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8|||
对话人:乔治·凯南,美国著名外交思想家,历史学家,冷战时期对苏遏制政策的提出者,曾担任美国驻前苏联大使,被基辛格誉为没有其他哪位外交官员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人。
笔者:您好!是乔治·凯南先生吗?
乔治·凯南:哦,年轻人,你好像是中国人,你为何认得我?
笔者:凯南先生,虽然远在大洋彼岸,但许多中国人对您都很熟悉,您的照片大家都见过,对您进行研究的文章和著述也不少,您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乔治·凯南:那你不妨说来听听。
笔者:您在冷战初期提出的对苏遏制政策,不仅被美国用来对付前苏联,也被用来对付中国,因为中国那时也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搞了20多年,中国人当然也要研究美国的遏制政策,所以您的知名度很高,但却是被当作一个“坏人”来研究的。呵呵,凯南先生,您可别在意。
乔治·凯南:那你们其实是误解我了。当年,你们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组建联合政府的希望落空后,我可是站在共产党一边,我的主张是,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不一定就会带来灾难,美国的安全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全球敌对力量或靠不住的力量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事实上,美国一直在等待与新中国建立正常关系,但你们却最终选择了与前苏联结盟,这就是两个阵营的事情了。
笔者:是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何况朝鲜战争爆发后,你们美国人公然插手台湾问题,这也是造成中美交恶的重要原因。好在历史已成过往,现在中美两国变成合作伙伴,您当年的看法没有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并非就会带来“灾难”。对了,我很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都认为自己打赢了冷战,您认为这是遏制政策所取得的胜利吗?
乔治·凯南:我不这样看。要说遏制政策,这种理念的确是我最先提出来的,但后来我也强调东西方要缓和,主张美苏都撤出德国,让德国人自己解决他们的问题,但美国决策层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这才造成双方武装对峙,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冷战延续长达40年。实际上,美苏缓和最终还是提上了议程,美国也的确赢得了冷战,但付出的代价太大,同时起决定作用的并非主要是军事因素,而是政治因素,所以有人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我是赞成这种看法的。
笔者:凯南先生,您一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那份发自莫斯科的“长电报”和后来用“X”为笔名发表的那篇分析苏联的文章,在这两份重要文件里,首次提出了对苏“遏制”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为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对前苏联当然也包括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的基础,您能用简洁的语言对这种思想和政策进行概括吗?
乔治·凯南:可以的。这里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在我看来,苏联认为自己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从长远看与资本主义国家持久的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战争将不可避免。所以,它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力量,而且要千方百计的削弱资本主义的力量,其实质是要谋求扩张,谋求改变现状,它的触角不仅伸向东欧而且要伸向全球各个角落,进而统治整个世界,这将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第二,就美苏关系而言,美国在苏联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定存在的贸易机会丧失,也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希望的东西,所以美国应该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第三,对苏联应实施长期、坚定、有耐心的遏制,对他们的扩张行动予以坚决的回击,但胜利不是来自战场,甚至不是通过外交来体现,而是取决于苏联的制度能否自行走向崩溃,我们要等待的就是出现这样的趋势。
笔者:嗯,凯南先生简明扼要的说清了遏制思想的核心和这种政策的要点。在您有生之年,您看到了柏林墙的倒塌和前苏联的解体,这也许正是您所期待的事情。据我所知,当年美国决策层尽管对苏联并不放心,但似乎相信苏联会与美国和平共处,也会调整双方可能出现的分歧,因而在对苏政策上并不明晰。您的那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让您一夜成名,也让他们改变了对苏联的看法,并接受了您的理念,着手采取对苏遏制政策,这对美苏关系和其后的世界形势,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有人把您称为“遏制思想之父”、“遏制政策鼻祖”,这也是名副其实。
乔治·凯南:小伙子,你们不要相信那些“高帽子”,也不要把我看成“坏人”,说到底,我就是一个学者。我提出的那些思想,自然是基于我的信仰,也是站在美国的利益上考虑问题的。自从在驻苏大使位置上被斯大林驱逐出莫斯科后,我因与国务卿杜勒斯政见不同,也离开了美国的外交部门,他不客气的说,那里没有我的位置。此后,我一直都是“圈外人”,几十年来,我埋头著书立说,写了20多部著作,也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反思。我反对美苏军备竞赛,反对越南战争,反对北约东扩,也反对美国到处输出民主自由,尤其是不要对中国和俄罗斯指手画脚。我活了101岁,过去别人说我了解苏联而不了解美国,也许到了垂暮之年,我对美国的问题看得更清楚些。
笔者:呵呵,老人家,其实我们的观念也在改变,不会单纯用“好人”和“坏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更多的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来判断是非。不过我要告诉您的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是否要继续对中国进行遏制的问题,始终是美国决策层争论不休、摇摆不定的问题。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美国现在虽然以“接触”代替了遏制,以合作代替了对抗,但仍然对中国保持戒备,美国最近实施的战略东移,明摆着就是防范中国的,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您又怎样看呢?
