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可能性心理學」的第一個假設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能變成什麼?一切皆有可能。但人是習慣的動物。我們如此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觀、慣例、偏見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我們的很多行為往往是先入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當然的結果,而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或者認知過程。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朗格教授做過一個「複印機」實驗:幾個人在排隊複印東西,實驗者問前面的人能不能讓他先複印。只要這個實驗者給出了理由,人們通常都允許他插隊。有趣的是,這個理由本身是否合理卻並不重要。無論你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或者「對不起,我想複印文件」,人們的反應是一樣的。
「並不是他們沒聽見你說什麼」,朗格教授說,「而是他們根本沒意識到你說了什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都是像複印機實驗里的那種「自動」狀態下做出的。比如把自己鎖在車裡,或者把襪子扔到垃圾箱裡,而不是洗衣筐里。威廉·詹姆斯講過一個關於奔赴晚宴的故事:主人公寬衣解帶,開始洗漱,最後居然上床睡覺去了。
「所以,我們需要時不時的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我們正在做什麼,在某個情境下是怎麼反應的,為什麼會這樣反應?還有沒有別的選擇?」朗格教授說。
這就是所謂「專注力」(Mindfulness)。在她的學術生涯中,這是一個核心概念。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專注力」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實踐——留意新事物,積極尋找差異。無論是關於你自己的,還是關於周邊環境的,無論這個新事物很傻,或是很聰明,只要它是新的,是不一樣的,就會將你置於「當下」的狀態,讓你對人和環境重新敏感起來,向新的可能性敞開,形成新的視角。而那些我們多年來稱之為「智慧」的東西也會變得可疑起來——事實上,在她看來,世上沒有什麼是不能質疑的。
弗洛伊德曾說,「我們知道通往神秘智力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去發現使混沌萬物井然有序的最基本的準則、法則和法規。通過這種腦力活動,我們簡化了這個充斥著現象的世界,卻不避免的扭曲了世界的本原,尤其是當我們處於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時。」
為了適於生存,我們的腦海里保存了無數的規則與分類,以快速有效的指導當下的行為。這也是文化對人的教化功能——通過傳達「絕對」的概念,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這無疑帶來了穩定,但也讓我們付出代價。因為很多時候,情境已經變化了,我們還一如既往的堅持著那些規則和分類,不加思考的運用它們。
從這個角度而言,「專注力」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它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存疑和追問,從傳統、權威、成見、慣例、約定俗成中,收復自己的頭腦,對塞給自己的信條問一句「真的嗎?」、「為什麼?」、「萬一呢?」
朗格教授向我說起年輕時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她在跑馬場,有人請她幫忙照看一下馬,因為他要去給馬買一個熱狗。她當時覺得這個人的腦子恐怕出問題了,馬怎麼會吃熱狗呢?但是當他拿著熱狗回來的時候,那匹馬果真津津有味的把熱狗吃下去了。
這件事情給她很大震動,馬不吃肉的結論到底是怎麼得出的呢?多少馬參與了測試?誰決定用哪些馬?給馬吃了什麼肉?「馬不吃肉」的結論背後本來附帶了許多的條件,但我們卻把它當成一個「絕對的真實」接受下來,然後再也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傳統醫學的問題也在於此。醫學是一種不完美的科學。它能提供的只是機率,一種抽象的數學概念,但到了病人那裡,卻經常被作為唯一的正確答案接受下來。事實上,任何一種疾病,一旦落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殊性,沒有一個人是機率,沒有一個人是「大多數」。
「我並不反對傳統醫學」,她在《倒時鐘》中寫道,「我只是反對對醫學測試和醫生的無條件信任與依賴,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無意識狀態——我們太容易接受一種疾病的標籤了,比如癌症、抑鬱症。」
一個患抑鬱症的人經常認為自己一直都處於抑鬱狀態,因為抑鬱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這個詞暗示了一種不可控制的長期性。到底多長時間才算「慢性」呢?真的無法控制嗎?事實上,很少人是「一直」抑鬱的。即使有這樣的人,他每天抑鬱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他有意識的把一天的心情記錄下來,就會發現,一天中有很多時候,他是不抑鬱的,或者抑鬱程度低於其他時候。這樣,他就有了「抑鬱」的數據和「不抑鬱」的數據。這種比較會使抑鬱變得不那麼絕對和可怕。他會開始問自己,為什麼那個時候不抑鬱呢?有沒有可能避免那些讓人抑鬱的事情?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我們中的絕大部多數人只使用了很小一部分潛力。只有在某種建設性的壓力或某種特殊的場景下,比如偉大的愛,宗教熱忱,或勇氣之戰——人們才可能去拓展自己創造力的深度和廣度,發掘沉睡在我們內心巨大的生命能量。」
在朗格教授看來,人類的潛能很大程度上是被「無意識狀態」(Mindless)抑制了。「一旦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那你就不會愚蠢到要去嘗試。但如果你意識到,這個結論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就開啟了一個可能性的空間」。
「因此,訓練專注力的第一要義是接受『不確定性』」,朗格教授說,「當你對某件事情不確定的時候,你會留意到問題和差異,你會向可能性敞開,創造可能性……反之,如果你對某件事情很確定,就很容易陷入單一化思維,不再關注那些可能與之相反的信息。」
「現代人應該對『不確定性』有更健康的尊重」,她說,「『不確定性』才是現實世界的本質狀態。現實從來不是靜止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一旦我們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縛在文化、範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陷阱里,就會發現,人生中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樂,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转载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