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www.sinovision.net/?2570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宁磊:宁磊详论《道德经》第一章

已有 2332 次阅读2012-4-13 19:03 |个人分类:宁磊---理论、观点、发现|系统分类:财经| 道德经 分享到微信

(不经允许,不得转载,不得引用,不得抄袭,侵权必究)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宁磊详论《道德经》第一章: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用开篇首先论述了认识万物的第一规律和基本过程。为了论述认识万物的规律和过程,老子给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一个关键概念是“道”,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名”,在《闪跃-宁磊说解《道德经》《大学》》中,我将老子讲的“道”和“名”解释为现在的道理和名称。道理是规律的蕴含,名称是事物的表示。早在两千年前,老子就给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两个关键因素,道理和名称。名称表达的是不同事物,而道理表达的是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但是在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没有认识到不同的时候,是“无名”之状,在认识到相同的时候,是“有名”之状,这是老子在本章中的“无名”和“有名”的第二个意思表达。“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无名”和“有名”是老子在本章中的对“无名”和“有名”的第一个意思表达。
在老子对“无名”和“有名”的第一个意思表达中,老子引出了“妙”和“徼”的概念。妙,就是奥妙,没有认识事物时,要努力寻找奥妙所在,这就是妙;在确定事物之后,要寻找事物的概念和定义,概念和定义的寻找是寻找规律的过程,只有认识到正确规律后才能对名称有正确理解。这是“无名”和“有名”的第一种。
在老子对“无名”和“有名”的第二个意思表达中,老子引出了“同”和“玄”的概念。柏树、杨树,等等,形成植物,植物、动物,等等,形成生物。这是从具体植物到生物的“同”,在生物的“同”中,细胞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细胞是生命之源,细胞就是生物的“玄机”,也就是“同谓之玄”。人与人之间有吵架和友好,等等,形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动物,形成人与动物的 关系,人与动物和自然界一起,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只是自然界关系的“同”。“同”是老子认为的认识规律,外延和内涵之间做出概念性的理清,认识新事物大概都可以如此,同中有“玄”,“玄之又玄”,有很多种情形,就是“众妙之门”。
宁磊认为,这章还有另外一个老子没有表达出的意思:不同谓之谜,谜之又谜,众疑之解;同谓之玄,异谓之谜,玄谜皆有道。
宁磊:宁磊详论《道德经》第一章_图1-1

作者中学时期照片

宁磊阔增并详解《道德经》

 

第一篇

 

【引用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一章】不同谓之谜,谜之又谜,众疑之解;同谓之玄,异谓之谜,玄谜皆有道。

【宁磊注释】

道:正确道理。

常:普通,一般,平常。

名:名称。

无:未知;不存在;不。表示不存在之意。

有:已知;存在;要。表示存在之意。

始:开始,初始。

母:开始孕育,开始。

妙:奥妙。

徼:概念,定义。

玄:玄机,奥妙。

【宁磊翻译】

道理,可以花费时间和精力探求之道理,是那些非同一般道理。名称,可以花费时间和精力探求之名称,是那些非同一般名称。天地之间事物开始时没有名称;有名称这个事物后,名称成为一切事物根源。所以,通常没有道理和名称,要观察他们奥妙所在,通常有道理和名称,要观察他们本质是什么。道理和名称这两种事情出处相同有相同之处而名字不一样,相同之处就叫做玄机,玄机之上再玄机,相同之上再相同,就是众多奥妙答案所在。

 

【宁磊言说】

 

一、道理和名称是认识事物两个必要环节。先有名称,就完成了从不知道某个事物到知道该事物这种过渡。知道一个事物名称后,也可以说是给一个事物起个名称后,接下来再寻找该事物所蕴含道理,这个过程是从知道该事物向明晓该事物过渡。知道事物和明晓事物是认识事物两个关键步骤。比如黑洞,这个名称是人们认识黑洞从无到有第一步过渡,再继续寻找黑洞这个事物中所蕴含道理,是从知道黑洞到明晓黑洞这个事物第二步过渡,认识事物第二步过渡往往经过很多次反复才能基本完成,现在,直到目前21世纪初期2000年左右为止,人类对黑洞认识第二步过渡还在进行中,人类还没有完成这个认识上过渡。所以,道理和名称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是其中两个必须关键点当然,还有其它必须关键点。有时候,事物在没有名称时就已经被开始认识了,比如某些天体就是计算出来后,然后才找到这个事先所计算出来天体,找到这个天体,第一个事情就是给该天体一个名称,同样表明了名称是认识事物关键步骤。有个名称,就是用名称这个符号定位一个事物,当然,不管叫什么都对事物不形成任何实质影响,但是给个名称这种重要在于有了名称后事物就被定位了,定位一个事物对认识一个事物来说是必须,因为世上事物千千万万,没有名称显然不行。如此,名称和道理这两个事情就从定位一个事物和明晓一个事物这两个方面达到对事物认识不断有所提高。

“常”与“恒”辨析:

“常与恒”基本同意,从时间长度上理解意思基本一样。“普通、一般、平常”道理从时间上分析具有某种程度持久属性,持久属性所表示意识正是“恒”和“常”之意。而要表达“永久”时,要用“永恒”来表示,这里面“恒”还是“常”之意,用“永”字表示“永久”,组成“永恒”一词。

“无”和“有”辨析:

“无”和“有”是反义词,表示三种对立语境:第一种语境表示“存在还是不存在”,不存在表述“无”,存在表述“有”。第二种语境表示“已知还是未知”,知道有某种事物和道理是“已知”,不知道事物和道理是“未知”。第三种语境表示“要还是不”,“不(怎么)”用“无”表示,“要(怎么)”用“有”表示。“无”和“有”是一种对“认识”所做描述和表示,判断出“无”和“有”须以某种感觉、思维、认识和科学为基础,实际上是指在某种“知识”下做判断,虽然感觉有时候说不明白具体什么,但是潜意识中也是包含某些未知和已知在里面,所以“无”和“有”中天然就包含着对知识有无这种意思表达,也就是“未知和已知”这种意思表达。

《道德经》是一部人类文明启蒙著作,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它在问世以来两千多年中一直影响和启发人类社会进步。《道德经》内容涵盖了哲学、科学、经济、社会、人文、军事、政治、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等差不多所有今天社会各个学科知识,并且,《道德经》中所有论述以今天科学水平看都正确。

《道德经》是一部总括哲学、科学、经济、社会、人文,等等,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巨著。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括性一章,对“道”做出了明确定义,在整部《道德经》中起着关键作用。逐句解《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先,“道”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道”之准确意思就是“正确道理”。对《道德经》来说,它所要说“道”就是“正确道理”,不可能去说那些错误表述,道,就是正确道理。《道德经》通篇中它贯穿了在描述很多方面正确道理。正确道理有很多,比如,吃一口饭就不饿了,也是一个正确道理,但《道德经》中不可能说这样道理,因为它只是“常道”,大家都很容易知道道理,而《道德经》要说“非常道”,就是那些非同一般正确道理,也就是有一定难度甚至难度非常高正确道理,所以人们会感觉《道德经》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正是《道德经》追求所在,它要谈论高级正确道理,也就是有一定难度正确道理。名,是人们对事物定义和描述,非常简单容易名称,《道德经》中也不会去说,《道德经》中要描述那些名称和事物同样是那些有一定难度“非同一般名”,也就是“非常名”。这第一句话说明了《道德经》中所说“道”和“名”是那些非同一般“道”和非同一般“名”,这正是《道德经》中所要表达那些内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万物开始时它没有名称,有了名称之后名称就是万物之母了,比如说,杨树,当人给杨树定义出杨树这个名称后,生长出来千千万万杨树就都叫杨树了,这是从万物来源方面来说,从来源方面说,名,就是万物之母,也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对万物认识之规律,万事万物在人类认识学上来说,名称就是万事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对于那些通常没有“道理”和“名称”之事和物,要观察它奥妙所在,当人们观察出没有道理和名称事物奥妙所在之后呢,那就知道了它之“道理”和“名称”,那就是说变成了已知道理和名称了,有了“道”和“名”之后呢,要“观其徼”,就要探究它本质是什么。“常无”和“常有”这是认识事物两个过程和阶段,是《道德经》在第一章中讲说人们对“道”和“名”所认识过程,是属于认识学范围之内事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说“道”和“名”这两个事物有相同之处但是名称不同,它们相同之处是都是“非同一般”,但是,它们名称不一样,那么,这个相同之处呢,就是“玄”,是奥妙所在,再深究下去,相同之处还有相同,深奥之中还有深奥,就是“同谓之玄”了,之后,“玄之又玄”,当发现一个奥妙之后,还有更多奥妙形成,深奥之上再深奥,相同之上再相同,就是“众妙之门”,就是很多奥妙所在。比如,人类认识生命,它就是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过程,人们知道动物和植物后,然后,知道微生物,人们归纳出细胞,差不多细胞是所有生物共同之处,之后人们又发现基因,基因是在细胞这个相同之处之上再相同,所有生物都有基因,现在基因学还在继续发展中,也许人类又会发现基因之上“再相同”之另一个生命奥妙所在。人类在认识宇宙过程中,也在寻找这个相同之处,人类在寻找第二个宇宙,在寻找太空中有没有跟地球同样相似星球,这都是在寻找“相同之中再相同”,就是“玄之又玄”,就是说《道德经》,它,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它就给出了人们在人类社会中,在科学和社会人文哲学方面进步一个规律,那就是“道”和“名”,“道”和“名”呢,人们不断发现“非同一般道理”和“非同一般名称”,然后再“玄之又玄”,相同之上再相同,然后人们就实现认识越来越进步,科学越来越进步,并且,《道德经》还告诉人们在“常无”时“观其妙”,“常有”时“观其徼”,是说在科学和认识方面,如何对待已经知道事和物和还没有发现事和物这两个有点差别之作法,就是说《道德经》第一章描述了其实是认识事物一个认识科学,是哲学范畴内容,它告诉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这是一个既包括哲学还包括科学还包括认识学这些方面总规律性表述,那就是“道”和“名”,是《道德经》给出了我们这个逻辑,它告诉人们在人一生当中和人类社会中科学、哲学以及任何万事万物都共同遵守一个认识规律,那就是“道”和“名”。

二、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李耳,又名老子,用开篇首先论述了认识万物规律和基本过程。为了论述认识万物规律和过程,老子给出了两个关键概念,一个关键概念是“道”,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名”,在我以前所写书《闪跃-宁磊说解《道德经》《大学》》中,我将老子所讲“道”和“名”解释为“正确道理”和“名称”。老子所说之“道”是指“正确道理”。因为作为道理,还有不正确道理存在,而老子论“道”中所指“道”仅仅指“正确道理”,起码,老子在论述“道”时是那样认为,由此,应当尊重老子原本意思,道,就是“正确道理”。道理,则包含了科学、规律、规则、制度、哲学、文学、数学、生物、化学、物理、人文、社会、文化,等等,无所不包,包罗万象。《道德经》中之具体内容实际包罗万象,李耳,实际上集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管理家、物理家、化学家,等等,于一身,在《道德经》中,现代所有哲学和科学领域老子都涉及到了,而且论述精深科学。道理是科学、哲学人文等等蕴含,名称是事和物表示。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出了人们认识事和物两个关键因素:道理和名称。名称表达不同事和不同物,而道理表达不同事和不同物之不同规律和不同本质特征。但是在不同事和不同物之不同本质规律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没有认识到不同时,是“无名”之状,在认识到相同时,是“有名”之状,这是老子在本章中“无名”和“有名”第二个意思表达。“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无名”和“有名”是老子在本章中对“无名”和“有名”第一个意思表达。

在老子对“无名”和“有名”第一个意思表达中,老子引出了“妙”和“徼”这两个概念。妙,就是奥妙,没有认识事和物时,要努力寻找奥妙所在,这就是妙;在确定事和物之后,要寻找事和物之概念和定义,寻找概念和定义是寻找本质和规则规律过程,只有认识到正确本质和规律后才能对名称有正确理解。这是“无名”和“有名”第一种意思

在老子对“无名”和“有名”第二个意思表达中,老子引出了“同”和“玄”这两个概念。柏树、杨树,等等,形成植物,植物、动物,等等,形成生物。这是从具体植物到生物之“同”,在生物之“同”中,细胞是生物共同特征,细胞是生命之源,细胞就是生物之“玄机”,也就是“同谓之玄”。人与人之间有友好和吵架,等等,形成人与人关系,人与动物,形成人与动物关系,人与动物和自然界一起,形成生物和非生物关系,这是自然界关系之“同”。“同”是老子所认为认识现象、规律和正确道理之所在,外延和内涵之间做出概念性描述,认识事和物大概都可以如此,同中有“玄”,“玄之又玄”,有很多种情形,就是“众妙之门”。

宁磊认为,这章还有另外一个老子没有表达出来意思:不同谓之谜,谜之又谜,众疑之解;同谓之玄,异谓之谜,玄谜皆有道。

比如:“瑞雪兆丰年”这句话,雪,是个名称,气温在零度以下空中水分结晶成晶体,也就是雪花,落到地上,就是下雪了,那个结晶体就是雪。在春冬季节大雪较多,来年一定丰收。“丰年”是个名词,收成好时叫丰年。名称,这里有雪和丰年,道理,这里是“有了瑞雪后来年有丰年”,这是名和道一种关系。

三、人:圣人、士、君子、侯王、百姓、民。人分等级,并不是刻意去划分等级,而是人和人必然都不一样,彼此有优劣之分,于是自然而然就有了等级之分。但是,人分三、六、九等都不是一种固化状态,当然,人之素质基本天生确定,但是在后天也有发生改变之可能,虽然这种改变比较非常少有,但却存在。

