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年青园”
热度 4已有 1702 次阅读2014-4-21 09:57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受改革开放春风影响,本市各单位团组织,利用政企不分的优越条件,用企业提供的材料,在松花江畔江南大桥东侧修建一个江畔公园——青年园。这也是流经本市的数十公里松花江畔第一个人工城市公园,公园内有本市书法名家范曾、金意庵等题写的义务修建青年园的单位与康熙放船歌纪念壁。公园内的水泥方砖铺设的甬道与人工假山让市民们第一次领略到了城市园林的韵味。虽然这园林简陋了些,但本市终于有了一个风雨公园,再也不用大雨天和寒冬过后春天开化时望而却步了。
这个江滨公园最具特色的是两个雕塑。一个是具有地方象征意义的三宝亭(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另一个是最具时代象征意义的“青春”雕塑。“青春”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并肩而行,男青年右手握着一本卷起的书双手捧书于胸前,女青年下垂的左手里也拿着一本书,两个年轻人充满活力地昂首挺胸相视着,雕塑透露出青年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给许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本市青年以无限的遐想。在那个西风初东渐时代,这个雕塑不知给多少有志青年以实现理想的雄心,引起多少青春萌动的少男少女们对时代性文明的艳羡。在那个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男女同学讲话都要羞涩地回避熟人的岁月,这个雕塑可谓甚是前位。
然而,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岁月的流逝。曾经喷薄着青春气息的雕像已经被世人遗忘了。雕像的方体底座四周已经开始剥落,“两个青年身”上的乳白色涂料也已经落满灰尘并严重暴层,仿佛两个衣衫褴褛的读书人正用他们的迂腐在调笑着行人而不自知。
而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孩子们也未能幸免。尤其是上网手机让孩子们几乎彻底告别了传统书卷。不但校外难见到孩子们读书,就是在校内,许多孩子的书包里除了几本应付老师的教科书外,就是吃的东西与手机了。手机对于许多当今的孩子,不亚于鸦片。你拿走他的口中食物行,可是你若没收他的手机,许多孩子会与你拼命。前一阵网上有个消息,一个孩子要卖肾来买苹果手机。
电子产品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在世界上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引起重视。前一阵有个信息说,某国人参观一家日本顶级幼儿园,让他吃惊的是,幼儿园不但没有什么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反映现代文明的设施,唯一先进的教具是一台收录机。附传的照片反映,这家著名幼儿园里的日本孩子正冷水浴,光着上身长跑,所受的教育非常原始。国外的一些调查表明,电子产品对孩子们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正在让孩子们的本能蜕化,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育。建立在电子产品上的智育,正在毁灭着孩子们的创造力。
“青春”雕塑淡出本市人们的生活,与书籍淡出国人的生活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这个雕塑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革“读书无用论”后的读书热时代,具有较强的时代象征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不能说与那个年代的短暂读书热没有关系。如今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读书热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的主流媒体总是狡辩,说什么中国得不到诺奖,是因为受西方的歧视,那么你到拿出来点中国大陆人的发明创造印证一下这种观点呀?成就在哪?哪些发明创造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却被歧视?
虽然现在信息爆炸时代,孩子们大多从网上获取信息,平均信息量或许比以前同龄孩子获取的平均信息量要大得多,但是质量却大打折扣。网络信息具有即时性,信息量大的特点,但网络信息芜杂,对于甄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讲,真正高质量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却不是很多,甚至比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前还要少。而且,网络得来的有效信息又不能系统持续地作用孩子们的心理,使其健康成长。而传统的书籍是要经过专业人士的严格甄选的。可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冲击,传统出版业为了迎合受众的胃口,图书出版偏重商业利益,正规专业图书出版受到严重冲击。汉语版专业图书,具有较高文学品位的图书越来越少。根本满足不了,青少年的阅读需要。所以书籍淡出国人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因素。
日前,网端有一个信息。说某国际知名机构评世界最不爱读书的国家,中国大陆榜上有名。一些常坐国际航班的人反映,在国际航班上,很少看到中国大陆人读书。多数中国大陆的人都是在玩手机与平板电脑。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董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再说说匈牙利。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等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有学者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推杯换盏、打牌搓麻、欢歌劲舞等娱乐应酬中,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以色列与匈牙利两个袖珍民族,给庞大的中华民族打了样。可一向以文明古国自居的国人,放不下“传承”,放不下“既得利益”,“夜郎自大”终将让这个民族被人类文明所淘汰。吊“青年园”,是在凭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转瞬即逝的读书热。青年园里最具时代特征的“青春”雕塑中的那两个青年男女的“一身褴褛”,即是对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逝去时代的哀悼,也是这个民族沧桑岁月的写照。读书,读书人,历经几千年的苟延残喘,在二十多年前的那次回光返照后,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若没有奇迹出现,不但书籍会加速淡出国人的生活,读书与读书人也将淡出华夏的历史。届时若大的民族,要想“读书”,若非得背井离乡或背祖移民!
长太息,以掩涕息,哀读书之多艰!不是说中华民族是头睡狮吗?或许只有高质量的书籍与国人对书籍的热爱才能让这头睡狮醒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世界上表述最准确的文字,发明了造纸术与印刷术,可谓是现代书籍的发明者,而今却“数典忘祖”,成了最不爱读书的民族。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少年不读书何智?不智何富?不富何强?不强怎么独立?不独立何来自由?不自由焉能进步?不进步拿什么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吊青年园也!吊青年也!吊天下苍生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