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8|||
对白居易《忆江南》第一首有关注释的异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以上为白居易67岁时在洛阳居所回忆中写下的《忆江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想必无人不晓。从网上得知,多年来,教科书、百度百科等工具网页和绝大多数人,都将这首词中的“江花”解释或理解为“江边(畔)的花”,很少有人将其理解为浪花、江上的浪花。前者之成主流的权威的说法和定论,其源头不清,据说理由之一是,白居易在一首短词中不可能两句都描写江中(江上)之景,否则就是单调,而单调显然不属于大诗人。我最近才注意到这首词的这一解读。虽非专业出身,却仍敢说教科书和所有因袭教科书的工具网页有误,多年误人子弟也。
我的思路和理由就是循着逻辑,回归常识。其一,“江花”作为偏正结构的词或词组,从紧密意义上说,只能读出“江的花”、“江中(江里、江上)的花”的意思,只有在宽松意义上才能解读为“江边(江畔)的花”的意思。如同“山雾”一词,只能理解为山中(山里、山上)的雾,而一般不能理解成山边(山旁)的雾一样。无论是按现代汉语还是按古汉语的表意规律,除非能举出范例来说明白居易的表意在此处有所特指,合于此前的某种特指习惯,我们就只能按字面通常的紧密意义去理解。
其二,将“江花”解释成江边的花,并与日出一起构景似有违常识。江流不同于小河小溪或苇塘湿地,大江过处两岸若无悬崖峭壁,必有宽宽的江滩或人工的堤防,花卉一般不会在贴近江的地方生长。观江上日出而扯到江边的花本已属勉强,就算挪花入景,用“红胜火”来形容也有点无厘头——红色的花本来就“胜火”(如同火一般——按古汉语词义,“胜”当作“如同”解更为习常),无需刻意比喻、强调,别种颜色的花,尤其是在色(光)谱上距离红色较远的其他颜色的花,在日光下则无论近观还是远眺,以“胜火”来形容都不合于实情。我实在不懂,为什么主流解释一定要置香山居士于如此低能、荒唐的境地。
其三,波浪互相冲击或拍击在别的东西上激起的水点和泡沫称作浪花,本属语言上的喻借。将“江花”理解成江上的浪花或江浪之花,无论从汉语的实指还是从喻指上说,都是再合理不过的。更何况还有白居易曾经用花来形容浪花的例证。如他在任杭州刺史时所赋《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一诗中就有“风翻白浪花千片”句,其现代表达就是:“钱塘江水面因风翻起千层白浪,恰如无数片随风飞舞的花儿”。旭日方升之时,天空一片绯红,从江(海)天交接处映照过来的光影由红光而至金光粼粼。此时目力所及的翻卷的浪花呈现红色、金色或金红色交织(其实火光也因温度变化而有不同的色泽),应是常见的自然(光学)现象,即便无亲历的观察经验,在许多视频、图片中也能获得印证。
以下为借自网络的杭州钱塘江日出图
其四,关于白居易在一首短词中不可能两句都描写江中(江上)之景,否则就显得单调的说法,我以为是一种皮相之论。一首小词,只有两句七言格的空间供人想象和抒写,词人从个人体验(以及偏好)出发,将江中景物之美作为江南回忆最鲜明最强烈的意象意境来集中表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何况“日出江花”句与“春来江水”句所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在时间、空间规定性上也不一致,完全是两个画面;而正是这两个画面中的“红胜火”与“绿如蓝”的色彩对比,才使得画面更为明丽绚烂,才强化了词人怀念如画江南的情感表达和词作的艺术效果。退一步说,就算把“江花”解释成江边的花,难道不仍在江景的描述题旨内而未脱“单调”之论吗?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以往对白居易词“日出江花红胜火”句中“江花”的主流解释是一种误解。此句比较合理的现代汉语表述应为:“东方的红日从江天交接处冉冉升起,看那江上翻飞的浪花被染成红彤彤、金灿灿,如同火焰一般美丽。”
以上看法是在写博运用资料的过程中形成的,未及作严密的考证和检索,加之本人才疏学浅,恐虑思欠周,难免错谬不当之处,诚愿洗耳恭听方家的批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