《道德经》是圣人哲学、圣人科学。《道德经》是圣人书籍,最适合圣人看。所以国外最优秀人们中那些科学家、作家、优秀政治家、社会贤达都对《道德经》很熟悉。

国内外社会文化中有一种错误事情就是有人故意引导恐惧、愤怒、仇恨、愚昧那些观念和行为那些做法。本来人们正常时并没有太多恐惧、愤怒、仇恨、愚昧等等观念和行为,人们会自然效仿高级和正确观念以及行为,但是当人们被错误引导到那些低劣观念和行为上去后人们就会改变到越来越低劣那种错误循环中。而《道德经》能引导人们不断向优秀和高级发展。

在哲学和科学方面形成“同”这个观念。同,既规律原理,“大同天下”那种说法就是说在正确规律和原理下万物各自按照自己规律存在。“同”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明了道和名在规律、概念和逻辑这些内涵上面有相同之处。

比如对于企业来说,有名和无名是这样关系1、企业开始成立,就有了个名称。2、基本上企业开始时就决定了其未来。

天地开始时一片混沌,生物开始之前地球上有了水和氧气等生命生存之基本必需物质生物形成过程有可能是这样:意识形成生物;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生物种类到人类形成时人类将地球叫做地球,开始了人类认识地球过程,名称是认识万物之母。

企业竞争力是什么,确定下来名称,就是开始。比如:手机,核心竞争力是芯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归还是文化。

企业要经营好有和无,企业要学会主动破产另寻出路。

 

第二篇

 

【引用原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居。夫唯居,是以不去。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皆有独特。善之为善,皆有不同。难可为美,易亦可为美。长可为美,短亦可为美。高可为美,下亦可为美。唯其唯美,则善矣。唯其唯善,真善矣。

【宁磊注释】

恶:不正确,不好。“善”和“恶”基本表达就是正确”、“好”和错误”、“不好”之意。

作:良好发展。

生:事物形成,开始。

居:住。占有

去:消失。

圣:懂正确道理之人和符合正确道理之事。与现在“对”相近,比“对”更深层次一些。 “圣人”层次要高于“对人”,“对人”层次要高于“错人”。“圣”更有“天生本性中就有做对事情这个素质”之意思表达。

圣人:懂正确道理人。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李耳讲到了“圣人”这个概念。《道德经》主要内容包括了道、德和圣人三种内容。在《道德经》很多地方中,李耳用圣人正确方式和行为展现给人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圣人”,是《道德经》中仅次于“道”这个重要概念之外又一重要概念。

【宁磊翻译】

天下所有人都认为某种美好事物美好,这已经是错误和罪祸很久了;天下人都知道某种善良是善良,这不是善良现象。其中原故是: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音和声,前和后,等等,都相辅相成。正是这个原因,一个圣人,能以不做事情去促成事情良好发展,这里有不去瞎掺和成分在里面,能不用语言达到教育人作用,能使万物良好发展而不。一个事物形成不能归另外事物所有,做了事情而做事情者并不能左右事物,有功绩完成了并不能代表功绩会被任何事物和人所有。由于不被事物之外任何事物和人所有,才能保持事物良好发展和事物本性天然而不消失。

 

【宁磊言说】

 

一、任何事物都独立存在。像非常普遍之财物得到,准确说被得到之任何财物都独立存在,即使法律上规定某个事物归属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也不能改变该事物独立性。但是,法律规定事物归属这种事情仅仅是人在意愿方面一厢情愿,该事物形成到消失始终都是只属于它自己,不属于其它任何事物,即使人们吃掉食物这种事情,也同样因循任何事物都独立存在这个规律,人吃掉食物,食物作为一个事物它消失了,被人体吸收之营养也只是从食物转移到人体而已,仍然也还是独立存在,当人体死亡后,人这个事物消失了,人体之内营养成分会有其它不同存在地点和方式,但不管怎么变,所有事物从形成到消失,始终都独立,不能说人吃掉食物,人就变成食物了,人还是人,食物还是食物,人只能将食物消失,不能占有食物。严格说,法律上“依法占有”规定仅仅是事物地点和存在方式一种移动和变化。

人们看待事物,必然有所不同。如果所有人都对同一个事情只持有同样一种看法,那么背后肯定有人被侵犯了权益甚至被暴力威胁而说了假话和谎言。

二、比如,乞丐为什么在大城市会成功聚到财富?大家都说某事美时就是恶了。恶,必定不是好事情,也必定不能成功。目前,那么多人都到大城市打工,一般是认为大城市打工好才去了大城市打工,大家都这么认为就不好了,结果是,在大城市打工人们成为“漂”一族,成为“蚁族”,连生活基本保证水平都达不到,成为穷困潦倒一族,就为了描述这个独特群体,媒体才创造出“北漂”“蚁族”这种词。但这时有些人到大城市他不打工,他乞讨,同是穷困潦倒,打工那么多人就容易同病相怜,乞丐收入于是颇丰,有乞讨者能够买几套房屋,而打工者普遍一生收入也买不起一套房。国内经常有多种“热”和各种“潮”,不要去追那些“热”和“潮”,都不是好事情。

在第一章中讲了“一样”,在第二章中讲“不一样”,但是“一样”中有规律,“不一样”中也有规律,“一样”和“不一样”在哲学和科学上、对于认识事物和社会进步来说都同样重要。

本章说明了万事万物不平等这个道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讲天下事物都不一样,“无为之事,不言之教。”达到“万物作而不”之效果。生态破坏导致很多无名生物没被发现就灭绝了,就是没有做到像圣人那样“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不要人为让事物都一样,那样必然毁灭了什么,比如,绿化,人工种草实际上毁灭了自然界中植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和别人不一样,哪怕质量比别人稍微低一点,都具备一定竞争力。

“一样”最没竞争力。百人百味,不一样才是最大竞争力。

 

第三篇

 

【引用原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者不: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章】钱之为钱,吃穿住行思所需而已。无则求,足则安,过则累。市场不畅,货币必贬,市场畅,货币必升。凡事以质定价,质高价高,质低价低。凡质与量皆成反比,量多质低,量少质高。

【宁磊注释】

不争:不挑选,即:同样对待,公。不争,表达了要理性之需求。

可欲:不正确之不当之欲

为:行动以及过程。“为”表述做事过程,“胜和败”表述做事结果。要达到胜只有通过“为”才能完成。败也是通过“为”达到。

无为:不做,不为。

为无为:因循不做(所不应当做事情之规律)。

虚其心:心思轻松自由。

实其腹:充实知识和素质。

尚:唯一。

见:提供。

贤:某种好事物或某种好方面

者:懂某些知识之人。者,包括知道一些正确事情,也包括知道一些错误事情,在本篇中用来说明者不去做那些错误事情就能达到好社会秩序”这个道理。

:表示“理性做事情” 。

争:(倾向性盲目性)得到某种利益和欲望之满足。“争”之行为中包含某些非理性情绪。

【宁磊翻译】

不仅仅崇尚某一方面,这样能避免人们为了争夺名而斗争;不以难得物品为尊贵,这样人们就不会去偷盗难得之物品;不要提供引起错误欲望事物,这样人们就不会形成淫荡扰乱心智。由此让人们成为圣人管理方法是,让人们心思轻松自由、让人们学习知识和提高素质、让人们淡化各种欲望、让人们体魄强劲,使人们一贯做到不学那些不应该知道错误事情、不形成那些不应当有错误欲望,使那些懂知识人有理性去做事情:使他们做事情时,因循不做那些不应当去做错误事情之道理;那么就都能管理好。

 

【宁磊言说】

 

  1. 不要用人们意愿去人为夸大某事物,那样会造成人们在欲望上盲动和疯狂,要正确认识欲望合理性。欲望有合理不合理、正当不正当正确不正确之分,欲望实现必定有个合适标准。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可大可小,俗语讲“只有享不了富,没有吃不了苦。”就是说欲望不能没有节制和限制去满足,对欲望放纵必然有大灾祸,而欲望不能实现时人们反而会理智调节自身实现欲望满足之冲动,这样对身心和周围事物都有益处。纵欲不对,节欲也不对,对欲正确认识和分析做到合理科学实现欲望,才是正确之道。比如一个人长时间饥饿,这时他最大欲望就是饱餐一顿,但是其肠胃在长时间饥饿后会变小,饱餐一顿会被撑死,应逐渐加大饭量慢慢恢复到以前肠胃状态,但是如果这时忍不住饱餐一顿就可能会撑死。所以,认识欲望也需要科学研究和探究,对大家已经明确认知之欲望实现其合理水准,要很好遵照着去做,对尚未认知之欲望,要以不实现欲望或少实现欲望为好。

        

    “不争”做辨析:

    不挑选,能够公正是谓不争,也就是不去做违背规律之事物为不争,之所以人们会违背规律去做事情,是因为人们刻意挑选了那些不该事情违背规律去做事情。莫能与之争,是说没有人能够与之争起来,并不是说不争反而能得到额外钱物。

    “争”做辨析:

    挑拣和选择就会去“争”,挑拣和选择时人们容易迷失正确,容易去想要得到不应该有事物得到自身本身之外不应当不应得到之利益和物欲。不要去争抢额外之财物。争之意思为得到利益和物欲时一种满足,得到不应当不应得利益和物欲时一种满足。

    “无”做辨析:

    在前面对“无”和“有”辨析中,这样说明,“无和有”表达了三种语境:“存在还是不存在”、“已知还是未知”、“要还是不”。在这一章中“无和有”表示意思是第三种语境,就是“不”和“要”之意思。在“无”表示“不”意思时,无知、无欲中“无”就是“不”,这里并不是说不要智慧不要知识不要欲望,而是说“不要不应当有错误知识和错误欲望”,“不知、不欲”是不去知道不去形成欲望,而不去知道和不去形成知识和欲望是指错误知识和错误欲望,这是老子《道德经》某些篇章中“无”之本意,是“无”三种语境中一种。

    “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做辨析:

    这句话翻译成:做事情,因循不做不应当做事情之规律;那么就没有任何混乱和错误发生。这里,“为也”是前提,就是说老子所论述首先是“做事情”这个事物,然后给出结论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无为”是指不做错误事情,不做不应当做之事情,是在“为”前提下然后所要达到程度。

        “无为”做辨析:

    “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即“无为”,有三种层次:一、没做,二、不做,三、做事很多而后没事可做。一、没做。比如,相对论,绝大多数人没去研究,有兴趣者,完全可以去看相对论著作和去研究相对论,谁可以研究相对论谁不可以研究相对论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研究相对论,至于智力能力能不能达到研究相对论水平以及能不能有所收获,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都能有点什么报酬,更多时候无报酬之事才是真正伟大之事,再比如,科学家不去练舞蹈,画家不去练唱歌,等等,都是“没做”,没做,在人类社会中非常普遍,每个人都有很多“没做”,这也是人之生存必然规律,当然也是其它生物生存之必然规律。二、不做。“不做”就包含有对错之分,不去做错误之事,是为“不做”,比如,绝大多数人不犯罪,这里,犯罪是指:错误事情就是犯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犯罪,因为法律有时候会将正确事情规定为有罪,法律也有时候将错误事情规定为无罪。三、做很多事而后没事可做。在“没做”和“不做”前提下,做了很多事,将能做之事都做完了,就是这个层次。这是“无为”之最高层次。

    “无为”真正含义是这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第二个层次需要智慧,第三个层次需要高级智商和能力,达到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圣人。

        “使民无知无欲”做辨析:

    “民”和“”是相对而言。对于高智力者而言,一般人称之为“民”,对于“民”,不去让其“知”也就不会有“欲”,此处“欲”实际是一种“恶和罪”。“民之知而欲”中要表达那种错误事情是“欲”,而不是“知”,比如,一个人知道了犯罪方法后其犯罪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所以,“不让民知而欲”其实真实含义是不让人们知道错误事情、犯罪事情和犯罪方法,也就是不给人们提供错误知识。比如,现在社会中人们疯狂炒股,其实就是“让民知而欲”之恶果,让不具备经济知识和能力之大多数人深涉炒股,是“罪”和“恶”之事,是在诱导人们贪欲。这里,《道德经》作者李耳在两千年前其实就已经否定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之广告和传销活动,也可以说“不使民知而欲”是广告和传销活动之基础理论,也是广告和传销能否真正成功之基本要求。《道德经》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科学进步价值,是因为它来自古人之亲自创造和社会沉积。所有知识莫不如此,对待古人留下知识,不用还是不用都必当保留保护之。

    “知者不能”做辨析:

    知者,表示懂一些道理和事情,因而能够去完成某种事情,包括正确事情也包括错误事情,在本章中“知者不能”是说懂道理和事情之人不能去做错误事情。比如,在通常百姓们俗话中有时也会说“不能如何如何”,跟“知者不能”之意思相同。

    “知者不能”之规律在人类社会中很多时候人们都做不到,比如,人类会砍伐树木后,可以少量适度使用树木,不应该大量砍伐树木,但是,人类却大量大肆砍伐树木一直延续到今天人类才普遍明白不能随意砍伐树木这个道理,但是,地球上大多数森林已经被人类毁灭,因此导致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毁坏,地球生态面临整体灭绝之危机。比如,人类发现和发明化工制作工艺和流程后,不应该随意毫无节制生产化工和使用化工产品,应该做到“知者不能”,就是说虽然知道有那么某种事情和道理,但是不能去做,人类没有做到“知者不能”,于是化工污染在地球各地泛滥,导致地球环境被严重毁灭。还有太多“知者不能”之事物,人类没有因循,人们也没有因循,于是导致人类社会很多人为灾难和严重毁灭性后果发生。做到“知者不能”就是要做到虽然懂和会做事情但是不能去做,因为那是错误事情会导致毁灭性后果。这也是《道德经》所描述“无为”之观念和行为之一个重要内涵。

