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找不到其博士论文,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授权的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找不到其在哥伦比亚大学入学或获得学位的记录,已可认定厦门大学医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冒充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但是傅瑾冒充的头衔还不止这一个。傅瑾简历中的另一个亮点还值得进一步探究。在一份简历中,她如此说:
2006-2009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助教授
在另一份简历中她是这么说的:
2006-2009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药物研究中心课题组长
这里的助教授、助理教授都是对Assistant Professor的翻译,即美国大学教授三个等级中最低的一级。但是在加州大学Irvine分校药学系的网页上(http://www.pharmacology.uci.edu/index.asp?p=117),傅瑾的头衔却不是助理教授,而是项目科学家(Project Scientist)。加州大学是公立大学,其员工的工资都是公开可查的,在http://www.sacbee.com/statepay/ 可查到傅瑾在2007~2010年间领取的工资情况:
2010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76,899.93
2009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76,900.05
2008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74,250.06
2007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67,347.00
第三栏的Project指的就是其头衔是项目科学家。如果是助理教授,其工资表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以该系的一名助理教授为例):
Naoto Hoshi ASSISTANT PROFESSOR-HCOMP UC Irvine $83,706.96
可知在傅瑾自称是该系助理教授期间,她的真实头衔是项目科学家,并以此头衔获取工资。那么项目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头衔,是否能等同于助理教授呢?这里有一份加州大学项目科学家性质的描述:http://www.ucdmc.ucdavis.edu/academicpersonnel/docs/recruitment/Sample position description-Project Scientist.doc
从中可知,项目科学家没有教学责任(不能当研究生导师),要在教授(包括助理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一般不能担任课题负责人(PI)。而助理教授和其他教授一样可当博士生导师,有自己的实验室,是课题负责人。可见二者是很不一样的。项目科学家并不具有独立性,上面还有导师在指导(傅瑾的导师是Daniele Piomelli教授),其实就是在某个实验室做博士后做久了以后给的一个头衔。傅瑾的简历称她在成为“助理教授”之前:
2001-200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副研究员
2003-2006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研究员
所谓“副研究员”“研究员”其实都是博士后。“副研究员”应该是Research Associate,“研究员”我就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了,也许是傅瑾自己想出来的。傅瑾是从2005年开始当项目科学家的,在那之前的头衔是“副专家”(Associate Specialist)。
傅瑾为什么要谎称自己是“助理教授”呢?这就涉及到“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资格问题。“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要求应聘者“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国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根据傅瑾的简历二者都符合,而实际上她既无博士学位,也不是助理教授,是靠造假来获得“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头衔和待遇的。
傅瑾声称她在2009年9月1日起回国当了厦门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根据《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办法》,特聘教授必须“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厦门大学工作9个月以上”。但我们从加州大学工资表可以看出,在2009和2010年傅瑾都还在加州大学全职工作,领全职工资。2011、2012年工资表还没公布,不知她是否还在领加州大学的工资,加州大学网站至今列其为全职员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年多的时间,傅瑾一边在厦门大学担任要求全职的特聘教授,一面在加州大学全职工作。这也是一种欺诈。
面对指控,厦门大学的做法是从其网站上删去了傅瑾的简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非常可笑。如果他们确信傅瑾的简历没有问题,何必心虚地删掉简历?如果他们确信傅瑾的博士学位、助理教授职称有假,岂能只是简单地一删了之?“闽江学者”是公立项目,厦门大学是公立学校,公众有权知道他们招聘的人是否有假。
2012.7.24.
和讯博客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