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李俊华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40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寻 找 阿 房 宫

热度 2已有 2973 次阅读2016-9-10 22:11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2016. 8. 31

李俊华

 

大概是因为偏爱历史吧,我来到陕西后,自然就对遍布关中的那些大大小小黄土疙瘩情有独钟,常常望着那如金字塔一般的神圣之物无限憧憬。而且随着读书视野的扩展,这种痴迷愈来愈甚。二十几年前一次来咸阳,看到那些高大巍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帝陵、封土堆在车窗外近距离掠过,顿生惊叹、迷恋,似乎眼睛都不够使了。邻座一位同事看我这傻乎乎的样子,不屑地说:这算什么呀,咸阳塬上就这样的土疙瘩有八九百个、近千个呢!我更惊愕得瞪大了眼睛。那时候不想别的,只在心想,那些土疙瘩的背后,该有多少历史的秘密、谜团隐藏其中啊……。

带着对神秘帝陵的好奇、揣测,我开始抽空在周边古迹浏览,先后去了茂陵、杜陵、顺陵等。世纪之交那年初冬的一天,我来到西安西郊的陕棉十厂西边的一片麦田中。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空旷、萧条,才出土不久的麦苗在寒风里摇曳,一个高高的、略显孤寂的土堆矗立着,旁边一块石碑标志:阿房宫上天台遗址。然而那不过是个十几米高、大约就是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土堆而已。当我在它周围徘徊时,一个浇地的老人说,西边还有大的呢。可是多大多远,他也说不清。于是,冥冥中我对那个更大的阿房宫遗址更增添一种幻想。那时,正是新建的阿房宫景区公园宣传、鼓噪正盛时,而我对那新建的不伦不类的东西根本不屑一顾。而且毕竟还在工作,业余时间又想满足更多的兴趣爱好,这事就搁置下来了。

最近退休了,顿有一种解脱感,一种由衷的自由感。加之前几年买了电脑,就搜罗到了许多有关阿房宫的资料、照片,脑海里就有了些许大致轮廓。今天早饭后,先是乘车到了西三环以西的阿旁一路西口的天台路。按照地图的方向,我径直向南再向西走去,不时向村里人问路,一个路人告诉我,遗址所在的村子叫小古城村。

按那路人指的方向拐向西,进了一个村子,走不多远,就觉得地势悄然增高了,虽不多,但有明显上坡的感觉。走过几间民房后,眼前出现了茂密的树林。凭直觉我觉得走上了一个高台,走在林间小路上,偶尔顺着岔路横向多走几步,就能走到这个高台的边缘,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比所处位置低下去六、七米左右的道路、民居,心中难免疑惑:这个高台是什么地方?它有多大?犹疑间继续前行了十几分钟,终于路遇两个拿着作业班、大约八、九岁的小姑娘,我问她俩:你们知道这哪有阿房宫的石碑吗?其中一个小女娃眼睛一亮:走,你跟我走,我家就住在这下面。我跟着她们顺路向右,很快走到高台的边缘地方,沿着一条有三、四十个台阶的青石板台阶走下去,台阶尽头竟然就是村中公路,右侧就是民居。我忙问俩女孩:你们这村子叫什么名字?“大古城村”小女娃响亮的回答我,然后指着前边说,你往前走,再往左拐就快到了。

我加快了脚步,一边走,一边端详着整齐的街道,门前鲜花点缀的民房和一排排私家车,看来这里作为城乡结合部,农民生活已经和城市人无异了。我走到路的尽头向左拐去,便走进向南的小路。小路完全被杂草所覆盖,走不远,民房尽处,那很有些巍峨的高台又出现在眼前,一直绵延向前,在树枝、草丛掩映下看不到头儿。近看那些熟悉的夯土层清晰可见,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使我不由得停下来,拿出手机拍一张又一张。

在我看来,这清晰的夯土层就是两千多年的岁月年轮,它标示着历史,记载着岁月风雨中历史的变迁、传承,它们每一块、每一层都是那样丰厚、雄浑、可爱,这也是我偏爱这些黄土堆的原因。

查看照片时,我忽然感觉到,眼前这座高大巍峨的高台很面熟,仔细回想,哦!是了,这就是网上出现最多、最有代表性那张的阿房宫遗址照片中的地方!我有些兴奋,环视四周,越看越确定,没错。就是这个地方。只不过,记忆中的那照片里,高台下道路平坦宽阔,大人、孩子在此嬉戏玩耍。而今,满目荒草遮蔽了倾颓的栏杆、破旧斑驳的长椅。徘徊其中只有惋惜,这地方人迹罕至,乃至如此颓败、荒凉。但是在我眼中、心中,这个荒芜被遗忘的遗址,依旧比那个新建的阿房宫景区的亭台宫殿更气派得多。

