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诗人梅梅 //www.sinovision.net/?1510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美丽的诗文像一朵格桑花,静悄悄地绽放在你心上!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读《泊头笔记》

热度 4已有 6577 次阅读2016-7-17 14:43 |个人分类:散文诗歌|系统分类:文学| 泊头, 古诗, 罗金海, 李六如, 文学 分享到微信




读《泊头笔记》

罗金海/文/摄影

 

水稻黄金岸,桃源临晚舟。

星降连云语,月映汩江流。

君盛诗书传,客应仙道游。

盈盈何所叙,天地一泊头。

 

       写一首五律《泊头》是对我出生的泊头村庄由衷的热爱。泊头,山清水秀,花香鸟语,一颗颗油茶树生长在我家对面的红岩岭上,一朵朵洁白的茶花里裹着蜜,让我甜甜的吸饮着,摘着茶泡果、饭豆子、鸡霸腿等各种野果子渡过生命中最快乐的童年。一条汩水在村前自东向西流,一直浩浩荡荡奔向屈原故里,奔向父母第二个家;汩江的对面就是连云山,尖尖的连云山巍峨壮秀,在仙云中时隐时现。泊头村历史源远长,最著名的有李六如故居、罗纳川故居、红十六军驻地曾家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烈士用鲜血换来今天的和平盛世,听村里老人家说光烈士就有一百多名。我迫不急切打开电脑,找到曾经在社主庙里拍的一幅书法《泊头笔记》,太美了,这是我离开家乡二十年后拍到一幅最有文学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文言文笔记。看到《泊头笔记》的署名正是曾驾平,一位摄影家,一位诗人,游过学,经常与老先生吟诗、颂诗、对诗;最令人敬佩的是给市长写过信,并得到市长的接见,第一时间解决流浪在他乡的工作难题。因我离开故乡将近二十年了,所以对故乡的人既熟悉又陌生,小时候的一声“驾叔叔”,长大后却一直从没遇见过。

 

  好在有微信朋友群,通过老乡的介绍,我加曾驾平先生为好友,第一眼看到朋友圈照片的时候,我就认出来了,曾驾平先生是给我小时候拍过照片的摄影师。在我的印象里,驾叔叔是一位大眼睛、粗浓眉、宽额头、大耳朵的英俊小伙子,戴着眼镜,平时说话的声音甜润,普通话很标准,身材略显瘦小的大才。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泊头笔记》时,心里非常激动,这个年代还有人,能写出这么标准的正楷书法,并且是用繁体字写出来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满是金钱铜臭味的艺术圈子里,很难找到这样踏踏实实写正楷书法的老先生,曾驾平先生是个例外,这样认认真真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让我敬佩不已!我细细读完整篇《泊头笔记》,完全被文章所感动,在当今这样一个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风气下,还有这样杞人忧天的老学士,一时间让我产生共鸣。读完的时候,我特别的感动,这是我从读书以来,现代人写出最简洁而优美的一篇文言文,并带着家乡语言,就连整个泊头村的来由、风景、人情、及现行社会风气的盛行与担忧,描写得铿锵有力度。《泊头笔记》告诉我的第一感觉是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文化,需要继承长辈的传统文化,不学无以致用,不学无以成才,现行的农村人抛弃了长辈所有的诗学,包括每天晚上要练习的毛笔书法。为什么他们会抛弃文化与思想呢?第一,电视代替了油灯,人人都成了电视迷。第二,书法不再日益用在生活中,印刷品代替了这一切。第三,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官,都已经老去,并且不用提笔,也不再磨墨。这是农村人的现实写照,确实令人担忧,文化复兴从哪儿谈起,小的孩子捧在手,成家立业的都在外面打工,仅有读书的孩子已完全脱离父辈思想圏。

 

