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辽西之行散记

热度 9已有 5548 次阅读2013-12-26 07:48 |个人分类:文苑随笔|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今年8月下旬,正是“秋老虎”在京城肆虐之际。为了躲避没完没了的桑拿天,笔者打点行装来到关外,在辽西锦州逗留数日,随手写下几篇散记。

锦州,一座英雄的城市

对于锦州这座关外历史名城,笔者并不生疏,以往研究战史经常会涉及到这座城市。当年在辽沈战役中,围绕打长春还是打锦州的问题,毛泽东和林彪曾经发生过严重分歧,双方的电报争论你来我往,尽管林彪最终服从了毛泽东先打锦州的决策,但这件事让毛泽东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仍然写下“攻锦才是大问题”的诗句,并将其作为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重要表现来加以批判。

锦州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以至于毛泽东和林彪因它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这个问题从军事上说,已经早有结论:林彪要打“保险仗”,先打长春就能迫使关外的国民党军撤到关内,从而达到“撵鸭子”的战役目标;而毛泽东则是要“关门打狗”,先拿下锦州就等于关上了东北通向华北的大门,此役虽有一定风险,但关内的国民党军由此难逃被全歼的命运,毛泽东从战略全局上的考虑无疑高出一筹。

由此看来,锦州是关内和关外的“锁钥”,其战略地位显而易见。过去虽然是在字面上认识这座城市,但多年来一直想到锦州去看看,这次总算了却心愿。

火车一出山海关,窗外的景象果然大不相同。阳光显得格外强烈,视线也更加开阔,尤其是大片长得十分旺盛的玉米地,犹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覆盖着关外的黑土地,也让人不由得想起歌中所唱到的“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却都是玉米了)。

今天的锦州城,已经分为老城和新城,市政府的办公机构大多在新城,小凌河上的两座大桥,成为连接新老城区的纽带。笔者下榻在老城区,感觉整个老城的发展仍显缓慢,狭窄的街道和老旧的房屋随处可见,出租车几乎都是“夏利”,大热天的车上却不开空调,每次外出都让人大汗淋漓,这也显示出城市的发展水平。

入夜时分,公园成为市民的主要去处,稍微空旷些的地方,都聚满了人群。有跳交际舞的,有练健美操的,有扭秧歌、打腰鼓的,各种不同的音乐夹杂在一起,但似乎谁也不受干扰,都在自我享受着那份乐趣。笔者遛弯至此,足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质朴,也体验了关外普通民众的“夜生活”。

这次到锦州,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这也是锦州“红色旅游”的重头戏。纪念馆坐落在锦州火车站北边,馆前矗立着一面巨大的石墙,上面刻着叶剑英题写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几个大字。与石墙相连接的是拾级而上的台阶,登上台阶迎面可见宏伟的辽沈战役烈士纪念碑,沿通道两侧的石墙上刻满了烈士的名字。我的二叔解放战争初期参加“八路”后就失踪了,父亲在世时曾多方寻找他的下落,但至今了无音讯。见到“烈士墙”,我也不由自主的在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搜寻二叔的姓名,结果却是令人大失所望。

绕过烈士纪念碑,后面是一片宽阔的广场,纪念馆就坐落在广场中央。馆内详细介绍和展出了辽沈战役的史料及文物,许多照片和实物都非常珍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件馆藏。

一件是架老式的落地风琴,当年我军刚入关时,晚上和苏军不期而遇,双方因语言不通形成对峙。紧急关头,一位文化教员就用这架风琴奏响了国际歌,不一会两边的部队都伴随音乐唱了起来,随后自然是误会消除,彼此拥抱在一起。

另一件是环形摆放的十四把长短不一的刺刀,在塔山阻击战中,我军坚守阵地的某部仅剩17人,此时子弹已经打光,他们勇敢的与敌人展开肉搏,幸存的3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而牺牲的14位烈士都将刺刀插在了敌人的胸膛上。如此悲壮的场景,让笔者在陈列窗前久久驻足,心中充满对烈士们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当年我军解放锦州,攻打配水池要点是一场非常艰苦和惨烈的攻坚战,国民党军守城部队在那里构筑了大量永备工事和火力点,号称是中国的“凡尔登”(法国的著名要塞),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从纪念馆出来后,本想到配水池旧址去看看,没想到接连拦下几辆出租车,司机居然都不知道这个地方,于是只好打消前去参观的念头,留下些许遗憾。

战争的硝烟早已从锦州城头散去,烈士们的流血牺牲让这座历史名城回到人民手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锦州虽然已是今非昔比,但较之沿海和东中部城市,它还是显得有些落后,这也正是锦州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所在。笔者祝愿这座历史名城能够焕发青春,让一座现代化的新锦州早日出现在辽西大地,以此来告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塔山的原野静悄悄

 

当年的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它只是锦州西南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子,名叫塔山堡。

