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4||
——兼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包海山
【内容提要】所谓国学是中国人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老子的《道德经》是国学中的精华。“道”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万物本原,例如“万物之宗”、“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二是自然规律,例如“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等;三是自然能量,例如“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等。本原、规律、能量,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这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道德经》穿越时空、打破国界,研究探讨不受任何地域局限、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本身。
【关 键 词】道德 道法自然 文化交融 百姓皆为我自然
一、道德的本质
在人类社会,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整个自然界的运行,老子认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说:道使万物生成,德能容纳万物,物质呈现形状,环境促进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并重视德的。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重视,并不需要什么人命令强迫,而是原本自然形成了应该被尊崇和重视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道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德是遵循自然法则的行为准则,是人的自然天性所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人的自然天性中固有的上德存在就无所谓要不要德,那是真的有德;当人性异化、道德沦丧时还不想失去德,那是真的没有德。有上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须刻意作为,失去上德只有下德的人为了表现而刻意有所作为。上仁者想有所作为而不会太刻意做什么,上义者想有所作为而刻意有所作为。上礼者想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别人相应,于是就气急败坏伸出胳臂到处生拉硬拽。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繁文缛礼、多费口舌,不仅是内在的忠诚和信任不足的表现,而且是背信弃义撕裂动荡的前兆。前面所讲的那些所谓识礼仪者,不仅道德被戏弄用来张扬作秀、哗众取宠,而且聪明反被聪明误、是走向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些浅薄虚伪的繁文缛礼,而取得人的自然天性中所具有的淳朴无华的道德。
人们真的有道德,那就无须讲仁、义、礼;换句话说,我们讲究礼、义、仁,也只是应该作为一种途径,最终的目的是讲道德。不管对什么人、什么事,还是平等随意、顺其自然好一些。我敬仰老子和马克思等智者伟人,是因为他们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态度,而不需要讲究什么礼节。在人化世界里,智者伟人有超凡力量,但所转化和体现的是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人为与道为不同。人想有为而难有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自然能量是无限的;人想有为,是“万物”层面上的有为,而道无不为是在本质层面上的有为。如柏拉图所言:是“有神力凭附着”,“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它铁环”。智者伟人是能够吸引其它铁环的铁环,但终究还是铁环,而不是磁石本身。我们研究智者伟人文化,不仅要研究他们像磁石一样吸引其它铁环的能力,更要研究磁石和磁力本身的能量。因为我们非常清楚,智者伟人躯体的铁环早已腐烂消失,所留下的只是通过他们的智慧、灵魂和文化传给我们的磁力能量。遵循自然法则,才是我们真正要“取”的“此”。这就是道德的本质所在。
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说到底,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是不受任何地域局限、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自然能量。人们不能改变和创造规律,只能认识和把握规律,规律本身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只是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认识论层次上形成不同的文化。如果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规律,是环绕全球的形成人类文化灵魂的列车,那么各个国家以及各种地方文化,都只是一种文化标识,只是人类彼此不能断裂的知识链条中的不同环节。
探索规律的人有国籍,而所探索的规律本身无国界,这是东西方文化能够融为一体的根本原因。作为探索本质规律的文化,东方文化的精华是老子的《道德经》,西方文化的经典是马克思理论,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最高结晶。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荷兰莱顿大学施舟人教授认为:道学“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而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道德经》成为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并成为人类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的时候,当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创新发展。
老子哲学与马克思理论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他们原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上,同样揭示和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唯一的客观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就算不曾有过老子和马克思,他们所揭示和反映的客观规律依然存在;他们所揭示和反映的客观规律,并不是他们个人的东西,也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东西,而是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
道德体现在人的智慧层面,也表现在人的情感领域。从情感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但是应该把家乡、祖国看作是地球自然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能彼此割裂。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只把某些人联合起来,这样的联合正好把这些人和其他人隔开,因此这种局部的联合往往不仅是使人不团结的根由,而且是使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怀有敌意的根由。一切爱国主义的艺术便是这样的,例如国歌、爱国诗歌、纪念像等”。可见,只把某些人联合起来,把这些人和其他人隔开,使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怀有敌意,这是不道德的。特别是以爱国的名义搞打砸抢,伤害普通百姓,破坏公共秩序,这不仅是不道德,而且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我们研究国学,弘扬老子文化,学习马克思理论,创造大同世界,就要有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从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根本上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三、只有道法自然,才能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任何事物都是分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在战争年代的敌对状态中,一方打败另一方就是成功,所谓胜者为王、败则为寇;在商品社会的人性异化中,能够成为老板富豪,用资本支配劳动,对资本的拥有者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但这些都不是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功成事遂。
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山店门前一妇人,哀哀夜哭向秋云。 自说夫因征战死,朝来逢着旧将军。”可是就有人为了“觅战功”愿意发动战争,如张蠙《吊万家冢》:“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陈陶《续古》:“战地三尺骨,将军一身贵。自古若吊冤,落花少于泪。”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勋章背后皆血泪。因此老子早就提出:“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意思是说:战争杀人众多,不得已时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参与,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不推崇少数占有特殊资源而显得有才干和财富的人,使民众不去争夺个人的功名利禄;不看重难得的货色,使民众不去冒险偷盗或献媚讨好;不显现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使民众内心平静而不去胡思乱想。
对天下众生一视同仁,是一种境界,也符合自然法则。然而,我们现在不仅对少数人“尚贤”,而且还由此引起太多占有和消费等方面的不公平,引发太多的阴谋诡计、投机取巧等等劣迹。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尚贤”,少数人拥有了多数人没有的东西,这能够显现少数人的卓越和荣耀,但问题是同时也因此加深多数人的平庸和羞愧之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少数人专门技能的“尚贤”,就是对社会大众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压抑。所谓“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尚贤”必然划分社会阶层,也必然导致劳动分工,而“分工使一切受它影响的人变成残废,使一部分肌肉发达而其他部分萎缩。”可见,我们现在所“尚”的“贤”,例如达官、富翁、明星之类,其实都不过只是受分工影响、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职业发展局限性”的残废群体而已。人们浅薄而变态地去崇尚和吹捧他们,不仅压抑了大众的艺术天才和人性本能,而且使他们自己也在外表膨胀和内心空虚中,使自身自然的“几百种力量”也难以发挥出来。
马克思认为,“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通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只有“不尚贤”,才有可能停止一切专门发展,从而使人们根据自己的天性,在平等、友好、包容、和谐的氛围中,每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在未来回归自然的人性化的社会组织中,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的一项活动的人们。”只有在这种道法自然的社会,才能出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功成事遂,使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本文是提交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湖北炎黄儒学会、武汉岳飞文化研究会等合办的“国学与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工作年会的论文)
jiejoy: “四十不惑”,可我四十有二却疑问更多,然后就想让叔本华、卢梭、罗素、尼采为我解答,可浮躁的心对他们的回答一知半解,相对的对叔本华比较感兴趣。我不知为何 ...
包海山: 非常感谢!
自我推荐三篇:
1、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
——兼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注:本文是提交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湖北炎黄儒学 ...
今又是: 如果可以,你给我几篇你的力作,我推给上海哲学、文学、政策研究所。教授主任是我的把兄弟。
今又是: 仅作论文宣讲不够。这篇东西的层次应该更高。你能否利用手头资源,做成一个雅俗共赏的电视资料片?加入历史画面、画外音解读和艺术化的编撰?我记得你手里的这些 ...
今又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
完全通透了《道德经 ...
今又是: 一看题目吓我一跳,再看博客名,心说只能是这样的人的手笔了。包先生好,祝您中秋愉快。回头细读了再“汇报思想”。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