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姜文作品《让子弹飞》既叫好又叫座,还引爆一股政治索隐、借古喻今的浪潮。
中国电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惊喜了,上映后既叫好又叫座,这就是贺岁档在中国影院热映的《让子弹飞》。
该片从十二月十六日上映至今,票房屡屡破关,不仅平了洋片《阿凡达》早前在中国大陆创下的「最快冲破四亿票房」的纪录,更有问鼎史上最卖座电影之势。
不但票房大卖,《让子弹飞》还在全国引爆一股政治索隐、解读现实与历史的浪潮,舆论认为它的魔幻现实主义在搞笑娱乐之外,还带有明显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政治隐喻。
更难得的是,虽然大家对电影解读各有千秋,但无论左、中、右都对电影阐述的革命主题表示肯定,更多的人认为电影对中国当前的贪腐现实有强烈的讽喻,为此,一度传出中国有关部门要求冷处理这部电影的传闻,而电影制作方也郑重辟谣。
《让子弹飞》的公关负责人也一直对记者强调,这部电影只是娱乐贺岁片,不要过度解读。导演姜文也对媒体称,不急于表达思想。不过,观众很容易就发现,《让子弹飞》相对于原著而特意埋下的辛亥革命暗线,以及片中比比皆是的象征符号和不断增加强化的革命意象,让这部电影中的革命主题和政治隐喻呼之欲出。
艺术就是政治。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会将文艺作品与现实政治如此紧密挂钩。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最高领导人对艺术的高度关注,也将它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毛泽东说过: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就因受小说《刘志丹》牵连而下台。电影《武训传》甫上映,就掀起了共和国开国之初的政治斗争,更不要说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成为政治的主旋律,主宰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但到了二零一零年的岁暮,却出现了逆向的政治与艺术挂钩的现象。这一次不再是「统治者」要用政治来操弄艺术,而是「被统治者」要用艺术来「玩弄」政治,也引爆了一场「政治索隐」的狂欢。
姜文的《让子弹飞》才上映了不到两周,就在中国网上掀起了惊天争议。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网民都搭上了子弹的便车,企图开向自己的心灵轨道。在谷歌搜索「电影让子弹飞」,共有两千四百多万条,用百度来搜索,也有两千一百多万条。网里网外,他们借子弹的流行文化速度和力度,要拷问子弹到底飞向何方?要借此来「说事」,让子弹飞向权力最敏感的地方。
也就是说,一部看似胡闹的「贺岁片」,被赋予种种不可思议的现实政治涵义,作出让人目瞪口呆的政治解读。每一寸胶卷,都暗藏了玄机。中国的革命与继续革命、权贵资本与农民起义、上访与拆迁的血腥……每一个议题,都与当下的中国现实环环相扣,都与未来的国运息息相关。电影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今日新闻的见证,也当然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
也许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一部电影会承载如此沉重的信息,也不会承担如此复杂的使命。就是在那些嬉笑怒骂的情节中,一出闹剧肩负着巨大的悲剧意识,让观众在笑声中追寻自己要发现的意义。
这是网民的误会吗?就像现代诗诗人郑愁予的诗: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但对网民和评论者来说,编剧和导演怎么想已经不重要,无论制作人怎么否认也不重要。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最佳写照。关键的问题是:在现实政治论述的荒原上,一部电影「因缘际会」地转化为自由言论的沃土。饥渴的网民抓到这样「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他们沸腾地参加一场政治猜谜的游戏,享受一场流动的盛宴,借子弹的杯酒,浇自己的块垒。尤其当政治气氛肃杀,某些关键词都在网管屏蔽之列,只有看电影说电影才可以让自己痛快淋漓地说出内心的话,释放压抑已久的创意和想象力。
因而「让子弹飞」的现象,也是言论自由的危机。一部商业电影居然变成了刘伯温的《推背图》,众声喧哗,各自解读,也各自满足,但这变成了一场集体的精神自渎。问题是,在狂欢过后,谁来填补那些网络高潮后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