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据悉,中央党校根据主要领导的要求,将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和对中高级干部的培训中,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作为重点,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新条件下的“中国化”问题。笔者认为,这个转变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它对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指导各项工作,将会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中国的执政党既要姓“马”,更要信“马”,这是党起家的法宝,看家的本钱,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理论指南。这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渐行渐远,不光社会上已经鲜见谈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相当一批党的中高级干部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早已淡忘。正如毛泽东当年所批评的那样,不读书,不看报,整天忙于琐事和应酬,别说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搞不清楚,这种现象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在中国执政党的创立时期,能够搞到一本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那也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党的创立者们在中国闹革命的灯塔和指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而言之,就是深刻阐述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必然规律的学说,是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先进社会终究要取代腐朽的、落后的社会这种历史必然趋势的理论揭示。中国执政党的先驱、先烈和为之奋斗者,正是接受了这种学说,形成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才义无反顾的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为建立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去英勇奋斗,去流血牺牲。
笔者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受启发,也很有说服力。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战场曾打过一场“塔山战役”。这场战役有着重要的战略和政治价值,如果此役失败,解放战争的历史将有可能是另一种写法。当时,解放军担任阻击任务的是两个纵队,对手却是5个军,但国民党军硬是没有打过去。这里有一个细节,解放军某连队刚从战场上撤下来,40多个人3天没吃饭了,正在一个隐蔽点捧着高粱米往嘴里塞。此时,上级又来了命令,连长站起来说:“弟兄们,吃饱了吗?这是我们这辈子最后一顿饭了,吃完了跟我上。”这个连队最后只有九个人活了下来。国民党军官观察塔山阵地时发现,战场上有许多木牌子,上面写着“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共产党员冲在前面”等。那些牌子是什么?就是信仰,就是共产党能不败的精神力量。
1948年8月,蒋介石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检讨党内信仰缺失问题。蒋介石说:“我体察一般高级干部的情绪,大多数对革命的前途信心丧失、心理动摇,以为本党的地位真的是岌岌不可终日。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我个人最感痛心的一件事。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丧失,这样的将领如何可以取得胜利?”蒋介石确实意识到了一个执政党及其武装力量,一旦精神上垮了台就不可收拾。
时下中国的执政党,当年是依靠马克思主义打天下、得天下,现在也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坐天下,同时更要依靠马克思主义让江山社稷变得更美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要求,违背了这种历史规律,早晚会出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否定了过去的假马克思主义,但在不经意间,也冷落了真马克思主义,现在还有多少人读那些经典著作,又有多少人能够融会贯通的运用那些基本原理?这期间,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许多思想,也倡导过儒家的理论,但这些都解决不了执政党的根本建设问题,党的精神支柱发生动摇,其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当初只是揭示了规律,提出了原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如他们所设想的那样,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立,而是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打开缺口。其后从前苏联、中国到别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这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时代,诸如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都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中国化”问题,已经非常现实、非常严峻的摆在我们面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强在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建设,还是需要追本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寻找与当今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中国执政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是现实与未来发展的要求。对于自己“看家”的本领,忽略不得,更加丢不得,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搞得信念动摇、信仰缺失、信心丧失,这样又如何带领人民去进行新的开拓?执政党自身的问题不解决,单靠人民监督无疑是消极的、被动的,这些年来所发生的问题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中央党校是执政党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党的中高级干部的地方,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首先在中央党校大兴学习马克思主义之风,探索马克思主义在新条件下的“中国化”问题,将会给全党树立新风,做出表率,其影响也将会是巨大的,深远的。笔者期待那种实事求是、奋发向上的“延安精神”,能在今天的中央党校和全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