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黄河鲤鱼自古以来为天下美食。生长在黄河中的鲤鱼,嘴口大,肉质鲜、鱼鳞少却层层叠叠,一如士兵身上的盔甲和码好的金山,金黄耀眼。鱼背上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非常招人喜爱。《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中国的文圣人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前往祝贺的时候提了一条鲤鱼。故孔子给儿子取名为“孔鲤”,《诗经》中有语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可见孔夫子对黄河鲤鱼的偏爱非同寻常。
淡水鱼类中,鲤鱼佼佼而其上。《本草纲目》有“鳞有十字纹理,故为鲤”的记载,到了唐代以后,鲤鱼突然身价倍增,无人能买、无人敢买,因为唐朝系李氏天下,鲤鱼正好犯了李家的忌,所以鲤鱼成了高贵的鱼类;就连孔鲤的后代也忘了老祖宗爱鲤而名鲤的经历,干脆把鲤鱼改名叫“红鱼”,既品尝了鲤鱼的美味,又巧妙地避讳了“鲤”字。
万里黄河,奔腾浩荡,黄河鲤鱼各地都有它出没的身影。但是,最好的黄河鲤鱼尤以保德天桥及河曲县唐家会一带,这里黄河进入著名的晋陕峡谷以后,河道时而宽阔浩渺、时而湍急狭窄,弯弯曲曲、飘忽不定,水中乱石穿空,汇集的上游冲积物质较多,所以,很适合黄河鲤鱼的生长发育。这里的黄河鲤鱼,浑身金甲,个头儿匀称,大约1.5公斤左右。柳宗元在《晋问》中,把黄河鲤鱼列入晋地一大经济优势,说:“河鱼之在,上迎涛波”。
然而笔者以前来这里的时候,当地百姓好像对吃黄河鲤鱼并不感兴趣。现在不同了,筵席必有鱼,有鱼必见鲤。问其中原因,老乡对我说,以前油少,黄河发大水时,上游经常冲下很多鲤鱼,老乡都丢了。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黄河鲤鱼才上了大家的餐桌。
中国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习俗。逢年过节,老百姓喜欢把喜庆的招贴画比如招财进宝啊长寿老人啊等张贴在门板上,鲤鱼因为谐音“里余”必在其中,以此祥喻家里的丰收和节余。中国人以前穷怕了,年年有余是他们的希望。
黄河鲤鱼也有红色的,这里面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黄河岸边住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她爱上了村里的年轻铁匠,新婚那天,正当新娘穿好艳丽的红嫁衣准备入洞房的时候,村里的恶霸来抢人逼婚,烈性姑娘纵身跳入了滚滚黄河。从此,新娘就变成了通红的黄河鲤鱼。当我知道这个动人的传说以后,我发誓再不吃红色鲤鱼了。传说固然不可信,但故事里的新娘却鲜活在我的记忆里。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黄河鲤鱼居然可以飞身跃过龙门,虽然只是个神话传说,但说明人的地位再卑微,只要努力奋斗,完全可以改变命运。古代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正如南京贡院牌坊对联所言,“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是鱼是龙,在此一越。关键是你敢不敢飞跃,能否在困难险阻面前有飞跃的勇气。
鲤鱼的头顶上有个不大的黑疤,传说是鲤鱼在跳跃龙门的时候留下的印记。毕竟能跨越龙门的鲤鱼只是寥寥少数,那些失败者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黄河鲤鱼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鲤鱼鲜嫩肥美,营养丰富。《食疗本草》称:“将鲤鱼煮汤食,最有补益而利水。” 《枣林杂俎》称:“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所以在沿黄地区到处都有烹烧鲤鱼的餐馆。济南地处黄河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沿黄大城市,因此,烹烧鲤鱼而终至形成独特的地方风味,是很自然的。济南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历来都被尊称为山东名菜之首,其地位之高,由此可知。另外,用鲤鱼烹制的菜肴还有“棒子鱼”、“瓦块鱼”、“红烧鱼”、“干烧鱼”等。
俗话说:生吃海鲜醉吃虾、大补活吃猴脑瓜,桌上鲤鱼跳一寸,师傅三年灯黄昏。说的就是厨师烹调黄河鲤鱼的技艺。据说以前济南和开封都有做活鲤鱼的厨子,他们手脚麻利,活鱼摔杀且不可用刀,去鳞去杂下油只须眨眼功夫,待黄河鲤鱼端上来的时候、鲤鱼的神经经凉风刺激,稍微动弹那么一下,在宾客的叫好声中酒宴开席、推杯换盏。
鲤鱼背面是开封厨艺的一绝。在滚好糖醋汁的鲤鱼身上铺上细如发丝拉面,预示着来年丰收有余、五谷丰登,吃那鱼的时候就有几份期盼在里面。不管怎样做鱼,当鲜香的鲤鱼端上来时,那鱼的眼睛总是深情地仰望着数千年飞速演变了的时空,是感慨、是凝思。
黄河鲤鱼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融入到沿河人民尤其中原人民的风俗里了。据说现在已经成功地举办了“黄河鲤鱼节”,我们有理由相信,黄河鲤鱼作为美好和祝福的象征必将为更多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