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66)
徐敏豪
2016年8月8日周一农历七月初六昨日立秋
1.论甲午。今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凤凰国际智库昨日10:36转载微信摘自郑永年专著《甲午战争:谁定输赢?》(惜字如金、正确引导,标题、内容,皆经本人文字整理):编者按,最近日本动作颇多,从炒作非法南海仲裁案,到最新国防白皮书渲染中国军队威胁;从天皇与内阁大戏,到最新任命右翼女防卫相,政治右转日显。中日关系将向何处去?
2.论中日。或许可从历史中找到部分参考答案。以前,有评论说,日本对中国研究细致、深广,中国对日本研究却一直不够充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该文回顾日本崛起、当时中日力量对比与消长,试图从中找到2国不同发展道路(集分权),甲午战中国落败深层原因。亚洲战争发生不仅因日本崛起,且因中国衰落,此消彼长。中国为何衰落?
3.论战争。国际政治权力分配,常非零和游戏。一国兴起并非另一国衰落成因,各国可同时发展。因各国内条件不同,各国间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国际权力分配不平衡。中国没能像日本那样走向现代化,原因很多。其一,日本面积比中国小,易维持稳定。即使在幕府政府时期,日本已中央集权统治。在中国,随中央政府衰落,地方势力日强。
4.论输赢。其二,西方列强干扰日本内政不深,始终是独立主权国家。而在中国,西方列强不时干涉中国内政,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支离破碎。日本国家独立性使中央政府能计划日本发展。其三,在日本军人控制国家,在中国文人控制国家。相比文人,军人决策更具现实性。当时中国与日本,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军事威胁。但日本军人马上意识。
5.论因果。到需学习西方武装、军事技术,日本现代化取决于采用西方科技、工业化,采用宪法、社会政治制度。与日本军人政治相比,中国文人政治沉湎于文化优越感、种族中心论。几千年文明阻碍中国政府及时反应时局变化,古老文化价值窒息创新,学习接受西方制度、价值成大逆不道。日本从历史上,较易接受外来文化,中国文化在5世纪。
6.论文武。(商榷:应为7世纪唐朝)时已广为日本人接受。日本也乐意接受朝鲜影响。在16世纪,日本欢迎基督教来临。日本最后拒绝基督教,因政治考量,并非文化不相容,这一传统使本在19世纪转而学习西方文明。战争发生,因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国际权力分配不平衡。但此观点很难解释甲午中日战争。尽管此战前2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7.论零整。但经济并非决定因素。民族主义传播、民族国家建设不平衡,成日本崛起、中国衰落主因。中日两国国家建设不平衡,与2国所采用不同发展途径强相关,即日本集权、中国分权。在中日2国国门被迫被西方列强打开后,2国几乎同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2国领袖都决心把自己国家建成富强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但一个曾经强大的亚洲霸主。
8.论岸舟。中国,却被一个亚洲弱国日本所打败。为何?1895年,中国败于日本,李鸿章到日本求和。日本将军问李鸿章:十年前,我和你谈改革,为何至今一件事情也未做?李鸿章回答:我国事务深为传统所限,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我力不从心,没权去达到我的目标;我为此深感羞愧。中日2国现代化不同结局,取决于2国现代化不同途径。
9.论胜败。但2国领袖所采用途径则由国内外因素决定。在现代化之初,国政领首先想到的是把国家变成军事强国。他们看到所有西方列强具强大军事力量:武器先进、军领干练、海外基地、、殖民地、势力范围等。这使2国领袖深信,如想强大,必发展军事实力。当时国际关系正处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时代。欧洲国家互相敌视,把他国看成潜在敌人。同时各国以是否能在战场上取胜来衡量一国实力。正如肯尼迪说:各欧洲国家及后来的美国,都以能取得战争胜利来衡量一国能力。这一国际环境,深刻影响2国发展。历史学家简伸说:中日2国现代化动机基本上属防卫性质,现代化是在枪口之下来到东亚,现代化首要目标在于民族生存;这并非自由选择,因如不现代化,就会灭种。常说中国人在传统上,用文明来规定国家,但必须作出区分。旧中国精英阶层自认为中国是一种文明,而非一个军事国家,政府统治国家依靠文化而非军力。但此文明界定有范围,指长城以内。中国人深刻认识长城以外军力作用,但长城内外影响很大。到19世纪,中国人对军力重要性认识前所未有,军力被视为强大国家根本。太平天国实践表明,军力是国家生存最后依靠,唯军力才能保持中国统一。在与西方列强外交中渐悟,要获西方尊重,中国必须发展强大军力。因此,中国军事现代化迅速展开。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军力在数量上已超过日本。正规军,中国35万人,日本5万人;军舰,中国71艘,日本28艘。中国大规模军事现代化给许多西方观察家留下深刻印象。在中日开战前,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必胜。但中国竟败于日本。为何?
赤子之心、苍天可见;不到之处、万望海涵;学者担当、不辱使命。
(未完,待续)
(注: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网,百度(经中国百科专委会审核)等相关信息撰写,皆有出处,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