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大杯倒红酒 小杯倒白酒 //www.sinovision.net/?2837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改头换面的我 不过是新瓶装了旧酒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铁生大哥,别着急:我们都走在回去的路上

已有 13843 次阅读2011-1-2 12:38 分享到微信

铁生大哥,别着急:我们都走在回去的路上_图1-1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家史铁生


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段文字出现在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散文中,作者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就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的“节日”终于来临,59岁的他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这对于一个生前寂寞的人来说,在人们沉浸于新旧交替的欢乐气氛时转身离去,也省却了身后繁华带来的拖累。

既然他早已预见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节日,他虽然没有办法盛装出席,但我们可以猜想他离去的心情,应该会有一点喜悦和期待。因为他对那个时刻的向往,不下于他对生命的热爱。

史铁生的离去,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尤其被他的作品深深影响过的人,更是再次发现了他文字中蕴涵的宁静的力量。与他相关的纪念文字,并无太多的悲伤,他和他的读者们这么些年来已经隔空约定:生命是旅程,会有终点,告别时甚至无须说再见。

有些读者读史铁生早期的作品,会感觉字里行间有浓重的消极情绪,文坛也曾对史铁生是否迷恋描写生命的“阴暗面”有过争论。其实完整地读史铁生,会发现他心灵的成长轨迹,会看到他内心如何走出灰暗、沮丧变得饱满、丰沛的。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读者接受不了史铁生的文字,不是觉得他的文字不好,而是担心被卷入由文字制造的情绪漩涡当中不能自拔,“不敢读史铁生”让史铁生的文字价值没有得到更广范围的承认。

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文本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现实生活中史铁生有着疲累的肉身,而在写作时他拥有了自由行走的能力。深沉、阴郁、真实,同时又拥有悲悯、通透和哲思,史铁生和后来失明的图书馆长博尔赫斯一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王国,在他们的作品里,都一样能读到诸多静止的、无限的主观感受,他们写的是自己,但却让人感到每个字都与读者有关。

在轻阅读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来的作家,即便在他最具盛名的年代,他也从未走上最受关注作家的行列,这是因为,在苦难的时代读史铁生会愈加沉重,在泛娱乐的时代读史铁生是自讨苦吃。但也因此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的独特在于他的不变,他的写作一直是遵循内心的指引在进行,而不像其他作家一样,用被挤压变形的文字来表达思想,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史铁生的去世让中国的心灵写作成为了绝响,没有继承人才是他去世留下的最大悲哀。

上帝、佛、残疾、黑夜……极致的光明和极致的黑暗交织成了史铁生的文字世界,他和他的作品让笔者认识到,人的坚强只是被用来抵御悲伤的武器,人的坚强也是脆弱的一种外在体现,他是在用自己的坚强,撰写了一本本脆弱的书。史铁生之于读者的价值,要高于之于文学史的价值,他的作品是浇给灼热时代的一瓢冷水,重读史铁生,会帮助我们对信仰、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45 个评论)

回复 冬星橘 2011-1-25 02:08
To: 在在风寒 你曾经说:
在没读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前,我几乎无法想象和相信,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如鲁迅一样表达已经是极致,是万幸。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这样的“根”,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以生存而不是以生活为主题的国度,为了生存,我们没有精力去超越存在的无奈和无力感,去探究“玄妙”而“不着边际”的信仰。生存之苦之累之无奈,已经耗尽了我们本来就很微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就是《阿凡达》为什么会让那么优秀的陆川
我深深地被您的文字触动,我又哭了。
回复 冬星橘 2011-1-25 02:06
To: 北京淑媛 你曾经说:
第一次认识史铁生老师还是二十多年前,我看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水湾》,就被他的顽强的精神所感动。以后,只要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他的消息就会特别留意,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内心多么强大的人。二十多年来我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挫折,但我从没放弃过,我想老师的精神就是我的动力。老师,一路走好!
我也超爱这篇散文,对了,当然还有那篇经典中的经典,《我与地坛》。
回复 另起炉灶 2011-1-17 21:58
To: 纽约桃花 你曾经说:
看到同样的文章在其他博客网站里面,是抄袭您的文章:
http://blog.people.com.cn/blog/c44/s5627,w1294722817450276

