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戴眼镜的刘三姐的空间 //www.sinovision.net/?1722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简体字(简化字)资料汇编

热度 1已有 7597 次阅读2012-8-31 04:28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杂谈| 形体, , 繁体字, 简化字, 简体字 分享到微信

 

资料一:你得知道简化体汉字是怎么来的 //你没有学过繁体字,为什么认识?

http://bbs.ngacn.cc/read.php?tid=2689339&rand=0.6196221201732824

      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总趋势

文字是书写语言的工具,汉字作为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就要求他便于使用。为了使用的方便产生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形体便于书写,这就导致了一种求简的趋势;二是要求加强汉字的表音表义功能。这两方面的要求有时候会发生矛盾,当矛盾产生时,汉字总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或是牺牲一些表音表义的功能以实现简化,或是为维护表音表义的功能允许在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终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

纵观汉字史,古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和大篆时期,简化和繁化的现象就同时存在不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造成言语异声,文字异性,除秦国大篆规范性较强外,其余六国文字都存在一定分期现象,俗体广为流行,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形成了战国古文字形体上的显著特点。

小篆到隶书,汉字从古文字过度到今文字,这一阶段是汉字开始进入简化占主导地位的过渡时期,形体简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虽然这一阶段,汉字完成它形声化的过程,许多字增加了表音或表义符号,局部繁化,但由于古文字形体的过分繁难,所以汉字形体的简化还是大幅度的,简化逐渐超过了繁化。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汉字的字体逐渐由以图形为主转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由方向、结构不行转变为固定,重复、多余的部分被删去、而表音的成分逐渐增加,这些显著的变化使小篆体系汉字的简便程度超过了以前的汉字。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于小篆同时代的字体。当时秦国人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方便,不断的破坏和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它是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得多的一种应急字体,到汉代终于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字体,也叫佐书

       二、简体字古已有之

早期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线条上的变化和减省,从汉字产生起就存在,以后各个朝代又有所发展。比如甲古文中就有简体和繁体的字。""字简化为见于《居延汉简》,简化为简化为简化为始见于《敦煌汉简》。古代字书和韵书中是和不同义的另外一个字,但到了元代,通俗文学抄本和刻本《京本通俗小说》、《古今杂剧三十种》、《全相三国志平话》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等都不约而同的用” 代替了

有些简化本来就是回归于祖,像字简化为字简化为简化为。这些字的繁体字比简体字更晚出现,如字才是本字,见于《说文解字》。用取代””取代取代,则一显其类,一著其声,所有可道,但却是多此一举,毫无道理可言。

历代的碑刻拓本,古籍中出现大量简化字。比如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给家人写信,议论的字是言字旁加一个,难易的的左边写做,应当的则直接简化为(见《昭代名人尺牍黄氏手札》)其友吕留良说他喜用云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清代江永、孔广森也都简笔字均极多

张书岩、王铁昆等学者的研究见《简化字溯源》,在1986年《简化字总表》选取388个字头,取得的数据有。现行简化字始见于先秦的有49字,占12.63%

始见于秦汉的共62字,占15.98%

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共24字,占6.18%

始见于隋唐的31字,占7.99%

始见于宋()的共29字,占7.47%

始见于元代的有72字,占18.56%

始见于明清的共74字,占19.07%

始见于民国的共46字,占11.86%

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一字,占0.26%

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28.61%的现行简化字(不包括类推简化字)始见于先秦两汉时代,与李乐毅在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二期《30%的简化字源自于先秦两汉》不谋而合。

结果证明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历代的俗体字手头字,有一些来源于行书和草书,有一些则是古本字,比他们的繁体历史和资格要老得多。见附表。

事实说明,简体字古已有之,认为简体字是土星共同体发明的,是大陆50年代少数文改活动家们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产物的说法,纯属无知加扯淡。

        三、近百年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历史分期

1909年宣统元年,鼓吹俗体字为宗旨《教育杂志》创刊,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就借鉴了他所提出的方法。

钱玄同批判过数千年来,汉字的字体是时时刻刻在那儿被减省的,明清正字法趋向复古的做法才是倒行逆施。他是系统提出汉字简化法的第一人,提案被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通过,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同意,组织汉字省体委员会,简化字运动从此活跃起来。

193510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教育部长的名义,通令全国,要求全面推行钱玄同负责编选的《简体字表》。

 

资料二:简体字始见朝代一览表

http://blog.sohu.com/people/!MTUyMjkzMzM4M0BxcS5jb20=/album/photoview-396265994-48550919.html

本博相册http://blog.sinovision.net/home.php?mod=space&uid=172244&do=album&picid=183729

 

资料三:留美人士 唐律疏议 《哪个蠢货再对汉字简化JJYY,就跟他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93d5301016oco.html

蒋介石:为大众写的文字而不能大众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们须知文字是大众达意表情取得知识和争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简体字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资料四:作家、语文教师 雍容 《简繁之争 一地鸡毛

http://atalanta.blog.163.com/blog/static/178951432010016104345624/

有些人站著説話不腰疼,從前“精英”們寫的自然是“正體”,然則全國百份九十幾百姓都是文盲!

