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水心砖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748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转-《新编辑部》一部反智电视剧样本

已有 1648 次阅读2013-4-27 04:58 |个人分类:娱乐八卦|系统分类:杂谈| 样本, 电视剧, 编辑部 分享到微信

因芦山地震而延播的《新编辑部的故事》最终在一些卫视开播。但质疑声远远超过赞扬声:“表演浮夸,桥段生硬”。对此,导演郑晓龙受访时坦承自己就是想突破传统有所创新,而“大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也总要有个过程。”

  可以理解郑导的心情,不过坦率说,这话很扯。因为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局并无任何新意。除了怀旧,除了带来一次回顾旧日经典和重新审视自己成长经历的机缘,也实在是没有任何艺术与审美意义可言。而这其中,最惨的是一以贯之的吕丽萍版的戈玲。在对比两个版本之后,我们似乎只能这样理解,无论是多么聪慧灵动的好女子,衰老之后,都将变得面目可憎,反应迟钝。甚至我们可以更恶毒地想象,李冬宝果断抽身而去,因其宁可承担骂名,也无法忍受这一反智的妻子。

  失败不是因为表演方式的“差异”乃至“差距”,甚至也不是因为神一般的王朔没有到场。今天即便王朔出山,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神化为人。真正的问题在于,今天的电视剧已经没有可以在文化层面突破的可能了。一切能想到的空间都被盯住,娱乐精神与狂放的想象力都只能挥洒在一些抗日神剧上面,电视这种媒体再也没有了开拓文化艺术空间和引领潮流的可能了。在这个时候,接着讲述编辑部的故事,自然是一个不智之举——除非本意就是反智。起码从目前的文本而言,我觉得他们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要理解《编辑部的故事》,必须回到的1991年的历史语境。那时候,王朔与知识分子群体正在进行一场关于“人文主义”的战争。被讨伐为“痞子”的王朔,则干脆以痞子的低姿态,毫不退让、快意恩仇。那部编辑部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王朔身上的火药味。不仅如此,二十年后理解《编辑部的故事》和王朔,我们会发现其审美核心是清晰的:语言解放。常见的对王朔和他代表的文化现象的批评质疑之处在于,他们解构了旧伪神,却没有凸显新价值,他们证伪陈腐语言,却无力创造真正的新语言。

  可实际上,随后的事实表明,解放语言是一切文化思想解冻的开始。今天这种解放主要发生在互联网等新媒体领域,而电视反而朝着反智的方向一路狂奔。《新编辑的故事》,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样本。而回顾《编辑部的故事》,似乎在提醒我们,电视剧并不必然反智,真正反智的,却是其他。

《新编辑部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