谢谢您!
回复 纽约桃花 2011-1-17 18:00
看到同样的文章在其他博客网站里面,是抄袭您的文章:
http://blog.people.com.cn/blog/c44/s5627,w1294722817450276
回复 另起炉灶 2011-1-5 10:38
To: 梅姨 你曾经说:
史铁生老师对生与死的体悟早已超越众多写作者———这是他的“幸”。他的笔,让他的身躯成为巨人。在当代中国光怪陆离的文坛,他是个憨厚朴实的农夫,他坐在轮椅里安静地耕种,却让我们收割品尝他的思想果实———这是我们的“幸”!
史铁生对待疾病与痛苦的态度到了一种漠视与超然的境界。那是浸润到人的血液、骨髓以及灵魂之中的。这种超然的起点可能有赖于人的理性,更赖于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而他又能恰到好处地把这种超然融合到了文字中。所以,读史铁生的作品绝对是一种享受。他的文章不生硬、不武断、不强加、不好为人师也绝不自以为是,读之,你会感到人性的美、思想的美、文学的美、语言的美,并且极耐心而又极诚恳。每每涉及一个问题,他都会剥笋般一层一层剥给你看,他会把一切你能想到的路都敞在你面前,当他最后把他的答案拿出来的时候,你只能强烈地赞叹,由衷地感喟:“这个男人不简单!”
回复 梅姨 2011-1-5 10:31
史铁生老师对生与死的体悟早已超越众多写作者———这是他的“幸”。他的笔,让他的身躯成为巨人。在当代中国光怪陆离的文坛,他是个憨厚朴实的农夫,他坐在轮椅里安静地耕种,却让我们收割品尝他的思想果实———这是我们的“幸”!
回复 梅姨 2011-1-5 10:31
史铁生老师发自本心的伤感情怀让人动容,他对未来的朴素期冀让人感觉到梦想美好的力量:“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我相信,这个怀抱玩具的欢蹦的孩子,正是我们的史铁生老师。
回复 北京淑媛 2011-1-4 00:33
第一次认识史铁生老师还是二十多年前,我看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水湾》,就被他的顽强的精神所感动。以后,只要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他的消息就会特别留意,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内心多么强大的人。二十多年来我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挫折,但我从没放弃过,我想老师的精神就是我的动力。老师,一路走好!
回复 wsjj 2011-1-4 00:27
读《我与地坛》时知道了一个名字——史铁生。他文采斐然,而他那坚毅顽强的人生态度更是铭刻在人们的心里,影响了一代一代人。一路走好!怀念!!!
回复 在在风寒 2011-1-4 00:23
在没读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前,我几乎无法想象和相信,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如鲁迅一样表达已经是极致,是万幸。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这样的“根”,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以生存而不是以生活为主题的国度,为了生存,我们没有精力去超越存在的无奈和无力感,去探究“玄妙”而“不着边际”的信仰。生存之苦之累之无奈,已经耗尽了我们本来就很微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就是《阿凡达》为什么会让那么优秀的陆川导演感到“集体完败”的真正缘由。但没想到,这样的“不可能”,居然还是奇迹般的出现了,而且还是一个以生病为职业、写作为副业的成天坐轮椅的人。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才使得他必须彻底冲破肉体的羁绊和欠缺,他在从一个寻常的“地坛”出发,去追寻更高的另一个“我”,去仰望和找寻另一种超越性性的存在。他就是史铁生,一个中国文坛奇异而不可思议的存在,一个最有理由表达委屈和愤怒却选择了“超越、豁达、关怀”而不是“超然、放达、冷漠”的“黑夜”写作者,一个以残缺之身担当起至高生命重负而欣然存在的思想者,一个能让我们在静夜不仅仅至于享受而更多是深思、感动、超越、震颤的作家,一个中国文学界乃至文化艺术界最稀缺的另一种存在——超越和真正的自由!
先生对我思想的影响难以用语言形容,按他曾经表达过的大致意思,在“黑夜”中,语言在自由飞扬的思想前永远是笨拙的孩子,但为了缅怀,忍不住还是要“笨拙”的追一回,因为他的价值和启示实在太大,大到让我不能至于心念。
回复 黄米豆蓉酥 2011-1-4 00:21
我敬畏生命,史铁生无疑是生命的强者,几天前在网上看到这一消息,我惊呆了,在电脑前愣是坐了好长一阵子。每一个生命终将归去,无人可以幸免。逝者长已矣,而我们依然背负着使命,蹒跚地前行!
回复 水田白鹭 2011-1-2 23:54
为人请命的村长走了。为人书写的作家走了。沉重的新年就这样来了!问好!
回复 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1-2 23:50
史铁生先生离世了。
