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河间找小姐上门保健按摩特殊服务 ... //www.sinovision.net/?122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上门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保健按摩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小姐服务电话》【微信:386654664】《 ...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内蒙古刘文忠散文集 童年轶事

已有 561 次阅读2023-5-15 07:31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刘文忠原创散文

在希望的田野

 

童年轶事 

 

老房子

  每年我都要回几趟乡下,不仅要看永远留在那里的父母亲,看望乡下的弟兄,还要看令我魂牵梦萦的老房子。

我家的老房子在我搬走的第二天,一个姓杨的大夫就借住进去了。

今年的清明节,我和老伴带了孩子们又一次回到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站在路边,我又看到了那所熟悉的老房子。绿树环绕着周围,一溜白杨都有碗口粗了。

我带着无限的思念,往事如烟,萦绕心间。

河套的春天是暖暖的,她来的早。菜园里的大葱和韭菜早早地就发了芽;桃树,杏树梨树相约着前前后后都开了花,蜜蜂飞舞。

花雨纷纷,春雨也赶来凑热闹,细细的雨下得正是时候。已经发了芽的小麦一夜间冲出了地面,和春雨嬉戏。

夏天的到来,老房子更是满院碧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褪去了花蕾的果树上,挂满了青绿的小果果,一嘟噜,一串一串的压弯了枝头。

你可别高兴的太早了,需要马上疏果,把那些小一些的,有病虫害的,发育不好的剪掉。这样,果树才会避免大小年结果,保证秋天果实大,品质好。当然,消灭病虫害,施肥除草,疏枝整形,环环紧扣,一点也不能偷懒。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祖祖辈辈侍弄庄稼,庄稼才是命根子。有时候会把庄稼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要重要。

老伴喜欢种花,她总是把大出奇奇,粉冠冠,牵牛牛等不同的花种撒在地边,果树正茂的的季节,也是花开最疯的时候,那高高大大的大出奇奇,爬满院墙支架的牵牛花、娇嫣的粉冠冠,尽情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

花和老房子融在了一起,真是一幅花中有房,房满花香,有声有色又有香绝美的立体图画。

菜园地里的蔬菜应有尽有。

最早吃上的是西葫芦和五月鲜豆角,旁边是几株茂盛的黄花菜,每到傍晚的时候,都会有淡淡的黄花盛开,采摘黄花菜花朵后,晒干后黄花是做汤的好料。

最北边向阳两畦韭菜已经割过三四茬,红的辣椒却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紫茄子一个个黑着脸,好像抱怨你摘的迟了。

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西红柿每天可以摘半脸盆,吃不完送没有菜的邻居。搭好支架上缠绕着浓密的豆角秧,成了绿色的挡风墙。红的绿色的面葫芦,沿着支架爬上了房。

河套的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人们的脸上透着金黄色的喜悦。老房子的葡萄熟了,我总要顺手摘下几颗,放到嘴里品尝。那个丝丝的甜中夹着酸,让你吃不够。院子里堆满了葵花头,有时候放不下我和老伴就把葵花头吊到房顶上。那时候没有葵花脱粒机,收割后的葵花头全靠棒槌打。

一到晚上,全村子社员都在捶葵花头。噼哩哗啦如雨点一样,连成一片,成了河套人现在说道起来的佳话。

冬天的老房子最温暖的,我顶着寒风中从学校下班回来,迎面扑来的是满屋子的热气,老伴的一杯浓浓的茶,热腾腾的饭菜让我狼吞虎咽,把一身疲劳消除,忘却了烦恼和不快。

最让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又得了奖,屋子里的笑声惊得屋檐下的麻雀扑楞楞飞了。 再见,老房子。

 

 

 

 

 

 

 

 

远亲不如近邻

 

年近七旬的我,儿时的伙伴要聚会,日子一定,我竟然有点迫不及待。

老伴看出我的心事,半嘲讽地说:“娃娃是盼过年,你是盼聚会,越老越没味了”。

我们家弟兄六个,二个妹妹,母亲三十七岁英年早逝,我是老大。 河套有句名言,流传在待嫁的美女中间:“找牛找马也不找老大。”