  泊头村属于平江县,是汩罗上游的一个村桩,《泊头笔记》第一段讲述了泊头村的来龙去脉,让人知道这个地名的来由。谚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第二段写了泊头铺的景色非常的迷人,特别是那潭井水,养育了我们整个村庄的人。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回来第一件事是给奶奶挑水,而挑的水正是泊头的井水。神奇的井水不但清澈,而且甘甜可口,小的时候经常喝刚刚打上来的井水,这样的矿泉水越喝越长得漂亮,所以村里个个出来的都是帅哥、美女。最重要的是这潭井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干枯,夏凉冬暖,最好的一潭井水,村里人人都爱它,喝它、泡它、用它,晶莹的水花漂荡着我童年快乐的记忆。每一个来泊头村的人,都要从献冲镇上走过来,过一条汩罗江桥,就到我们泊头铺了,村里有著名的红色革命摇篮地就是《李六如故居》。看了一个晚上的平江暴动纪实史,得知李六如、夏明翰、罗纳川曾在旧楼故居里共事,当时平江县流传的一句口号是:“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帝国主义!打土豪分田地!"了解当年历史真相,才知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泊头铺上放眼望去,是近百亩水田和土地,尖尖的连云山头与村庄遥遥相对望,真是“相看两不厌,云里云外尽舒畅。”泊头铺上面是我们的社主庙,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做寿的时候,庙里最热闹,村民都会到庙里的菩萨前许愿,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时候在庙里看的最多的就是皮影戏,平江人称皮影戏为“影戏”,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是通过打、吹、拉、提戏菩萨、唱等合在一起的表演故事的戏剧,是用最最土的方言传唱的。因为小时候还不太懂历史,所以每次看戏的时候,总是难以明白其中意思,只记得一会儿荧屏上的皮影人就要开始打仗了,敲锣鼓声,吹唢呐声等大声响起,唱的人更是响声彻耳。一会儿另一个皮影人又坐在小凳子上,二胡拉起,唱的人开始以抒情的调子缓缓道来。在八十年代那个贫穷的农村山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白天忙完的农活,晚上的精神活动就听这些历史、传记故事的皮影戏。

 

  《泊头笔记》第三段是描写红白喜事,这是我们地方礼仪与风俗,有一句话叫“礼尚往来”,亲朋友好友坐在一起聚头,将事情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今年初的时候,我在家乡看了一场婚礼,在迎亲的婚车进入村子里时,只见父亲的肩膀上扛起了一个水泥墩,看起来有百把斤重,新郎公走在车前背着长长绳子,绳子那头是拉着新娘子的车,新郎公的脸上被涂得五花八门,三脚裤上面还穿了一个胸罩。旁边拿着鞭子的哥们说:“用这种方式,是让新郎记住这难忘的一天,记住这来之不易的爱情。”早些年我还听说有新郎伢子在新婚晚上跑了,并且躲了一个晚上不敢回来,其原因是各种不堪的场面及棍棒相加的皮肉之苦,这让新郎公无法承受。这次我亲眼见到农村迎婚的粗陋之庸俗,不得不感叹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新娘出嫁抬轿子,及入洞房的浪漫已荡然无存。

 

  《泊头笔记》第四段是作者曾驾平先生的感想和感概,这一段非常重要的就是作者的杞人忧天。眼看着农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可是文化在哪里?我们国家不是已经没有文盲了吗?可为什么还是“日不捧书,夜不握笔。白丁易见,鸿儒难寻。”村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放眼望去,没有一个人愿意捧书,也没有一个愿意谈诗书。作者曾驾平先生写下村里的人:“相聚不讲礼义,共宴不谈诗书。物质至上,精神枯竭。麻将扑克风行,看书写字绝迹。”这一句话,说到所有人的心坎里去了,事实上确实如此,不单是我们整个泊头村的人是这样过日子的,乃至全社会的风气亦如此,物质至上,精神枯竭!看看这个社会多少个麻将馆,多少台麻将机,有的甚至日夜都在转,警察拿了一次赌,只不过是创收而已,根本无法切断人们打牌成风的恶习。最可恨一些人借网络发达,开发各种赌博软件,导致玩微信手机的人,可以直接打“红中”麻将,并且以积分的多少,来决定赢钱多少。买马、打牌、色情成了阻碍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障碍,甚至有的人感叹说:“回到毛主席时代多好,虽贫苦,但每个人都爱劳动,人人颂传文化诗书。”

