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色仁非达
论语新编注连载75
《论语新编注》
侯工 著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原《论语•颜渊》)
杨伯峻:子张问:“读书人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孔子道:“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时一定有名望。”孔子道:“这个叫闻,不叫达。怎样才是达呢?质量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这种人,做国家的官时固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于闻,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这种人,做官的时候一定会骗取名望,居家的时候也一定会骗取名望。”
钱穆:子張問:“一個士如何纔算是達了?”先生說:“你說的達,是怎樣的呀?”子張對道:“一個達的人,在國內,必然有名聞。在卿大夫家中,也必然有名聞。”先生說:“那是名聞,不是顯達呀!一個顯達的人,他必然天性質直,心志好義,又能察人言語,觀人容色,存心謙退,總好把自己處在人下面。這樣的人,自然在國內,在大家中,到處能有所顯達了。那有名聞的人,只在外面容色上裝取仁貌,但他的行為是違背了。他卻亦像心安理得般,從來不懂懷疑到他自己,這樣的人,能在國內有名聞,在一大家中也有名聞了。”
详解: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从来没有对当时的执政者违背原则地阿谀奉承,始终坚持仁道原则。在世风日下中推行仁义道德,救民于水火。孔子站在“仁道”的高度看问题,对践行仁道者加以赞美,号召后世执政者效法,对无仁道者加以贬斥,希望后世执政者引以为戒。
孔子在宣传仁道过程中,即便被人嘲笑、辱骂、诋毁、污蔑、驱逐、围困、威胁,直至颠沛流离、危及生命也依然我行我素,固守心中底线,义无反顾,所以,孔子不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而是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民众伸张正义。这从孔子与学生子张的一次对话可以说明。
在孔子时代,有的人能说会道,巧言令色,加以会玩阴谋和权术,因而名声大振,闻名遐迩,成为“闻人”,但是,这些人往往心术不正,表面上假装为民争利,实际上利用民心民力,让民众为其火中取栗,企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少正卯之流,以妖言惑众,曾经门庭若市,听众爆棚,成为鲁国闻人。然而对于少正卯这样的闻人,孔子并不承认他是通达的,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因为他不是“质直而好义”,而是“色取仁而行违”,实际上属于异端者。根据“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是愿意保留与其共同存在的,而且不会攻击他——“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但是,后来法家为了让大名人孔子做战国时期刑法思想的代言人,就捏造了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使孔子蒙冤两千多年。我们可以通过对《尹文子》、《荀子》、《淮南子》、《说苑》、《孔子家语》、《史记》等书相关记载中语句、词汇演进的缜密分析,看出此故事酝酿于战国末期的法家(荀子、韩非子等)思想,成立于秦政焚书坑儒之世,盛传于两汉之间,一直到《孔子家语》,故事的演进才算完成。后因司马迁把《孔子家语》的同一材料窜入《史记》的《孔子世家》而使故事影响更为扩大,从而使孔子成为滥杀无辜的刽子手(同时捏造的还有孔子滥杀演员的故事等),欲废孔子圣人之名——这是与法家思想及专制政治有密切关联的虚构故事,而且故事中个别词句的源头来自《管子·法禁》——如云:“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与《说苑》中孔子宣布少正卯之五大罪状相类似:“一曰心辨而险,二曰言伪而辩,三曰行辟而坚,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顺非而泽。”然后接上《韩非子》上所捏造孔子之形像,使此故事得以成立——足以认定孔子诛少正卯故事虚构于法家,实为冤案,并且成为历代反孔者的口实。
子张对闻与达分辨不清,有一天,看到孔子心情不错,就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士,有学识的人;何如,做到怎么样;斯可,这样就可以;谓,称为;达,通达,通情达理。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一个有学识的人做到什么地步才可以称为通达?
对这个问题,孔子认为首先要弄清楚“达”的概念。如果提问者对“达”的概念不明析,即使回答了问题,提问者仍然不会明白。孔子通过反问来明确“达”的概念。所以孔子说:“何哉尔所谓达者?”
何,什么样子;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尔,你;所谓,所认为的;达,通达;者,助词,表示疑问。
何哉尔所谓达者?——你所认为的通达是什么样子?
子张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了对“达”的认识:“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邦,国家,必,必须;闻,名望;家,家族、知识界。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通达是指必须在国家有名望,而且在知识界有名望。
孔子认为子张将“闻(名望、虚名)”错当成“达(通达)”了,于是解释说:“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闻名,名望,虚名;非,不是;达,通达;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表示陈述;也者,语气助词,表提示;质,品质;直,正直;而,而且;好,爱好;义,正义;察言,理解别人说话的真意;观色,明白别人真实企图和环境真实状态;虑,考虑,心意;下,谦卑;以下人,以谦卑心待人;色,表面上;取,采取;仁,仁的形式;而,介词,表示转折;行,行为;违,违背;居之不疑,以仁者自居却不感到惭愧。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在国家骗取名望,在知识界也骗取名望。——孔子批判的就是巧言令色言行不一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伪君子。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白话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一个有学识的人做到什么地步才可以称为通达?”
孔子反问道:“你所认为的通达是什么样子?”
子张说:“通达是指必须在国家有名望,而且在知识界有名望。”
孔子纠正说:“你说的是虚名,不是通达啊。所谓通达,是指内心修养的品质正直,做到理解别人说话的真意,明白别人真实企图和环境真实状态,以谦卑心待人,而常常表现出来主持正义。所谓虚名,是指表面上以仁德为形式而掩盖违背仁道的行为,还以仁者自居却不感到惭愧。这种人必然在国家骗取名望,在知识界也骗取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