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传出消息:经蒋家后人同意,备受史学界和新闻界关注的蒋介石日记将陆续出版。许多研究者相信,这将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提供新的视角
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直到1972年卧病不起才中断,除去其间丢失的四年,保存下来的共有53年的日记,几乎一天不落。著名历史学者杨天石说:“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导人中,没有人有这么长的日记,这是罕见而了不起的现象。”
如何辗转到海外
1975年蒋介石去世,日记由儿子蒋经国保留,1988年蒋经国病逝前,将其父日记连同自己的日记一并交给其三子蒋孝勇。1996年,蒋孝勇故去,日记转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直至2004年底才被送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
研究院工作人员发现日记的损伤已特别严重。一位蒋家后人说:“蒋介石日记从头至尾都是用毛笔书写,温度一高墨汁就会融化,所以很多地方日记都几乎粘在一起。”研究院大概花了近300万美元,超过两年的时间,才把“两蒋”日记处理好。
据悉,即将出版的蒋介石日记将以时间为脉络,每一年的内容为一本,大致分为55本。“明年将先出版的是1949年以后的四五卷,以后每年会有一批,最终55本都将陆续出版。”
2006年开始,胡佛研究院在其档案室里已经解密了蒋介石日记,前提是前来查阅者只可手抄,不可拍照或复印。
“可是后来我们却发现,有些学者抄错了,也有的抄对了但引用时脱离事实,这样造成了史料的混乱。”蒋家后人宋曹琍璇说,为了向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可以接触“原始”的材料,蒋家后人最终同意出版蒋介石日记。
不过,作为蒋介石日记的总“把关人”,宋曹琍璇在少数几处涉及隐私的地方贴上了条子,以示延后开放,来保护个人和家族隐私。“但是贴的地方是极少数,一般是在涉及到个人隐私、财务、健康方面,或者是有些地方涉及到有些人物,其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孙仍身居要位,避免使他们难堪,才贴条子。”宋曹琍璇说,在蒋介石早期日记中牵涉他个人隐私之处较多,所以贴条子之处颇多。
“根据一般档案馆的惯例,日记中‘贴条子’的地方在日记公开之后的25年,也会全部被公开。”宋曹琍璇说。
“大陆第一人”
历史学家杨天石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读到蒋介石日记的学者,他回忆说:“日记原件存放得极为严密,一般人不得靠近,档案馆馆长和另一位负责的馆藏人员各持一把钥匙,两个人一起才能打开库门,而即使进入档案库,哪怕是蒋家后人也不能接触原件,只能提取复制件。”
杨天石看到的就是蒋介石日记的缩微胶卷影印件。按照规定,杨天石不得对日记进行翻拍,只能使用阅览室提供的纸和笔进行摘录。
杨天石称,蒋的日记可说是他的反省录,“读蒋介石的日记,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他主要是写给自己看而并非为了将来备忘或者出版,其中记录了他许多真情实感。蒋介石早年每天静坐,反省自己干了什么坏事,有什么坏念头,晚上就在日记上写下来。蒋介石好色,有一次逛街时对面走来一个女孩,蒋一看,哟,这个女孩挺漂亮,心里动了一下。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见艳心动,记大过一次’。在认识宋美龄之前,蒋日记里这样的内容,是很多的。”
“曾有记者要我用几个字概括蒋介石的一生,我做不到,但我能总结他5大毛病:好色、暴躁、多疑、孤僻、自恋。”
[名人轶事
http://kuwen.zhichang100.cn/Html/Article/895.html]
作为研究蒋介石多年的学者,杨天石也常常在看日记时感到很惊讶,“我说出来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蒋介石在日记里写,曾经想把国民党改名为中国劳动国民党,入党人员须是农民或革命军人;他还写道准备用3年时间培养10万干部,每个干部必须下乡3年;军队要给农民种地。还有更让人不能相信的,他写知识分子要和工农相结合,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这些不是他在骗人,因为他没有发布,只是记录在日记里了。”
杨天石发现,蒋介石一直对国民党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也想改造。国民党军队上层腐败,士兵生活困难,蒋介石日记中记录,他在重庆看到国民党的士兵,穿得比乞丐还破,羞愤到几乎要自杀。蒋介石曾决心向共产党一样实行土改,并在日记中拟定了数个方案,他也曾一度在全国推行二五减租,但只有他的老家浙江省在激烈的势力博弈中施行了一段时间,但最终悄无声息地叫停了。
杨天石坦言他研究的目标是:“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恢复其本来面目,正确评述其功过是非,给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可他也承认,尽管日记解密,但要达成这个目的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