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原创]“完美”也许是致命的缺陷

热度 2已有 1055 次阅读2016-1-16 08:58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 澳大利亚, 新加坡, 新西兰, 打击乐, 教育课 分享到微信

  ——南京第一中学特级教师黄侃的女儿“远远(化名)”,一个杰出女孩,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9年在留学地荷兰自杀身亡。数年后,笔者看到了黄侃老师撕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用女儿短暂的人生给她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们上生命教育课的报导。

 

  这个“故事”我看了不只一遍,唏嘘之余更多的是职业的反思。繁忙的教学工作暂告一段落,萦绕脑际半年多的一个疑问渐渐清晰起来,原来“缺陷”也是一个灵魂健康的标志。孩子幼小的心灵,承载不了沉重的“完美”,尤其是承载不了长辈意识中的“完美”!这个悲剧主角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世人眼中的杰出教师,兼有母亲与老师的双重角色。其对于女儿的希冀,又何尝没有曾经作用于她的学生身上,她的这种愿望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号称园丁之辈的共同观念。

  未成年的校园学生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园丁号称是培育花朵的。可这半年来一个在笔者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就是包括“远远(故事里自杀的女孩)”的母亲在内的优秀园丁,敬业之中原来也存在着对花朵的摧残。优秀的孩子自杀,这些年来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了。过去笔者一直从意志品质教育缺失的角度理解这个现象,也长期努力想通过强化意志品质,避免这类悲剧的重复。可这个悲剧的主角“远远”是一个“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自理能力强,情商高,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积极向上,充满理想,倔强不服输”的几近于完美的女孩,其意志品质可谓上乘。她的悲剧不但其父母意外,就是笔者看此经过时,最初也觉得不可思意。

  冷静下来反思,才发觉症结在于年龄与生理、心理承受极限的适应度。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只是国人对于追求完美无过的左倾惯性思维使然。奔向终极目标的“公共食堂大锅饭”曾经导致饿殍遍野,可当时谁敢质疑方向,即成为公敌。这种质疑“完美”的恐惧世代相传,以至于产生一句残废至极的国粹“我都是为你好!”,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我的动机是好的,产生什么样的客观悲剧都与我无干。“远远”的母亲,那个杰出的教师,倘若自杀的不是她的宝贝女儿,她能否会质疑自己对于完美的追求?

  对于“完美”的追求,让“远远”生活里处处谨小慎微,无时不活在失败破坏完美的恐惧中。过去笔者与一些有识之士也都认为“挫折”是成长的代价,是成熟的必经之路。可是潜意识里还是追求“成功”的最大化,剥夺了孩子“潇洒”犯错误的权利。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只要尽可能少地犯相同的错误就很难能可贵了。

  人不是机器,即便是机器运行时间长了也会出现问题。世人追求人生的完美,源于生产力相对低下,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的激烈竞争,说白了就是功利性使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笔者曾经撰文阐述中国大陆父母之自私,认同者寥寥。最近转发了一《中国父母最自私》的帖子,不认同的读者仍比比皆是。中国的教育号称“接班人”教育,不但统治阶层这么确定教育方针,家长何尝不如此教育孩子(只是家长意图是要孩子了结他们未了的心愿)。这就是中西教育的本质区别。西式教育只培养孩子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利。在基督教影响深远的美国,公办学校是不许宗教进入校园的,学校传授政治信仰更是大忌。学生信仰什么宗教,认同什么政治观念是每个学生自己的权利。国家民族的信仰能否延续,取决于后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中国大陆的教育是剥夺孩子选择信仰的权利的。虽然统一的信仰方针没有具体的强制落实措施,可是绝大多数的孩子,无不生活在另一种“统一”的信仰——父母希冀的阴影中。倘若哪个孩子的灵魂拒绝作傀儡,就被视为大逆不道,将被整个社会遗弃。父母对孩子的养育由满足天伦之乐渐渐演变为要挟,在孩子高中毕业,人生重大转折关头,绝少有替孩子自主选择高兴的。

  现在年轻的父母大多事业正处攀升阶段,生活上经济压力较大。父母拿出大量时间陪孩子也不现实。在男权为主的当今社会,教育孩子往往成了母亲的专利。而学校里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又是女老师主导的教育过程,性别教育在时下的中国大陆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如今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注意到基础教育里教师性别比例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可在我们的社会改善这种状况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黄侃老师在介绍其女儿成长经历时,几乎没有提到孩子的父亲与孩子的交流。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天生追求完美,而男性专注主流。大多数父亲会为儿女的特长而高兴,而母亲往往为孩子的“不完美”而忧虑。学校教育亦然,一般男老师喜欢发挥学生的特长,而女老师往往愿意弥补学生的不足。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常常流于形式,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应试教育又让为师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便个别老师有了自己的判断,也往往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受无情的打压。

  笔者在这方面有过长期的感受。个性使然,从事班主任工作二十来年,因为长期从事难教育学生的转化工作,也就是专门带传统观念中的差生组成的班级,并多次同时带两个以上这样的班级,传统的“看”诀失效。许多学校强制要求班主任看班,并把整天守在教室,盯着自己的学生上课视为最负责的班主任。如果哪个班主任要是跳出这种金科玉律,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便你的做法有显效,也只能用来应急。一但你的无可替代性无用武之地了,就将被冷落得同不存在无二。可见,传统观念之顽固。教师要是反对追求完美,在家长、同仁们面前会是一个什么下场不言而喻吧!

