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3|||
清晨起来沿着陕西南路走到附近的麦当劳去吃早饭,寂静的街道一片空寂,只有偶尔路过的脚踏车飞驰过法国梧桐的林荫道,空显上海旧街道的静寂。只有这个时候,怀旧的心才可以安宁下来,在上海老租界的地段上荡漾。
那个七月的早上,忽然心血来潮,想去常德路张爱玲故居看看,算是对这个我挚爱的女作家的敬礼。想到常德路,就会想到她笔下的那些旧上海的故事,那个时代的痕迹因为了她的文字而跃然纸上,成为往事回顾的经典镜头。
“风如果不朝这边吹的话,高楼上的雨倒是可爱的。有一天,下了一黄昏的雨,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远处略有淡灯摇曳,多数的人家还没点灯。 常常觉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哗,六楼上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个人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的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渐亲切明晰起来。 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一点电车的韵味。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张爱玲在她的《公寓生活记趣》这篇杂文里面描述了她居住的常德公寓。
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往常德公寓51室,随后,她远赴香港大学进修文科。不久,香港沦陷,张爱玲又回到了上海,于1942年住进了常德公寓的65室,从此卖文为生。直到1947年6月,她与胡兰成离婚后不久,才与姑姑迁居梅龙镇巷内重华新村2楼11号。
就是居住在常德公寓的时期,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达到了顶峰。 《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留情》、《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里完成的。
今天的常德路在老上海时代叫做赫德路(Hart Road)。195号也曾经被称为“爱林登公寓” (Edingburgh House), 与当年的远东第一舞厅[百乐门] 建于同一时期。常德公寓1935年竣工,建筑面积为2663平方米,共七层,当年入住的都是外国人或是有点身份的人。建国后很多老公寓都盖加层,而常德公寓还是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 使它成为了具有独特价值的公寓楼。1989年,由于常德公寓保存完好的民初建筑,它和其他60座建筑一起被第一批授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这个铜匾现在一直挂在公寓门口,至今已经十几个年头了。
虽然“常德公寓”4个黄铜字还立在常德公寓的门头上,好像也有些年头的样子,我好奇地是这座曾经被称为Edingburgh House的爱林登公寓何时改名为常德公寓的。毕竟,曾经的辉煌与迤逦都是老上海留下的痕迹,一旦这些代表着地段与街名的名称不再的时候,就像曾经的老上海的租界区的感觉,留下的即便是老瓶装新酒,这些新酒喝起来味道不对,那些老瓶子兀自看起来似乎也是不对的。所谓时光流逝,世事无常,我看到的倒是时光流逝出的很多人工的印记,让这座曾经被张爱玲描述过的公寓变得不伦不类。
夏天的常德公寓除了外面挂的名牌之外,已经很少让我感觉出老上海建筑的风貌,宛若已经翻新的楼宇,而自然地经过岁月侵染,经过时光沧桑的历史已经随着老上海建筑的流失而变得愈加苍白,如同浦东新区的高大楼宇已经遮掩了外滩曾经显赫一时的老建筑群, 改变人生的岂止是岁月。
七月的骄阳开始在头顶上燃烧,沿着常德路前面那块硕果仅存的老建筑绕了一圈后离开,来车转过去不远就是静安寺了,看上去也是金碧辉煌的,缺少了旧日的一种情愫。 站在时光的背后,老上海,如同张爱玲曾经让我流连忘返的文字,虽然消失,却依然在心底的深处隐隐作痛。
今又是: 常德路陕西路一带有很多类似的不伦不类的公寓房,感觉是很英国,连同陕西路10,20,30弄,淮海别墅,古柏公寓,永嘉新村基本都是金融系统的人多,其中有很多东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