他21岁双腿瘫痪,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47岁双肾衰竭。如此的人生苦难,他依然笑着活着,调侃自己“职业是病人,业余写东西”,但他是用生命来写作,每一个字都在证明人的尊严和价值。史铁生在书中这样看待死亡: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在这样一个悲痛“节日”,重读他思想的声音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吧。
“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
只有人,才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是天堂也是地狱的地方,我想是有一个简称的:人间。”
“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
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
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
于是互相发现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
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先生一路走好!
回复 insider01 2011-1-2 23:36
史铁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史上与铁一样强硬,一样有生命力的作家。我相信,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世界,将会和人类和地球一样有生命力。与日月同光!
回复 吴越星光 2011-1-2 23:33
“生活”就是“生”存要有“活”力,“死亡”按照我的拆字思维来说,分三种意思:“死”了就“亡”即没有了,一了百了,这是生命的本质;“死”会从一个人(时代)逃“亡”到另一个人(时代)那里,这是死亡的个人历史与社会历史性质;“死”是“亡”的即没有的,就是只有死才是不死,死成了永生,成了超越性,成了一种启迪与天启,如史铁生之死。生死真的神奇,就像史铁生之死,12月31日我不知道,同事朋友之间还聚餐,师友之间还互传新年快乐的短信,还教小孩学习,散步,今天上网知道了,看了很多相关消息,很感动,因为我大学时候就读了他不少作品,后来教中学的时候学生还买了他的一套作品集送给我,我也刚教完他的《命若琴弦》不久,觉得这就是世界,生死共存的世界。史铁生之死像其他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死亡一样,虽然我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消息,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但是对我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因为“生”生不息,还要“活”下去,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也是死亡的意义。“史铁生”的名字真好,像“铁”一样“生”存的人,注定在永留青“史”的同时成为历史,在成为历史的同时超越历史。
回复 不分彼此 2011-1-2 23:29
从报纸上看到史铁生走了的消息,很不舍得。
所谓的亲人,对我来说有两种:一是生你养你的父母,还有和你有着许多相同的遗传基因的人,他们因和我血肉相连而格外亲切;二是我与他素不相识,只是因为我读过他的文字,知道他的故事 ,接触过他的思想, ……然后我受到震撼、洗礼 、引导和教育,我也把他们视为我的亲人。
读史铁生的文字时,总是格外珍惜。因为它是从苦难中提炼出的智慧,是与死神比赛中赢得的奖品。
回复 另起炉灶 2011-1-2 23:24
作家余华的悼词:

1992年我在嘉兴时,史铁生写信告诉我,他搬家了,从煤炉取暖的房子搬进集中供暖的房子,他信上说“我运气真好”。1996年我们在瑞典,有老朋友来看他,带来一碗红烧肉。他舍不得吃,等大家到齐了,每人分一小块(当时西餐吃腻了)。这就是铁生,得到一点点就会感恩,拥有一点点就要和朋友分享。
回复 另起炉灶 2011-1-2 23:2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充满对生命的思考与叩问,对亲情的感悟与理解,人神两隔之后的思念与遗憾感人至深。《我与地坛》体现了他的困惑和思考,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豁达。我看到了他的思想在地坛长久的寂静中被磨得深邃,熠熠生辉,让所有读到它的人永不能忘,在困顿中安然,在逆境中达观。真好的文字。
回复 天高云淡 2011-1-2 23:19
悼作家史铁生先生:地坛初见已多年,务虚笔记识真面。长思汝病叹命蹇,每念吾困吟君篇。人世几番风云变,禅心一片艳阳天。清平湾内清平乐,母子仙界得团圆。
回复 看客万一 2011-1-2 23:17
它曾带给我静静的温暖,以及淡淡的凄美,我真的永远忘不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23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