  “远远”的悲剧,其父母是始作俑者,她的老师们至少是推手,因此这是个社会的悲剧,并非父母、老师反省就能解决的。象“远远”这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不能被允许什么影响完美的不足存在的。有些学生总成绩在年级排名前十名,倘若其中哪一单科成绩排名跌落到年级十名以外,哪怕是第十一名,这科的老师也将被警告。在领导眼里,其成绩就是对这位老师工作能力的否定。接踵而至的鞭策,在孩子的心头无情地施加压力。其实前三十几名学生的成绩,往往只有几分之差。

  时下盛行一种“80分定律”之说,可是对于此说的解释却五花八门。有的说“100制的前提下,各科都能得到80分以上,就算进入自由天空了,大学随便上”,这纯属胡说八道。都得80分能够上的大学,就是毕业即失业的大学。至于你是否在这样的大学里增长了什么能力,没有哪一家象样的用人单位,会给你机会让你施展才能。可是据笔者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进入中学知识量骤增,80分上升到100分,起作用的大多是天分,个人努力的成份不多。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在80分,否则你大多连80都得不到。可是哪一科甚或哪几科得了80多分,并非什么原则问题。因此给孩子施加压力,往往得不偿失。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只要不是所有科目都出现显著下降,完全没有必要给孩子什么“鞭策”。

  中国大陆的精英式教育与欧美式的平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倡导不给学生成绩排名,说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我们今天不探讨隐私问题,仅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排名靠前常常会给学生增加心里压力,排名靠后往往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的经验是学生考试成绩只与自己的过去比,追求“大于等于(≥)”。只要不连续两次出现下降(学生年级排名还是很必要的,因为考试难度不固定,受相同教育的学生排名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但这种排名不易公开,只能作老师督教参考),没有必要特别干预。如果哪个孩子平时成绩较高,一遇到大考就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那就值得家长密切关注了。若不防微杜渐,就可能出大问题。尤其是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心理问题或许更严重。这种时候,家长老师再穷追孩子的学习问题,不但学习成绩无法改善,还可能对孩子的精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学习文化绝不只是精神活动,如果没有身体运动配合,是很难达到最佳境界的。越是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孩子,越须要运动式宣泄来缓解压力。这种宣泄不仅调谐精神压力,还是调谐生理状态适应高压力精神活动(学习)不可替代的程序。而我们的社会里,越是学习好的孩子体育能力越差。家长与老师的意识里往往认为体育与学习文化课无关,体育活动就是浪费时间,若非如此不足以赢得激烈的竞争。这种追求极致的程序与追求完美的本质不同的是完美是没有缺憾,而这种极致追求是求取相对最大化,通俗地讲就是个人进步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只是机会竞争的需要,并非形成能力的需要。

  追求个人进步的最大化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追求的方式。追求的方式如果错了,即便达到个人进步的最大化,也将是“病态的最大化”。“远远”就是这样一个长期遭受“强迫症”困扰的孩子。她在遗书里声称:“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社会高节奏的发展,势必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将在“内耗”里被折损。所以近现代,欧美国家研究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家,大大多于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科学家。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是社会问题仍然是个禁忌的领域。这种禁忌反映在大一统的教育上就是僵化的教育模式。目前中国大陆的教育虽然方式上日新月异了,教育手段甚至遥遥领先于世界,可是本质上仍是三十多年前的教育内涵。合理科学的宣泄教育仍没有被纳入教育范畴,至多也只是个别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的手段,尚且需要个人承担正当教育的风险。

  “远远”在一次次挫折面前,只是苦苦寻觅摆脱困扰的途径。终于日积月累,她崩溃了。如果她从小不是被长期强迫追求完美,如果她懂得用体育运动疗养精神宣泄压力,那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人生呀!可这些都没有人告诉她,父母师长们用“羡慕、赞誉”压垮了这颗并不脆弱的心灵。人的承受是有极限的,坚强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纵观人类历史上所有成就斐然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存在缺憾的。越是高层次的竞争,就越是“不完美”之间的竞争,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智力与体力都存在极限。你样样都通,就很难有哪方面杰出。智绝如诸葛,不会武功,没有教出一个像样的后人;武绝如关羽,因为过于自负,被吕蒙打败,性格上存在不足;拿破仑是军事天才,可政治才能一般,无法化解反法联盟群击;华盛顿有凝聚力,军事才能却平平;比尔盖茨大学肄业,没有高等学历。博士学位还是荣誉的;爱因斯坦、牛顿小时候学习都不是很出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偏科。完美不等于成功。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源于贪婪的本性。“追求”和“贪婪”有时是很难区分的。

