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自由行 //www.sinovision.net/?250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孔子(修定稿)

热度 1已有 1821 次阅读2016-12-23 04:01 |系统分类:杂谈| 孔子 分享到微信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孔子

侯工/文

 

 

    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8411日),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称为圣人,教育家,思想家,伦理学家。然而,经过批林批孔运动以后,孔子的形像竟然一落千丈:他的塑像被砸烂,他的坟墓被挖开,他的思想被反复批判,什么狗屎污水都往他头上倒。

    直到今天,究竟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没有定论,不少人还在想通过反孔出名例如黎乌鸦,因此,将一个真实的孔子告诉大家,很有必要。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有流传说他是野来的,其实是讹传——孔子父亲叔梁纥六十六岁娶20岁的颜征为妾,因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为婚与礼不合,不能迎娶家中,夫妻只好尼山居住并且怀孕,生下孔子,被误传为野合

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尝尽世态炎凉,因此学会了干各种粗重活——什么耕种啊,放牧啊,抬抬担担的,全能驾轻就熟,对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深有体会,同时对当时普遍的苛政暴政也恨之入骨,并因此立下了志向,将来有朝一日要推广仁政,普济苍生。

17岁那年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的贵族身份也越发被人漠视。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因此孔子对等级制更加深恶痛绝现在有人将鼓吹等级制的屎盘子扣在孔子头上,实在是张冠李戴。

    孔子19岁迎娶了宋国丌官氏之女为妻,20岁生儿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被任命为管理仓库的小官21岁孔子改任职乘田,管理畜牧。

    由于孔子勤奋上进,30岁时,已有所成就,并且名气。 这一年,齐景公晏婴来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样子,臣下要像个臣下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样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犯是冒犯,是造反,也就是君不像君,老百姓就要监督他,指出他的错误,他如不改正,天下就会起义造反臣不像臣就要受法律制裁。父不像父就会教坏子女。子不像子就不会孝顺父母。这就是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君字表示国君,第二个君字表示国君的标准样板,其他类推。可见其内容是伦理而非等级。伦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如: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人伦的规则。从学术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如果社会伦理被破坏,那么社会道德就会沦丧。如今这个做人没有底线的互相加害的社会,就是违背了孔子伦理学的结果,也就是全国全民疯狂批孔种下的毒根,100年也难以清除

伦理学体现了孔子对从政者执政的最低要求。孔子的伦理学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孔子对从政者最高的要求是仁政。他在齐国欣赏了》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韶》舜帝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舜帝以至诚孝心感化天下,乃是“仁政”、“德治”的最高典范,所以他评论代表舜帝政治教化的《韶》乐:表现的不但是音乐形式上的圆满美感,而且包含了道德人格素养上的追求卓越臻于至善,称之为尽善尽美。《武》周武王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周武王虽然师出有名,推翻商纣王的暴政,救民于倒悬,但是毕竟动用了武力,造成人命的伤亡。从人道(即仁道)的立场来说,是不够圆满的。所以他评论代表武王政治教化的《武》——虽然在音乐的美感方面可以说是圆满的,但是从道德人格方面来看却没有到达至善的境界,是尽美而未尽善。
    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是“非暴力”的,也就是人必须存有恻隐之心,执政者必须首先保障人性和人权,这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就这一点看,孔子的观点是超越时代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也就是今天的普世价值

