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yhao博文:我们需要惭愧吗?
热度 9已有 4662 次阅读2014-2-3 12:22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什么叫历法?“人们根据生产、生活和各项社会活动的需要,依据天象变化自然规律而制订的以年、月、日等为单位的长久计时制式,即为历法。”这样说不是最严谨,可也基本能说的明白了。
根据所依据的天象不同,历法又可分为三种:
一是“阳历”,也就是现在的公历,西方现在所采用的又叫“格里高历”。阳历的确定方法是年、日依据天象,其中的年的长度是用回归年来计,也就是地球绕太阳
转一周的时间长度为一年,一日是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来确定,月的长度和任何天象都没关系,是完全的人为安排。比如现在的公历,其二月为什么是28天呢
(非闰年年份)?是因为古时的西方在每年的2月份处决犯人,人们都盼着这个月快点过去,就安排它少一天。本来在格里高历“之前的儒略历。公元前46年儒略
历初定时,一年十二个月,单月各31天,二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各30天。平均年天数365.25天。至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恺撒继承
皇位后,又主持修改历法,由于这位皇帝是八月份出生的,加上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也是在八月,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就用自己的名字做了八月的月名。并
从二月减去一天加在八月,又为了不使七、八、九一连出现三个大月,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为小月,十、十二两个月则改为大月。后来,这个历法逐步在教会中使
用,教徒们就用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做为了公元元年,不过这个公元纪年中,没有公元零年。
二是阴历,也就是月、日均依据天象,年和在象无关。月采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9天多一点,来计算,这样的情况下,其一个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目前还有部分伊斯兰教国家还在采用这个历法。
三是“阴阳历”。也就是年、月、日的长度均依据天象而定,既依月相盈亏,又顾寒暑节气,所以月的天数的平均值,基本与朔望月相等,年的天数的平均值(19年的天数的平均值)大体与回归年相近。我们国家目前还在使用的农历,就是一个这样的历法。
“农历”的雏型始于我国夏代,因此有时我们也会称“夏历”,是我中华民族近5000年来一直采用的历法,至今仍与“公历”并用。它是标准的“阴阳合历”,所以人们有时习惯性的将“农历”称做“阴历”是不对的。
同在通行的“农历”的基本制式是:每年12个月,每年的起始月为正月,正月的起始日大约应该是最靠近“立春”这一天的朔日,这也就是我们会看到,每年的大
年初一也许在立春前,也许在立春后。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年或大、小月各六个,或七大五小,以求同每月的月相相合。这样一年只有354天或355
天,与地球的回归年相差十天多或十一天多,朔望月与回归年没有公约数。为解决这一矛盾,使其年的时间长度与地球回归年相近,也用闰年的办法来调剂,但闰年
又不能破开“月”,不然又同月相不相合了,所以一闰就需加一个月,每闰年就成十三个月了。一般都说是三年一闰或五年二闰,实际农历编年原掌握的尺度是十九
年七闰。
这个制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在公元前140几年的汉武帝时期,落下闳等人测算出了部历法“太初历”,决定采用夏朝时的夏正为年的起始,也就是现在的正
月。到了西汉的末年,也大约相当于西方的儒略历时期,有个叫刘歆的天文学家将“太初历”做了修订,是为“三统历”,规定孟春正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一年有
二十四个节气,并以没有“中气”(注: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类,节、中相间排列,自立春始,单数的为节气,双数的为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该历制沿袭
至今。
说到中国的农历,有几个重要人物不得不说。除了上面说到的两位外,最重要的一位就是祖冲之了。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代,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制订了
“大明历”,创立了比“十九年七闰”更为精密的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闰的方法。这样一来,平均处平均天数同地球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更加相近了。此外,他还
创造性的改进了日影的测量方法,用以测定冬至和夏至,测的更加准确了。记得好像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中看到过,至今在数学上还有人将园周率称作“祖冲之常
数”,不知道记得准不准了。祖冲之应该是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的。
再有两个人物是徐光启与汤若望,在明崇祯年间,发生过一次日全食,结果与历书上预测的时间相差了一天多。崇祯帝下令徐光启主持修订历法。在这次历法修订
中,有西方的传教士参与,其中应该有汤。徐去世后,由李经天负责,后来形成了《崇祯历书》。这部历书包括46种,137卷,全书计分节次六目和基本五目。
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由于宗教的立场,书中采用的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宇宙体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和恒星绕地球旋
转,五大行星绕太阳运行,而没有介绍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崇祯历书》编成后,因反对派的阻挠和明末的战乱,终明之世未能正式颁行。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
后,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删改,压缩成103卷,更名《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廷。清朝廷予以采用,并把据此编制而成的历法命名为《时宪历》,予以
颁行。汤若望亦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在中国主持天文历法的第一个外国人。这部历书对中国农历最大的改革是,将原来农历中把一个回归年平分来确定24节
气,改成了用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24节气。在推算日、月、五星的视位置等问题时,介绍了周日视差和蒙气差的数值修正方法。在计算方法方面,介绍了球
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座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座标系。此外,我估计汤等传教士可能从西方带来了精确到秒的时钟了,也就意味着汤的预测最多可以精确到秒。
谁说现在国内的历法是用的汤若望的啊?汤的历书也许就精确到秒,试想这500来年下来,按秒计算积累的误差也可能到小时的单位了。如果现在与天文有关的很
多活动,还用这部历书的话能行吗?现在紫金山天文台每年都会出天文年历,这部年历不只涉及日月地球了,还会涉及天上大多数行星的星历。
其实,现在历法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年历没那么重要了。现在都是讲时间系统,也是最近几十年,天文学家们才发现,用原子钟来计时的话,每过几年,只闰
年还不行,适当得闰一下秒,也就是在适当的年份,要多出一秒来,等于我们大家要多活一秒。好像前年就闰过一秒。这闰秒一般是安排在7月1号与6月30号
间,6月30日的23时59分59秒后不是7月1日的0时0分0秒,而是23时59分60秒后。
看了上面这些,你还会觉得公历更科学吗?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是汤的《时宪历》吗?我们还需要为“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农历还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发明的”应该觉得惭愧吗?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