我有好幾位相得的臺灣網友,他們認簡寫繁,我認繁寫簡,交流起來一點障礙也沒有。

文化上的狹隘與偏激是很可怕的,把簡繁之爭,上升到政治鬥爭、“文化保護”的高度,再弄出自傲和“悲情”,是很可笑的。

 

资料五:方舟子《汉字简化和字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7b4d00100m38b.html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

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

 

资料六:方舟子《汉字简化常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7b4d00100m7wy.html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台胞、老外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二、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资料五《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以后有兴趣再回答“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简体字丑陋”、“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简体字使中国人变笨”、“简体字不能提高学字速度”等等这类极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责。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资料七:新语丝网站短评 《简体字引起混乱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7b4d00100m82q.html

简化字在大陆通行了几十年,并没有人觉得引起了阅读上的混乱,却总有不用简化字的人来替我们担心。

 

资料八:旧文《再谈简化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7b4d00100m82v.html

    有个台胞去了趟大陆,看到有用繁体字写的招牌,便欣然叹道:“大陆人民正在抛弃简体字。”有位港胞接到中国新闻社新设的万维网,发现用的是繁体字,也赞叹主持人心胸好宽广。他们都不知道,在大陆,凡是与港澳台同胞有关的场合,为了让他们不至于成为文盲,使用繁体字是个沿用了十几、二十年的惯例,《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也发行了好几年的繁体版后来因为大陆留学生去提意见才改成简体的吗?这是跟“抛弃简体字”、“心胸好宽广”毫无关系的,倒可以说反映了简体字使用者的自信,该用繁体时就用繁体,不害怕被繁体取代。反观台湾,可曾有过这样的自信?可曾在与大陆同胞有关的场合用过简体字?从前我捡到的从金门漂过来的宣传品,也都是用繁体字写的呢。

    这也可以说明在大陆并不强迫使用简体字。华国锋当主席后曾经推行试用第二套简体字方案,也仅仅是试行,并非强行。这一套方案也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有许多字从前和现在都在民间流行,民意基础是有的,但试行了几个月后就收回了,原因无非是:一、第一套方案已在大陆通行二十年,大家已经习惯,再创新不容易;二、简得太厉害,的确会造成识别上的混乱,如一个方框写小了是“口”,写大了是“国”,印刷体还好,手写可就不容易分辨了,想把常用的几千个汉字全简化成六笔以下是不实际的。这套方案的失败反衬了第一套方(即今天大陆的用字标准)的合理,它的被收回也证明了简化字的推行从来不是强制的。

    有台胞说,他不反对简化字,但是反对共产党“裁剪”简化字。我不知道他所谓的“裁剪”是什么意思。本来一个字可能有几种简化写法,共产党组织专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确定一种写法为标准在全国通行,如果这就是“裁剪”的话,我支持这样的裁剪,因为为了便于阅读,文字必须有一个通用标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在制定词法、句法的标准,在大陆这个机构就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它不仅简化汉字,而且废除异体字,从而使中国大陆有了用字标准。常用汉字不过五六千,但以前几乎每个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回”有四种写法),有的写法差别极大,相当于要记几万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常用汉字,徒然增加识字负担。我看台湾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委员会。台胞说台湾民间也用简体字,但是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简化标准,学校又不统一教,必然是各写各的,各行其是,那才叫混乱。有人说“让市场来决定一切”,需知市场并非万能的,在文字上更是如此,一个字有几种写法,有时很难使所有的人都逐渐采用同一种写法,因此标准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的,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权威的整理。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统一了汉字字体,共产党简化汉字、消灭异体字,统一了汉字写法,这种“统一”都必须靠强有力的专制政权来完成,也都是造福后代子孙的功德无量的大事。

    还有的台胞说,现在电脑普及了,使用简体繁体对于电脑都一样了。且不说现在中文打字速度仍然赶不上手写,即使有一天赶上了,电脑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写的。英文打字可谓迅速,美国的笔记型电脑也可谓普及,但我还没见过有谁是用电脑作笔记的。难道为了保存繁体字,就必须剥夺汉字的手写功能?

    还有的说,简体字破坏中华文化,因为古籍没法简化,用简体字就看不了古文了。这种论调,反映了某些繁体字使用者的无知的狂妄自大。古籍是可以转成简体字出版的,而且一般不会引起阅读上的困难。中国大陆用简体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中学语文课本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也用简体字印刷,并没有因此就看不懂、没法教学了。更不必说为了保存古籍原貌,大陆还有一些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类的出版社专门出版繁体字版古籍,而会简化字的人,几乎都无师自通看得懂繁体字。

 

新的说法是,使用繁体字就懂得“禮儀廉恥,友愛誠信”……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theLinmingda 2012-8-31 04:45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