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写作:同创共享是必然趋势
包海山
一、阅读与写作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即一方面是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的书籍,使更多的人都尊重和感谢他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是推动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写作,使更多的人都能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阅读、思考以及探索、写作,这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
有人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人作为躯体与思想的结合体,相对而言,物质结构的躯体生命是短暂的,所能走过的路和遇见的人是有限的;而信息结构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在社会“公共大脑”中得到世代传承、交流和发展,因此阅读和写作可以穿越时空扩展人生格局、拓宽发展前景。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说,由于特定的时代条件,10岁才上学,在校10年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读过别的书,而走向社会之后才开始用心自学。感触最深的是学习《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后来还读了哲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而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汉语诗歌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阅读诗歌与学习哲学,各有千秋。在工作之余自学近20年之后,于2001年1月和4月,几乎同时选编出版了《中国古代诗歌联艺欣赏》《我们最喜爱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名言》两本书。
我读过《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大量诗歌,写过《读诗》:“读遍古诗上千万,神游意境如梦乡。沟通情智呈一脉,汇入心田似海洋。”古代诗歌很美,能够精选并巧妙组合,还能创造一种新的美。把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关写游山、玩水、登楼阁等内容排列组合起来,别有一番情趣。在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时候,我总想跨越时空,把历代诗词名家大腕儿们以信息形态邀请在同一个舞台做一次精彩的表演,于是选编出版了《中国古代诗歌联艺欣赏》,真有当了一把“千年等一回诗歌联艺晚会”总编导的感觉。
我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过《两位大胡子》:“多一些读书与交流,两位大胡子并不神秘。真诚的话语朴实的道理,揭示和反映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万水千山并不遥远,百年陈酿会孕育出一个新的世纪!”我觉得,马恩著作对当代匆忙而紧张的人们来说,好象是五谷杂粮和大补的红枣搅在一起的一大锅粥。如果能够有效地把大补的红枣捞出来放在一个小盘子里,那么人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神奇的补品: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培元又健脑,能量知多少?于是选编出版了《我们最喜爱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名言》,这也是我百看都喜爱的书。
这很有意思,一个是东方古代文化, 主要体现纯粹直观的形象思维;一个是西方现代科学,主要体现精密推理的逻辑思维。郭沫若说:“诗人与哲学家的共通点是在同以宇宙体为对象,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只是诗人的利器是纯粹的直观,哲学家的利器是多一种精密的推理。”那么,能够把诗人纯粹的直观和哲学家精密的推理融合起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可谓其乐无穷。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中,能够把这两种反差很大的情感和理智融为一体,就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扩展人生格局,拓宽发展空间。
有了读书和选编的基础,我自己也开始写作。就写作而言,写日记和发博文是非常好的积累与锻炼。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自学有关知识,同时坚持十几年写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和生活日记;21世纪出现了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我在光明网、新浪网、网易、美国中文网等建立博客,特别是在公益性学术类网站草根网博客,我刊发860多篇数百万字的博文,有评论2000多条,访问量达近800万人次,在中国地方学研究领域成为最勤奋执着的探索和研究者之一。
近年来,我在有关报刊发表文章,参加全国以及国际学术论坛并提交论文都入选文集,作《构建与应用地方学》主题讲座,完成“内蒙古学”专项重点课题,写作出版《以人为本,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鄂尔多斯传奇故事》等著作,部分论文和著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鄂尔多斯市政府社科奖项,本人获得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二、同创与共享
在本质意义上,科学文化所揭示和反映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诗人还是哲学家,也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共通点都是在同以宇宙体为对象,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任何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产物,而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虽然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是“两个系列”,但是运动的一般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正是这种运动规律在本质上的同一性,使人类“同创共享”发现、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文化成为一种必然。
自然法则看不见、摸不着,而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它的科学文化成为有价值的东西、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时,人类同创共享科学文化就会成为可以真切感受和体会到的并且可以可量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生产有形的具有排他性的物质产品,到生产无形的具有共享性的信息产品,是人类同创共享科学文化的重大发展。
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的分工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这里。”
我们应该对这个“关键”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细化为几个关键词:每个人、科学文化、传承分享、真正有价值、共同财富、进一步发展。
可见,科学文化与每个人都有关系。应该说,只有通过同创与共享,科学文化才能成为社会共同财富,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实现利益最大化。说到底,之所以能够“同创”科学文化,是因为所揭示和反映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一般规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之所以能够“共享”科学文化,是因为所转化和体现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能量,原本人类可共享。在科学文化一脉相承、世代创新发展中,穿越时空的同创共享是对先辈最好的缅怀,也是对后人更有意义的关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同创共享的科学文化是第一生产力,是改善生产关系的第一法宝,而且能够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因此,怎样同创共享科学文化,将会成为系统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的最关键问题。
人类同创共享科学文化,构建和应用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一是服务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科学文化本身发展的需要。
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在一个巨系统内能够传承、汇集、融合更多人类智慧的科学文化,可以称其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即“地方学”。所谓谋全局者方能谋一域。谋全局者同创地球村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而把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应用于当地发展则是方能谋一域者共享研究成果。
每个地方的范围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每个地方都是地球自然村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球自然村本身也只是一个地方。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如果说“地方”凸显特色,那么“学”注重普遍原理,地方学是地方特色与普遍原理的有机结合。地方学不仅立足某个特定地方,同时跳出地方看地方,以更开阔的视野、在更大的系统内研究各个地方之间的必然联系和互动关系。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地方学”是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来看,在地球自然村,人类整体科学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网结形成的一张网络,即“天网恢恢”;而全球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我们探索和构建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努力“执大象”,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中,共同做“合乎真理的探讨”,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科学文化共同体,孕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灵魂。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地方学就是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灵魂的学科,努力使人类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
全球学研究者、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在《全球学与地方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中认为:全球学是探究世界的整体性联系和人类作为一个类主体的发展特点、进程与趋势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从中国看世界,更要从世界看中国。全球学就是试图突破传统的、习惯上的思维局限,用另一种新坐标来审视世界,解释世界,并用以指导人类的实践。
人类文明大道是根本之道。当人类能够在地球村这个地方“道法自然”来同创共享科学文化,共同构建和应用全球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时,就会淡化和冲破全球学与地方学界限,共同开展全球性地方学研究,使全球学与地方学融为一体。
从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小网格、中网格、大网格到人类科学文化系统性网络来看,目前有鄂尔多斯学、内蒙古学、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未来还会形成全球地方学。
从推动地方学研究联盟建设以及建立地方学研究交流平台来看,鄂尔多斯学与北京学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创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担任轮值主席方,2008年移交北京学研究所成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后来韩国和日本学习中国,也成立了韩国和日本地方学研究学术联盟。2018年,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与韩国和日本地方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的建设,2019年将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地方学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方面,2016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与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在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到目前刊载数十个地方学研究的近1500篇文章,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2018年开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每年出版发行2本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使地方学交流合作形成某种长效运行机制。
构建有价值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价值,这是地方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当“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地方学研究有两个抓手:一是解放劳动力并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科学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创造更多造福社会大众的财富和资本。从人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命运共同体中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资本作为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具有不断高度集中的内在规律,并且只有集中为唯一单个的社会总资本,集中才算达到极限。那么,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促进社会总资本高度集中为唯一的单个资本?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度集中为唯一单个的社会总资本之间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根本性变化?这些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将会成为人类同创与共享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