母亲去世那年,我刚刚二十虚岁,最小的六弟文双才二岁多一点。 谁敢找我,跳入水深火热中。

只有老伴瞎了眼,糊里糊涂嫁了我,受了许多委屈。

父亲十八岁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偷跑后不敢回家,又到米仓县警察局当了二年一般警察,参加了起义。

这么点“历史问题”,我连当兵的权利也没有,多次报名参军,体检合格,政治审查被打了下来。

就在我们失去母亲,嗷嗷待哺的时候,好心的邻居爷爷和奶奶,叔叔和婶婶们,对我们弟兄姊妹伸出来一双双温暖的手,让我们感到人世间的真情,乡亲们的好心。应了那句:“远亲不如近邻”的话。父亲要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养活一家八口人,我和妹妹、二弟最大,还要念书。

照顾四个弟弟的的任务落在了七十岁的奶奶身上。奶奶又体弱多病,邻居叔叔和婶婶们一个个都伸出温暖的手,帮助奶奶照看四个弟弟,帮助奶奶做饭。

我们放学回家,赶上奶奶生病或者饭没有做好,是邻居大妈们你一碗,他一碗把饭送来,从来没有饿到我们。

没有人鄙视我们是没有娘的孩子。

我们和邻居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和睦相处,十分热闹,就像一家人一样。尤其是寒冬腊月,数九天滴水成冰,邻居二大爷家最暖,成了我们兄弟姊妹的安乐窝。

奶奶积劳成疾去世了,我们也渐渐长大了,邻居的恩情永远牢记在心。

每年清明节回乡祭祖,我都要去看望他们。

最让我终身难忘的是我们弟兄六个,成家立业,娶媳妇盖房子,从来没有为难过老父亲。

生产队林场有的是椽子、檩条和大梁等木材,以极低价格不到三十元就全部买回来,记在账上。

有钱没钱都可以盖房。

父亲自己到林场割柳条编芭子,生产队不收一分钱。

盖新房的时候全村总动员,男青年们个个都是盖房的好手,不要一分钱工钱,女人们负责煮饭。

我家六间大新房就是这样盖起来的。

新房盖起来了,自然就有凤凰飞来。

弟兄六个,没有一个人打光棍,都娶来了贤惠媳妇,是对老父亲最大的安慰,母亲在天之灵,也会微笑的。

我们家是这样,全村村都是这样。

房屋也是与时俱进。在我记忆里,人民公社的时候一进一开。

文革的时候是一进两开。最后一次是土地承包前一进多开,腰线砖抹白石灰墙。

全村四十八户,包括孤寡老人,翻盖了三回房。

邻居的互相帮助盖起来的。

村里的老人,有的儿女不在身边,热心的邻居会帮助干活,唠唠嗑做家务,头疼脑热了会送医院。

远亲不如近邻。无声事实证明,邻居是帮手。邻居,是财富。

邻居之间的暖暖温情,让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和美好。

 

 

 

 

 

 

 

 

 

交流会

大集体的时候,交流会是农民的盛事。那个时候,我正在小学读书。为了赶交流,早早地开始做准备。从过年开始,就把烂骨头,麻绳头子,塑料底子捡起来,在交流会开始前,到供销社卖了,卖给块儿八角,买我最爱吃的馅饼。

老百姓一年做一身新衣服穿俩回,一回过年,一回赶交流。交流会一般在秋天,这个时候,瓜熟了,羊肥了,新白面吃上了。 一家人穿戴整齐,携老扶幼来赶交流。生产队的西瓜熟了,趁交流会抓几个现钱。社员们吃瓜是记账,秋后算账。赶交流是个花钱的地方,也是挣钱的机会。

