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中学篇•初中)

热度 5已有 2991 次阅读2015-2-25 11:50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孩子初中阶段是成长的分化阶段,高中阶段是孩子确定人生走向的阶段。是孩子的世界观开始形成到确立时期。我们分别来阐释一下这两个阶段,孩子身心成长与形成竞争实力的关系。
  
  初中阶段,是孩子人生走势陡变时期。通俗地讲,就是孩子社会身份定向过程。今后孩子是跻身脑力劳动阶层,还是作一个普通劳动者,基本就决定于这个年龄段的变化。有许多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就使尽全身的解数,送孩子上重点校,学课外班。恨不得让孩子二十四小时不睡,学出个“博士后”来,光宗耀祖。这里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判断的非理性,对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影响。
  
  其实孩子选择学校就象选择鞋一样,首先选择的是鞋号,其次才是品牌。即便你选择一个世界名牌,40号的脚,给你一双38号的鞋或者43号的鞋,你能穿上吗?趿拉着鞋,你如何能够跟得上竞争对手!许多家长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准确的判断,把教育资源浪费在错误方向上,并断送了孩子的未来。许多家长都是在孩子毁灭了他们的梦想时,才想起来正视现实。
  
  尽管笔者多次警告此类父母,甚至耐心面谕一些周围的年轻父母,可仍然无法让他们打消幻想。越来越多孩子的美好未来,毁灭在父母的幻想里。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时学过的田忌赛马的故事①,就会明白,选择竞争对象非常重要。正常孩子的智力就象田忌赛马的三组马一样,没有太悬殊的差别。如果能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恰当的竞争对象,就会象田忌赛马一样,仍可以凭小的代价,赢得人生这场比赛。
  
  具有超常竞争实力的人毕竟是少数。人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此文旨在引导大多数家长理性为孩子选择中学,选择教育方式,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学前篇、小学篇里方式所培养的能力,能够有一个相匹敌的竞争对象。即不浪费以前对孩子的辛苦培养,也能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通俗地讲,就是给孩子选择一个让孩子在那个学校里属于中上乘,即避免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拥有一些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潜力,提升孩子的竞争实力。如果家长与孩子好高骛远,非选择一个在新的环境里属于末等,让孩子与竞争对手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就好比孩子与竞争对手一起长跑,如果对手比自己的孩子快得多,已经跑得没影了,孩子哪里还有信心去追赶。
  
  也就是说到初中阶段,孩子的竞争实力培养具有相对性。倘若,不正视孩子客观实力在同龄孩子中的位置,就可能因为缺乏相匹敌的竞争对手造成孩子已具备的竞争能力的浪费或削弱(对手太弱或者太高差距甚远)。
  
  选择了正确的学习环境,还需要继续强化孩子已具备的竞争实力。孩子十四五岁,也就是初中二年级左右,是孩子们心理上的青春骚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极具叛逆性,原本生活里非常听话的孩子却不知不觉中一反常态,什么事都与家长拧着干,你说东他(她)喊西,你让他(她)撵狗,他(她)非得赶鸡。生活里他(她)们开始与父母看法不同了,父母要他(她)们做的,他们会毫无理由地拒绝,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平日里难以集中精力,常常胡思乱想。你问他(她)们在想什么,他(她)们自己也常常说不清楚。
  
  其实这是孩子们生理变化在心理上的反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另一个心理反映就是开始出现性萌动。当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躁动后,对异性的关注逐渐增强,异性带给其的视觉反映令其心理难以平静。很快异性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声音都会令他(她)们心旌摇动产生愉悦感。人的性本能不同于普通动物,最初的性心理反应是封闭心扉,不想让别人尤其是不想让家长知道。生活中反映为厌学,常常用上网玩电子游戏,打球等习惯运动排遣烦恼,性格内向的往往陷入冥思幻想中(女孩子居多),个性不断增强。并且在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分化。(具体分化细节请参阅作者杂文《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
  
  性欲望是人类活动最原始的动力。如果利用得好,会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在青春期产生质的飞跃。所以,不要惧怕孩子青春萌动。孩子出现早恋迹象并不一定是坏事,这说明孩子精力旺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增强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优势。可是大多数父母对于这个问题都是顺其自然,没有好好利用。
  
  科学的性别教育,是培养中学阶段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重要程序。世间的事,都是利弊相依。孩子的青春骚动问题解决不好,也的确可以毁掉孩子的一辈子。解决孩子青春萌动的负面影响,需要一个渐进过程(请参阅作者杂文《青春教育的时间阈》)。如果能从小对孩子进行渐进性的性教育,就可以在孩子出现青春萌动时,将孩子的这种精力导向充实未来社会的综合竞争实力。
  