    然而,孔子的仁政并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三月,郑国执政子产命令把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这也是子产对他从公元前543年以来所进行的诸项改革的总结,因为他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对郑国的城邑与农村加强治理,要求君臣上下都尽职尽责,对田野农舍重新规划和改造,并确定赋税数额。对于卿大夫忠谨俭约者奖励提拔,而对玩忽职守、奢侈腐化者则撤职查办等等。经过三年,子产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大大超过改革以前的实惠孔子肯定了子产的政绩,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有人一味指责子产不该公布法律而放弃的说教,对这种顽固守旧、盛气凌人的做法,子产不客气地回答说吾以救世也。事实上,到子产于公元前522年(郑定公八年)去世,郑国一直治理得很好,周旋于晋楚两霸之间,处置得宜,维护了郑国的利益和尊严。孔子听到子产死,流着眼泪说:古之遗爱也。称赞子产的仁爱,有古人的遗风。说明孔子的仁政也是主张改革和法治的。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向各国宣传施仁政。然而,施仁政就要统治者降低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势必减少其收入,因而受到各国国君的抵制,他们宁愿继续坚持原来的暴政而不顾民众生死。孔子因而到处碰壁,心力交瘁。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回到了鲁国,并升为鲁国大司寇掌管司法。当时有个少正卯,身为国家官员,却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煽动暴力,哗众取宠,实为小人中的雄杰,触犯了刑法,所以非杀不可。孔子上任七日,秉公执法,杀了少正卯,遂使鲁国大治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后有人以此诋毁孔子,说他这样做是反仁政——仁政不是不要法律,对于违反法律的乱政首恶者,是必须严惩的。少正卯心思通达明白却阴险邪恶,行为邪僻而顽固不改,言辞虚伪而能忽悠蛊惑人心,专门记一些丑恶的东西而且十分博杂,顺错误而加以润饰,而且认为理所当然。孔子当时是执法者,按照法律程序杀了少正卯,是依法办事,无可厚非。另有一说,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至于历史真相如何,还待学者继续探寻。

 

  孔子曾老子学道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春秋》。他本人没有一篇著作。他从事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他反对等级论的体现。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为了掩人耳目,给赤裸裸的暴政披上一层遮羞布,于是将孔子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在客观上肯定了部分儒家思想,因而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这些都是孔子生前料想不到的。孔子思想绝对没有盲目维护君主统治的本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跟孔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为了迎合汉武帝的独裁统治,董仲舒孔子的君臣伦理学变成了“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这种做法,显然仿效法家韩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所以他的核心思想是法家而非儒家
     孔子说:“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以免生命受到威胁(“乱邦不居”)“迁居自由”之意,并不是一味地死守“礼”。《论语》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的道德标准——“仁”。孔子是 “从不将‘仁’轻许” 给谁的。学生雍也、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以“不知其仁”来评论。然而对管仲却大加赞许这是因为“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并主持和平盟会,没有使用武力,因为管仲辅佐,天下才有长期较为安定的局面。可见,谁能保护絶大多数民众的生命,使天下长治久安,谁就称得上“仁”,还有上面提到的子产以法治国,也被孔子称为仁。可见,孔子的仁政是从“民为贵”着眼的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够给民众实行好政策而带来各种好处,“何止是仁道,那肯定是圣德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论语·雍也》 ) 
    孔子 “一以贯之” 的道,“忠恕而已矣!”,也不是“礼”,而是“仁”,才是孔子的道德标准,而“民为贵”则是仁的最高体现。这里的民是无等级的全民。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 ”应该理解为:“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而完全走上正,然后到达礼的境界才叫作仁。不是敬礼的礼,而是指要随时随地很庄严,很诚敬。这个“敬”不是敬礼的敬,而是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经常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

    孔子“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博爱精神。孔子“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是对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其实,"皇权、父权、夫权至上的封建礼教",并非源于孔子。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所谓做大臣干的事,是用正道来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干!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的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檀弓》 记载子的孙儿"子思之母死于卫……", 有注解道:子思,孔子孙,伯鱼之子。伯鱼卒,其妻嫁于卫。孔子不会让儿媳忠于亡夫而守活寡,可见孔子并非封建卫道士。

有人认为,孔子的仁政本质就是要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而且维护这个等级秩序,暴政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这实质上是肆意歪曲仁政。仁政本身就是弱化等级制。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苛政就是当时各国政府实施的暴政,是比老虎还要厉害的,也就是说,暴政是拉大等级的根源。孔子的仁政其实就是抑制暴政的,提倡由政府保护人权。如果摈弃孔的仁政,就是放纵政府施暴政

有人以为,为人民服务就是仁政。其实,仁政是不分阶级的博爱,而为人民服务是分阶级的,对非人民,如地富反坏右,不但不服务,反而要斗争,难道这是仁政吗?

