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方舟子 //www.sinovision.net/?156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时代周报:方舟子谈“微博改变中国”

已有 2141 次阅读2010-11-28 17:41 |个人分类:访谈录分享到微信

  2010-11-25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请谈谈你使用推特和微博的感受,你对微博这一新型网络工具有何评价?微博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社会动员力量,你如何看待在公共事件中微博的作用和影响力?微博在推动我国社会民主法治的进程中,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微博的传播率、互动性、影响力要比博客强得多,我把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工具,传播一些科普知识、科学思想,也用来打假。微博的影响力决定于粉丝的数量和质量,但微博的粉丝也有造假,微博提供商会给名人送一些粉丝,增加他们的人气。


  微博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传播迅速、及时,受控制较少,相对自由,虽然也有一些审核,但是力度远低于传统媒体。当然,传统媒体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微博谁都可以写,没有门槛,其可信度相对较低,而传统媒体可信度更高,而且它可以做深度报告。所以它们各有利弊,微博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可以在微博上发掘一些新闻素材,做跟踪报道,近期几起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都是先在微博上被传播,然后媒体作了跟踪报道才变大,如果单纯在微博上传播,其影响力不会有这么大。


  微博对推动言论自由、拓宽民主空间会产生积极作用,因其传播迅速及时的特性,控制起来比其他网络工具更困难,但是,没必要夸大这种作用。言论自由和民主的标杆,最终还是传统媒体,不要以为有了微博就万事大吉了。对于“微革命”的理念,我觉得太过乐观。微博毕竟是要依靠运营商的,到一定的程度,当局觉得威胁太大,运营商完全可以把微博关掉。媒体没必要夸大其革命性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打草惊蛇。真正的革命应该是悄然发生的,说说就好了,不要大肆宣扬,抵抗言论打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张颖清纪念馆 2010-11-28 20:25
方舟子与邹承鲁:各自撒谎,互扇耳光

1996年,全息生物学被邹承鲁院士以政*治手腕打成了伪科学,其创始人张颖清教授申诉无门,身心俱毁,于2004年10月20日含冤去世(详见薛圻源《全息生物学蒙难简史》)。2005年1月26日,全息生物学蒙难事件由新华网记者董学清首次公开披露后,以美国绿卡持有者方舟子为代表的所谓“新生代反伪斗士”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公然与邹承鲁沆瀣一气,篡改史实、编造谎言、欺骗舆论、混淆视听,惨无人道地对张颖清施行了一轮又一轮公开诬陷和诋毁。
可笑的是,邹承鲁与方舟子等人自以为在张颖清已死的有利局势下,他们可以有恃无恐、随心所欲地编造谎言欺骗公众,以至于在轮番上阵、各显其能大肆鼓噪表演的过程中,这些各自为战、自作聪明的“反伪斗士”之间因缺乏协调而闹出了一连串“交叉穿帮”和互扇耳光甚至自扇耳光的闹剧。本文所述的发生在方舟子与邹承鲁之间的互扇耳光闹剧则颇具典型意义。

2005年11月4日,《解放日报》旗下的《新闻晨报》记者郭翔鹤以“科技打假第1冤案再调查,张颖清是天才还是南郭先生”为题发表了一篇专题采访报道。报道记叙了记者对当年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参赞赵迎福和科技处一秘刘仁清的采访,由此印证了全息生物学创始人张颖清教授曾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向诺贝尔奖委员会科学家作报告并获高度评价的史实。方舟子则条件反射般做出反应——当天便在其【新语丝】网站编造了一个“1990-1996年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留学的美国华人教授”写给他的“匿名揭发材料”——《所谓“张颖清因‘全息生物学’曾被诺贝尔奖颁布机构请到瑞典演讲”的真相》,此“匿名揭发材料”一口咬定说:张颖清在瑞典作报告的听众全是被拉来凑数的华人留学生,没有一个是外国学者。

接着,方舟子一不做二不休,又独自或邀司马南等同伙一道,马不停蹄地奔命于各路合作媒体,摇唇鼓舌,广造舆论,使出浑身解数奋力兜售其所谓的“匿名揭发材料”,以图彻底把张颖清搞臭(《方舟子:张颖清就没做出什么东西》网易科技2005.11.08;《方舟子:“科技打假第一冤案”冤不冤?》北京科技报2005.11.09,北青网2005.11.09;《张颖清没有受诺贝尔奖评奖机构的邀请》【人民网】强国论坛2005.11.10)。

但事隔没几天,2005年11月13日,【新语丝】又发表了方舟子的“恩师”邹承鲁的文章——《关于张颖清问题的情况说明》。虽然邹承鲁在该文中为转移公众视线而针对同一历史事件编造了另一版本的弥天大谎(详见薛圻源《全息生物学蒙难简史》),但他也不得不同时透露了他本人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张颖清确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向诺贝尔奖委员会科学家作过学术报告。

可笑的是:劈头盖脸挨了邹承鲁“一巴掌”且其谎言已因此不攻自破的方舟子竟浑然不觉,反而于当日又假此“美国匿名华人教授”的身份在【新语丝】上炮制了另一篇圆谎文章——《对“张颖清曾被诺贝尔奖颁布机构请到瑞典演讲”真相的进一步说明》,作为对三天前有人在网上揭露此“匿名华人教授”及其所谓“揭发材料”均系伪造的回应,此文赌咒发誓地让人相信这位“匿名华人教授”的真实存在,并坚称绝无外国学者在瑞典听过张颖清的学术报告。方舟子如此滑稽的表演无异于狠狠“回敬”了恩师邹承鲁一记响亮的耳光。

2005年12月12日,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处世宗旨的方舟子以其特有的泼妇手段实施新一轮报复行动,在其【新语丝】网站公布了他编制的第二份《中国不良记者名单》,把包括郭翔鹤在内的一批同情张颖清和敢于质疑、批评“反伪斗士”的记者收录其中,所注罪名是“造谣、欺诈、流氓”。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