  孩子们从12岁开始,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脱离,直到18岁成人。心理学家把孩子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值孩子心理断乳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理性别开始形成,性心理反应恰恰是孩子生命力旺盛的正常成长现象。换句话讲,如果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还没有生理上的性萌动,才是成长的不正常现象,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还叫“青春闭锁期”,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轻易向外界敞开心扉,变得孤僻,对父母的态度显得冷淡,这是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开始向往独立,但却又缺乏经验。会在意别人尤其是同龄伙伴的评价,会体验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内心秘密,与人交往不再那么坦率,对自己亲近的人也会有所保留,有孤独感。会关心自己的相貌、体态、身高;会有交友的需求,对异性会有朦胧的感觉。他们对他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及新鲜事物感兴趣,开始形成价值观。但这个时期,会随着孩子们信息量的增加,而大大缩短。在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青春闭锁期与青春骚动期几乎是相同的。可随着网络等媒体对孩子们影响的加大,这个时期已经大大缩短。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孩子们会很快误入歧途。
  
  心理学上有个规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剥夺了其遭受适当挫折的权利。其结果是荒废了孩子一生中无可替代的强化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大好时光。使孩子在失望、焦虑中产生诸多怪异的想法、反社会的念头。都知道溺爱不好,可是身为长辈的国人,总是会为自己溺爱孩子找借口。怕自己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孩子不认他们这个长辈,让他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国人养孩子,就如同养宠物。过多在乎自己的感受,至于孩子的未来是个模糊概念。
  
  我们今天就谈谈如何对待孩子们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人们拿他们当大人看,不愿意接受别人说他们幼稚。日常里行事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说。所以对待这种孩子劝说是很难收效的。人的成长与小树一样,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靠其自然成长的。太多外力(人为因素)常常会破坏自然规律。但若不时常剪剪枝,也会出现旁逸斜出现象。
  
  成长中的躁动与叛逆,是生命的力量。就象核能一样,若不能控制其释放速度与方向,势必造成巨大的破坏。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客观上现实中是不存在正能量的,只有给能量一定的条件,能量才会作用于正方向。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就象给成长中的小树剪枝,是为了影响其成长速度与方向,只要能量释放速度与方向可控,不但不会产生破坏作用,还会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那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每个孩子的引导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还是有章可循的。大体上对男孩子与女孩子引导方式有所区别。不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就引导孩子们做生活里的优秀性别角色。
  
  先说说男孩。中国的孩子都是从小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基于性别差异,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渴望生活的认同。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们去做一个成人的角色。如果是父母双全,男孩子最好由父亲与之沟通。不过切忌沟通中不能再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应该以一个成年男人与另一个成年男人角色进行“商榷”。父亲先通过给孩子讲自己的某些具体的成长经历,阐释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良习惯的弊端,帮助孩子理解不良习惯的具体危害(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去讲,讲的内容却不必只局限于自身的经历)。并与孩子约定,父母只作孩子的镜子,定期提醒孩子的行为偏差。适当给孩子一些生活里具体担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要时可以与老师共同为孩子营造这种氛围)。
  
  最易拉近这种情况下父子心之距离的,就是关于女人的话题。父子间一但聊起这个话题,孩子就会有种父亲拿他当大人待的感觉。而也只有关于对女人的认识,才能帮助孩子迅速找准性别角色,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懂得女人怎么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呢!这是孩子“心理性别”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也恰恰是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中国的家庭母女间很少深入地聊男人话题,父子间几乎不谈女人话题。学校教育虽然有生理卫生课,但是绝少有老师给孩子具体地讲性生理与性心理问题。要是哪个学校真的本着科学的态度给孩子讲了这方面的知识,相当多的家长会认为这样学校会把孩子教坏,讲这些课的老师品德有问题。而公共教育媒体更是禁忌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节目。性别教育的缺失(参阅作者杂文《成人教育的缺失与性别教育》),已经给中国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性别形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滞缓了孩子们心理成熟的过程与健康世界观的形成。
  
  父亲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不是仅与孩子聊聊女人话题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性别教育的老师,一个敢做敢为的父亲和勤劳贤淑的母亲,亲自养育的孩子也差不到哪去。可惜中国父母这个老师的角色都做得不怎么好。男孩子怎么去做男人,首先是从父亲那学来的。女孩怎么做女人也首先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朦胧的性意识需要清晰化时,却极少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
  