到处游说,希望各国君主施仁政,为什么不受欢迎?就是因为各个统治者要行暴政而反仁政。施仁政还是暴政,是真尊孔还是假尊孔的试金石。有些人是口头上尊孔,实际上反孔,如历代帝王,他们口头上尊孔,但是实际上施暴政,那么就是假尊孔真反孔,典型代表是汉武帝等。有的是造反时反孔,当皇帝后口头上尊孔,行动上实行暴政,他们也是假尊孔,如刘邦和朱元璋等,有的是一贯反孔,那是因为他们施暴政是明目张胆不加掩饰的,如古今两个秦始皇。所以我们不能以多数帝王口头上尊孔就否定孔子的学说,并且要厘清哪些是后人强加在孔子头上栽赃的?如等级制,封建礼教,愚民政策,禁锢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批林批孔时泼给孔子的污水,可怜黎乌鸦还在天天咶噪不止,就像患了强迫症。实际上他就拾了耄的口水,调门虽高,产量虽大,但空洞无物,犹如一个老怪物在自言自语。

有人将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里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张冠李戴地套在孔子头上,诬指孔子有等级思想。先不说这是想诬蔑孔子,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重视鄙视解,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意思是说,施礼的时候,不要看不起普通百姓,作刑罚的时候,不要避讳当大官的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这句话是倒装句,可以写成:“不移上智下愚,意思是:“不能一成不变地只重视聪明人而轻视愚笨的人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等区别,也没有重视聪明轻视愚笨的心态,注重培养他们的是德行。

有人利用孔子见南子一事来毁谤孔子。孔子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邀请,去会见了南子,而南子是当时天下有名的美女,而且有淫乱的坏名声,所以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显得不太高兴,孔子就发誓说:“我见南子如果有不当,就让上天惩罚我,惩罚我。”

 

这件事情孔子做得根本没有不对 ,因为南子虽然有淫乱坏名声,但她毕竟还是卫国国君的正式夫人,她再三要认识一下来访的著名学者孔子,孔子如果坚决拒绝,就是瞧不起卫国国君,就是失礼,于是孔子只好勉强去会见一下,为了消除子路的误会和不快,所以发誓——说明孔子对弟子是很讲平等的,没有忽视子路的意见。

 

就这样一件事,有人却敢于造谣,说成是孔子去和南子幽会,说是孔子要走南子的后门,求得官位。什么是幽会?当然是秘密发生性关系的约会。有什么根据这样说?从情理上也不可能,南子虽然有坏名,但孔子是有名的正人君子,又不是天下有名的美男子,况且已经五六十岁了,南子要淫乱也不会找孔子这样的人!

 

至于说孔子 要走南子的后门,更是荒唐。卫灵公对孔子非常尊敬,在论语中也记述了他们多次谈话的内容,还要走什么后门?只是因为孔子的政治主张没有被卫灵公接受,所以没有用他。

  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里的女通汝即你,子,学子,女子系指孔子的学生。小人不是指奸诈小人,而是指普通人,一般人。近/是指浅近/深远的知识。这话的意思是:“只有你们这几个学子和一般普通人是难以教养的,给你们讲浅近的知识,你们不谦虚,讲深远的,你们又抱怨。”    
    至于学界争议未絶至今人云亦云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当执政者认为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规范要求时,就使们自由,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就要告诉他,引导他——这就不是愚民的意思而是教化民众了。细想一下,孔子是个教育家,对学生尚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百姓怎么可能愚民呢?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八山山 2017-1-4 01:21
美国众议院决议案784号将孔子定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
决议案指出:
“他(孔子)创立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台湾和越南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继续在发挥影响力。

