此诗引自陶承《我的一家》,似无作者,学生时代读后所记。

2001526 纽约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瀑布吟
下一篇: 酒之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回复 宋德利 2011-8-15 22:32
To: 黄康俊 你曾经说:
美文共赏!
国人文学作品写竹者多矣,能有宋先生如此体察入微、如此丰富韵味、如此舒展自如、如此无限张力的述说者,则不多见!

黄先生过奖了。我只是随意写的。
回复 黄康俊 2011-8-15 12:42
美文共赏!
国人文学作品写竹者多矣,能有宋先生如此体察入微、如此丰富韵味、如此舒展自如、如此无限张力的述说者,则不多见!
回复 红袖 2011-8-11 09:00
To: 宋德利 你曾经说:
真的很有趣。这些故事确实能够写进文章,一定会很生动。比起那些玄妙空洞的感情抒发不知强多少倍呢。
对的呀,写这些还是很具体,很好玩的。我也喜欢看你写的恨不得蝈蝈叫的细节都能听到。我的不同于一般女生的生活和情趣让自己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故事多了去!至今童心童趣依旧,我妈在外面常贴我的告示,说我这么大的人还在天天过六一!刚才总编通知我明天起早去单位开会布置出差,心中不情愿起大早,还要大热天出差,却还欢天喜地地说我喜欢出差呀,闹钟6点就出发。天!这是培根影响我了,把不喜欢的能做得最好。回见!
回复 宋德利 2011-8-11 08:05
To: 红袖 你曾经说:
哈哈哈!可惜了你那偷来长大的榆树啊!也许我们都有这样情趣的少年时代,日后才有现在的对事物的感知细节和观察别人所忽略的方面。去年春节回去看妈妈,路过河边看见长着许多新竹,顿时大喜,就赶紧到我那小时的闺密家中告诉她,说不如去挖回来长到我窗下的绿地里,(闺密小时和我冒着大雪走10几里就为去挖一处梅花,落汤鸡似的冻得直抖还边走边做梅花诗)可这次她死活不去,告诉我挖不得,那是公园延伸到河边的景观,园林局种的!
真的很有趣。这些故事确实能够写进文章,一定会很生动。比起那些玄妙空洞的感情抒发不知强多少倍呢。
回复 红袖 2011-8-11 07:04
To: 宋德利 你曾经说:
你讲的闺密故事非常生动,都可以写进文章了。我小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故事。北方没有竹子,当然我不会自己种竹。但我曾在一个曾经的豪门花园里的假山后面随意拔了一棵极其普通的小榆树,大概一尺来高。栽在家里的院子外面。后来居然长成一棵大树!真容易,从来没有管过。榆树很容易活的。后来因为盖房子早已无影无踪了。很可惜。
哈哈哈!可惜了你那偷来长大的榆树啊!也许我们都有这样情趣的少年时代,日后才有现在的对事物的感知细节和观察别人所忽略的方面。去年春节回去看妈妈,路过河边看见长着许多新竹,顿时大喜,就赶紧到我那小时的闺密家中告诉她,说不如去挖回来长到我窗下的绿地里,(闺密小时和我冒着大雪走10几里就为去挖一处梅花,落汤鸡似的冻得直抖还边走边做梅花诗)可这次她死活不去,告诉我挖不得,那是公园延伸到河边的景观,园林局种的!知道我有些失落,做了一大盘韭芽肉丝的春卷给我吃!
回复 宋德利 2011-8-11 06:36
To: 红袖 你曾经说:
在我们南方家乡,竹子随处可见也不稀奇,到了北方少见竹子和水了,便时时想念起那多桥多竹的故乡。记得少年时,城里无土可长大片竹林,闺密竟在窗下将走廊砖头扒开种了几杆修竹,每天就画那竹子在微雨清风阳光冬雪中的模样。她的母亲识字不多,平时很凶,但对这扒了走廊砖长竹子却无话可骂,由女儿去发神经。那时我12岁,闺密15岁,她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笑郑板桥因为穷啊,无肉吃只好修竹可餐!于今也常想起她那窗前摇曳
你讲的闺密故事非常生动,都可以写进文章了。我小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故事。北方没有竹子,当然我不会自己种竹。但我曾在一个曾经的豪门花园里的假山后面随意拔了一棵极其普通的小榆树,大概一尺来高。栽在家里的院子外面。后来居然长成一棵大树!真容易,从来没有管过。榆树很容易活的。后来因为盖房子早已无影无踪了。很可惜。
回复 红袖 2011-8-11 06:15
在我们南方家乡,竹子随处可见也不稀奇,到了北方少见竹子和水了,便时时想念起那多桥多竹的故乡。记得少年时,城里无土可长大片竹林,闺密竟在窗下将走廊砖头扒开种了几杆修竹,每天就画那竹子在微雨清风阳光冬雪中的模样。她的母亲识字不多,平时很凶,但对这扒了走廊砖长竹子却无话可骂,由女儿去发神经。那时我12岁,闺密15岁,她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笑郑板桥因为穷啊,无肉吃只好修竹可餐!于今也常想起她那窗前摇曳的竹子。“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品与人品。
在花鸟市场偶见新篁几支,虽价钱有些贵,还是买回了,可惜北方的冬天太冷,种在花坛上的竹子竟冻死了。南方的冬天竹林依然葱绿如盖,哪怕下雪也无事。我想这就是竹林在地上盘根错节了冰雪也奈何不得。世间诸事莫不如此!
回复 宋德利 2011-8-11 01:59
To: rubin 你曾经说:
正在翻阅钱存训先生的《书于竹帛》,竹子不但具有很多拟人化的美德,还一度是记录文明的载体。
好文章!