乔治·凯南: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美国对任何一个有可能对其挑战的大国,都会高度警惕,对前苏联是这样,对现在正在崛起的中国同样如此。但这里有一个重要区别,中国和前苏联的情况并不相同,中国对外界虽然也不放心,然而却没有扩张的欲望,加之中美之间具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彼此都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中美两国成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成为对手的可能性。所以说,我当年提出对苏遏制的那些因素,在中国并不存在,美国对中国不需要进行遏制,反而是合作的空间更大些。
笔者:谢谢您能这样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我还有一个问题,冷战结束都20多年了,美国为何还不放弃遏制政策,美国有些人甚至依然主张把这种政策作为对付中国的手段,这究竟是何原因?
乔治·凯南:你应该知道,任何思想一旦产生,都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会随着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消亡而消亡,遏制战略思想也是如此。更重要的在于,美国有些人至今认为是遏制政策帮助美国打赢了冷战,这种成功的经验同样可以用作对付新崛起大国的“利器”,而军事上的遏制则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你们还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也会看到如同冷战时期那样的事情。遏制思想尽管是我提出的,但我更看重“政治攻势”和意识形态影响,我不希望看到你们那个世界重新回到剑拔弩张、充满对抗的年代,但这毕竟只是我的愿望。
笔者:凯南先生,通过今天的对话,我对您有了新的认识,也对遏制战略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过,只要这个世界还不安宁,只要中国还会承受来自美国的压力,特别是只要美国重新遏制中国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那么,对于您的研究,对于遏制思想和政策的研究,也就不会停止。这既是在研究历史,也是在应对现实,中国也有足够的战略智慧来解决自身的安全和发展问题。再见!
对话感悟:
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的提出,无疑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因而它也是一种冷战思维和霸权思维。随着冷战的结束,冷战遗留的思想和延续数千年的霸权思想,依然被有些国家带入到新的时代,因为今天仍存在相适合的政治土壤,存在着维护霸权的欲望和重开冷战的冲动,这也正是遏制政策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遏制政策当然是一种覆盖多个领域的政策,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尤其是军事,当年东西方对抗正是进行的这样一场全面的冷战,也涉及到边缘地带和局部地区的热战。但柏林墙并不是用坦克冲垮的,“政治攻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要远远强大于军事力量,这也正是乔治·凯南的老谋深算所在。
中国也曾经历过“遏制”,也曾被战略包围几十年,但中国挺过来了,中国人的凝聚力和民心士气,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被大大的激发起来,化成发奋图强的巨大动力。所以说,中国不怕“遏制”,不怕被包围,要想从军事上和经济上压垮中国,封锁中国,过去办不到,现在和将来也是空想。
然而,合作和“接触”,却包含着利益和改变,这其中既有互利的成分,也具有相互影响的因素,“隐形遏制”才是最危险的手段。合作是寻求共赢,“接触”是意在改变,这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因素,恰恰交织在一起,并在今天的中美关系上强烈的表现出来,我们对此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和警觉呢?
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价值观念,既要和平共处,同时也难免会“和平竞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双方如果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就可以实现互补共进,如果有一方忽略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优势,那么在这种“和平竞争”中就会优劣顿显,就会被对方不战而胜,前苏联的教训值得记取,处理今天的中美关系更要重视这个问题。
诚然,乔治·凯南是个学者,但他是美国的学者,他固然会客观的研究和认识问题,但这改变不了他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去思考,去提出那些有利于美国的思想和政策。遏制思想适应了美国进行冷战的需要,但作为西方的一种战略思想,它又被载入史册。我们要想读懂美国,要想更好的与美国打交道,那就不能不研究乔治·凯南,不能不研究他所提出的遏制思想,目的当然还是要“知彼”,同时运用中国自己的战略智慧去探求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