    二、先秦时期,有没有货币?一定有等价交换了,也就是说有货币了。“难得之货”,应当指当时那些“货币”用现在知识理解,就是货币。所以按照李耳意思:货币应当贬值。如果货币不贬值,那么就会偷盗犯罪纷起社会混乱。“贬值”不是滥发货币,贬值不是量多,也不是量少,贬值是按照价值交换对等规则,比实际价值等价量“小”一点,如果“小”多了,必然发生社会混乱。因为货币“贬值”有利于流通,在流通顺畅市场中,人们不需要去偷盗。

    当市场流通不足时,货币需要贬值。市场自由时,当流通不畅,货币自然会在市场作用下贬值。

    事在人为,物乃天成。事就是事,物就是物。事物混同,乾坤颠倒,事不像事,物不像物。为人之道,当区分事和物之不同,对于物极尽维护之,对于事极尽淡欲之。

    比如,环境保护第一,发展第二(大中小事情皆适用)。刚开始没做事情时,一般要维持很长时间,比如一个古建筑,好多年人们都不去关注它,突然有人要用古建筑下面那块地,他要拆古建筑,这时,应当先知道,拆古建筑这种事该不该去做,当然是不该拆,文化遗产要保护,这时要无为,那么不拆,就算了,还不行,还要做事情,要保护维护好古建筑。这就是达到“为无为”了。

        对待环境和发展关系,也要因循“为无为”这种规律,不管是大自然大环境还是个人小环境,都要先明白不能做什么,要保护维护环境,在保护维护环境前提下将该做事情做,这样就是“为无为”这个过程了。

    比如,对于企业来说,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企业不做不正确事情,不做坏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第四篇

     

    【引用原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章】道在前,物在后。道有而后物可有可不有。有物必已经有道,道为必要条件,物为或可结果。道为始,其次可有物或可无物。

    【宁磊注释】

    冲:在时,器皿空虚叫做“冲”。

    湛:沉入水中。

    尘:时空。

    象帝:天之形成。天帝、上帝,都表示“天之形成”这个本意。在中西文化中,“帝”都代表了天之起源这个含义,所以在人们思想中“帝”是最伟大最神秘事物。无疑,“帝”在老子思想中也是神秘无知之意,但是,老子智慧在于他早在几千年前就在思考“帝”之时间先后这个问题了,这是老子作为伟大哲学家远远超过一般人智慧和智商所在。人类科学正在一步步揭示“帝”之神秘和真实状况。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像一个空器皿,不管怎么用它,他都可能不满溢,正确道理这个器皿是那样深邃,他是一切事物来由;正确道理减少那些锋利解决那些纷乱、调和那些光亮同处那些时空,如同沉入水中一样永远存在。我不知道道理来自何处,道理在天形成之前就存在了。

     

    【宁磊言说】

     

    一、万事万物都有各自道理,这些道理是那样永恒,不管人们怎么去理解道理和运用道理做事情,道理还是那个道理。这些道理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着,比如地球绕太阳运转形成春夏秋冬这个道理,自从地球开始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就存在了,但是地球和太阳从哪里来呢?人从哪里来呢?太多没有被人类探究明白道理,至今人类还都在猜想、推测和探究中。

    二、比如,从崖上跳下,有可能生有可能死,是一个具体“道”。“跳”崖要看怎么跳,翼形飞人,也是跳,但显然是高级使用了。“跳”是个具体道,围绕具体道,可以有多种“物”:生、死、飞。计算机原理是种“具体道”,会形成成万上亿台计算机这种物。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著名哲学争论问题)。从《道德经》中“象帝之先”道就存在分析,应当得出先有蛋后有鸡这个结论,在鸡形成之前,有这么一个“道”,这个“道”规律运作下形成了蛋这些事物,这些蛋长成鸡,鸡再形成蛋,后来,形成蛋那种环境消失了,但鸡留下来了,就有了蛋生鸡、鸡生蛋这种事情了。先有环境,后有环境中事物,人是地球这个环境中其中之一事物,人应当维护地球环境原样,当地球环境被改变了,人也就必须要消失了。所以,一定是先有某种环境形成了蛋,之后有了鸟类。

    道之形成:先有帝之道,然后才有帝,按照此规则,生物进化方向确定后才会出现朝着该方向上进化之生物,比如,人,在长出没有尾巴人这种道形成后,然后人类才都没了尾巴。

     

    第五篇

     

    【引用原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章】仁之事物,乃不公道所致。万物公道,则无需仁之存在。公道蕴含坚强,公道形成强力。仁之事物,损毁自由。万物自由乃公道。自由方能守护关键,公道方能强劲。

    【宁磊注释】

    橐籥:风箱,用来鼓风使火烧旺些。

    守中:坚守关键之处,由关键之处出发。

    中:一、本意为“中流砥柱”,表述“关键”、“主流”、“重要”之意。二、“中部位置”是其第二种意思表述。

    刍狗:祭祀所用一种用草扎起来之草狗。

    屈:弯。

    穷:尽。

    仁:仁慈。

    【宁磊翻译】

    天地不做仁慈之事,它将万物当作人们祭祀时所用刍狗一样对待;圣人不做仁慈之事,他将百姓当作人们祭祀时所用刍狗一样对待。天地之间,就象风箱一样,里面屈,动起来时会把手柄越来越伸长。言论和话题虽然很多却可以用数量数清楚,不如由事物关键概念出发守护关键概念内容由此可以生发出无数言论和内容。

     

    【宁磊言说】

     

    一、自由乃顺其自然,在顺其自然时要守护关键所在,守护关键能生发出不尽事物。比如,一辆汽车其关键是发动机,围绕一个发动机可以制造各种形状汽车,形状一旦确定,一辆汽车就定形了,对各种形状选择就是一种“形状”上自由,发动机是关键。仁慈是一种错误情形。所有事情关键在于如何自由和公正,以便使那些需要被人们去仁慈之事情不发生、使那些需要被人们去打击和压制之错误事情不发生。所有事情其关键被守护了,那么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自由。

    二、万物、百姓、刍狗,都自由。如果仁,那么必导致不自由不公正。不公正不自由就不能守护“关键”,就不能强劲。社会上,如果万物和百姓,都能像刍狗那样,就达到了公正自由。刍狗,因祭祀而形成形成之后,祭祀之后,刍狗就非常自由了,自生自灭,自生自灭之自由,对人来说最难得。如果能把子女当刍狗,一般子女会幸福快乐。“刍狗论”之智慧,实为守护自由、自然、公正、秩序、个性也。

    比如,古代这两句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古代有个人,一天,他整了一块地,种上一片花,好长时间之后,他想起曾经种过一片花,去看,花都枯了,柳树却成荫,于是就有了这两句诗。那个人就不是圣人,圣人做事自由公正,自然界中有草有树有花,物竞天择,人不能因为喜欢花然后对花“仁慈”,为了爱护人之所喜欢那些花,还美其名曰“仁慈”,然后将其它草木花损毁了,种上人之所喜爱那种花。这就不对了,要“对万物以刍狗”,一律公正自由,“无意插柳柳成荫”,只有在自由公正环境下,事物才能茁壮成长。

    财和物之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企业不要靠数量去胜,靠数量不可能胜。数量越多,质量必然越低。垄断必然会导致数量过多以及质量降低。

     

    第六篇

     

    【引用原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章】假设:万物有雌雄,宇宙有雌宇宙和雄宇宙,太阳有雌太阳和雄太阳。雌雄宇宙和雌雄太阳等等将在未来被人类发现。雌雄有归一趋势。当一个事物消失时,必有另一个雌雄异体同时消失。雌花和雄花合二为一形成果实时,雌花和雄花同时消失。

    感情不是爱情。爱情是本性。无爱不爱,有爱永爱。感情是种交往,交往可有可无,可以随机开始也可以随机停止。

    【宁磊注释】

    玄牝:雌性特征和雄性特征

    【宁磊翻译】

    谷物之所以能够神奇传续,是由于谷物雌雄动物那样具有能生育个体之雌性和雄性特征从而能生育个体使物种延续像雌雄这类生殖特征,就是天地之间生灵所形成根源。雌雄这种生殖特征之效果就是使生物可以生育个体这种事情在天地间绵延,这种生育是一种本能而发生,不需要外力推动。

     

    【宁磊言说】

     

    一、动物和植物能繁殖后代是由于有生殖功能,动物和植物生殖功能而繁殖后代是一种本能。此处更多关注了植物有性繁殖,那时人还不知道植物繁衍道理,直到生物学形成前后人类才知道植物有性繁殖这个道理,而老子在公元前就讲到了植物繁殖道理跟动物一样有两性生殖功能,并且论断出生殖功能是一种生物本能,应当说是一种科学上伟大预见和结论。

    从此章深奥道理中可以看出整个《道德经》之深奥,这些深奥道理在老子那个时代不被人们理解和明白很正常,这也是《道德经》之后人们大多难以读懂并且出现很多误读以至于将其视为不可理解玄学之原因所在。其实,单就本章而言,老子必定是最早生物学家,因为他首先发现并论证了植物有性繁殖,这个科学结论老子之后很久时间才被科学家所发现和研究,而那时老子已经做出了结论性论述。最起码,老子必然跟一个专业科学家一样思考过植物繁殖原理并得出了植物繁殖原理结论,并且老子得出植物两性繁殖这个结论正确。

    本章证明,老子还是个专业素质很高生物学家。

    二、“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自然界中,生物有性繁殖非常普遍,生物这种有性繁育是生物本能,不需要任何外力辅助,也不应当有任何外力辅助,在地球亿万年以上生存过程中,无数有性繁育生物由于不适应地球环境及地球环境变化消亡了,无数能适应者生存下来,继续绵延。如果人力去辅助生物生长繁育,必然不能持续绵延,所有人工繁育种子都不具备持续绵延特性。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做自然中一种自然生物,人为之力不要去改变生物任何绵延过程,生物事物才能更久。

    如果人之出生不是爱情之原因和,那么那种出生本身就是一种耻辱,是在低等交配活动中所形成之低劣人物。

    天地根:有性生殖器官奥妙所在和环境机理以及时空因由就是有性生物之道。玄牝之门是指生物信息和物质之源之入口,并不是单纯指生殖表象。空间中有生命信息和物质通过玄牝之门形成生命,此之谓天地根,根能吸水分和养料,玄牝之门能吸空间中生命信息和物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做符合自然法则事物就能自发出无限动力和能动性。

     

    第七篇

     

    【引用原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章】万物之趋势,速快命短,能快命短。无机物不动,有机物能动,有机物较无机物命短。动物较植物能动,动物较植物命短。爆炸较燃烧能快,爆炸短,燃烧长。

    【宁磊注释】

    不自生:不自己生

    【宁磊翻译】

    天能够长时间存在,地能够久久存在。天和地之所以能久远存在,是因为天和地自身不生长,所以天和地才能长久存在下来。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圣人,将他自身置后而使他身体能够先知先觉,将他自身置反而使他安然无恙。圣人不以无私作为考虑因素,圣人以私自益处为出发点,所以能成就其私自成功

     

    【宁磊言说】

     

    一、人如果围绕自身多了,那么自身之外事物必然少有顾及,而人如果不顾及自身之外事物,那么其视野会很狭窄和封闭,必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比如,现在人类社会中女人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打扮上所以导致女人整体不如男人成功。几乎百分之百成功女人都是短发简装非常利落形象,说明女人关注打扮自身确实是错误行为。

    二、一堆火,如果火势旺,释放出能量快,则火势旺时燃烧时间短。乌龟比兔子长寿,因为乌龟慢,释放能量慢。从事和物持续时间长短之趋势上看,移动快者持续时间短,移动慢者持续时间长。趋势表达一种整体和统计意义。

    人应野生生存回归自然。人不需要打扮,人类生理本能完全能在野外生存,身上会长满毛发,不需要衣服。人类给自身穿上衣服,失去了天然御寒御热功能,人类又非常过分发展出服装业美容业,将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打扮上,使生命失去存在价值和意义。

     

    第八篇

     

    【引用原文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串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串,故无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八章】水有多善,常见水之善有五:水善下,水好冰,水会觅,水能气,水喜藏。水善下,海之大,纳百川,蒸之发。水之善,不拘泥,处高而下,聚低而静,遇冷而冰,温高会蒸,多则奔涌,少则干涸。水有多善:善下,善上,善气,善冰,善形,善藏,善动,善静,善聚,善散,善利。水之五形:液、气、冰、形、藏。水之五状:动、静、聚、散、利。水善因时,时不同则水之善不同,则状不同,高处积势能,遇光蓄热能,遇电分氢氧,遇冷散热能,遇热微观能。水善,利万物,水利之一乃生命之源泉。水因何而成,人类正在探究中。我认为:水之出处应该直接来自时空和空间。

    【宁磊注释】

    上善:最好。

    不串:坚守事物本质。不改变事物本来自然状态。

    与:同类,相同。

    【宁磊翻译】

    最好事物象水一样。水之处,对万物有利且从来都公正而不改变万物本来本质所处状况碌碌众生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很少因循正确道理做事情。居住以达到地那样安稳为良善,心灵以达到深渊那样为良善,同类事物以达到慈为良善,言论以达到信用为良善,管理以达到秩序良好为良善,做事以达到能力所有水平为良善,行动以达到合时和及时为良善。因为像水那样守护事物根本,所以没有失误。

     

    【宁磊言说】

     

    一、最善事物是水,水之善在于做到了公。此章一并讲了几个其它事物公正标准,居住好坏标准是安稳与否,心灵好坏标准是清净与否,同类事物好坏标准是仁慈与否,说话好坏标准是信用与否,管理好坏标准是秩序是否良好,做事好坏标准是是否有能力,行动好坏标准是是否合时和及时。因循了这些公正与否标准后,就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

