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腾讯的最新数据,在过去的新年中,除夕夜高峰时段平均一分钟有一千万条微信信息发出,而微信屏幕上掉下的“橘
子”高达65亿个。那边传统短信拜年黯淡退场,这边风生水起的微信抢红包吸引了全国482万用户,一冷一热的境遇有如冰火两重天。不
知从何时起,微信悄然进驻日常生活。当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点开那个鲜绿色的小气泡时,猝不及防地面对短信“生存还是毁
灭”的困境时,才恍然发现:我们已被微信俘虏。 微信到底具有什么魔力来俘获据传近6亿用户的欢心?有人说是因为免费,有人是因为从众心理,还有人惊叹于其便捷的功
能……无论哪种理由,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事实:微信对传统通讯行业造成的冲击颠覆了人们过去对移动通信的概
念。 微信是个武器,它的第一枪瞄准了移动联通等通讯巨头。微信的消息(包括语音消息)、图片以及视频推送取代了过去习以为常的打电话、
发短信。这场“信息革命”的导火索是免话费。与免费相比,“仅耗少量流
量”的开销显得不足挂齿。微信第二个目标是交友应用“陌陌”。“摇一
摇”功能弥补了微信私人社交的短板,向公共性社交迈了一大步。第三个靶子则是微博。虽然分属不同的社交平台,但是强调私密小众的微信
已经使信息公开化的微博用户黏度下降。微博通过转发和评论可做到即时消息的大范围传播。相比之下,微信消息可直接推送到用户手机,实现了精准内容的点对点
传播。 这个武器的最大亮点在于朋友圈意图打造成一个私人空间,只有双方互为好友才能访问空间;微信群除非受到群内成员的邀请才能进入群
内。这两点恰好符合有悠久“圈子”文化的国人的喜好。中国的人际关系模式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以血缘为纽
带的家族主义令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因亲即亲,因友即友”,遇事喜托熟人,交往也经常通过熟人
引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一种区分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同样的,微信群以创建者为中心,向创建者的熟人推移,这些人再向各自的熟人推移,以此
类推。所以,每个微信群都是一个关系网。
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争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微信给自己的定位。“微信style”越来越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种生活方式的背后,凸显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我们越来越依赖微信一类的虚拟空间平台后,是否会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距离。随着城市化发展对
乡土中国的冲击,城市生活模式之下的陌生人社会不断受到情感沙漠的侵蚀。我们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提防,越是渴望在虚拟空间里扶起摔倒的情谊,反之亦然。
与博客、微博相比,微信令人们的社交范围缩小至熟人群体,将社会交往更加网络化了。它的走红不仅意味着国人对社交内缩化、圈子化的偏好,更突显虚拟的熟人
社区与现实中陌生人社会的张力。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指出,所谓的社交性社会指的是人的自然亲情超出血缘家庭范围,能
够包容更多的、陌生的、他人的社会。城市生活模式刺激了微信的诞生,但微信却令这个社会渐渐去社交化。
我们这一代人的冷漠与热情折射了这个时代的沉寂与喧嚣。微信改变了时代,同时也显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种种矛盾。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