  性心理的成熟是孩子健康成长无法逾越的程序。性是人类永恒的动力,而我们的社会却给性戴上了不道德的帽子。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明给传统的保守观念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保守观念已经无法约束孩子们的性行为。如今小学生中都已经出现偷尝禁果的现象。孩子们的成长迫切需要正确的性观念教育,可我们的性教育远离生活,较好的地区也只是给孩子们一些抽象的概念。本来可以增强孩子本事的优势,却成了阻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
  
  倘若是单亲家庭,或者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母亲一定要禁忌生活里想到哪说到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最反感的就是母亲唠叨与父亲的暴力。与父亲一些反常失度的暴力教育比,母亲的唠叨对孩子的危害甚至更严重。其对孩子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精神的崩溃。现实生活中,不乏孩子因为母亲唠叨走极端的例子。如果母亲在孩子这个年龄段,能够主动示弱,“请求”孩子“帮助”,不但会激发孩子男性的性别意识,还会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青春骚动期。
  
  这种情况下,母亲的眼泪与对苦恼的倾诉,对孩子会比所谓正面教育有效果。我们生活里的一些所谓的正面教育,往往就是简单教育程序的代名词。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事,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就是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孩子去做什么,为引导孩子要做什么。这不仅适用于文化知识学习,也适用于孩子精神世界里的成长。母亲要对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生活中的“成就”,对孩子的成长要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欣喜与自豪,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并渐进性地交给孩子新的生活担子,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
  
  对于女孩子青春骚动期的引导往往会更复杂。引导不力的后果对社会的影响甚至大于对男孩子引导不力的影响。由于生理因素,女孩子与男孩子的心理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引导教育需要更加细腻,循序渐进。
  
  对于女孩子的引导,由母亲主导为宜,但父亲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对父亲的心理依赖感更强,往往更容易听进去父亲的教诲,对母亲唠叨式教育往往会反感。但切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父亲适合分担女孩子的安全教育,给女儿安全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定期与女儿进行沟通。引导女儿做好生活中女性的优秀角色。
  
  男主外女主内,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的分工决定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女人负责细胞内部,男人负责细胞外部。如果都跑到细胞外部,时间久了这个细胞就会坏死,家庭也就面临着解体。一个女人在男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要想扮演男人的角色,承担获取家庭细胞所需要的外部“营养”是很难的,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尤其是时下中国社会,常常要付出家庭解体的代价。培养女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并不排斥引导孩子做一个生活中优秀女人角色。当今中国社会,只一个人工作,工薪家庭将生活得非常艰难。女人缺乏生活自立能力也是当下中国家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培养女孩子做一个优秀女人角色的最佳时机就是心理性别形成时的十四五岁阶段。
  
  对于女孩子的引导,以技能培养为上,思想引导为辅。因为生理差异使然,女孩子善于感性思维,以日常具体生活的亲自操作,使女孩子逐渐增强角色感。母亲要告诉孩子,目前社会盛行的恋爱观是南辕北辙,一个生活里事事顺着自己,侍候自己的丈夫是根本不存在的,爱的收获是需要耕耘的。如果丈夫真的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包揽了全部家务,那么这个违背了正常社会规律的家庭也就离悲剧的结局不远了。要么,家庭细胞因为缺少细胞外部营养,生活拮据难以维系。要么让丈夫失去角色感,不断冲淡夫妻感情,最终必将导致家庭的分解。
  
  家庭主妇是女孩子心理性别形成期成长的取向。千万不要以为恋爱离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太远,更不要自欺欺人地以为你不与她谈这种问题,她就不想,就能避免早恋。更不必忧虑这么早与孩子谈恋爱问题,会让孩子深陷早恋的误区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按作者杂文《青春期教育的时间阈》理念,前置青春期教育到三四岁)。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心理的变化,如其让孩子误打误撞在茫然中摸索,不如给孩子以明晰的正确引导。让孩子懂得,只有做好生活中“性别角色”的男女组成的家庭才能稳定。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一份理想的恋情,一个稳定的家庭,必须以辛劳的付出为代价。缺少辛劳投入的欲望放纵,必定导致悲剧。幸福的生活,必然用辛劳的付出换取。懒惰的人没有资格享有温馨的情感。没有辛劳的付出,永远留不住优秀的男人。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的角色,才是男人的伴侣首选。
  
  引导孩子家务操作,切忌只重数量,忽略质量,这样会让孩子很快失去成就感。指导女孩子做家务,从厨房开始较合适。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为上班的父亲烧菜,父亲回来要细细品尝,给予充分肯定。如果存在哪些不足,不要由父亲直接说出来,应该说给孩子母亲,由母亲来指导改进。父亲要经常在客人面前赞誉女儿烧菜多么多么好吃。烧菜手艺学到一定量后,可以与孩子商榷邀请少量至亲好友来家聚餐。事先把聚餐的目的告知亲朋,求他们共同帮忙鼓励孩子。
  