    “孔夫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孔夫子所教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我们之间的和谐。”
http://www.docin.com/p-280261085.html
回复 八山山 2016-12-31 05:24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论的,但是也夹杂有其他人的言论,如第一章《学而篇》第二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是孔子的学生,自称“有子”。相信他是《论语》编撰人之一,还有一个是曾,自称“曾子”。“有子”将自己的第一条语录安排在第一章第二节,紧跟在孔子最出名的三个“不亦”后面。“曾子”将自己的第一条语录,安排在第四位,是所有孔子弟子里第二个出现的。他俩的目的是把自己的私货夹带到《论语》里面。在《论语》中,孔子其他学生都称呼名字,只有“有子”和“曾子”被带上“子”的尊称。这“有子”与“曾子”,都是孔子晚年才收的学生,无论在学识还是道德上都没有显著成就,有何德何能单独被尊称为“子”?而且还排位前列?按理推之,他俩就是《论语》的编撰人,他俩揣摩皇上旨意,篡改孔子学说,以孔子的名义在《论语》中塞入他们很多奴才哲学的私货,使后人无法了解真实的孔子,因此应该引起读者的警觉。
    本节,字面意思很简单,意思是: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顺爹娘,敬爱兄长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而关键的问题是,这“有子”说的话,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统治者扼杀所有的“犯上作乱”者。孔子学说刚强而猛烈,充满反抗精神,竟然被这“有子”阉割成奴才哲学。“有子”表面上赞扬“孝弟”,实质上是防止“犯上”,“有子”的意图显然是讨好统治者,为统治者服务的。
“有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完全曲解了孔子的思想,将孔子的“君子”贬为对统治者唯唯诺诺的奴才,将孔子的“圣人之道”偷换成“不犯上作乱”的奴才哲学,败坏了孔子的学说,玷污了孔子的名誉,迎合了帝王的统治意图,使《论语》沦为历代帝王对民众洗脑的工具。显然,“有子”“强奸”了老师。
“有子”这一段话,虽然出现在《论语》里,但是与孔子无关,不仅不能代表孔子思想,而且与孔子思想格格不入,甚至违背了孔子思想,因此应该将其从《论语》中删除掉。这是读者在阅读《论语》时特别要注意的。
回复 八山山 2016-12-30 01:51
真实孔子:
1.政治上,反对以等级制为基础的苛政和暴政,主张无等级的仁政。【苛政猛于虎。天下归仁。】
2.伦理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主张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国君应该成为国民的榜样;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臣子要依法办事,要监督和规劝国君的言行,如果做不到,就要离开岗位;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父亲要做儿子的表率;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儿子既要孝顺父亲,又要有独立奋斗精神。
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能一成不变地只看得起聪明的而看不起愚笨的学生。【惟上智下愚不移。】
4.管理上,主张启蒙教化,反对愚民。当民众的道德、行为符合规范要求时,就使他们自由,不要管他;当民众的道德、行为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时,就要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
5.哲学上,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仁者爱人也,……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礼是指法律和秩序,乐是指文艺和精神愉悦。德治教化是指上层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回复 八山山 2016-12-24 02:13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是1942年北京著名小学“金台书院”的校训,不过1949年开始全变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生养自己的父母,而唱“爹亲娘亲不如***亲”?对手足亲人不应该礼让爱护,而要“在阶级上分”?办事说话能没有诚信吗?礼义廉耻统统反掉,人类怎样生存怎样繁衍?这八个字比八个自信强多了,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现在网上的不少人,身在混沌中不觉混沌,整天挖苦谩骂中国的文化传统,你看看电视上,传统的东西几乎绝迹,除了广告就是玩闹节目,中国的族群正在灭绝中。我们这些还有思想的人,谁不痛心疾首!
回复 八山山 2016-12-23 22:20
批林批孔对我国文化道德破坏之巨,伤害之烈,起码有90%的人被彻底洗脑了。他们盲目反孔,将中华民族的仁爱、道德、良知、良心,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通通反掉,剩下只有尔虞我诈互相加害内斗不断没有底线暴戾恣睢无法无天的乱局。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