就在这杂草中向南走了一、二百米,终于看到了一块石碑。它被拦在铁栏杆后面。铁栏、石碑几乎就在路边,十几米外又是民居,我问距离这里最近的一户人家,那男主人颔首道:这就是小古城村。我终于放心下来,仔细看这石碑内容。

石碑立于1961年、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阴的内容,是说这个阿房宫遗址仅仅是前殿,整个阿房宫还未建成而秦亡。前殿建于龙首原向西南延伸的台地之上,其台基利用龙首原自然地势在上面夯土而成。经考古确认,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南北宽426,现存最大高度12,面积541270平方米

我从心里惊呼,啊!54万平米,简单一算,大约等于八百亩的面积呐!我一边在心里赞叹,一边在这斑驳的遗址前徘徊着,回忆着刚刚走过的路,才恍然,长一公里多,宽近五百米的土台,确实就是阿房宫前殿遗址。过去,在我的猜测里,觉得它大概也就是和未央宫、建章宫一样,是个不很大的土台,却没有想到,居然是八百亩的面积遗址。此时,过去在网上看过的所有阿房宫遗址图片、照片等都涌入脑海,与眼前的这个巍峨高大的土台对比着、辉映着。也才意识到,确实如那村民所说,这遗址周边四个村子都与它唇齿相依,东边的聚驾庄民房甚至已经侵入到了遗址之上。遗址北面、西面分别是大、小古城村。遗址与民居如此的融为一体,也就难怪村民对遗址的蚕食之严重了。因为遗址的夯土土质细腻,因此村民烧砖、盖房都从遗址处取土,使遗址破坏严重,有资料显示,这些年来,被蚕食掉的遗址,已经有数百平米,说来真的令人心痛,令我们这些喜爱遗址古迹的人黯然神伤。所幸的是,近几年考古部门加强了文物保护的力度,对文物保护的宣传逐渐发挥了作用,遗址的保护也渐渐的得到村民的重视。遗址上还种植了大量的棕榈、松柏树等,对遗址起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返回时,再走那条林中小路,顿时感觉不一般了。又路遇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摘酸枣、拍照片。刚一搭话,那位年轻的母亲就对我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这个高台叫眉邬岭,这里触手可及的每一处,都有两千年的岁月风光啊”,我由衷赞叹道:你说的太好了!这时,一个小娃娃把几颗酸枣塞到我手里,我一边道谢,一边对孩子说,孩子,你们有福气啊,你们脚下这每一寸土地,都是世界闻名的啊!话一出口,我自己也陷入沉思,是啊,脚下这些长满荒草、树木的土壤,都是当年被皇帝征调来民夫一下下夯筑而成,然后在上面建成金碧辉煌的宫殿。然而短命的秦代灭亡后,等待它的,必然是战乱、兵扰、火烧、抢劫,昔日雄伟帝王尊严日益破败,飞灰湮灭。可以想象,附近村民也必定是拆砖瓦,卸屋梁,挖地三尺地洗劫建筑材料。偌大宫殿,用不了几年,也就只剩下遗址了。但两千年过去了,居然还能有如此高大的台基留存,足见当年的建筑是何等牢固。

返回路上,按照地图位置,我找到“大秦温泉养生苑”向门卫人员询问,才知道当年那个“阿房宫上天台”确实已被圈在这个养生苑里了。循着门卫指引的路径,我走进苑内,来到一处被铁珊门包围、里面一个高约二十多米的建筑。绿色掩映中、青砖铺就的台阶甬道通向高处一个秀气小亭。昔日沉睡在麦田里的荒凉、不起眼的土丘,,今日已经完全认不出了。

 

【跋】 就是对这些两千多年前的黄土疙瘩的痴迷、眷恋,今天我是第三次来到这个阿房宫遗址。第一次是刚退休一周后的84日清晨走来的,只大致认清了方向,很快就返回了;第二次831从遗址高台上穿过,看到并拍下了主要部分;今天先到了2000年开业的阿房宫景区、如今已拆掉,只留下一堆瓦砾。我穿过聚驾庄,沿着遗址南部边缘走到西边又拐向西北角,重走大古城村,在该村遗址下面边走边看,走到路的尽头时攀上遗址高台,沿着北缘走到赵家堡村,从该村穿过返回。几次寻觅,基本对这遗址轮廓清楚了。

虽然一身汗渍、尘土和挂满身的树叶残枝,值了!

当然还有惭愧:距离不很远,却在今天才亲睹这气势恢宏的遗址,若是早些年来,一定可以看到更多的没有损失的那部分……

这种实地踏勘很有趣味,仿佛把秦历史复习了一遍,把阿房宫的感受重新归纳了一遍,获益多多。

 

3200字)

                       93

                      911改定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海西客 2018-8-2 18:25
欣赏佳文,并收藏。下次再读阿房宫赋,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如果再看到您拍的照片,那就更完美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