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施虹宾画鱼随缘自在(图文) |
时间:2008-12-21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94期 作者:中国书画报 |
旅居海外的中国画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乡随俗,结合当地的审美习惯在艺术上加以变通,其风格往往是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所在地的流行时尚,从而探索出新的发展空间。还有一种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自身的艺术追求,忠实于自我的心性。在这样的时候,艺术中的“我”占有极高的地位,他们不是在周遭的环境中发掘视觉的可能性,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享有本真的安宁。不管怎样,只要是坦率的、自然的、和谐的,都能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2006年开始旅居阿联酋迪拜的画家施虹宾,就属于后者。 生于1967年的施虹宾,出国前曾师承花鸟画家潘观缋,在浸淫于中国画领域的二十多年间,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获奖,并被有关机构作为外交礼品馈赠国际友人。出国前,施虹宾还是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施耐庵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在施虹宾的绘画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鱼。就像每一位钟情于某类题材的画家那样,施虹宾画鱼,可以说是蕴藏着不为外人知的不解之缘。他从鱼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春和合家欢”的温馨,感受到“水中情何逸”的开朗,感受到“情深深雨??”的格调,感受到“日暖春江鱼涌波”的豁达……他画中的鱼,总是寄寓了某种欢快的情绪,比如他的《鱼乐图》(2007年)、《水清鱼乃乐》(2007年)等,那些在水波中欢腾往来的各种各样的鱼,如同幸福的使者,充满了欢快的内涵。如果你向画家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一定会像庄子那样告诉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鱼在中国绘画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创作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中,就可以看到不少鱼类的绘画形象。比如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以及出土于西安半坡的《三鱼纹彩陶盆》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就是古代艺术的杰作。发展到后来,关于鱼类的形象更是被不少画家所钟爱。比如现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的宋代刘?的《落花游鱼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元代赖庵的《藻鱼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清代金?的《花鸟鱼虫图》、现藏于广东美术馆的当代陈永锵的《鱼跃图》等,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千姿百态的鱼的形象。当代画家中以画鱼而闻名的画家有很多,比如上海的吴青霞,有“江南鱼王”的赞誉。 施虹宾的鱼,最本质的特征莫过于一个“缘”字。除了他跟鱼类题材的“不解之缘”,我们在他的画面上还可以看到从图像到精神的某种“心缘”。施虹宾在谈到他的作品《日暖春江鱼涌波》(2002年)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云卷云舒,水流高下,都是随缘、随性自在。法眼一意求道,却不曾留意,原来自己走的恰恰是道。修行的人求悟,不过是为了一份心中的自在和逍遥罢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施虹宾不管走到哪里,他的艺术追求总是向着自己的内心深处。他在谈到他的《情深深雨??》(2002年)的时候也说:“文字也好,书画也罢,只是写意的工具。”带着这样的观念,施虹宾把他的随缘而自在的心态,在有意无意间付诸于画面。那些浮萍轻摇、藻叶掩映之间的鱼,那些坚实的鱼背、灵动的鱼鳍、微闭的鱼嘴、且静且动的鱼尾,甚至那些按照由紧到松、由密到疏、由浓到淡的逻辑顺序而点缀的各色的鳞片,在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的过程中,无不张扬着生命的美丽。如果说生命是一种缘,那么跟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美好的情感,则是缘的不同的表现。这也正如施虹宾在画鱼过程中追求到的那样,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缘自在。 最后再要说的是,施虹宾的画室名为“自如居”,这名称中其实也包含着“缘”的寓意。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是想画画的时候,施虹宾都会拿起画笔,把他的自如的心境迁移到画面上。他相信“心留则影留”、“心不留则影不留”。而在绘画的过程中,那种“寂而长照,照而常寂,直探生命的本源”的艺术信念,为施虹宾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特别是在画鱼的时候,来自内心深处的掩饰不住的真实的快乐,在自如、自在、随缘的心境中,表达得相当坦率。艺术的魅力,其实也正在于此。(附图为施虹宾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