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1975年的某天深夜,时任中办主任的汪东兴,突然带人来到邓小平的住所,悄悄把他接到北京南城的一处地点安顿下来。
这种安排,是毛泽东亲自授意的,目的是要保护邓小平的安全,使他免遭可能受到的冲击。
此时,“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江青一伙企图开除邓小平党籍的图谋,虽然因毛泽东的反对而没有得逞,但谁能保证“揪邓”的事情不会发生呢?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果断采取保护邓小平的举措,不能不说是大有深意,也是毛泽东晚年埋下的最大政治“伏笔”。
对于邓小平,毛泽东可以说是情难割舍。尽管邓小平搞整顿,被江青一伙诬蔑为“右倾翻案”,毛泽东让邓组织起草决议,对“文革”加以肯定,也遭到邓的婉拒,但毛泽东对他还是放不下,虽然再次将他“打倒”,却又尽力保护起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在选定接班人问题上,可谓费尽心思,尤其是鉴于苏联的教训,毛泽东对此更为重视和谨慎。进入毛泽东视野的“接班人”,前前后后有好几个,但邓小平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刘少奇堪称是党内接班的第一人。但这里有一个客观情况,那就是中共历史上形成的所谓“苏区党”和“白区党”的现实情况,这对党内的政治安排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少奇作为“白区党”的代表,理所当然进入了领导层,毛泽东长期信任并倚重刘少奇也是不容置疑的,刘接班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毛、刘后来因政治分歧的积累和最终白热化,导致这种接班的安排被改变。
林彪自1959年庐山会议后,取代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并开始进入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后来毛泽东敢于放手发动“文革”,也是因为得到林彪的支持,林由此获得“副统帅”的地位。从现象上看,林彪似乎理所当然的将成为接班人,“九大”通过的党章甚至公开写上了这一条,但这并非毛泽东的真实意愿。毛历来认为林的身体不好,难当大任,而林彪集团1971年在庐山会议上的发难,最终决定了毛、林分道扬镳的结局。
王洪文接班是毛泽东亲自选定的,认为此人当过兵,当过工人,又是在“文革”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造反领袖”,因而对他寄予厚望。但王洪文太不争气,到中央工作后,毛泽东让他多读点书,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王洪文对此却没有任何兴趣,整天无所事事,晚上经常打牌和看录像到深夜,以致在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时竟然睡着了,搞得毛泽东大为恼火,也对他大失所望,所以王洪文的昙花一现也是必然结果。
张春桥也是毛泽东看好的人。此人虽然不苟言笑,但心机很深,政治上善于跟风,尤其是笔杆子很强,其撰写的文章很为毛泽东所赏识。“文革”开始后,张春桥以上海为“根据地”,率先发起夺权的“一月革命风暴”,其在“中央文革”内也扮演着核心人物的角色,主导着当时中国的思想舆论工作。张在文风上很注意效仿毛泽东,写文章简明生动,不像姚文元写的东西枯涩难懂,因而很受毛泽东青睐。据说,有一次毛泽东与林彪谈到接班的事情,毛说你的身体不好,今后能否接班是个问题,你看小张(指张春桥)怎么样啊?毛泽东的本意是想让林彪表个态,这样张春桥就会得到军队支持,不料林彪半天没有吭气,后来居然一言不发,撇下毛泽东独自起身走了。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让张春桥担任了总政主任的要职,这在毛泽东看来也是一种备选方案。
华国锋既是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也在事实上成为接班人,但其临危受命的色彩很浓,毛泽东没有把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四人帮”,而是让华国锋接班,这是一个重大而英明的决定。然而,毛泽东虽然给华国锋写下“你办事,我放心”,但却始终认为华“厚重少文”,而且“满脑子都是农业”,今后能否站得住,毛泽东也不是很有信心。所以,他安排自己信任的汪东兴辅助华国锋,临终前又对叶剑英作出无言的暗示,希望他能当历史上复兴汉室的“周勃”。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毛泽东对自己的“身后事”的安排,也只能是如此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邓小平。毛泽东对邓小平念念不忘的有三件事:一是当年在苏区被打成“毛派”人物,受到王明一伙的迫害和打击;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中央赋予的任务;三是在“反修”斗争中立场坚定,作出重大贡献。毛泽东始终认为邓小平“人才难得”,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毛泽东曾说:你看到那个小个子吗?他前途无量,足见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器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三次安排邓小平直接辅助自己担当重任。第一次是筹划“大跃进”,毛泽东明确批示:我为主帅,邓为副帅,其地位已经超过刘少奇;第二次是因对国务院的工作不满,毛泽东有意让邓小平挂帅的书记处,接替国务院的大部分工作,但由于邓小平明确表态“我不能做此事”,因而只好作罢,这也足以看出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第三次是邓小平复出后,毛泽东放手让邓主持中央工作,将党政军大权集于邓一身,足见毛泽东有意让邓接班之心的真切。遗憾的是,在如何对待“文革”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不让步,这也使得毛泽东最终心灰意冷,不得不另做打算。
即便如此,毛泽东在当时复杂严峻的政治形势下,仍然采取措施保护了邓小平。这是出于感情而为之,还是出于深谋远虑而“雪藏”邓小平,我们自然难以揣测毛泽东当时的所思所想。但毛泽东的这一举动,却为邓小平日后的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也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留下一个“核心”,更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保留了一位“总设计师”。
毛泽东曾经说过,他毕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驱逐日寇,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另一件事是发动“文革”,进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现在看来,毛泽东应该说是做了“三件事”,这最后的一件事就是采取多种安排,解决接班人问题。特别是晚年保护了邓小平,使其最终能够再次复出,保证党和国家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使中国不仅避免了类似前苏联那样的动乱,而且走上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毛泽东在解决接班人问题上,对于邓小平始终不改初心,特别是晚年通过保护邓小平,为确保党和国家的平稳过渡埋下重大政治“伏笔”,对此我们无疑应当给予实事求是的肯定,毛泽东的这一历史功绩,也理应载入史册。
陆海舟: 非也,邓的出山?是华的无能,更是叶的大公无私。假如,华有能力?何时会有邓的出头之日?假如,叶存私心?焉有邓逢见阳光之时!这或许就是‘命运及运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