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7||
很长时间以来,心中一直有个疑问,现在似乎找到了答案。
过去,总在问自己:“民国”是个动乱年代,从军阀混战,到十年内战,其后又是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这样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为何会出大文豪、大艺术家,并且留下那样多的传世作品?
这个问题让自己很困惑,很纠结,总想理出个头绪,解开内中的疑团。
最近,读到一篇介绍《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的书评文章,心中顿觉豁然开朗,也大有解困释惑的感觉。这里有几个人物的“琐事”,不妨摘录如下。
孔祥熙曾请潘光旦调查其家谱,以证明他是孔子之后,潘光旦一口回绝,说:“山西没有一家是孔子之后。”
傅雷多才多艺但性格暴烈急躁。抗战结束后,昆明一家美术学校请傅雷去当教授,傅雷便从上海起兵发马,捆载而去,一路跋山涉水。到昆明的当天,即去参加一个讨论教学计划的会议,因一言不合,他马上扛起尚未打开的行李,回了上海。
1929年,学者刘文典时任安徽大学校长。蒋介石一次到安徽召见刘,要他提供学校里共产党员名单。刘文典说:“我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谁是共产党。”蒋介石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刘针锋相对:“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
事情都不大,但细想想,那一件不是掷地有声,让人有痛快淋漓的感觉!作者把这称之为“民国性格”,但其实是对读书人、文化人襟怀坦白、我行我素、不畏权贵品质的诠释。这样的“性格”,也是当时那个年代众多文人墨客秉性的写照。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民国”年代的文人,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所以往往不晓世事,有时候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甚至还有的丢了性命。但也正因为他们具有如此鲜明的个性,如此执著的精神,故能保持独立思考,故能发奋和献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故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倒是很安逸,许多文人甚至具有一般人所难以享受的优厚条件。但他们为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做出了什么呢,留下了什么呢?他们有哪些东西可以拿出来,同“民国”那样动乱年代的文人们相媲美?可以说,屈指可数,甚至几乎没有!
笔者这样看问题,决没有“厚古薄今”的意思,也并非对今天的文人们一概否定,或是成心和他们过不去。我只是感到,如今的文人们少了那样一种性格,少了那样一种精气神,有的甚或已经成了“孔方兄”的俘虏。所以,我们鲜见“大家”,也鲜见那些能够慑人心魄、感动灵魂的作品。
“民国”的文人们过的很清贫,很艰难,很辛苦,他们穷得只剩下自己的性格和精神,但这恰恰也是他们用心血去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对今天的文人们是否也会有所启迪,有所激励呢?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报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