    二、大海不是水,所以大海没有“水之善”。水之善,在于公利益万物。大海则做不到,大海也能利物,但大海之利他物,必有选择,大海只能在地球海平面以下存在,决定了大海不能直接利益万物。

    生物精神遗传持久性大于生物身体遗传持久性。每个文化现象文明事物以及恶劣事物都能在古代找到遗传来源,这种文化遗传远比生物身体遗传要稳定,只是这种文化遗传在不同时期可能其所表现出事物现象之间有不同,但文化内容本质方面其内涵都一样。

    我认为意识、精神和知识都可以遗传。比如,海边海龟将海龟蛋埋藏好之后就游走再不回来了,当小海龟从蛋壳中孵化出来时,小海龟就自动游向大海游到远处海龟栖息地去了,并没有大海龟教给小海龟怎么做,小海龟一出生就知道怎么做怎么生存,这显然是知识遗传和意识遗传、精神遗传在发生作用。只是人类目前为止还不知道意识遗传、精神遗传和知识遗传之具体过程和因由是什么。以后,人类会探究出意识、精神和知识到底是如何在遗传这类知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串处:做正确事情,还要在正确环境和正确条件中做事情。在合适环境和合适条件下做对事情才能成功。模仿永远不会有成功。轮子应该被重复制造,1+1=2应该被重复发明。

     

    第九篇

     

    【引用原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九章】人之为人,物之为物,事之为事,独为本。人、物、事惟有独方或由自而善。人、物、事不独则必自损自毁。万事万物以独为根本。

    【宁磊注释】

    功:做事情。

    成:完成。

    自:自身。

    退:避离。

    天:代表正确。人们习惯用天表示正确、合理之事物。 比如,人们在无助时喊“天啊”,那意思就是在渴求对正确事物和知识有所得到

    【宁磊翻译】

    手持器皿使它满,不如让它不满。捶打器物使它锋利,这种锋利不能长时间保持。使屋里堆满金银玉器,没人能够守护住些金银玉器。财富和地位而骄奢,就会自个形成过错。做事情要很好完成,自身就要尽量避离身体之外一切事情,这是最正确道理。

     

    【宁磊言说】

     

    一、让物欲远离人自身。

    二、刀刚开始用,不怎么锋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自会比较锋利,但是,在打磨刀刃后,也能在第一次使用时就很锋利,但不如不打磨使用一段时间后那种锋利维持时间长。  当金玉满堂时,达到一种获利获利后,金玉必不能守,就是说“金玉满堂”要“退”,也就是消失。

    花开之后,结果,此时,“花”退去,果成熟后,掉落,此时,果“退”去了,都是一种“功成身退”。人也是,一个人成为科学家后,完成了科学成就,他自身就“退”了,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时,与“相对论”相伴,一旦结果出来,他就是他,相对论就是相对论,彼此独立存在,是一种“退”。“功成身退”说明“功”和“身”彼此独立。身在做“功”时只是暂时为伴,“功”完成后,身必然要退,不退,则必受损害。此是为“独”。

    三、身不退功不成。任何成功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任何成功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比如,一个人想要把某事情做到某种程度成功,那么,他在具体做该事时要将自身排除在外,事是事,人是人,彼此独立,才可能将此事做成功。

     

    第十篇

     

    【引用原文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乎?天门开阖,能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章】万物存在之根本皆因能独。独乃独立,独乃个性。唯有个性为万物之本质特征。维持万物之独立和个性,乃人之最正确行为。

    【宁磊注释】

    览:明亮镜子。

    【宁磊翻译】

    将整个魂魄放到一起,能够使这些魂魄不分离吗?只具有一种温柔特性且极度温柔,就能跟婴儿一样吗?清洗镜子到非常明亮程度,能够洗掉瑕疵吗?热心社会管理国家,能够不作为吗?其他具有阴柔事物,能没有雌柔吗?明智理解很多事物,能没有智慧和知识吗?以事物形成和事物发展来说,事物形成而不停止该事物,做成功事物而不停止该事物,事物发展而不去削弱该事物,这就是事物玄妙道理所在。

     

    【宁磊言说】

     

    一、事物生生不息其关键在于顺其自然特性,不要人为去狗尾续貂,也不要做将不相关事物混淆掺和之事情。事物阴阳论是中华民族古代人认识事物主要方式之一,阴阳代表大量具有相对特性事物,比如地面,地面之上之物为阳,地面之下之物为阴。古代人认识事物和能使用词语比现在少,有时不好表述清楚一些事物,于是用阴阳表示有对立特性事物,这样加大了所认识事物范围,即简单明了而且同时又减少了描述事物所带来困难。阴阳并不代表具体事物。“天门开阖”中有一大类事物为阴性,比如眼,眼眶实际是个凹陷,眼珠在眼睛里面,则眼为阴,眼珠为阳。对这些有阴阳特性对立事物,不能将它们混淆,对那些没有阴阳特性非对立事物更不能将他们混淆,是玉必然有瑕疵,如果非要把玉中瑕疵去掉,那其实就不是玉了,而变成了一个人工雕饰观赏物了。所以,区分事物固有性质、保持事物特有原貌是正确认识世界前提。

    人最正确行为是坚持本身包含深奥道理在其中万事万物那种独立和本性。

    二、西方人追求独立个性,其实质与老子之“玄德”在人类行为科学上达到了一致。从这点看,老子是社会学和行为学两种科学领域之始祖。

    万事万物因为独立而存在。冰如果融化成水,那么冰就不存在了,一个人如果完全模仿别人达到跟别人一样,那这个人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尽量不要套现和多分红。企业应做到不去收割市场。

     

    第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一章】有形则成利,因用去利,不用不去利。利是弊之一,利多弊大,不利不弊。利能转换为益,则为正价值,利不能转换为益则为负价值。去弊就是将利转为益。经济之本质在于形成同时杜绝负价值。

    【宁磊注释】

    毂:辐条连接车轮中心那端那种部件。

    埏埴:把陶土泥放入模型中拍打成陶器。

    牖:窗户。

    【宁磊翻译】

    三十根条幅环绕着一个车毂,当辐条和车毂作为本体不存在了,它们转换为车被人们使用了。把陶土泥放入模子中拍打成陶器,陶土泥作为本体不存在了,他们转换为陶器被人们使用了。开凿门窗建造居室,门窗之处原有墙壁没有了,他们转变为房屋被人们使用了。所以,当有一种事物时有“利和益”存在,当这种事物没有了时必然有利和益被使用了。

     

    【宁磊言说】

     

    一、利益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当有跟无互相变化时,是利和益在做交换和转换。对这种转换,要有节制去做。人们砍伐森林,由让树木生长形成环境转换到将树木作为材料被人们使用,树木为此消失,换来人们家具增多,同时,干净清洁环境消失了。人们抽地下水,地下水越来越少,换来人们无节制用水这种错误行为。这些都是过度转换利益之错误行为。过度转换利益之后果必然是再也没有利益可以被转换,现在到处都是光山秃岭,人们必须停止那些将树木转换成家具那类行为。现在淡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严重不足,人们被迫不再继续将地下水转换成生活用水那一天就要被到处水资源枯竭所被迫而很快到来。利益能转换,利益转换最关键事情是要非常有节制转换利益。涸泽而渔那类事情就是转换利益中欲望疯狂和盲动所导致。现代中国人高血压高血脂非常普遍,心脏病也非常普遍,种惩罚性后果是在将食物转换成人体所需能量时毫无节制、一点不讲科学、盲动所导致此是因之一,因之二是人口密度过大直接导致了现在中国人人种严重退化,人种退化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疾病普遍发生,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有些婴儿一出生就已经患了癌症,生育也是一种利益转变过程。目前气候灾害频发就是人们对环境中事物做利益转换时没有节制所导致。

    任何无节制利益转换必然带来灾难性后果,些灾难性后果之表现千奇百怪。

    二、过度使用有害无益。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类正常寿命是一百多岁,但现在绝大多数人活不到一百岁,原因就是人们过度使用了身体和身体各项功能。如果人大多都能活到正常寿命,那么他们百岁时身体还是强壮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和用之关系中,要维持利,减少用。社会普遍存在“用”之过度泛滥问题。用是一种消失和形成之均衡。比如,种地,要让地休养,种一年,歇一年,地肥才足,这种肥是自然肥,不是人工化肥。企业开发客户,也要做到有和无之均衡,过度开发客户肯定会失去所有客户。没有企业能够同时做好奢侈品和低质品市场,只能择其一。做优质品高端产品才会有长久生存力,做低质品市场只能很快就破产,是短线行为,虽然也可以做到盈利很多,但不是长期市场。

    实力就是市场。营销过度也会导致自身迅速破产。

     

    第十二篇

     

    【引用原文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二章】去色护目,以存目久,去音护耳,以存耳久,去味护口,以存口久。万物之根本在于独。色乱目则目损,音乱耳则耳伤,味冲口则口毁。故,去身外之物毁方能存身之本。

    【宁磊注释】

    畋:打猎。

    【宁磊翻译】

    鲜艳颜色刺激使人眼睛看不清,音乐刺激使人耳朵听不清,各种口味刺激使人味觉品不出味道,驰骋打猎使人发狂,稀有之物使人行为受到财物束缚和羁绊。所以,聪慧高尚人只讲求内在实际价值而不去追求表面外在假伪。所以,聪慧高尚人舍弃表面外在而得到本质实际。

     

    【宁磊言说】

     

    一、追求外在和外表,结果必然是无用功,必然是徒劳,不但不能带来想要好结果而且还能带来想不到坏结果。追求外在和外表,必然使追求内在本质和实质事情失去了时间和精力,结果必然是外有可能鲜亮而内里必定残渣败絮导致坏结果必然说明是失败了。

  1. 现今人类社会黑暗成为一种稀缺事物。到处灯光闪耀,黑夜如同白昼,灯光让黑暗从人们生活中消失,黑暗成为稀缺事物。其实这样并不好,地球绕太阳在银河系旋转,白天时有光,夜晚时就应当黑暗,黑暗跟光亮同样美。

        黑暗是酝酿之始,很多物质和生命形成于黑暗。而光亮则消弱了黑暗这种酝酿功能。

     

    第十三篇

     

    【引用原文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托天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三章】身外之物,得之时应当,失之时也应当,当得则得,当失则失,自然而然,方能融自身与自然。人当与自然同存,不然则损己,亦损自然。

    【宁磊注释】

    下:人本身之外。人本身之内用“上”表示。

    惊:在乎。

    贵:重,重于。

    有身:在乎自身。

    爱:经常。通常“我爱你”这句话,表达了“我想经常与你在一起”这个意思。

    【宁磊翻译】

    对宠和辱你去在乎,重于大祸降临到你身上。什么情况是“宠和辱你去在乎”?宠为身外之物,得到宠你去在乎,失去宠你也去在乎,这就是宠辱你都在乎之表现。什么情况是“重于大祸降临到你身上”?我所有有大祸降临时候,是因为我在乎我自身,达到我不在乎我自身时,我在乎什么祸患呢?所以,重在以自身去做天下之事,你可以处在居于天下之大这种状况;经常以自身去做天下之事,你可以处在托起天下之大这种状况。

     

    【宁磊言说】

     

    一、自身和社会是人生必须面对事情。有社会责任,心胸必然开阔和开朗,在其自身感觉和感知中必然祸患很少,必然能正确处理和评价自身和社会上事物以及利害特征。没有社会责任只眷顾自身利,其自身感觉和感知中必然祸患重重危机四伏。所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做一个能关心人类整体利益甚至关心宇宙和宇宙之外大空间之存在利害关系有大宇宙观思维之人,对自身幸福和健康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对整个社会和人类也将非常有益。

    二、高山上长满草木,人在山外生存,高山上草木与人各自自安,各自自然而然。但人偏要到山上砍伐树木,树木没了,洪水泥石流爆发,必然淹没山外人们。水中有生物,与人也是各自自安,人偏要捕捞水中生物,水中生物没有了,成死水臭水,无法达到自然净化,于是水就有毒了,人喝了毒水就会受到损害。

    整个地球球体全部都是资源,但是,人类不能随意想怎么开采使用地球资源就怎么使用,整个地球球体就目前所知已经全部都是资源,那么人类开采使用资源行为实际上就是在直接毁灭地球这个球体。

    宠辱不惊:做市场须分辨什么样需求是真需求,什么样数据是真数据,数据有个真伪问题。比如,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消费需求,不能以此推导出一千个人中就有一百个需求,如果样错误推测了那么得出数据就是错误数据。

     

    第十四篇

     

    【引用原文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四章】未知世界能感知。唯有真实方能探究未知,谎言欺骗永远不能探究到未知世界。

    【宁磊注释】

    惚恍:不可言状、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似有似无、不清楚、不明白。

    御:解开。

    【宁磊翻译】

    用眼看而看不到,就是在视线外,用耳听而听不到,就是静无声息,用手拿而拿不到,就是隐藏无踪迹。这三个方面,都是不能清楚明白他们究竟是什么状态,所以总起来这三方面状一样都是未知。其上面不亮,其下面不暗,广大无际让人不可言状,这又归结于跟根本不存在事物之不可言状一样。这就是所谓不可言状状态,好象没有事物存在一样之现象,这就是广大不可言状之“惚恍”:在其前看不见其开始,在其后看不见其结束。拿以前道理来解开今天有些事物之道理,能够知道以前人们懂道理时是怎么开始,以前人们开始懂道理时就是道理之开始。

     

    【宁磊言说】

     

