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4|||
汉语交际中出现的新情况值得引起重视(转帖)
湖 南 彭三星
近年来,我从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台的播音员尤其是记者的采访报道中,经常看到许多看似时髦但又是多余的词语时有出现,有些甚至反复使用,似乎没有这些词语就无法说话似的。当前流行最广、使用最多的词语大致有以下几种:
1、在句前随意加“然后”这一承接连词。有些人几乎在每一句话前都要加上“然后”一词。
2、在句中动词后随意加“一个”或“这样一个”数词。如:现在正在对这辆客车进行一个检查;这个孩子正在接受医生的一个治疗;明后天将会出现一个7-8℃的降温;这样的一个贯通;这样的一个火势;这样的一个灭火;进行一个探测;进行一个登记,等等。中央电视台有个记者今年在作“两会”情况报道时,不到两分钟就用了十一次“一个”。
3、在句前随意加“其实”这一关联词。此词本应是在纠正前者说得不准或补充前者说得不全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而现在许多人似乎把它变成了承接连词,大量使用。
4、在句首随意加“那”、“那么”之类的指示代词或连词。某些记者在作新闻报道或同声传译时,几乎每句话前都得加“那”、“那么”一词,看起来有些装腔作势,听起来使人厌烦。
5、在句中随意加“是”或“也是”这一判断词。如:120急救车接到电话后,也是第一时间赶到了出事地点;交警接到报警电话后,是赶到了案发现场;前不久,公安部也是公布了十大案件;和田发生地震后,我们的记者也是及时赶到了灾区。
6、在名词前随意加“这样的”这一指示代词。如:我们看到这里堆放着大量的这样的垃圾;大家可以通过我身后的墙上看到这样的一些小报。
7、在句末爱加“吗”、“嘛”、“吧”之类的语气助词。
以上词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无需列举太多的例证,也无需出门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只要你看电视时注意听,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例证。当然,这种现象不仅是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就是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青少年交谈中更为普遍、更为盛行,并大有发展的趋势。因此,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
诚然,这些词语在口语中并非不能使用,而是要用得准确,用得适当,用得必要,决不能滥用。如果随意使用,甚至频繁使用,则不仅浪费时间,就是听起来也感到乏味、心烦。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更不是汉语发展的正常现象,而是违反语言规范,影响汉语正常发展的不良倾向,是语言病态的一种表现。我不知道在当前世界各国正在掀起学习汉语热潮的大好形势下,汉语交际中出现的这种倾向,将对世界各国热忱学习汉语的人们会产生何种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为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要提高对语言规范性的认识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和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为社会发展服务。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所以,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需要共同遵守的、严格的、统一的规范,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决不可凭个人的爱好和习惯随意使用。只有大家共同遵循这些规范,才能进行准确、有效的交际,也才能使语言循着一条统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白的道理。
二、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语言规范知识的教育。在这方面,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遍布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的语文教师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他们不仅自己应该懂得语言规范的知识,而且要随时纠正学生违反语言规范的行为,做规范语言的表率。
三、媒体工作者,特别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记者们,应该做使用规范语言的楷模。
播音员、记者们每天都在用汉语向社会公众传递大量的信息,如果不能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对社会公众就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我认为,媒体工作者应当自觉地做规范语言的楷模。电台、电视台也应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规范知识进行培训。
四、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和管理,及时研究语言、文字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可以在社会上开展讨论。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而又完整的规范,也出现了许多像孔子、朱熹、鲁迅、王力等语言大师,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可看到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语言交际楷模,如余丹、严肃、余秋雨,以及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评论员杨禹等等。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使汉语沿着一条健康、统一的道路向前发展。
五、建议中央电视台就汉语交际有关规范知识方面的问题,也举办一些像《汉字听写大赛》、《中国谜语大赛》那样类似的活动,以便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湖南省退休老干部
彭 三 星
201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