  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给女孩子钱,多以实物形式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且要适当拒绝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节制欲望,培养孩子包容的心态。让孩子懂得包容是女人美德,也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但是包容需要点艺术性,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被包容者感受到被包容。比方说一个不自然的表情,片刻的犹豫,温柔的感叹等等。不过切忌方式不能太赤裸,否则适得其反,会招来被包容者的反感。
  
  现代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在教给孩子做人底线——别犯法、别缺德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们识别健康的成长方向。学校这块孩子们成长的土壤,只管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养料,至于孩子成长到什么高度,那要看孩子的个性差异。培养孩子做生活中优秀的性别角色,不但是引导孩子度过青春骚动期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必要过程。一个性心理畸形的人,必将不被主流文明社会所见容。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是孩子正常的成长反应。反应越强烈,说明孩子的可塑性越强。越具备形成在未来社会强势竞争实力的素质。
  
  解决青春躁动,只扫除了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可是缺乏现实生活的磨砺,任何理性的心理都是不不堪一击的。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就要适当地通过生活中的坎坷来砥砺,也就是让孩子常常见见硬,才能使孩子的理性心理定型。不至于在艰难的生活挫折面前屈服。这就需要向孩子灌输点极限意识,引导孩子挑战极限。孩子挑战极限的能力越强,所形成的在未来社会竞争的实力增长幅度越高。关于如何让孩子践行极限意识,请参阅作者杂文《极限意识与教育》。
  
  最后笔者要提醒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弄清楚,不忍心正视孩子吃这份苦(体验极限),就不会有一个出色的孩子。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孩子还小,以后还的是机会,都是自欺欺人的虚伪借口。人的本事都有其形成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就永无弥补的可能。青春骚动期的“极限体验”,就是“苦中苦”,孩子体验起来,本身都很难做到坚定不移,如果父母再不忍心让子女受这份“苦中苦”,“极限体验”就只能是份美好的幻想。
  
  我们不能苛责天下的父母心不够硬,毕竟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如果一种理念不能让大多数人受益,就谈不上教育。古人讲究“易子而教”,就是基于人性而言的。因此培养孩子的极限意识,需要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互相配合。可是现在的社会公共环境,让老师的理性教育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一但教师的极限教育出现意外参差,教师几乎无法得到公平的对待。因此,极限教育理念需要家长的主导,老师的配合。老师与家长应该建立及时沟通机制,极限意识体验方式,最好应该事先得到家长的首肯。即便如此,家长与学生能够遇到一位愿意配合的老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笔者为大陆的老师争口袋,也并非替中国大陆的老师推卸责任。这都不是本文所要阐释的。笔者只是提醒广大家长,中学阶段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实力,主导权在家长。这种愿望绝不会通过谴责老师不作为而达到目的。如果身为家长的你想与老师论是非,那你可以尽情淋漓尽致地随心所欲。可倘若你想你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在未来社会中拥有竞争实力的人,你必须选择一个你无条件信任的老师。
  
  注释:
  
  ① 齐将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他的朋友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作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赛了三场,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5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Blue_Sky 2015-2-26 10:22
褦襶子: 什么专家呀!不过一个喜欢思考的城市中学教师。大陆的教育专家都在闭门造车,他们的理念大多只能用来哗众取宠。用来沽名钓誉还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就大多力不 ...
支持您! 那么您就是专家,思考和经验和良知兼具备。
回复 褦襶子 2015-2-26 00:49
Blue_Sky: 您是教育专家?您在国内还是美国?
你的文有深度!有力度!
什么专家呀!不过一个喜欢思考的城市中学教师。大陆的教育专家都在闭门造车,他们的理念大多只能用来哗众取宠。用来沽名钓誉还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就大多力不从心了。感谢朋友鼓励,祝安。
回复 Blue_Sky 2015-2-25 21:00
褦襶子: 感谢朋友关注鼓励,祝安。国人向来急功近利,没有孩子的国人,一般不会喜欢这种文字。
您是教育专家?您在国内还是美国?
你的文有深度!有力度!
回复 褦襶子 2015-2-25 20:03
Blue_Sky: 好文好话题!
感谢朋友关注鼓励,祝安。国人向来急功近利,没有孩子的国人,一般不会喜欢这种文字。
回复 Blue_Sky 2015-2-25 13:12
好文好话题!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