  成年人尚且无法做到完美,父母和老师却强迫孩子去追求完美。多少双眼睛盯着孩子,发现不足就要干预。当受到质疑时,还要祭出“我都是为你好!”来标榜!真的是为孩子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难道是为了痛苦?那是哲学家的感受。绝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这种境界。如果是为了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感受。什么样的感受是幸福?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有人不赞同这种观点,会认为幸福就是吃好的,穿好的,有心仪的性伴侣,这不是人的幸福,是所有动物的感觉。人的幸福感,应该人所特有的,是主观行为带给人的感觉。

  家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是学校教育衔接社会的纽带。过早把孩子送入寄宿制学校对孩子健康心理形成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没有父亲参与的家教是跛脚的家教。黄侃老师的反思,对于教育理念的科学化有着积极的意义。“远远”的悲剧偶然中也存在着必然。一般妻子是老师的,作父亲的往往就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专业的妻子,殊不知什么样的专业教育,如果成分欠缺都是缺憾的教育。

  中学里的女孩子一但与父亲或者母亲谈到感情话题,家长切不可忽视。在孩子青春期,女孩子向父母提起这方面的话题,一定是深受这方面的困惑。家长再忙,也不能忽略。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母亲的理解是慰藉,父亲理解是力量。如果孩子有了这方面的困惑,母亲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但父亲切不可作旁观者。父母商量后,父亲必须与女儿有一个正式的沟通,肯定女儿的成长,晓谕利弊关系,给孩子提出供其选择的建议。大多数的父母和老师都把早恋看成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障碍,其实这不但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表现,引导好还是孩子成长的优势。

  对心灵构成重创的是孤独,倘若“远远”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恋人”,她的结局或许是另一个结果。大概所有象“远远”一样优秀的孩子,家长与老师都不会给孩子这个机会。其实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初识“人性”时的感觉,可在我们的社会里,这种美好被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扼杀得义无反顾。早恋影响孩子学习成长,是引导不利的结果,并非早恋的过错。本来是孩子成长优势的早恋,家长老师为推卸引导不利责任,硬将其说成孩子的过错。

  首先人生没有完美,而师长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还常常无情地“人为制造缺憾”。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是致命的,致死的我们为之惋惜,致残的又有多少人为之关注?“远远”的母亲,那个高级教师,在她的生命教育课里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么老套的说教,对于灵魂深受困扰的孩子有多大的说服力!

  人们为什么要珍惜生命,因为生命美好。生命美好体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果人活着就是“要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那生命的美好在哪里?希望在哪里?从没有甚或很少感受生命美好,孩子越大会越绝望,若无法摆脱父母观念的束缚,就只有彻底离开这个世界。人面对“痛苦、挫折、不幸、”的勇气来源于对曾经感受的美好生命的向往。如果没有这种感受或者感受模糊了,哪是还来得“勇气”!

  黄侃老师最后说“只要她(指她的女儿)能自食其力,做一个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人,我就满足了。”孩子的成功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爹妈督促的结果。有许多父母用他们督促孩子,使孩子们没有象哪个哪个孩子那样荒废学业来标榜自己操纵孩子灵魂的伟大,其实这大多不是父母的功劳,而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说父母的督促没有用,但这也只是给孩子一种选择的提醒,仅此而已。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里违背常理的地方太多了,可是我们总是喜欢自欺欺人,把成功都视为是自己的功劳,把失败都看作是客观原因所致。

  俗话说“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追求完美的教育只是国人潜意识里的海市蜃楼。当意淫幻灭,绝大多数的孩子无法面对生活目标的突然消失。越是付出巨大努力的优秀的孩子,越无法承受这种巨大反差。

  希望孩子杰出优秀没有错,只要给他们成长的土壤就足够了。想人为地使孩子进步的更理想些,是揠苗助长。因为孩子成长的速度取决于内因。迫使孩子追求完美,往往意为着摧残与毁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Lmd 2016-1-17 02:03
褦襶子: 中国大陆的教育,不是从来不顾忌孩子的感受,就是完全放任自流。感谢关注,祝安。
所以有替人读书之说法:人的确不能为他人而活!
回复 褦襶子 2016-1-16 21:39
Lmd: 优秀不是累累累
中国大陆的教育,不是从来不顾忌孩子的感受,就是完全放任自流。感谢关注,祝安。
回复 Lmd 2016-1-16 15:26
优秀不是累累累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