    一、人类知识积累具有传承性,在以前人们创造出已有知识基础上,开拓和创造更多更广知识,是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途径。认知是个艰难过程,不但需要努力付出,更需要高智商高智力才能开拓出更多更广知识,人类之开始、宇宙之开始和运动规律、太空之开始和运动规律,等等,至今对人类都还是大谜团,解开这些谜团需要一代代高智力高智商辛苦研究和探究才能有所成就。知道有这些谜团已经越过了完全无知这种状,更多谜团还处在人类根本就不知道有那些谜团存在,人类对周围物质只认识了5%左右,95%左右物质根本就一点都不知道是什么、在哪里,就是说连谜团都不知道,那就更加是谜上加谜了。所以,人类所要开拓知识还太多太多,但是人类却疯狂卷进了经济所带来表面上躁动混乱那疯狂和贪婪所带来无知者欢呼雀跃中。

    二、人类认知未知知识非常艰难。今天人类掌握所有知识都是古人和前人在漫长时间中偶然灵感所发现一点知识然后无数点点滴滴知识才形成今天人类所掌握知识总量。要珍惜和尊重已有知识,更要探究更多未知知识。

     

    第十五篇

     

    【引用原文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夫唯不盈,故能蔽新成。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五章】探究事物本质,唯有真实静心持之以恒,方或可有所收获。所获必有条件,所获与条件不可分离。明晰条件和结果,才能探究到未知。若将所获与条件分离则必为误。

    【宁磊注释】

    士:求道者。

    善:因循正确道理之事。

    犹:戒备。

    敦:坚实。

    【宁磊翻译】

    古代有这种善:讲求道理、追寻道理者,细微处奇妙宏大处通达,深奥到不可识别和理解,正是深奥到几近不可识别和理解,所以,他们总是在兴趣浓厚对道理做探究时会这样:在那里犹豫,就好比你冬天在河面上行走一样犹豫;戒备,就好比你害怕周围邻居一样担心;恭敬,就好比你对待客人一样;流散,就好比你看到冰要融化时状况一样;坚实,就好比你朴素时一样实在;广阔,就好比你在山谷中一样;不清楚,就好比你看到浊水一样。怎么能够使浊水不再浊呢?静下来不动浊水能慢慢变清澈;怎么能够使安心长久呢?动起来去求证想法会慢慢安心起来。懂这些道理人做事情欲望不过盛不燃烧。只有欲望不过盛不膨胀,所以才能够保持事物已有根本,不使事物有新麻烦形成

     

    【宁磊言说】

     

    一、探究真知,必须真诚全力投入到探究中,才能有成功。

    二、做事应理智,不可欲望膨胀失控。表达了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独特条件这个道理。失去条件,则必发生错误。

    兴趣是天生所。一个人有哪些方面兴趣,决定于先天天生资质,先天天生在哪些方面有天才,就在哪些方面有兴趣,有哪方面兴趣就去做哪方面事情,成功可能性就大,而且这种成功过程很轻松快乐,不会有劳累疲惫现象发生。

     

    第十六篇

     

    【引用原文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身不殆。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六章】常不可被变,常被变必患。旧常延,常出,旧常常相得益彰。如若无常则万物消踪,唯有守常方能万物生。常出,出自天然而然。

    【宁磊注释】

    虚:无知。

    虚极:无知状态。

    静:归根,复命

    曰:表达,描述。比如,曰甲,曰乙,曰丙,曰一,曰二,曰三,等等。子曰:智者说。

    笃:忠实,忠于实际。

    容:相容。

    王:尊严。

    常:通常道理。

    【宁磊翻译】

    到了无知时候,要坚守静忠于实际,万物才能同时繁荣,我以此观察万物回归之道理。所谓万事万物纷繁多变,都因循回归这类道理,都会回归到他们根本所在。回归到根本这种过程是在静中进行,在静中事物回归到本来状态,万物回归到本来是一种通常道理,懂万物回归到本来是通常道理就是明智。不懂万物回归到本来是通常道理就会乱做事,就会形成不利和灾难。懂万物回归到本来是通常道理就会包容包容就会公正公正就会使各种事物有尊严,有尊严达到正确,正确就是符合道理所在,道理所在就会长久,即使消失了也不会达到穷尽。

     

    【宁磊言说】

     

    万物都有自身运行规律,万事万物都会按照他们本身本来规律去运行。人们做事情要尊重万事万物本来规律,不要去乱做事情,尤其是无知时更不能去行动。不尊重万事万物本来规律,必然给自身带来大灾难,也给万物带来大灾难。

    无知不是最可怕,最可怕是无知却去乱行动。

    万物回归到本来规律上运行,是通常规律,就是文中所讲“常”。知道这个通常规律后就可以去做事情了,在做事情时就不会乱行为,就不会去破坏事物回归本来这个通常规律。现代科学探索和研究就是在做着让人类知晓和明白更多具体事物回归到本来这类特有规律之事,以便让人们行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里符合事物回归本来这类特有规律。

     

    【宁磊说明】虚实、阴阳、动静,描述相反属相之事物。

    一常不变就叫永恒。变不一定是好事情,也不一定是坏事情。但是刻意求变则一定是坏事情。一常不变就叫永恒,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那么是不是要被改变一下呢?显然样想样去做都是错误。太阳一常不变在燃烧爆炸(太阳燃烧是爆炸式反应过程)释放能量,才有地球上万物生机。但是太阳不断燃烧爆炸中也在慢慢变化,这种变化是自身自发自然而然过程,万事万物这种自发自然而然过程一常不变就是永恒,人类应当尊重这类永恒,不要去改变他们,改变他们就是在毁灭它们。一常不变并不是一点不变,而是表达很长时间内都不发生明显变化这类事情。比如,恒星可以数亿亿年存在而不发生大变化,所以被叫做恒星,其实,恒星有寿命,只是时间非常长,被叫做“恒”星,一常不变就是表示类似这类事物。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企业市场营销要找到社会生物需求复归在什么方面和什么事情上,核心复归点是什么。

     

    第十七篇

     

    【引用原文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七章】人自然,物自然,事自然,万物自然有其自然之道,有道有常,有常有秩序,有秩序则功成。旧常常相得益彰。

    【宁磊注释】

    太:第一。

    上:人自身和事物本身为上。

    下:别人和别事物为下。

    贵言:真话。

    自然:自然而然。

    【宁磊翻译】

    人和事物第一表现是,别人和别事物明白该人和该事物存在;第二表现是亲近该人和该事物并认识说明之;第三表现是害怕该人和该事物;第四表现是蔑视该人和该事物。诚信不够,就有不信任形成。自然而然,如果能讲诚信,就能成功把事情做好,百姓说“我自然而然”。

     

    【宁磊言说】

     

    一、诚信是人生成功关键。人和事物能够有诚信,会对其他事物和其他人形成正面积极影响并得到正面效果,如此才能成功。

    二、事物有多种状态。事物有多种状态,彼此之间有差别,彼此有独立特征,应认识各种事物不同状态和不同特征,发现更多事物,以及发现其更多状态和更多特征。

    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讲诚信,自然而然就能成功。依据自然天生素质和智能去做,应该停止时不要拖延。

     

    第十八篇

     

    【引用原文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臣。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八章】仁义不道,不道不和,不道不秩序。仁义不智,不智不识道。不道不识道则必迷茫混乱。道和智相得益彰。

    【宁磊注释】

    废:消失。

    出:离开。

    大伪:非常错误

    不和:不符合事物本质

    大道:正确道理。

    【宁磊翻译】

    正确大道理被消失了,于是仁慈和正义事物就形成了;智商和智慧被离开了,于是非常错误事物就形成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符合事物本质去做错误事情,于是孝顺、慈爱事物就形成了;国家制度混乱黑暗,于是栋梁之臣子就形成了。

     

    【宁磊言说】

     

    一、事物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一群羊正在吃草,当狼来了时,羊群会跑。刮风时沙土会随风飞扬。人与人之间也能互相影响,一个人穷凶极恶,其余人一般会躲开他,同时,必有勇士去打击他。一个人仁慈,其余人一般会喜欢与他共处,同时,会给心怀不轨人留下较多欺诈机会;一个智慧人,其余人一般喜欢向他寻求知识,但他所有那些知识并不能保证每时每刻都正确。

    二、目前人类社会中比较进步地方,有正确善恶观,错误之仁义事,离大道还有一步在比较落后地方,错误之仁义事,却没有普遍正确善恶观念,所以,离大道还有两步。

    狼吃羊是应当之事而且是正确之事。狼和羊处在生物链中,天然规律中,狼必然要吃羊,羊必然要被狼吃。如果不让狼吃羊表达出一种仁慈,那么就是错误了;如果在狼吃羊时打击狼以救护羊那么就是错误做法了,就违背了自然界生物生存食物链规则了会导致生物系统损毁或者灭绝

     

    第十九篇

     

    【引用原文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九章】利,弊之一也;仁义,乃错误也。利损道,仁义亦损道。无知而盛欲则灾祸也。无知而寡欲则无忧矣。有知能掌欲合理,故有知多思,方才有益。

    【宁磊注释】

    利:逐利。

    文:文化修养。

    复:回归。

    【宁磊翻译】

    没有正确道理,没有智慧思想,人们对利益之欲望就会百倍增加;没有仁慈没有正义,人们回归到在家庭中孝顺本能而失去社会责任;没有精巧物饰没有利益追逐,就不会形成盗贼。人们欲望百倍增长,人们只讲家庭孝顺失去社会责任,盗贼横行,此三种情况形成原因都是人们文化素养不够,所以要让人们具备有所文化修养之事物,素心朴实,减少物欲,这样做到了清心寡欲后即使没有学问也不必担忧什么。

     

    【宁磊言说】

     

    如何对待人之欲望,决定人一生命运。有人天生无欲,有人天生欲望强烈。针对具体个人,做到了解自己对各种欲望强弱程度,合理科学纠正先天中对欲望所持喜恶程度之不好方面,维持好方面,使一生能够幸福快乐和有成就。  

     

    第二十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之与恶,相去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独若遗。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俗人昭昭,若为;俗人察察,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独顽似鄙。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章】圣人者,独,异于普通人;绝利去欲,探究万物之根本。欲与趣,貌似有相似之处实则大不同。一束鲜花,远观而赏之,是为趣;折而亡之,是为欲。趣者,高雅之美;欲者,恋贪之耻。模仿是创造天敌。达不到知识创不是创造

    【宁磊注释】

    泊:淡泊。

    兆:迹象。

    馀:多余。

    遗:保存。

    顽:不知道,不懂事。

    食母:得到根本。

    【宁磊翻译】

    恭敬跟呵斥,差别有多少?好跟坏,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惧怕事物,不可能不去惧怕,这些惧怕已经很久远了,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这些惧怕。人们生活繁忙热闹,如同享受丰厚祭祀时、春天登临亭台时那样快乐高兴。我却独自淡泊,对些不感兴趣,就象尚未开口笑婴儿对人世漠然一样。人们奔波疲倦热闹着,好像无家可归一样心灵没有归属。人们都有多余财物,而我却独独自在像遗弃所有财物一样(还有道在,所以用比喻表示)。我象愚人之心思纯洁清淡。俗不可耐之人明确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财物,而我却独独做正确事情、不去做那些不该之事、不当之事和不正确之事;俗不可耐之人清楚明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才能有利可图,而我却独独不清楚这些。恬淡,就象你面对大海时那样心静,恬淡后就能随心所欲,你就会永无止境不断进步。人们都所凭借有利之事,而我却独独对些无知,好象很鄙视些有利之事。我独独与别人不同,而只看重得到根本道理。

     

    【宁磊言说】

     

    一、清心寡欲,能促使人生达到大成功。

    二、模仿是创造之天敌。如果是模仿,肯定不是创造,如果是创造,肯定不是模仿。创造和模仿都重要,当然,创造比模仿重要,因为,没有创造不可能有模仿先有创造,然后才可能被模仿模仿能达到知识传承,创造能达到知识创知识在被模仿中传承。相比较而言,创造要远远难于模仿。创造有严格定义,与已有知识完全不同才是创造。

     

    第二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哉?以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从道,是为德。德之从道,真实为首要。每个真实皆有其特定现象和实质。现象和实质之精确表述,是为名也。德之从道实乃探究名中真实、现象、实质之准确内容之行为也。道,正确道理。按照正确道理去做,就是德,就是正确行为凡是做事,要对行为正确与否做判断做正确事情,不做错误事情

    【宁磊注释】

    孔德:大正确行为。德,正确行为

    信:准确。

    甫:开始。

    【宁磊翻译】

    大正确行为,只有符合正确道理才能有所成功。正确道理所表达事物,往往恍惚难以确定。惚恍中含有现象;恍惚中含有实物;深远幽暗中含有精华;精华中含有真实,真实中含有准确和真实,准确和真实就达到了认识事物。从古至今,万物名称不会消失,根据名称能看到很多事物之开始。我为什么能知道很多事物开始状况呢?根据以上所论。

     

    【宁磊言说】

     

    一、真实才能正确,正确才能准确。认知事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成功必须以真实为前提。有时候,人们自我感觉真实时,仍然被现象所遮挡,要经过分析和考证论证,加上科学知识验证,才能达到比较真实。做到真实,一是主观上做到真实,主观上以真实为出发,也还仍然有可能做不到真实,因为人大脑思维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受到个人自主意识支配,往往不知道怎么着就做了某个事情或者作出了某个思维和结论,二是真实往往要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科学水平高低决定论证和分析结论真实性程度。所以,做到真实,是个严肃艰难事情。只有恒久追求真实,才能成功,也才能有真正意义上人生乐趣。做到真实,并非轻而易举事情,那么那些以欺骗为目标之人和事注定必然失败。  

