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回忆“那个年代”的那些事

热度 5已有 2899 次阅读2018-9-6 03:25 |个人分类:文苑随笔|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我们这代人(上世纪50年代生人),对于曾经经历过的那个动荡年代,可以说是终身难以忘却。

对于那个年代,对于那个年代所发生的许多大事,现在还没有条件进行深入探究,或许要留给我们的后人去解决。

然而,作为曾经身处那个年代的每一个人,都被时代潮流卷入其中,都有过自己不同的经历,这些难免会在记忆中打下烙印。

尤其我们这代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新人,可谓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当历史进入那个年代后,又恰逢我们的少年时代,对于人生,对于社会,都处在懵懂时期,这就难免会感到不知所措,做出一些年少无知的事情来。

那时,无论是“弄潮儿”、“逍遥派”还是受到冲击者,可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经了风雨,见了世面。若干年后,从这一代人中走出了不少栋梁之材,有的担负起重要的领导责任。

特殊年代必有特殊之事。尽管笔者那时还小,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也有一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故事”似乎值得回忆,当然这纯属个人的感受。

笔者写这样的博文,不打算发表任何议论,只想讲点“故事”,既是个人的回忆,也是与同龄人(当然也包括非同龄人)的交流,至于能否引起一些思考,那就是题外话了。

 

一、       风云乍起

 

1966年,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年份。

这一年,神州大地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我所在的学校自然也不能幸免。

那年,我刚满13岁,正在读初二,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学校就开始“动”起来了。

先是老师出事了。我们素来敬重但也有些惧怕的英语老师,因“里通外国”(与海外亲戚有联系)被受到批判,接着校领导也加入到被批判的行列,学校里到处都是批判他们的“大字报”。

再后来,开始推荐到北京接受检阅的学生代表,我们班的女班长有幸成为代表,到天安门广场的人山人海中走了一回。

其后,开始“大串联”。我们平时比较要好的几个同学,临时组成“战斗队”,外出首选之地,就是早就向往的大上海。

我的家乡在长江边,揣着家里给的10元钱,凭着介绍信办理了免费船票,登上驶往上海的轮船,开始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出远门。

到了上海,满眼都是高楼大厦,家乡那些“高楼”和这简直没法比,这也让我大开眼界。

住进“接待站”后,那些年龄大些的同学,开始到上海的一些大学去“参观学习”,我的兴趣可不在这方面,几乎天天在外滩和南京路上转悠,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的玩具柜台。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感到好笑,那时就是个孩子,喜欢玩具是天性。经过数日选择比较,我最终挑选了一个可以发出声光的玩具飞机,把这东西带回家后,大院的小伙伴们非常羡慕,争着抢着要玩一玩。

在上海一呆就是20多天,由于学生太多,接待站办不出免费船票,我们被“困”在那里了。这期间,我时常到外面吃饭,兜里就那么点钱,所以几乎都是吃“阳春面”。这在后来也成了我的喜好,只要是吃上海“本邦菜”,少不了都会点一份“阳春面”,但昔日那种口感却始终找不回来了。

为了摆脱困境,几位同学一商量,干脆我们“徒步串联”吧,靠双脚走出大上海。接待站的工作人员听到我们这种打算,非常高兴和支持,还专门给我们制作了一面旗帜:新长征战斗队。

那天一大早,我们打着旗帜,满怀激动的踏上征程。然而,开始还挺兴奋,越走却越觉得腿沉,这才知道“长征”并非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

大概走出20多里地,来到上海郊区的龙华车站,正好遇到一列路过的客车。此时,大家都不想再走了,于是扔掉打旗的竹竿,把旗帜卷起来塞进书包,跟着人流挤上车,转道南京回家了。

回到学校后,正赶上“破四旧”,有几类人已经被“入另册”,这其中也涉及到班上的同学。

班上有位女同学,身材高挑,能歌善舞,是宣传队的骨干。然而,这天到校后,却发现她被挡在教室门口,有的同学还用扫帚扔她。我不解的问同桌的同学,这才知道她家出身地主,属于“黑五类”,所以不让她进教室。

此刻,那位女同学正在教室门口哭泣,哭得非常伤心。目睹此情此景,我也感到心酸,眼眶不由得湿润了。这是怎么了?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怎么就变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

多年后,同班同学聚会,那位人到中年的女同学,已经担任了某医院的党委书记。在聚会上,她满怀深情的朗诵了一首诗,回忆当年的同学之情,以往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已然消逝在默默流淌的时间长河里。

 

二、我也当上了“司令”

 

学校停课了,大院的孩子都在家里闲玩。

有人提议,不如我们也成立个“战斗队”吧,也闹一回“革命”。

小伙伴们纷纷赞同。大家经过商议,决定成立“东方红战斗队”,并且推举我当“司令”。

在那帮半大的孩子中,我年龄稍大些,平时就带着大伙崩弹球、斗蟋蟀,是他们的“大哥”,这次成立“战斗队”,我自然要当这个“头”。

那年月,满世界都是“司令”,没想到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我们把这种想法告诉大院机关后,得到的答复是:坚决支持“革命小将”的行动。

随后,机关给了我们一间办公室,帮我们制作了旗帜和袖标,刻制了公章,并且发给我们钢板、蜡纸和油印机(这样的“老物件”,现在的年轻人未必知道),这些都是那个年代少不了的东西。

我和小伙伴们拿着那枚公章,别提有多高兴,要知道,这可是“印把子”啊!