然而,就是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震惊中外的战斗,也就是塔山阻击战。这场战斗,堪称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和残酷的阻击战,它对东北战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8年冬,我军发起了锦州战役,能否顺利拿下锦州,关键是要阻止国民党军的增援。塔山是挡住敌人从锦西和葫芦岛东进的战役要冲,为了确保这场阻击战的胜利,林彪不惜把“东野”的拳头部队四纵放到了塔山,而这支从山东入关后转战白山黑水的老部队,最终不辱使命,创造了一段辉煌的战争业绩。

笔者很早就看过“塔山阻击战”的电影,那些震撼人心的战争画面,已经深深印入脑海中。以后到东北出差,每逢火车经过塔山时,都禁不住要看看车窗外的景象,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到实地去走走,因而这次到锦州下决心要了却这个宿愿。

今天的塔山,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繁华的气息,但依然还是一个乡村。从锦州通往葫芦岛的公路从村中穿过,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就坐落在公路边的山坡上,并在入口处挂上了醒目的标识。

笔者下车后,走过一段缓缓的坡路,来到纪念馆前。这里是塔山的最高处,当年也许是塔山阻击战的主阵地,海拔高度可能只有百来米。站立在这个地方,放眼往四下里望去,都是高差不大的起伏地,一片片的玉米地在阳光下泛出绿油油的色彩,原野里见不到人和车,显得那样安详和宁静。

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险可守的地方,当年担负阻击任务的四纵,在友邻部队的协同下,抗击了国民党军11个师的轮番进攻。敌人全部是美式装备,且有陆海空军相互配合,而我军依托简易工事,在敌人飞机炸、大炮轰、地面攻击如潮的险恶环境中,居然顽强坚守6昼夜,歼敌6000余人,塔山阵地始终巍然不动,确保了锦州攻城部队的作战胜利。

置身昔日的战场,遥想当年的战斗情景,笔者不由得问自己,这样的战争奇迹究竟是怎样创立的?细想想,还是毛泽东说得好:这个军队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塔山阻击战的英雄们,不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伟迹么?

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后面,青松翠柏簇拥着塔山战役烈士纪念碑,为了夺取此次作战胜利,我军也付出了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塔山的黑土地。在这里,笔者惊奇的看到吴克华、莫文骅等将军的墓碑,这些当年四纵的将领们,居然魂归塔山,他们是要和牺牲在那里的战友们相伴,足见那场战斗在这些将军心中的份量!

塔山阻击战在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解放战争中,自然是众多战斗中十分突出的一个,也在我军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塔山阻击战的英烈们所表现出的那种英雄气概和勇敢精神,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会在“塔山英雄团”传承下去,而且也会激励新一代的中国军人,去战胜新的困难和敌人,去建立新的更伟大的功业!

再见了塔山!请接受一个老兵向你致以的崇高敬礼!

 

风雨如磐宁远城

 

锦州西南的兴城市,明代称为宁远,是关外的军事重镇。

从锦州乘长途大巴,途径葫芦岛市,约一个小时路程即可到达兴城,宁远古城就坐落在市中心。

笔者读过《明朝那些事》后,对宁远留下深刻印象,这次有机会到辽西,自然要到这个著名的古城看看。

宁远古城的城楼、城墙保存尚完整,但从规模和气势上看,远不及西安、平遥古城。城内没有高层建筑,基本上都是连片的平房,当年宁远总兵吴三桂获知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消息后,奉旨赶回京城“勤王”,临走时带上了城内百姓,并一把火烧掉了宁远城,现在的民居应该都是后来修建的。

古城中的“蓟辽督师府”,是明朝北方最高军事机构,先后在此担任最高军事长官的孙承宗、袁崇焕和吴三桂,都曾在督师府主持过边关事务。后来,吴三桂火烧宁远城,督师府也被付之一炬,现在我们看到的府第,是2002年参照原来的模样重建的。

宁远城的传奇故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袁崇焕曾在此大破清军,并用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使清军兵败宁远城下。

袁崇焕本是明朝的一位地方官吏,居然自费到关外考察,并毛遂自荐担任了宁远守将。当努尔哈赤率6万清军围攻宁远城时,袁崇焕所统领的只有2万人马,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他依托宁远坚城,用火炮和弓箭顽强抗敌,最终取得“宁远大捷”的胜利。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名将,没有输在战场上,却被皇太极使用离间计,导致失去信任,最终死在崇祯的刀下,真是令人扼腕!崇祯杀了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从此边关再无良将,明朝的灭亡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在“蓟辽督师府”的陈列馆里,笔者还看到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记载,来自深山老林的女真族,居然两度入主中原。先是完颜阿骨打以2500人起兵反辽,建立“大金”,占据中原半壁江山;400多年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又以13副铠甲起事,创建“八旗军”和“后金”政权,最终由皇太极、多尔衮完成一统大业,建立起大清王朝。