    二、做事情非常容易,但做正确事情不那么容易。如果所做事情是错误事情,那还不如不做事情。不做事情没有任何损害形成,而做错误事情则会形成很大损害,损害一旦形成,就绝对没有任何可能挽回,只能是做到以后不再继续错误事情,之前错误事情所造成损害将成为一种永恒结果。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此句话说明了那时老子已经知道空间中存在很多暗物质。现在人类发现暗物质存在这个实例说明了数千年前老子此句话是伟大科学预言。

     

    第二十二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为,故天下莫能与之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之道,则万物皆独也,皆因循万物独立特性。人能独于事和物之外,事和物能独立于本身特性,方能万物周全。一草一木一花一尘一滴,皆独立于其本身,与人无关矣,人不能去伤其,亦不能去损其。

    【宁磊注释】

    枉:弯曲。

    一:唯一。

    式:方式。

    为天下:在天下做事情。

    自见:自视。

    自是:自己作为。

    自伐:自己得到利益。

    自矜:自己支配利益。

    归之:回归事物本性。

    伐:伐木动作叫伐。意思是:得到利益。

    矜:指以自己利益为大。

    【宁磊翻译】

    “弯曲能够表达多个方面,弯曲中有直地方,低洼地方有满溢时候,已有事物在孕育更多事物,欲少能够得到满足,欲多就会形成困惑。”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做事情方式以因循正确道理为唯一方法。对自身视而不见,所以能明白、通达道理,对自身不作为,所以能彰显能力,对自身不,所以能成功,对自身不支配利益,所以能长久。只要不去做错事情,天下没有能让其做错事情者。古语所说“弯曲能够表达各个方面”之道理,难道不是实话吗?确实是多方面且回归到事物本性。

     

    【宁磊言说】

     

    认知事物有时候容易,有时候非常难。表象有时候跟实际本质截然相反,这样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必须追求真实才能达到比较正确认识事物。追求真实并非易事,在前面已做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弯曲中有直地方”,这个观察结论相当伟大。弯中有直,直中有弯,没有绝对完全弯曲,也没有绝对完全直,这些结论是在现代高等数学微积分思想下才得出结论和论证性道理,而在公元前老子已经观察到“弯中有直”这个蕴含着深刻微积分思想现象并得出了正确道理。以此可以说,老子还是一个数学素养很高数学家。

    曲径通幽是一个卦象,表示有多种头绪。树长到分枝时候就是此卦象。

    对文中“抱一”做辨析:

    一条曲线无限小之时,向直线靠近。做事情每个方面都可能有收获,做某一方面,专注于某一方面,专注于某一方面时成功可能性会大增,不可贪多,贪多则曲,曲则不能有所收获。专注于事物时一定要是专注于追寻正确道理,如此则不管专注于什么就能成功,这就是“抱一”中所蕴含真正意思。

    “少则得,多则祸。”:人类社会“人满为患”人数过多导致地球各种资源面临严重枯竭,就符合“少则得,多则祸”这个规律。

    “诚全而归之”:不管经过多么不同途径,万物都会复归。

     

    第二十三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探究出道,以及探究出如何因循道形成德,以及即使没有探究出道、没有探究出德,探究都同样是快乐幸福之事情。不相信探究道过程之快乐就不会形成探究本身之快乐。探道,必自然而然去做。

    【宁磊注释】

    飘风:狂风。

    【宁磊翻译】

    话题少并表达简练就会自然而然一目了然。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做出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狂暴,何况人呢?所以探究并因循正确道理者:懂正确道理者跟正确道理一样,具备正确行为者同正确行为一样,失去某些事物者跟所失去事物一样。跟正确道理一样正确者,正确道理也得到了这种正确;跟正确行为一样正确者,正确行为也得到了这种正确;跟失去某些事物一样者失去这些事物得到了这些失去。信用不够不是真心这样做,就不能确信有以上这些快乐形成

     

    【宁磊言说】

     

    从内心真实出发追求正确道理,不管结果如何,都能得到最大乐趣。

    晴空万里、碧野千顷卦象表示快乐舒畅。

     

    第二十四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事和物与人各自独立。有道者处事惟事为独,不以自身置于事中,方才有所成功。

    【宁磊注释】

    在:存在。

    恶:不错误

    处:做。

    【宁磊翻译】

    抬起脚跟踮起脚尖不是站立,跨越不是行走,自视自身不清楚,自己做正确事情不招摇,为自身得到利益不成功,自身支配利益不长久。以上这些事物中所含正确道理是,这些事物象剩饭和废赘部分,物也会此弊端,所以懂正确道理人不做以上些事情。

     

    【宁磊言说】

     

    做事物要撇开自身羁绊。如果不能超出自身利益局限,不可能有任何成功。

    凡做事情只有一清二楚才能成功。做事情应避免贪多嚼不烂那种弊端。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业要明白企业能做到什么。

     

    第二十五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先有道,而后以道方有天和地,有地后方有人。人要公正与大地相处,大地公正与天相处,天与道公正相处,道与大自然公正相处。人、地、天、道、自然,皆公正存在,不公正则万物消亡

    【宁磊注释】

    混:溶混。

    独立:独立存在。

    殆:殆尽,停止。

    母:开始

    逝:流动。

    反:返回。

    大:返回本质,流动。

    法:因循规律。

    道法自然:正确道理因循自然规律。

    【宁磊翻译】

    有一个事物溶混万物而形成,这个事物早于天地而形成。这个事物无声无息无形无体,这个事物独立存在且不被改变,这个事物周而复始前行而不殆尽不停止。它是天下万物始。我不知道这个事物叫什么名字,给它一个字叫“道”来表述它,强烈给它个名来形容它那就叫“大”。大就是流动,流动就是运行,运行就是返回本质。所以,道,就是大,要返回本质,天就是大,要返回本质,地就是大,要返回本质,就是大,要返回本质。空间中有四个“大”事物,四大事物要返回本质,而就占据其中之一大。人因循地之规律,地因循天之规律,天因循道之规律,道因循自然而然之规律。

     

    【宁磊言说】

     

    正确道理所表达都是自然而然事物。人之意识,也是一种自然而然事物。意识最大特征是智能化、思维化。智能、思维,也是一种物质,一种非常独特物质。如果将意识和思维看做一种意识形态,那么人类永远不可能认识意识和思维本质,因为,意识和思维本质就是一种物质,从认识物质出发认识意识和思维,人类才有可能比较正确认识明白思维和意识之本来面貌和规律。

    “道”、“大”做辨析:

    老子在本章描述了一个未知也就是浑然状态事物,老子将它叫做道,这个道跟天地人一样,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流动着之“大”事物,这里老子实际已经在探究宇宙起源、太空起源、天之起源、地之起源、人之起源这些事物,老子得出结果是,他们都有各自自然规律,人只有因循这些自然规律才能成功,但是他们之自然规律是什么,显然老子还不知道,但是老子知道他所思考出那个自然规律人们必须去因循。从此看,老子还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天文学家,还是一个生物学家。直到今天,老子在公元前就已经思考得出“浑然天成”这些起源之疑问,人类仍然没有明白和揭示,而老子得出必须因循“自然规律”之结论和道理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正确,不但非常正确,而且由于人们太多不去因循自然规律导致了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化和毁灭。在公元前老子能思考和观察到太空起源和人类起源方面之疑问以及得出因循自然规律”这个科学结论,据此可以说,老子无疑是一个专业素养非常高专业科学家和专业哲学家。

    道法自然:企业要因循自然规则才能成功

     

    第二十六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自然为重,环境为重。重之状良好,则轻之状况才可良好。重之坚守,轻才能灵动。重之损毁,轻则无存。静以护重,动则从静护重之要。

    【宁磊注释】

    根:根本。

    躁:动。

    君:主导。

    轻天下:以天下为轻。

    【宁磊翻译】

    轻之根本在于重,动之主导在于静。因此,懂正确道理人在终日行军时,都不离开辎重车辆,虽然人们有屋子好居处,但鸟类因为其轻所以在高处。怎么一国之君可以以自身为重以天下为轻呢?以天下为轻就失去根本,失去根本,行动就失去主导。

     

    【宁磊言说】

     

    人身跟事物在本质上不具备任何联系。俗语讲“地球离了谁都照转”,就是这层意思。但是,人身跟周围可以互相影响,地球也可能因为有了某人而不能正常运转了,比如,现代核能就足以将地球毁灭,如果地球因为人类使用核能而毁灭了,那么发明和发现核能那个人就是让地球停止运转并消失之祸首,而具体操纵核能使地球消失之人更是罪大恶极。所以,现代人智能已经达到了足够大,大到能毁灭人类和地球这种程度。而这些不好行为都源自于人们某种欲望和冲动,所以,让人们科学认识和鉴别自己欲望中哪些是好因素以及哪些是不好因素,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这点可以说比人们吃饭、穿衣、看病、受教育都要重要很多。

     

    第二十七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善言,无瑕谪;善,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进步之要,在于延续知识和文明,必得既承善又恶。

    【宁磊注释】

    袭明:沿袭智慧事物。

    师:师从。

    资:借鉴。

    大迷:常常迷惑。

    要妙:重要奥妙。

    【宁磊翻译】

    好行为,没有痕迹;好言语,没有瑕疵和错误;好运算,不用竹制筹码;关门好方法是,没有栓子却不可以把门打开;捆结好方法是,不用绳索捆绑而不可解开。所以,懂正确道理人会救人,如此便没人被弃;会救物,如此便没物被弃;这就叫沿袭了智慧事物。所以,善良人行为是不善良人所师从之事物,不善良人行为,是善良人可以从中借鉴警示之事物。不看重可以师从之事物,不爱惜可以借鉴之事物所蕴含经验教训,虽然聪明却往往会迷惑。这就是所谓重要奥妙所在。

     

    【宁磊言说】

     

    做事第一出发点是善。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心要善良,只有善良人才有大智慧,只有善良人才可能将自身大智慧尽情发挥,第二层含义要善做事,就是要做具备智慧和高级智商之事物,善做事必定能做到比较正确做事,比较正确做事才能做到善做事,善做事也就是能成功。只有在人心善良时才能善做事,不然必定一事无成。

     

    第二十八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割。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万物有万性。万物有万理。每个道理都有自然之性。因循万物自然之正确道理,不损正确道理,不违背正确道理。

    【宁磊注释】

    雄:雄劲。

    雌:雌柔。

    谿:事物规律。

    常德:通常正确行为

    复:回归。

    黑:不明白。

    为天下式:因循社会做事之正确规律。

    忒:差错。

    无极:没确定方向。

    荣:明晓。

    辱:隐匿。

    谷:基础。

    朴:质朴。

    器:器质。

    官长:管理事物。

    大制:良好管理。

    割:割

    【宁磊翻译】

    知道万物雄劲方面,守护万物雌柔方面,因循社会做事之正确规律。因循社会做事之正确规律,通常正确行为就不会离开,回归到归于婴儿一样纯真。知道万物明白之处,守护万物不明白之处,因循社会做事之正确方式。因循社会做事之正确方式,通常正确行为不会出现差错,就会回归到归于没有确定方向事物。知道事物明晓之处,守护事物隐匿之处,因循这个在社会做事基础。因循在社会做事基础,通常正确行为就会足够,就会回归到归于质朴。质朴漫延就会变为器质,懂正确道理人会使用这些器质,就会以此管理事物。所以,良好管理不割事物本来道理。

     

    【宁磊言说】

     

    一、做事情,不能弃难择易。对于明白容易事物能够知晓固然也好,但是对于不明白难以理解事物,要有一份守护,持久探究其中道理。事物容易一面和难解一面都是一个整体事物有机组成因素,不能只明白容易之处,而避弃不容易之处;避弃不容易之处,那么对容易之处理解往往也会错误。全面理解和明晓一个事物,对该事物难处和易处都要做到坚持不懈探究和分析研究,做到既明白该事物易处也明白该事物难处。对于不同事物,那些容易事物要明晓,那些难懂事物更要明晓,不明白时要守护它并坚持探究直到明白为止。

    二、在地球上到处布满原始森林时,森林是雄健之事和物,森林雄健自有其自然之正确道理,人们应当因循森林雄健之自然之性。但是人类却大肆毁灭了无数森林导致环境恶化不断加剧,各种生物越来越不适合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包括人类自身。

     

    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总会有未知事物不断被人类发现。知道什么是未知就是已知开始。所以有人将信息规定为“消除偶然性”那种定义是错误说法。

    企业要不断探究社会和自然、市场,知道当前无极是什么事物、处于什么状态。

     

    第二十九篇

     

    【引用原文第二十九章】将欲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九章】空间之万物皆以独存在。惟有自独才能自善。万物之间作用以守护万物之独为本。如果不使万物独存,则必毁万物而后自毁。一草一木都乃天下神物,人不可毁之,毁一草人折十寿,毁一木人折百寿。

    【宁磊注释】

    行、随:同行,跟随。比如,穿衣、种田之事要行和随。

    歔:呵护。比如,对河流要爱护和呵护。

    吹:预防。比如,对地震要预防一下。

    强:强劲。比如,闪电。

    羸:弱柔。比如,丝线

    挫:挫折。比如,环境恶化

    隳:销毁。比如,物种消亡。

    【宁磊翻译】

    将以天下为欲望而去做事情,我发现其不能停止。天下大自然之物是神器物,不能去得到。去得到天下之物必然失败,即使暂时得到了天下之物也必然要失去天下之物。因为,天下之物有时会同行,有时会跟随,有时需要轻嘘呵护,有时需要吹使之清洁,有时强,有时弱,有时会留存,有时会消失。所以,懂正确道理人不超乎正确道理之外、不用贪欲、奢侈浪费、漠然麻木那类错误做法去对待天下之物。

     

    【宁磊言说】

     