 

  《泊头笔记》结尾这一句是:“长者已老,壮者何求?余虽杞人忧天,但悲学风不正。诚愿明者觉醒,智者领悟。”作者曾驾平先生出生在六十年代,年长者已经老了,年壮者又何去从,所以非常的担忧,中国文化复兴从哪里开始?村民们抛弃了书法,也抛弃了诗书,传统文化何从谈起?作者告诫村子里的人,诚愿陪明的人能觉醒,不再继续过着赌博生活,真正以学习为主,并将文化传给下一代。我想以曾驾平先生这篇《泊头笔记》告诉所有人,我们要热爱文化,扬传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同时,重读古代老书,将原有诗书的古文化,以书法艺术形式得到传承与颂传!我想曾驾平先生不单是我们村里人的才子,更是属于中国的才子,不单是书法功底深,而且文言文、古典诗词、诗歌都有一绝,要让真正的文化人走出来,走向世界!

7.16日晚于清风

 

 

附:《泊头笔记

     传说冷道师,谗讥竹筒井。井神怒,洪涝灾起,水淹连云寺场;道师惊,为挽百姓,火烧犁头自饮。水退之,寺中器物散落。鍾鼓漂于江东,铜钹沉于河西。故钹(泊)头因此而得名也!

    余生于斯,长于斯。弹丸之地,尽收眼底。大东大西,共厅而事。阳家曾家,毗田而耕。泊头湾内,同井而饮。邓上邓家,前呼后应。此地门临汩水,户对连云。上下两潭,黄花与团湾相应;东西一河,献鐘与钹头对鸣。近观汩水,魚翔浅底,碧波轻泛涟漪;远眺连云,崇山峻岭,云烟起舞迂回。喂羊洲,郁郁青青;浅滩导,一望无垠。曾家屋,古樟栖千鸟;犁头咀,码头过万客。泊头铺,晾亭歇商旅;团井水,饥渴解路人。柴出林家洞,水养流思源。衣食有田土耕种;住行有渔舟摆渡。鸡狗猫,三宝看家;马牛羊,一岸踏青。出不落锁,夜不闭户,三百仁里,贫且安康!

    若逢婚嫁之喜,柯斧说媒。族长理事,行书法简;晚辈操劳,虔备酒席。前夜陪媒饭,次日迎宾酒。民间应酬,遵规循矩。安席排座,唱单迎客。一舅二姑,三姨四表。父子不对面,兄弟不共櫈。贵人出席,宾朋方可举杯;堂中拜祖,夫妇且入洞房。当地风俗,妙趣横生!如临哀丧之忧,仗道修因。五福之内,悉数到场。开单请三师,讣闻告亲朋。儿媳披麻,孙辈戴孝。吊客四叩首,宾主三鞠躬。日有道僧诵经,夜有丝竹管弦。亲眷排班上祭,礼生照章读闻。邻里悲情送葬,逝者入土为安。

    嗟夫!予尝观同龄上下,好学者鲜。日不捧书,夜不握笔。白丁易见,鸿儒难寻。相聚不讲礼义,共宴不谈诗书。物质至上,精神枯竭。麻将扑克风行,看书写字绝迹。富而不贵,贫且不坚。长者已老,壮者何求?余虽杞人忧天,但悲学风不正。诚愿明者觉醒,智者领悟。故作此文以记之。

时乙未九月十六日。曾驾平敬书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3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liushuai2009 2016-7-19 20:15
分享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