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强大市场与社会主义

已有 1476 次阅读2022-4-14 22:41 |个人分类:资本论坛|系统分类:财经分享到微信

       强大市场与社会主义    
         包海山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包括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成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这种经济体制的趋同,一方面表明市场经济具有极强的吸纳能力和兼容能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经济模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市场有大有小,也有强弱之分。“大”侧重于体量,包括规模和范围等;“强”侧重于质量,包括实质和效率等。大是基础,只有在更大的市场,整合更多的资源,形成更大的合力,才能使市场变得更强。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进一步打通市场效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需求优化升级之间的通道,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不断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
     一、统一大市场
     按照市场的地理位置或商品流通的区域,可以划分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也可以看作是小网格市场、大网格市场、全球大网络市场。
     1、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推动各种优质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畅通大循环,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意见”提出,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要“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统一市场的建设,需要文化体系的引领。地方学是在研究地方文化特色基础上探索和构建揭示普遍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中把当地小网格与全球大网络连接起来。国家优先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的区域协同发展。在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还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这些区域,很多地方在探索和构建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融合发展的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北京学、天津学、张家口学等,上海学、南京学、扬州学、杭州学、温州学、徽学等,岭南学、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等,重庆学、成都学等,武汉学、大冶学、湘学等,中原学、晋学、内蒙古学、鄂尔多斯学等。这些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能够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
      2、世界统一大市场
     我国不仅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要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在建设世界统一大市场中发挥作用,即:“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对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说:“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
     这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资本是人类共同创造和应用的。只有社会大众在产生、流通、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共同参与,资本才能动起来。社会资本高度集中的背后,是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社会资本通过高度集中,能够使“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
      资本集中,主要有两条路径和两个杠杆。对两条路径,马克思说:“不论集中是通过吞并这条强制的途径来实现——在这种场合,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对两个杠杆,即“竞争和信用——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马克思说:“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除此而外,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制。”
   相对而言,“吞并”这条强制途径需要“竞争”(包括战争这种竞争的极端形式)杠杆撬动,“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需要“信用”事业引领。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主要靠信用事业这种庞大的社会机制来实现。
      二、高效强大市场
     资本的产生、发展、消亡有其内在必然规律。
     以“人类的视野”来看,在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中,资本主义具有盲目性,只能使市场变大;社会主义具有科学性,能够使市场变强;而共产主义消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是“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
     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的实质是使人的劳动本质变成一种商品。人类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因为人类一定会把自己当作有意志、有尊严的人,不再把劳动本质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即劳动者“不再作为物件而作为一个不仅具有劳动力并且具有意志的人出现”,从而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资本具有不断高度集中的内在规律,而集中只有达到“极限”,才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的“外壳”“炸毁”。马克思说:“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溶合为一个单个资本,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从而把人类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还原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原本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
     共产主义还很遥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现在所能探索和遵循的是加快建设全国乃至世界一大市场,由此促进市场由大向强转变的内在必然规律。全球统一的强大市场,能够使各国人民共同平稳和谐进入科学社会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使科学文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和转化的自然法则将会成为社会总资本的“引力中心”。
      1、科学社会主义
   只要存在资本,就会有占有、管理、使用资本的人即资本家。资本家可以是个人、集体,也可以是国家、社会。相对而言,个人、集体执行资本职能具有盲目性,社会执行资本职能具有科学性,而国家执行资本职能是从具有盲目性向具有科学性转型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能够促进各国乃至世界市场由大变强。
     恩格斯说:“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任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解决冲突的手段和线索,是由各个“国家”成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向由“社会”在世界强大市场科学地管理和执行资本职能转型发展。如马克思所言,“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成了社会的企业”,“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
     社会主义成为科学,是因为深刻认识并且科学把握资本的运作规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者,不是想跳过自然的发展阶段,而是要努力拿到“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并且“成为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
   恩格斯认为:在马克思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中,第一点就是他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他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存在着资本,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自然的历史发展阶段,如同母女关系。由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才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促进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个“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的构成材料和旋转方式的改变,使资本的目的、实质、构成以及劳动价值评判体系和社会分配机制等发生系统性变化。例如,从资本的目的和作用来看,在资本主义盲目追求交换价值并“剥削劳动力”,而在社会主义科学体现使用价值并“为大众造福”。恩格斯说:“资本在日益增加,劳动力在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科学社会主义时代,人类能够自觉而科学地用日益增加的社会资本和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为大众造福,这将是人类社会出现资本以来数百年未有之根本性大变革
      2、资本引力中心
   在社会资本不断高度集中的过程中,认识和把握资本运作规律的资本,能够对其他违背规律的资本形成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或者通过建立遵循客观规律的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此当所有的资本自觉或被迫遵循同样的客观规律时,社会总资本必然溶合为唯一的单个资本。
     马克思指出:“资本越来越表现为社会权力,这种权力的执行者是资本家,它和单个人的劳动所能创造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资本表现为异化的、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作为物,作为资本家通过这种物取得的权力,与社会相对立。由资本形成的一般的社会权力和资本家个人对这些社会生产条件拥有的私人权力之间的矛盾,发展得越来越尖锐,并且包含着这种关系的解体,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生产条件向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的转化。”
      在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家是个人、集团、国家,因此资本家的权力与社会相对立;而人类共同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是理想的总资本家,因此资本家的权力与社会相统一,从而能够科学地促进生产条件向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转化,形成全球统一的强大市场。
      在科学社会主义,同创共享的科学文化将会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资本,而且只有在同创共享中才能无限增值的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资本。如恩格斯所言:“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在这里。”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的可能性,将在21世纪得以实现。
      科学文化所转化和体现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能量。人类可以创造和改变世界,但是只能根据客观存在的规律来创造和改变世界。自然法则作为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作为能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和体现自然法则的科学文化,能够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并且成为社会资本的引力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包海山 2022-4-15 06:22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几十年,读过《资本论》几遍,终于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刊发在美国中文网,知足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