    做事情要呵护正确道理。比如,吃饭挺简单,谁都会吃饭,但是很多人不会正确吃饭。动物们严格遵守着合理科学吃饭道理,也就是说动物们严格遵守着食物链运行规律去吃饭生存,而人类虽然比大多数动物都高级却一直为了吃饭这么简单事情在严重破坏着整个地球食物链运行规律,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吃饭这种事情变成一个破坏和毁灭地球整个生物链大灾难,不能不说是人类所人为带来大悲剧,所以,让每个人欲望都能正确满足是个刻不容缓大事情。

    去甚,去奢,去泰:不要越过正确界限,不要浪费,不要对天下事物冷漠。

     

    第三十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者,果而已,不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章】莫恋念事和物,以事和物之正确道理决定事和物存亡和去留。不要去得到任何珠宝首饰。珠宝首饰是人之贪恋所致,是人类罪恶之一。

    【宁磊注释】

    佐:帮助。

    大军:战争。

    【宁磊翻译】

    用正确道理帮助首领,不军队强壮天下其他事情,很远行军所到之处,往往荆棘丛生,大型战争后,社会一定有损毁。所以,好做法是:有了结果就要停止,不能以强为目标。有了结果而不要自行支配,有了结果不要被得到,有了结果不要骄奢淫逸,有了结果不要停止不前,有了结果而不要强。事物壮年时就会开始消退,这就是非常强壮时再继续就不再合乎正确道理之原因,不合乎正确道理之事物要尽快停止。

     

    【宁磊言说】

     

    事物各自规律不同,要按照各自事物规律相包容于各种事物。比如,北方草春天发芽、夏天茂盛、冬天枯萎,这就是北方草生存规律,不要人为去破坏这种回归到本来之事物规律。

    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之准确含义是“一方水土出产一个人种”。从大点范围看,欧美人种出产于北半球接近北极寒冷地带和次寒冷地带,非洲人种出产于赤道炎热地带,亚洲人种出产于温带气候条件下。从小点范围看,比如,在中国国内,北方人、南方人、西北人以及其它地方都有各自独特人种特点。比如,在一条河之南边和北边相隔仅仅数百米距离都会产生人种之不同地方特点,河南边和河北边人就表现出了不同人种固有特点,这种特点之不同就是因为河南岸和河北岸这种不同地理特点所决定。地理特点决定人种特点,所以,不同地方出产不同人种,即使同样是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在每个人种中还有很多不同人种细分特点和区别。所以,全世界人服用同一种抗生素之医疗行为是错误做法。

    同样是土,每个地方土之特点都有不同,同样是水,每个地方水之特点也都有不同。等等,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天生带有地理特征。所以,现在人类把很多同一种事物在全世界同样普及和推广之做法非常错误。

     

     

    第三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以丧礼处之。杀人众,以悲哀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不从道必有毁灭和消亡。有时战争也是一种道。

    【宁磊注释】

    兵:武器,兵器

    处:对待。

    不得已:没有结果。

    贵左:以左边位置为尊。

    君子:君王与臣子。

    【宁磊翻译】

    好兵器能损伤财货,或许不好,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在战争中不损伤财货。君和臣平日起居以左边为尊位,使用兵器打仗时则以右边为尊位。兵器会对财货有损伤,不属君王和臣子本来器物,君王和臣子在事情不能停止没有结果时会选择用兵器打仗,打仗适可而止,不可恋战。获胜并不好,认为获胜好是乐于杀人不能凭借杀人在天下之事物中实现其目标。吉事以左边为尊,凶事以右边为尊,偏将处于左边,上将处于右边,这种意思是用丧礼对待用兵打仗。杀掉兵众,现场必定令人悲,打了胜仗,也必定用丧礼来对待获胜。

     

    【宁磊言说】

     

    一、战争在所有种类生物中普遍存在,依战争促使生物在战争中实现物种良化。

     

    第三十二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川谷之于江海。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万物自然必有其正确道理。所有正确道理通称为道。正确道理之中有诸多方面内容。因循正确道理,方有知识创造和发现

    【宁磊注释】

    臣:歪曲和遏制

    宾:秩序。

    自宾:自然而然秩序。

    始制:开始认清事物。

    自均:自行均合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常常没有一个名称来表示。正确道质朴,质朴事物即使微小,天下之事物也不敢对其歪曲和遏制。诸侯君王能够因循正确道理,万物都将自然有序。天与地相合,能形成甘露,人们没有命令之约束会自行均合公正相处。开始探究并认清某事物会给该事物一个名称,名子也就有了,也就会知晓该事物范围,知晓该事物范围就不会去穷尽漫天寻找不知所以事物而导致忙乱于所有事物。给正确道理对于天下事物打个比方,正像河流、山谷之水是江河之起始一样。

     

    【宁磊言说】

     

    任何事物都有各自固有特性,因循事物自由本性规律达到自然而然,万物自然秩序井然。

    “正确道理常常没有一个名称来表示”,此话寓意深远,现在人类科学推测,人对周围95%左右事物都处于完全未知状态。也就是说,人类对周围环境中95%正确道理还处在完全未知状态,人类周围环境之外还有更加广阔之环境和事物。探寻未知是人类最快乐最有价值事情。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做质朴本质事物就是强大,就能成功。

     

    第三十三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明、智、胜、强者方能知足。知足者有志可长久、精神永存。知晓人之规律叫做智,自我感悟到事物之规律叫做明,让人们成功叫做胜,自我成功叫做强。官员管理好社会是胜,科学家开创知识是强。

    智高者寿,虽死不灭。智低者亡,虽活已灭。

    【宁磊注释】

    知人:知晓人这种动物生存规律。

    自知:通过自我能力知晓事物规律。

    胜人:让人们成功。

    所者:所做事物之人。

    【宁磊翻译】

    知晓人这种动物生存规律者智慧,自我思考而能知道事物规律者聪明。让人们得到成功叫做有能力,自我本身智商能够得到成功叫强大。明白满足者其人生丰富多彩,坚持做某种事物者叫做有志向,不丢弃其所做事物者就会长久,停止了而不消亡者叫做寿。

     

    【宁磊言说】

     

    智慧时候是知识。聪明是天生本能高智商,是特性。不聪明者也可以通过多学习知识达到提高认知

    高龄不叫寿,“无志空活百年”也是一种死亡。

    死而不亡者寿:做正确事情者寿,企业只有质量为根本才可能事业长存。

     

    第三十四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无所不在。从道而行之万物狭。

    【宁磊注释】

    汜:四处流动。

    左右:向左向右,意思是效果无所不在。

    不名有:没有名称存在,不记名

    不为主:不做主宰之事情。

    【宁磊翻译】

    大正确道理象四处流动无所不在河水,它可以左右逢源施展效果,万物依靠它而生长而不离开正确道理,做事情成功而不计功劳,养万物而不做支配主宰万物事情。它通常没有欲望,可以给它个名称叫做小;万物依赖它回归本能生长而它不去做支配主宰万物事情,任万物自由自在,可以给它个名称叫做大。因为圣人始终都不为了自己去做大事情,所以,能够完成所作大事情。

     

    【宁磊言说】

     

    一、做事情如果能不自身利益多少为目标,必然能成就大事情。 一个社会运行环境秩序公到人们做事情时可以不去过分关注自身利益,这个社会才是正常人类社会状态。

    二、地球上所分布植物,“小”,不会变大,但无所不在,地球上几乎每个地方都如此。白杨树是植物,所以分布在地球上,“大”,白杨树会不断长大,会增大分布范围,但不会是分布在地球每个地方,相对来说,“狭”。

    “小”:相对论,就一个简单方程式,但无所不在发生作用,只要条件到,它就会发生作用,所以,“广”。

    “小”,不是变大。但,又有了不同于或高于“相对论”之论,它就不是“相对论”了。所以,“相对论”这个道不会变大,所以说它“小”。

     

    第三十五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既。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万物以道而行者存,背道而行者亡。人之行以道而泰、背道而亡。

    【宁磊注释】

    执:具备。

    大象:广大状况和广大事物所具备特征。

    往:朝着。

    既:不会尽。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具备广大广阔状况和事物特征,天下事物都会朝正确道理这个方向发展。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不形成不利,就会平静和泰然。声乐和美食,能使行人止步形成欲望。而正确道理运行时,它恬淡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尽。

     

    【宁磊言说】

     

    正确道理犹如源源不断甘泉,人生应当追求正确道理,正确道理无所不在,人生中能够追求和探究到那么一点点前人们和别人们尚且没有探究到正确道理,则一生足矣。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既:企业因循自然法则做事情就能长存和长久发展。

     

    第三十六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刚强有时可能变成柔弱,但柔弱必不能胜刚强。

    【宁磊注释】

    固:本来。

    微明:小聪明。

    【宁磊翻译】

    将要收缩事物,一定是它本来就已经扩张;将要变弱事物,一定是它本来就已强大;将要荒废,一定是它本来就兴盛;将要减少事物,一定是它本来就已很多。这就是小聪明:竟然以为柔软事物能够过刚强事物。鱼儿不能离开深水,国家锋利器物,不可以用来给人展示。

     

    【宁磊言说】

     

    一、事物有本来特征,事物本来特征无所谓刚强和柔弱、颓废和兴盛、多和少之差别,特征是事物属性,没有了事物属性,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事物属性不论是什么对该事物来说都最好。

    二、绳锯木断。数根绳锯断一根木,结果是绳子也断。绳锯木断实则是人之力在锯木,而非绳之力。

     

    第三十七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之存,自然而然。人之从道,必依道之自然而然之状,不然,则必背道而驰以致灭亡。

    【宁磊注释】

    无为:不做事情。

    无不为:没有不做之事做所有正确之事

    化:兴盛。

    无名之朴:没有名称之质朴。

    :以本质存在。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不做错误事物,但是万物万事却没有不按照它所要求而正确做事。诸侯君主能够按照正确道理之规律去做事情,万物万事都将会自然而然兴盛。兴盛并且要作为,我将能够用没有名称之质朴使万物之本存在。没有名称之质朴,也就形成欲望。不形成欲望就能静因此静谧环境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自我按照它们本来本质存在。

     

    【宁磊言说】

     

    万事万物都以各自固有本来本质存在。做任何事物都要符合事物本来本质特征。

    道无不为,不欲以静。

     

    第三十八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为,下德为之而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行必从道。无道可从则静以观之探之,直至道明而从道行之。遵道成德。道无则德失而亡。

    【宁磊注释】

    攘:伸出。

    【宁磊翻译】

    超过了正确行为就不是正确行为了,所以这是有正确行为(做正确行为不能过头)。达不到正确行为无所谓丧失不丧失正确行为,所以这是没有正确行为不做不正确事情就能做好所有事情,达不到正确行为什么事情也别做。超过仁慈去做事情将不能做到什么事情,超过正义去做事情而能够以此做些事情,超过礼节去做事情而不能有任何结果,要挥出胳膊将丢弃。所以,没有正确道理后次一级之事是正确行为,没有正确行为后次一级之事是仁慈,没有仁慈后次一级之事是正义,没有正义后次一级之事是礼节,所谓礼节人都是没有忠诚和信用之浅薄之辈并且是祸乱形成之罪魁祸首。前面现象之原因是,正确道理被浮躁所掩盖而丧失而且如此是愚蠢泛滥始因。所以,堂堂正正人,做事情敦厚,做事情不浮躁,掌握本质而不在意外表,抛弃那些浅薄和浮躁用敦厚守护根本做法。

     

    【宁磊言说】

     

    做事情首先要信用和真心真实,做不到真心真实和信用就不要去做事情。

    而所谓礼节是最大不真心、不真实、不信用,礼者,没有信用且为乱之首。礼节之事,在成为一种礼节后,人们就会盲从,甚至因为盲从去做错事和犯罪,送礼之风也是一种“礼节”化盲从下之犯罪行为,人们不会去想礼节中有没有正确道理,这就是礼节性盲从导致人们追求正确道理和正确做事方法之能力丧失后社会必然愚蠢化之原因。

    “失道而后德”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不懂正确道理,但碰巧却行为正确了,比如,不知道为什么要节约,但却能节约。这种情况是盲目和碰巧,但也不是不存在。

    达不到可以努力,超过正确范畴了就是错误了。

     

    第三十九篇

     

    【引用原文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孤、寡、不谷,此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宁磊注释】

    一:全部,一个。

    昔:从来。

    得:因循

    贞:坚固根本。

    致:达到。

    贵:事物高级。

    贱:事物低级。

    【宁磊翻译】

    从来因循正确道理事物,如:天因循正确道理达到清明,地因循正确道理达到静,神因循正确道理达到灵,谷物因循正确道理达到饱满,万事万物因循正确道理达到生存,诸侯君王达到正确道理天下能够正确固定本质。这些都达到了正确道理这种层次天不因循正确道理去达到清明,将要破裂,地不因循正确道理达到静,将要震动,神不因循正确道理达到灵,将要失去灵性,谷物不因循正确道理,将要枯尽,万物不因循正确道理去生,将要灭绝,诸侯君王不因循正确道理去高贵,将要发生混乱。所以,事物高级必以事物低级为根本,就象高处以下边为基础一样,所以诸侯君王都自称“独立”、“单独”、“不满”,这不正是以低级事物为基础吗?不是这样吗?所以,达到了屡次驾车出行跟没有驾车出行一样结果都要回到家里。不去做浮躁美玉那种事物,只想做敦厚坚石那事物。

     

    【宁磊言说】

     

    一、任何事物要注重根本和本质,要忽略外表和外在。

    二、两千多年前,老子已经完全否定了珠宝珠宝浮躁有害无益之事物。

    一道一事。天得一成天,天之道成天。

    道生一。地得一成地,地之道成地。

     

    第四十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章】道有条件。条件不同,道则不同。万物循道。人可用道,人用道必以节制为本。道虽不会被损,但用道必损存道之条件。万物用道频过,则必从有变无。道生一,一从道中来,物从一中来。

