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承诺:中国共产党在野期言论精选
言者无罪 2012-4-5 11:23
作者:赵进斌 来源:作者赐稿 1、《新华日报》1941年6月2日   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办法,这是促使文化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436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 王锦思:国家级的文革博物馆能建成吗?
言者无罪 2012-4-5 10:29
  2012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说,“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可见目前党中央否定文革的决心如此强烈。犹记得文学大师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而今在汕头和四川分别建立了文革博物馆,只是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15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 彻底否定文革,掀开历史新一页
言者无罪 2012-4-4 10:08
作者:信力建 来源:作者赐稿   1976年9月9日,被陈云评价为“建党他有份,建国他有功,治国他无能,文革他有罪”的毛泽东去世,华国锋接班。毛泽东去世后,中国面临两大问题的评判和清算:一方面是对毛的功过的客观评判,一方面是对文化大革命的血债清算。还在苟延残喘的“文化大革命”面临着历史的一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 西施(作者:唐代诗人罗隐)
言者无罪 2012-3-31 10:28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司马昭:关于毛泽东巨额稿酬
言者无罪 2012-3-8 02:01
  几年前,一篇关于毛泽东巨额稿酬的文章在网络中疯传,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也让一贫如洗的我眼红了很久:还是做领袖好啊,不但“面子”风光,“里子”也实惠;同时又十分感叹:难怪主席衣钵会由邓总设计师继承,原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早在1976年以前就开始实践了。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1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 彭真谈毛泽东错误:不检讨 将给党留下恶劣影响(凤凰网)
言者无罪 2012-2-28 09:59
核心提示: 毛主席的威信是东海的水,拉走几车,还有那么多。现在党内有一种倾向,不敢提意见,不敢检讨错误。一检讨就垮台。如果毛主席的1%、%的错误不检讨,将给我们党留下恶劣影响。 本文摘自《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作者:鲁彤 冯来刚,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刘少奇看问题向来是很透彻的,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胡晓进:实战美国基层民主
言者无罪 2012-2-26 10:54
胡晓进:实战美国基层民主   美国竞选游戏的最大规则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地将自己推销出去,让选民认识、了解、认同自己,投自己的票。如何推销自己?当然是要扩大知名度,从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竞选口号、政治广告等方面赢得选民的认同。   胡晓进   《亲历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1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 秦晖: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南方网)
言者无罪 2012-2-25 10:43
本博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代外交切记日俄民族本性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切记远交近攻之法则。 秦晖 清华大学教授 【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之四】——民族主义实践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进行了正确的“站队”,成为战胜国之一,这是民国外交的巨大成功,对“中国站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2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北大右派学生沈元叛投马里使馆处死
言者无罪 2012-2-21 08:36
北大右派学生沈元叛投马里使馆处死 作者:李昌玉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2-15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5 14:53:41  本文早已写成,未曾发表。今惊闻重庆市的打黑司令英雄巴特尔、前公安局长、现副市长王立军,于6日化妆投奔成都美国领事馆,24小时后又自动走出,随即被官方带走。网上盛传是被中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1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有一个人,叫刘宾雁
言者无罪 2012-2-21 08:01
有一个人,叫刘宾雁 卢跃刚 北京时间12月6日傍晚,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座。我的听众是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主人给我定的题目是《以人民的名义》,是我1993年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的标题。我说,这个题目太大,不好,今天是一个 ...
个人分类: 以史为鉴|6265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4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