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5.6善师为智
新编《论语》详解•五 思智
侯工 编著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4.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7.22》)
杨伯峻: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钱穆:
先生说:“遇见贤人,当思与之齐等,遇见不贤之人,当自反省莫要自己亦和他般。”
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详解:
这一章原编撰者分为两章,其实内容是互相关联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是以贤(德才兼备)者为师,以不贤者为反面教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周围的人肯定有老师:学习他们的优点,以他们的缺点作为镜子对照自己,这也是一种老师。
——因此笔者将原两章编归为一章。
见贤思齐实质上是思齐于道,这是智慧。
在人不知(智)的社会里,人群中必然出现贤与不贤同时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令人迷惑:由于社会风气不正,遇到贤人,有人忌妒,遇到不贤,却有人跟随。
针对这种乱象,孔子明确提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遇见;贤人:品德高尚循道而行的高人;思齐:想方设法效法他;不贤:品德不好的人;而:连词,表示转折,这里作应该解;内:内心;自省:自我反省;也,助词,表示肯定。
——然而,如何才是依道而行呢?用孔子的话说,是“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深谙道的奥妙,通晓道是需要一套方法才能认识、掌握和运用的。
在《一 学道》篇里,孔子将其总结为八字方针:
一學——闻(听课)见(读书)道后校对、领会、感悟;
二習——以实践印证书本理论然后创新;
三說——言以行兑付,以行动检验自己创新的思想,做到言行一致;
四教——以自己君子的修养素质来教化“不知”的蒙昧人,使他们成为“不愠”的文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五思——闻见学行集于思上(学而不思则罔,见贤思齐,见利思义);
六师——师包括两方面(1)效法,(2)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谋——以不同、不相的原则谋道,即道之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谋道不谋食”);
八乐——与朋友互相切磋研讨,既达到乐曲一般的协调共鸣,又使民众喜闻乐见;
——上面记录的孔子从政时所取得的辉煌政績就是他依道而行的集中体现。
掌握了以上孔子“學習說教思師謀樂”的八字方针,就可以领会孔子以道一以贯之的学说。因此,只要掌握了这八字方针,对如何正确理解《论语》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孔学以道为核心的真谛也就了然于胸了。
然而,历代腐儒在注解《论语》时却从来没有说到以道为核心这个关键,却企图将孔学真相掩盖起来,并且大量曲解篡改,还加进大量毫不相干的儒家和法家的思想:
例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本说的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民要有臣民的样子,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却被歪曲为“君叫臣S,臣不得不S,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反孔者甚至编造了孔子杀害少正卯的谎言,诬赖孔子是个滥杀无辜、严刑峻法的法家代表。
历史文献中有“孔子诛少正卯”一说,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是这样说的:“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说的是孔子52岁时当鲁国大司寇,行摄宰相事务,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诛”在古代是以言论谴责的意思,根本不是杀害。
况且少正卯是大夫,即便国君也不能随意杀他,孔子怎么可能杀他?
他们又造谣说孔子强迫男女分开不同道路行走。其实,这里司马迁记戴了自从孔子谴责乱政者少正卯后,社会风气大有改观:在孔子执政期间里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价格;生产发展后老百姓生活改善了,女人穿着鲜艳美丽的衣服,走在路上就能分辨出男女来;民众道德品质也大为提高,在路上不捡别人遗失的财物;各地来的游客不需向城市有司申报,有司都会给予他们宾至如归的待遇。
——这显然是赞扬孔子施政有方的,而黑孔者却得出孔子失政的结论,只能说他们是别有用心的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无三不成几,三人为众,这里泛指一般人群;行,指做事;必:一定;师:给予自己效法或启发的人;焉:这里,如心不在焉;焉代指前面的“三人”,即在这些人中;必有我师焉是“焉必有我师”的倒装句式。
——择:选择;其:其中;善者:(1)比自己好的人,(2)一般人身上的优点;之:代指(1)和(2);从之:效法他,汲取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善者: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改:通过内省后改正;之:代指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几个一起做事的人,其中必定有可以给我效法或启发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作为师法的榜样,看到别人缺点错误就自己内省,以别人的缺点错误为鉴,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这与前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更普及——每个人都可以为师。
一般人认为,只有比自己好的人才可以作老师,但是现实中遇到的往往多是一般普通的人,难道就没有老师了吗?
孔子认为一定有的,这就是以他们的优点长处为榜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再以他们的缺点错误为镜子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内心和行为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借鉴其不善者而改之,将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当作自己的反面教员,这也是一种师法,做到这样自己就可以无论如何都有老师了。从别人身上吸取智慧,这样进步快些。
这一章,孔子阐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得到教益或警示的道理——善师为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文:
孔子说:“遇见品德高尚依道而行的高人,就要想方设法效法他,遇见品德不好的人,应该在自己内心反省,检查自身有没有类似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孔子说:“几个一起做事的人,其中必定有可以给我效法或启发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作为师法的榜样,看到别人缺点错误自己就内省,以别人的缺点错误为鉴,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