    【宁磊注释】

    反:不一样。

    动:变动。

    弱:柔弱,温柔。

    用:使用,依照。

    有:存在;已知;要。

    无:不存在;未知;不。

    【宁磊翻译】

    不一样之事物,其中所蕴含正确道理就发生了变化。依照正确道理做事情要珍惜轻柔使用正确道理。天下万物发生于能有该事物形成之事物,万物必有出处和来源,已知出处和来源形成于未知出处和来源。

     

    【宁磊言说】

     

    “道动”和“道用”辨析:

    “道动则反,道用则弱”:正确道理不一样了,事物必然改变了,运用正确道理要温和、要爱护。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辨析:

    万物形成于已知事物,已知事物形成于未知事物。比如:冰,来自于水,水来自于氧和氢,氧和氢来自于原子、分子……最后是未知,未知有待成为已知。

    正者也是道之动。正和反是相对而言。把正当作反,反就是正,把反当作正,正就是反。正、反,是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之彼此关系。

     

    第四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纇,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道能导万物。人之对道,层次不同,识道并勤道为上。以道形德,久之或成规,规而后或有所变化,变而后或有所不适,当从道根循其因。

    【宁磊注释】

    大方:大方向。

    大象:大象状。

    贷:形成

    【宁磊翻译】

    上等水准者学习正确道理,多学并且实行;中等水准者学习正确道理,有时学有时不学,学习正确道理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下等水准者学习正确道理,嘻嘻哈哈对待,只在嘻嘻哈哈调笑时才调侃调侃正确道理之类事物。所以增加了这样言论:“在明明白白正确道理面前,你是不明白、无知所以要去学习,在增进了正确道理面前,你前进慢所以要去学习去进步,在平坦正确道理面前,你是不平坦你前进慢所以要去学习要加快赶上;上等水准正确行为,你会感觉到像山谷一样深不见底,对非常白之白色你会感觉有点发灰发黑颜色在里面,对广多正确行为你会有不满足感觉,对扩增正确行为你会有像偷来一样不确定感觉,对质朴本质你会发现有不断变化那样感觉;大方向没有角落,大器物需要更多时间去制成,大声音不会多发声,大象状没有固形。”正确道理其隐秘之处在于它没有名称,所以正确道理,总是无处不在形成并且按照正确道理达到成功。

     

    【宁磊言说】

     

    学习知识和学问要认真对待。人如果不学习,将失去许多人生乐趣。

    道隐无名,善贷且成

    道隐:未知正确道理。

    建德若偷:说明轮子需要被重复发明,因为没有经过基础知识发明过程对于知识就不能深刻理解,就会有偷一样虚空感觉,不利于知识创造和发明。

     

    第四十二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为一始,一必从道。道之后才能有一,有道才能有开始。道之后若有一,则道就是一之开始。

    【宁磊注释】

    一:开始,一切。

    不得其死:不能够消亡。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形成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再次包含正确道理,再次形成之正确道理第三次形成万物。万物之背面叫阴、前面叫阳,阴和阳相交汇以此符合事物本质。人们总是厌恶“孤、寡、不”,而君主贵族却以“孤、寡、不”自称。所以,万物,有时候损毁它能使它有益处,有时候使它得到益处能使它损毁。人们所懂那个正确道理,我也懂,那个正确道理是“强劲栋梁因承载房屋之重而不能消亡”,我将以此作为懂正确道理之首要内容。

     

    【宁磊言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做辨析: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万物,这种逻辑思维是数学中微积分极限概念之始创性表述,是哲学中辩证法中循环式认识理论之始创性表述。

    “强梁者不得其死”做辨析:

    强劲栋梁不能消亡,它消亡房子就要塌掉,所以不能让强梁消亡,它承受着房屋之重是一种对自身损毁,这种损毁之益处是人们不会让强梁消亡,而当强梁不强劲时肯定要消失。强梁强劲是其本质,守护本质就会长久,不守护本质瞬间就会消亡。

    负阴而抱阳:背依阴,怀抱阳。冲气以为和:相通气为本性,交汇中和形成事物,所以物种都在不断改变中。

    强梁者不得其死:关键事物核心因素不能消亡,核心因素消亡了就代表此类事物消亡了。企业要做就做那些不能被替代事物,人也应该做到无法被替代。

    能够被轻易替代必然会迅速消亡。

     

    第四十三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及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柔有时影响刚,但柔绝不能胜刚。有时,不行为是正确之举,此之谓不为之时正是结硕果之际。不当为时不为乃从道之一。

    【宁磊注释】

    间:间隙。

    【宁磊翻译】

    天下最柔软事物能在天下坚强事物上驰骋,没有东西能进入到没有间隙那种地方,我因此懂了不做事情也能够有益这个道理。不用说话也能教化人,不做事情也能有益处,天下稀有这种层次之事物。

     

    【宁磊言说】

     

    “至柔驰骋至坚”做辨析:

    比如,水在中流,因为没有间隙所以水不会流到外。在上弄出间隙水就会流到外。不在上弄出间隙水就不会流到外,这就是不做间隙之益处,是无为之益。再比如在白纸上画画,不画还有一张白纸,如果画不好连白纸也没有了,这也是一种无为之益。 当做一个事情做不好时,或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好时,就不要去做,要懂无为之益这个道理。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每个企业都应该做教父之类事情,行不言之教,用行动把企业核心事情做到完美极致,自然会成功。

    “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人之固本,营养过多比营养不足危害更大。高血压能导致百病,因为血压高就造成了“有间”这种人体环境,这种体质百病就容易入侵。

    针灸、按摩是利用无有入无间道理均和自身。水、饭是柔,人身体是坚,柔多则坚受损,吃饭、喝水当少有欠缺为佳,早餐不宜吃,早起人身体一夜静卧后坚度不够,此时吃饭对身体有损伤,但也不是不能吃,如果早起感到非常饥饿,则此时能吃饭。水、饭、血、气,属于柔。柔太充足,则坚相对不够使用,于是血气就不调,就像发大水,刮旋风,就会生病。所以,以体质而定,体质越弱,则饭食当越少。

     

    第四十四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人必自爱方能康泰。自爱则必不能对钱物声誉过分爱恋,不然,必不能做到自爱,不自爱则一生不康不泰。对于金钱物拾之得到,要看天分之有无经财之才,如若天分中没有经财之才,则无论如何贪念财物终其一生必不能得到多少钱物,反而必受其害。

    【宁磊注释】

    藏:得到

    厚:厚重。

    【宁磊翻译】

    名声和身体本身,哪一个离你更近?身体本身和身外钱物,哪一个给予你更多?得到和得不到,哪一个能形成弊病?所以,对名声和钱物些身外之物过分欲必然非常费力花费时间去得到得到过多名声和钱物必然不堪忍受其重而消失本来固有之事物本身。懂什么时候足够了就不会辱本来固有之事物,懂什么时候应该停止了就不会因为穷尽而导致某些事物消亡,就可以久。

     

    【宁磊言说】

     

    正确对待名声和钱物之类欲望,不被名声和钱物那种浮躁欲望拖累才能成功做事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企业对于财物增长应顺其自然,当企业把核心事情做好了,财物自会增长。企业不可过分去追求财物增长,那样必然荒废主业而亡。

     

    第四十五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清净而为,方能大成。清净而为,则不以损毁和扰乱去做事。如若做事有损毁和扰乱本身及其余之弊,则必不能成,并必有大灾害。人以清净而为为根基。人以清净而为为大成之必要条件。寒意不可驱,炎热必驱。两极终年冰雪覆盖,不能去除,去除则成灾,极炎热地带则不能过多,过多则草木不生万物消踪。

    【宁磊注释】

    胜:驱除。

    【宁磊翻译】

    大成功后你会感觉缺了什么,但已经成功之结果不会被损毁。大充实后你会感觉到空虚,但其已经充实之结果不会被消尽。大直你会感觉到有些屈度,大灵巧你会感觉到有些笨拙,大雄辩你会感觉到有些迟钝。躁动能驱除寒意,清静能驱除炎热,清静是做天下事物之正确方式。

     

    【宁磊言说】

     

    “大成若缺”做辨析:

    大成功时,会有种遗憾:如果从没有成功,从开始处再次开始会不会比现在所达成功更好?此时有一种再次来过会更好那种心理,是一种追求更高水平之本能反应。实际是,在大成功时,更能够清楚认识整个事物全过程,对过去做事情过程中一些问题会有更好思路和方法,这也正是大成功时感觉到以前所“缺”之原因所在。实际是,如果不成功时,这种做事情之后有“缺”这种体验和感知会更多。所以,在做事情时,一定要慎重和认真认知事物本来规律和本质所在,按照事物本来规律做事情,才能减少这种做事情之后那种“缺”感,也才能有更多成功。

    很长直线在视觉上有屈度错觉,现在科学水平下人们能明白这个道理,几千年前老子竟然如此明白这个道理,如此说明,老子是那时最伟大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神经学家,因为要明白“大直若”这个道理要具备相当高水准之数学、物理、生物学、哲学方面深奥学问

     

    第四十六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财物对人而言,一文不值。人之价值在于人自身。如若恋贪财物并占有越来越多之财物,则,必由人蜕变为财物矣,则人之价值尽失,则人之灵尽亡。

    【宁磊注释】

    走马:善奔跑马。

    【宁磊翻译】

    天下事物都因循着正确道理去做,马匹会用来运送田粪;天下事物都不按照正确道理去做,戎马会在郊外出生。罪恶莫大于随便轻易就形成错误欲望,祸患莫大于对物欲不知道满足,错误莫大于对物欲之得到。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就足够了而达到满足,能够常常达到满足快乐。

     

    【宁磊言说】

     

    对于欲望之满足,要做到正确得到,更重要是必须能做到正确停止对欲望得到

    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什么时候是个满足,那么就会探究另外更多未知而得到更多成功,就会常常感到满足。总感到不满足就只能原地滞留无法更加进步。

     

    第四十七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人之灵感和天分,与生自然而然有之。灵感和天分,其本质是一种智能物质。人之生成之时灵感和天分多少与强弱就已注定。不同人之灵感和天分有所侧重和不同。圣人之高超灵感和天分形成自圣人形成之时。

    【宁磊注释】

    弥:越。

    【宁磊翻译】

    不出门远行,能遍知通晓天下事物。不透过窗户向外观,能发现窗外天下事物之正确道理。人离开这种能力越远,他所懂越少。所以,善于懂正确道理之人,不出行而能知晓天下事物,不看见事物而知道是什么事物,懂并能实现那些需要通过不做事情而能达到之成功。

     

    【宁磊言说】

     

    人和动物具备先天感悟认知能力,这种能力非常大,就是圣人,就能善于认知到正确道理,这种能力少,就知之甚少了。人和动物之外其他生物有这种感悟能力,我认为应该有,它们如果没有感悟能力,那么势必不能生存下去,只是我们人类还不知道它们那种感悟能力是什么罢了。所以,人类需要认知之事物本质太多太多了。跟认知事物本质之过程和探寻相比,物欲和财欲之得到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不为而成”做辨析:

    成功,有不作为和作为两种。不为是一种高境界和高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做类似“拔苗助长”之类事情,让苗木自由生长自然能得到谷物,不需要人为去代替它们生长,这就是“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为天下常以无为,及其有,不足以为天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之最终结果是几乎究遍所有正确道理后因而没有需要再去探究更多正确道理。此乃圣人之目标

    【宁磊注释】

    无为:不做。

    无不为:无不被做。

    而:…之原因。

    为天下:在天下做事情。

    有为:此处意思是做错误事情。

    【宁磊翻译】

    从事学习,每天知识都会增加,知识增加后寻求到正确道理,疑惑就会减少,每天不断学习,疑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疑惑很少或者基本没有疑惑而不必再去寻求正确道理。不必去寻求正确道理之原因是没有不被已经寻求到之正确道理。所以,在天下做成功事情之基础是不做错误事情,如果去做错误事情,就不能在天下做成功事情

     

    【宁磊言说】

     

    “无为而无不为”做辨析:

    没有正确道理被寻求之原因是没有正确道理不被已经寻求到,这是人类共同目标,正确道理无穷无尽,正确道理都被寻求到需要较长时间和更多探究。所以,达到因为“无不为”也就是“没有事情不被已经做好”而“不为”也就是“不需要再做事情”,是一种最高要求之探寻过程

     

    第四十九篇

     

    【引用原文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喋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高智而至信纯善,与万物自然而合一,洞微识

    【宁磊注释】

    德信:信用之正确行为

    耳目:耳朵听,眼睛看。

    孩之:视为孩童。

    【宁磊翻译】

    善于懂正确道理人没有一常不变想法和心思圣人因为普通人心思状态低劣而思虑担忧善意人我用善意对待他,对不善意人我也用善意对待他,这就是对“善意”正确行为和作为;对待信用人我用信用对待他,对待不信用人我也用信用对待他,这是对“信用”正确行为和作为。善于懂正确道理人在天下做事情,总是能让天下事物与他心思淳朴归一,普通人都能够耳朵听到和眼睛看到仰望这些圣人,善于懂正确道理之圣人都将普通人当作孩童一样看待

     

    【宁磊言说】

     

    善意、友好、信用对待周围人和周围事物,才能实现个人之追求和成功。

    德善德信:做正确事情,做到诚信。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leiningchina 2012-4-13 19:11
宁磊详论《道德经》第二章:
宁磊认为,《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没有明确表达表达出的隐含意思是:美之为美,皆有独特。善之为善,皆有不同。难可为美,易亦可为美。长可为美,短亦可为美。高可为美,下亦可为美。唯其唯美,则善矣。唯其唯善,真善矣。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