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即是人民所拥有的国家,和帝王所拥有的国家有所差别,因此民初,民国的“国”都使用”
囗部首,里头一个民,这个字读国,是国的变体字,但有丝微的区别,国即国家,两个国的差别在于“一国之主”。
中国长期实行君主制,皇帝或国王都是世袭,所以统治者都是同一家族,直到改朝换代。皇帝或国王拥有他管辖疆域的一切,包括土地、人民以及财富,他也拥有子民的生死权,一国之主就是皇帝或藩王。
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为政治纲领。清朝之前中国曾受蒙古统治,所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非新口号或思维,但“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却是颠覆旧传统。
孙中山根据自己对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研究,认为共和国体虽然是当时盛行于欧美的代议政体,但仍有其弊病,他因而制定三民主义、五权并立。民国虽是共和体制演变出来的政体,她的重点显然在于“民”,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所有,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孙中山的革命并非带领人民步入共和,而是超越共和,建立理想中的民国政治体制,由此可见民国有别于其他政治体制的国家。
在民初,本地报章开始使用民国的“国”字,它并非取代国,使用的词汇仅局限于民“国”、中“国”与“国”会。目前在1919年的报章已经出现这个字,一般而言,文字是由书写体开始,之后才转化成活印的印刷字体,相信民国的“国”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创立,大约战前停止使用。
民国的“国”字在本地区出现率很高,但不清楚其他地区是否也使用。
1919-05-15 石叻总汇报
1919-10-4新国民日报
武吉布郎坟场的墓铭也出现民国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