“战斗队”成立后,我们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在大院门口“站岗放哨”。

那时,省里下来的“工作组”,有些人就住在大院内的“小红楼”(原为接待苏联专家所建),机关交给我们一项任务:站岗放哨,保证他们的安全。

为了完成好这项“光荣任务”,我们找来木棍,把它削尖,绑上红布条,这就成了“红缨枪”。

每天,都有两名小伙伴手持“红缨枪”,在大院门口“站岗”,一个小时后“换岗”。他们虽然不查“路条”,但会盘问陌生人,头一次担负这样的任务,我们显得很兴奋,当然也格外负责。

没过多长时间,“上边”通知我们:任务解除。后来一打听,原来是“工作组”撤走了,这也就用不着我们再“站岗放哨”了。

第二,贴“标语”,撒“传单”。

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很普遍,我们也没少干。

外出贴“标语”时,我们抱着一卷纸(有时是废报纸),拿着排笔和装满墨汁的小桶,带上用家里面粉制成的“浆糊”,一帮孩子就呼呼啦啦的涌上街头。

小伙伴中有字写得好的,别人一边贴纸,他就用排笔一边写字,“大标语”的内容也记不得了,反正都是那些“流行”的口号。

过路的行人常常停下来,看我们这帮孩子都写些啥,但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嗯,这孩子字写得不错”。

撒“传单”就更有意思。

我们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字,内容都是从各种“小报”上抄来的东西,再把刻好的蜡纸铺在油印机上,用手推动蘸满油墨的滚轮,一份份“传单”就这样印出来了。

大家把“传单”一张张叠好,装在书包里,兴高采烈的走出大院,专挑那些人多的地方,悄悄爬到大楼的顶层。

站在大楼顶层的平台上,我们从书包里掏出“传单”,一抬手把“传单”撒出去,那些五颜六色的纸片飞落在空中,如同雪花般向下飘去。

那个年代,“抢传单”也是一种时髦,甭管内容是啥,先“抢”来看看再说。

眼见大楼下的人群朝着飘下的“传单”蜂拥而来,争先恐后的抢着那些“传单”,我们也情不自禁的欢呼跳跃,那可是小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候!

第三,建立“广播站”。

那个年代,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时常都会听到高音喇叭声。

这种声音有的来自放置在高楼上的大喇叭,有的来自各个组织的“宣传车”上的车载喇叭,都是在想方设法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受此影响,我们也有了建立“广播站”的念头。

上哪去找扩音设备呢?有的小伙伴提供“情报”,离我们不远的一家单位就有这些设备,但人家可能不愿给。

经过商量,我们打算“先礼后兵”,用我们自己的公章开出“介绍信”,派出几个能说会道的小伙伴,前往那家单位“谈判”,争取能把设备借出来。

然而,谈判没有成功。兴许是人家自己要用,也可能是看到去的是几个孩子,压根没当一回事。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一合计,既然借不到,那就想办法“巧取”吧。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正好赶上下雨,我们悄没声的溜进那个单位,趁着夜黑风高,把那套扩音设备给“顺”了回来。大家虽然浑身都淋湿了,但看到摆放在办公室内的全套设备,既紧张,又兴奋,我们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广播站”了!

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在现在,那可是摊上“大事”了,但在那个年代,这属于“革命行动”,而且非常普遍。

然而,我们的高兴劲还没有过去,那个单位就找上门来了。他们发现扩音设备丢了,不用想就猜到是前几天来“借”设备的那帮孩子干的,一番打听后,找到了我们的“司令部”。

来的人很客气,首先表明理解“革命小将”的行动,同时说明这套设备他们真的需要用,同时建议我们到市里最大的商店,利用那里的扩音设备,开设广播站,他们也可以出面帮我们联系。

事情既然已经这样,加上对方态度很诚恳,我们也就答应了,恋恋不舍的看着来人搬走了那些设备。

没过几天,我们在大商店内的广播站正式开播了,取名为“东方红广播站”。小伙伴中指定了几个口齿清楚,“普通话”说得较好的担任“播音员”,每次播音前都有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东方红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

至于“广播站”播放的内容,无非都是报纸上的东西,但这也的确满足了我们当时的“宣传”愿望,每次播音结束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就在我们忙着在大院里“闹革命”的时候,形势发生了变化。那场运动的风暴,开始从学校蔓延到机关,大院里也不安宁了。家里人很严厉的对我说:别在大院折腾了,还是回学校去吧。

迫于家里的压力,我和小伙伴们无奈的交回了办公室,解散了“战斗队”,我这个“司令”也就算当到头了。(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4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aojin668899 2018-9-15 13:10
难能可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