头脑灵活的人炸个麻花,卖个羊杂碎,开个挂面小饭馆,卖个瓜子豆豆都是允许的。干部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割资本主义尾巴。家里有羊的,杀了在交流会上卖几个现钱。没有羊的,家里院里海红子,沙果子,早酥梨担上一担,新鲜又好卖。男人们喝烧酒,吃炖羊肉,拳划得溜溜的,嗓子喊得哑哑的。女人们吃面筋,喝羊杂碎,辣子把嘴染得红红的,辣得俩眼流泪,直吸溜,还有的嫌不够辣交流会是丰富文化生活的平台,有交流会,就有戏唱。大集体时代,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假唱,没有拿腔作势。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开戏了,演员本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尽管他们铺开身子,放开嗓子也没有多少收入。大多数是挣集体工分。你要问他为什么,他会用二人台台词告诉你:“卖了西瓜买苹果,就为热闹和红火。”

那些个耍猴的,说书的,变把戏的,走江湖卖药的,马戏团塔台的都有,红火热闹,俩只眼睛也不够使唤。那个头开大石头,吞铁球的何侉子,年年都来,围观的老百姓最多。只要在背静仡佬里,不要让治安保卫人员看见,捏骨算命瞎子,推四柱算命的人,也不会被当封建迷信驱赶。交流会的吵杂喧哗,三里外就能够听见。

卖麻花的,卖羊杂碎的,卖饺子的,炸油糕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锅碗瓢盆叮铛乱响二人台,山西梆子唱腔嘹亮,尤其在晚上,在空旷田野里传得老远老远,他们全部是真唱,没有扩音设备,可见其唱腔功底深厚。最红火热闹是开戏前,戏台上锣鼓紧三慢四,三同鼓敲打的人坐卧不安。各种叫卖声让人眼热耳馋。戏场内外,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小孩子找大人,女人骂男人。有的在戏场占住了地方,放下了衣服。后来的人要坐,吵起来了。

有的男人知道老婆娃娃给占住了地方,稳坐在炖羊肉摊子上,一口酒,一口肉,放下筷子啃骨头。一边摇头晃脑说道:“三通鼓罢唱戏,寡得殃气,着急个旦大小。”卖羊杂碎的老汉,一只手握勺头子,随着锣鼓点敲打着,一只脚往炉坑里扒拉柴火,嘴里喊着:“碗大捞得------稠,手头飘着----辣子----油。”

这个稠字调高八度,又转了个弯。那个油字厚重有力,特别吸引人。多少人就是奔这“稠”和“油”来的。 捞得稠不吃,飘着油不爱,那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这些老人们,手里的钱能够攥出水,舍不得花半分文,戏票钱例外。他们自带西瓜烙饼进戏场,选个干净的地方,打开西瓜,就着烙得虎皮虎皮的起面烙饼,吃起来津津有味,嘎巴有声。

人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一点不假。有的妇女,为秦香莲的苦哭得红了眼,为窦娥的冤屈哭差了气。

那个做馅饼的师傅,像一个魔术师。馅饼面早已醒的油光油光,左手挖一大勺馅,右手抓一块面,不用手推擀面杖,一个又圆又大的馅饼做好了。已经烧的火候正好的鏊子油烟直冒,把做好的馅饼往上一烙。“哧---哧----”,那个香气扑鼻,把人远近的人都吸引过来。人人们围在馅饼摊前吃起来,赶早的还能抢个小板凳。来迟的,站着吃。反正,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满意的笑容。我掏出三角钱,学着的人的样子:“来三个!”

当我咬第一口时,刚出锅的馅饼在滴着油,嘴里的哈喇子早已往下流。滴在馅饼上,“刺啦----”一声响。那个声音,妙哉,美哉。这第一口是不会细嚼慢咽的,可以说是囫囵吞枣。那喉咙,那胃可就遭殃了,火辣辣的痛。我总在想,现在的胃溃疡和小时候吃馅饼有关。