谢谢rubin的关注,谢谢你提供的资料,我将加到我的文章里。
回复 rubin 2011-8-10 23:09
正在翻阅钱存训先生的《书于竹帛》,竹子不但具有很多拟人化的美德,还一度是记录文明的载体。
好文章!
回复 宋德利 2011-8-10 19:17
To: 秋子树 你曾经说:
美文!
与先生共欣赏:
竹子做乐器,除了笛子外,还有独弦琴,最初就是用粗大的竹子做的;二胡的筒、码子和弓原来也是用的竹子,现在民间自制的二胡,这些部件还是用竹子;越南的一种乐器,不知它本名叫什么,我冠其名为“咚咚”,敲起来发泉水般“叮咚”声,也是用竹子做的。
竹子是古代有志文人的象征,宁折不弯。
希望先生今后有机会回大陆南方好好观赏下竹子,还要吃竹子:苦竹笋,甜竹笋,楠竹笋

竹子还有这么多美味呀。从前只是欣赏它的丰姿美韵,属于饱眼福的范畴,至于口福范畴的东西,还真没有享受过,更遑论药食范畴啦。
回复 秋子树 2011-8-10 03:55
美文!
与先生共欣赏:
竹子做乐器,除了笛子外,还有独弦琴,最初就是用粗大的竹子做的;二胡的筒、码子和弓原来也是用的竹子,现在民间自制的二胡,这些部件还是用竹子;越南的一种乐器,不知它本名叫什么,我冠其名为“咚咚”,敲起来发泉水般“叮咚”声,也是用竹子做的。
竹子是古代有志文人的象征,宁折不弯。
希望先生今后有机会回大陆南方好好观赏下竹子,还要吃竹子:苦竹笋,甜竹笋,楠竹笋,降血压、清血脂,好东西啊。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5
To: 青竹凌云 你曾经说:
欣赏!
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5
To: 青竹凌云 你曾经说:
欣赏!
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4
To: 青竹凌云 你曾经说:
欣赏!
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4
To: 青竹凌云 你曾经说:
欣赏!
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4
To: 青竹凌云 你曾经说:
欣赏!
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3
To: 青竹凌云 你曾经说:
欣赏!
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3
To: 青竹凌云 你曾经说:
欣赏!
谢谢。
回复 宋德利 2011-8-9 22:51
To: fenyan 你曾经说:
谦谦翠影清, 叶叶岁寒生。 洁素虚心质, 君孤傲不争。
谢谢,很美的诗句。
回复 fenyan 2011-8-9 22:48
谦谦翠影清, 叶叶岁寒生。 洁素虚心质, 君孤傲不争。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