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6|
他曾是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中,一个清瘦低调却引人注目的身影;是三尺讲台上,一位温和谦厚却博学睿智的名师。在70多载的漫长岁月中,他都致力于对钢铁科学领域的研究。
柯俊生于1917年,年少求学时的他笼罩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44年,他获得赴英国留学的机会,师从英国第一代金属物理学家汉森教授。5年后,新中国成立,柯俊婉拒了国外多家知名研究机构的邀请,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柯俊先后担任过英国伯明翰大学终身讲师、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物理化学系主任和副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等职。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并且培养了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70年代后,他又创办了科学技术史专业。这几个学科后来都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51年,柯俊首次发现了钢中贝茵体切变位移运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借助这一成果,柯俊利用我国富裕的钒硼资源,发展了高强度、高韧性贝茵体结构用钢。他还带领团队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20世纪80年代,柯俊等人系统研究了铁镍合金中原子簇团导致蝶状马氏体的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于他在阐释钢中无碳贝茵体形成的切变机制方面的卓越贡献,《钢铁金相学》以他的姓氏将无碳贝茵体命名为“柯氏贝茵体”,柯俊本人则被国外同行称为Mr.Bain(“贝茵体先生”)。
除了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和承担大量社会工作外,柯俊还是一位不断创新的教育家。他将科技前沿引入课堂,悉心培养并提携举荐过许多科技人才,其中不少已经成为院士、长江学者或优秀的科学家。
“我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古代冶金现代实验方法开拓者”“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领航员”——已故“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曾一连用这三个身份概括柯俊一生的科研成就与贡献。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柯俊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是一位具有战略思想的科学家、教育家。柯俊先生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光辉榜样。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