  三个馅饼下肚,已经打起了饱嗝。 往事历历,此情悠悠。以届花甲的我最难忘记交流会,交流会上的馅饼,可再也没有吃到那种有滋有味的馅饼。

鸡毛毽

在诸多的游戏里,我最喜欢踢鸡毛毽子。

想起踢鸡毛毽子的情景,我心底就会升起暖意,难以让人忘怀。儿时的我,一没有皮球,二没有布娃娃,连2毛钱一个花皮球也买不起。

拔几根油光闪亮的公鸡尾巴羽毛,问奶奶要两个铜钱,不到5分钟,自己动手就可以把毽子做好。

三五个小朋友围成圈儿,鸡毛毽子在他们中间上下翻飞,只有声临其境才会体会到那无穷的乐趣。

我是做鸡毛毽子的高手。

爱吹毛求疵的邻家凤兰子,做鸡毛毽子的时候会求到我,我自然是十分乐意,尽心尽责把鸡毛毽子给她做好。

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不论干什么,都十分用心,从来不敷衍了事。

平常我更是处处留心,不打无准备之仗。

鸡毛自然是我亲自挑选,而且是有后台,那个人就是妈妈。

每年杀鸡的时候,我会在公鸡没有烫毛前,把最好的羽毛拔下。按鸡毛的颜色分门别类夹在妈妈的鞋样书里,一年四季有鸡毛做毽子。

塞外的隆冬,滴水成冰,也是踢毽子的黄金季节。

家家户户请皮匠师傅缝皮大衣,一般都是绵羊皮的居多。不用的边脚料细皮条,我叫毛匠师傅把毛剃掉,绞成二寸长,拇指宽的短皮条,让妈妈保存好,以备做鸡毛毽子用。

把两个铜钱放好,皮条中间剪刀绞一个孔,孔要对准铜钱上面孔,往下一翻,皮条两头从两个铜钱眼里往上一翻,结实耐用毛毽基本完工。

选最心仪的四五根公鸡羽毛,编织成最好看的五星样,中间还要配以母鸡的绒毛,扎成小把,插进毽子的坐里,再把底座多出来的剪掉。

漂亮的鸡毛毽子就这样诞生了,结实耐用,踢起来平稳。

踢毽子的花样繁多,我最喜欢踢毽子股、里掏、外掏和十样飘。脚尖在跳跃,毽子在上下翻飞,一扬、一拐、一扣然后轻轻地用头接住。人的身体随着毽子上下左右摆动。

毽子在眼前划过优美的弧线,眼看落地的时候,又稳稳当当地接住,一个鹞子翻身,毽子落在了脚面上。。。。。。。

我们跳着、笑着。踢毽子好的,成了小伙伴仰慕的英雄。

一连串的动作下来,就可以让人大汗淋漓,身体自然锻炼的棒棒的。现在市场上真正的鸡毛毽子不见了,做鸡毛毽子的铜钱成了文物。

童年是短暂的,童趣是难忘的。

每天早晨,我到公园锻炼,可以看到许多人在踢毽子。

毽子比鸡毛毽子大了许多,插几根染过的羽毛,我不知道是什么毛,样子也好看。

少的三五个人,多的十几个人,围在一起。

毽子在他们脚上翻飞、传递,充满了乐趣。

我仔仔细细地看了,又认认真真地踢过几次。

这多人在一起踢毽子,要有精神气,还有要集体观念,顾全大局,和别人多配合。

我们一起踢毽子吧!

踢出年轻的心态,踢出幸福和健康来,踢出更多的花样来。

 

 

 

 

 

 

 

 

 

 

 

 

 

作者 刘文忠

个人简历  (1951—),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人。杭锦后旗三中退休教师。退休后在锦后旗、乌海市林荫街道关工委工作。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  在《中国社区》《中国火炬》《中国黄河》《文学报》《内蒙古日报》《草原》《巴彦淖尔报》《乌海日报》等发表作品1000余篇100余万字。在新浪、美国中文网、半壁江、51博客、中国诗歌网、中国文学网、中国散文网、一起写等网站注册,发表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红柳》三部曲。诗集《点亮心灯》10余部。

联系地址:内蒙古乌海海勃湾幸福新村南区19-6-102

电话:13734739057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