站在宁远古城墙上,但见旌旗猎猎,大炮威武,近树远山尽收眼底,好一处古今争战之地!在这里,笔者似乎看到了当年的金戈铁马,听到了震撼人心的呐喊声、嘶杀声,城墙上一块块厚重的墙砖,无疑都是历史的见证。

如今,宁远古城早已变成旅游胜地,沿街各具特色的商铺林立,前来参观购物的游人如织。昔日关外军事重镇,已经成为兴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它所浓缩的那段历史,也将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一睹为快。


海上仙境笔架山

 

海上有“仙山”,这是自古以来的美好传说,秦始皇派徐福到海外“仙山”寻访长生不老之药,就是历史上的一种说法。

笔者去过山东蓬莱,据说那里是当年徐福驾船出海之地,而“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也让蓬莱岛增添了许多趣味。这次到辽西,有幸游览笔架山,又亲身感受了另一种神奇。

笔架山位于锦州西南,是辽东湾内的一个小岛。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在茫茫大海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低头寻找发现一大一小两个海岛,于是一脚踏上一个岛,将其踩成了两边高中间低的笔架形。大的岛叫大笔架山,小的岛叫小笔架山,由此留下这处海上胜景。

笔架山的神奇在于,它与陆地的连接“时隐时现”,涨潮时是海天一色,退潮时则出现一条通路,从陆地可徒步登上笔架山。这里也有一个传说,修造这条“海上通途”的是两位“神仙姐姐”,她们有心造福当地百姓,所以在海上筑起一条“仙路”,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在海边为这对“神仙姐妹”专门建造了巨大的塑像。

笔者乘退潮时前往笔架山,此时“仙路”上人如潮涌,大家都是赶在这个时刻“抢路登岛”,熙熙攘攘如同“赶集”一般。虽说是退潮,但有一段路还需要涉水,所以路边卖拖鞋的生意十分红火,许多游人换上拖鞋、拎着皮鞋匆匆赶路,这在“仙路”上也是一景。

笔架山的面积不大,海拔也不算高,但上山的坡路却很陡。笔者在这里居然还看到四川的“滑竿”,抬到山顶80元钱,有些年大体弱者少不了要借助这样的交通工具。笔者是徒步走上去的,尽管海风习习,但炎热潮湿的天气仍让人汗流浃背,连头发都是湿漉漉的,心想这一夏天的汗都出在这里了。

上到山顶,但见众多庙宇在绿树中相映成晖,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居所各不相扰。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道教的三清寺,高耸的楼台矗立在笔架山顶,登上寺庙的最高处,清爽的海风扑面而来,万顷波涛尽收眼底,顿时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据说,当年修建这座寺庙时,并没有想好要供奉什么神仙。有一夜,主管寺庙建筑的老者突然做了一梦,梦见盘古大帝对他说,我在这里开天辟地,此庙为何不能供奉我?于是,三清寺就成了盘古大帝的供奉处,这座寺庙也是国内唯一供奉盘古大帝的地方。

在笔架山山脚的靠海处,还有一处规模不小的佛教寺庙,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看起来修建的时间并不长,寺庙配套的庙宇还没有完全落成。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山腰处的“五行庙”,金木水火土各有其守护神,来此烧香的人也不少,这样的庙宇在国内也属罕见。庙里的人对笔者说,海外的香客对这里很崇拜,人都有“五行”,有些大老板不远千里来这烧香,可见是很灵的。

在下山的路上,笔者偶遇一位出家人。出于好奇,我向他提到一个问题:这里地方不大,道教、佛教和儒教为何要搞到一起?他回答的很简单,很干脆:“万变不离其宗么!”这样的回答如此机智,如此得体,让我不能不感到佩服,于是脱口称赞道:“说得好!”“说得好!”其实,内中的“禅机”又岂是我一时能够参透的?

笔架山“孤悬”海上,岛上林木茂盛,曲径通幽,又有众多寺庙矗立其间,更有“仙路”与陆地短暂相连,的确是一个美丽奇妙之处,难怪夏日里会游人如织。从陆地到岛上的一来一回,仿佛从人间到“仙境”转悠了一次,那种体味发自于内心,也足以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辽沈战役纪念馆前的烈士纪念碑


                         锦州新城的风貌


                    宁远古城仍可见当年风采


                    当年的红衣大炮威风不减



                         塔山纪念馆全貌

  
                             塔山战役主战场                       



                         涨潮时的笔架山一片汪洋



                        退潮后“仙路”尽显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6

握手
1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孤雁南飞 2013-12-27 03:46
欣赏。
回复 新兰 2013-12-26 22:47
赏读精彩游记!
回复 田螺姑娘 2013-12-26 21:17
好文才!沙发欣赏
回复 今又是 2013-12-26 14:43
红色的精神旅行和记怀。欣赏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