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太极的见解

热度 1已有 1061 次阅读2016-4-10 20:55 |系统分类:健康养生分享到微信

很多人问我要怎么松,怎么沉?听到这个问题使我非常的感慨,其中有不少练了十几二十几年的人在问这个问题,为何?大家都在论谁才是真传,谁是跟那个名师学的等等......可是,每一代拳法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改变,甚至同门师兄弟中几十年后拳路也会略有不同,但原理心法不会改变,至于真传不真传的问题,在以前学艺的过程中师父会因学生的状况调整教学的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套路流传的原因,以陈式来说;流传的老架打起来近于杨式太极拳的味道,而发劲的掩手捶又有少林拳的味道,至于缠丝劲的圈则在腰,所以弹劲难出来,其因有一,因为杨式流传出去的较早较广,修改成接近杨式的动作也较好练,而压箱的功夫也不易外传,除了少数的入室亲近弟子外则不外传。过去的师父多以教学为生计多少都会留几手,如果留在师父的身边不够久是很难学到上乘功夫的,有些以为拳式学完了练练推手就可以,那就太天真了,因此有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成为名师,而他的学生也理所当然的又成了名师,至于拳艺的部份也就理所当然的一代少于一代,因此就成了现在的太极形而已。

练功时总会碰到一些人好奇来问练的是什么,一般很少看过太极拳发弹抖劲,所以看的人总觉得像太极拳,可是又好像不是,甚至有人会直接认为这不是太极拳,最后都会问一句话;为什么没有看过这种太极拳,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慢慢的太极拳,我只是笑笑,不予置评,我说;这没什么,练就会,真功夫的人多的是,一山自有一山高。

遇到过很多内外拳术功夫不错的武术界朋友们大家曾相互切磋,各家有各家之所长,传承其优点,当然也有些是光有空架子,倚老卖老的一大堆,我常说练功像赚钱一样,还是得靠自己去练才能累积功力,用说的,是出不了功夫的,以前小时候恩师常对我说;你的拳头怎么那么忙,(意思是怎么老是常打架呢)等到有一天你的拳头不再那么忙时,功夫才能算得上还可以,这个意思后来才明白,因为功夫不须要卖弄,但也不能流于花拳绣腿,真正须要用的时候还是要能用的出来,练功夫先要对自己诚实,一点一滴的累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一百分,如果自己都没有诚实面对自己的话,如何练出功夫呢?

很多人用说的很厉害,不论其功力如何,这样的人,我都只想问一个问题,你练功的时间多,还是说功夫的时间多,一天练多久,一星期练几次,如此便能知道其如何,我的恩师到老还是每天老老实实的练功,小时候曾问过恩师一个笨问题,问;师父你的功夫我都打不嬴你,为什么你还是每天都练完全部的功,恩师拍了拍我的头,说;傻孩子功夫你只能算是入门而已,一山还有一山高,自己如果不老老实实练功的话,再好的功夫也会变成花拳绣腿,以后你就知道什么是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的道理。

太极拳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说,一是用的方面,有一次遇到一群小混混,不怀好意,口出恶言,仗着人多,可是他们却没想到我竟会先动手,一来他们自己先吓了一跳,二来动起手来他们却反而吃亏,事后停手,对方说;我们都已经够恶了,你却比我们还凶,听起来真是哭笑不得,后来对方问起,用的是什么功夫,我说:这是太极拳,对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骗人,真是不知该如何回答,要解释起来可真就是说来话长了,这是一般人对太极拳的错觉,试想太极拳要能快能慢,慢是练什么,慢在那里,快练什么,快在那里,要怎么练,这些都不知道,实战如何用,比手划脚,拳不像拳,这是大家应该省思的问题。

另一个层面则是练法的问题,很多人问,站桩要不要练,对不对,都对,也都要练,但是要先在拳架里头练,因为拳架是活的,光站是死的,拳架练不好,绝对用不出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的心法口诀都要在拳架中练出来,拳架中练不出来要如何练出功夫呢?这是不是又是很简单的道理,如太极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如果拿出来单练的话,也很难练出效果,知道心法口诀没有用,没有师父的口传心授的话很容易走偏方向,以前恩师光教一个揉法,就纠正了近一年才真正进入了身体里,我常鼓励学生天天来练功,为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练到身体里,而不是只有比招式而已,我的师父都老老实实的天天练功,何况是我,更何况是我的学生,以前恩师说:现在你自己练功练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练给我看,我能体会恩师的用意,在师父的身边要把功夫练扎实了,以后就不容易走偏掉,很多人以为用几个月的时间拳架学完就是打太极,推来推去就是推手,这是练法上不切实际的认知,很多人听人说,练一些以讹传讹的东西,以至流于比手划脚,功夫还是要老老实实练比较实际。

太极拳在一趟拳势当中不是要每一招都发劲,在不发劲的式子中,要有暗劲,这是力在骨子里,如此才能绵绵不绝,一趟拳路过程中,展现在身体外的动能要有如大海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能量,虽然柔,但却蕴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极拳该有的表现。

恩师武艺精湛博深,以丹道功夫来说,比起现在所谓的气功,不是一些胡乱编的动作加上呼吸,就说成了什么所谓的神功,要不,就是拿着一些古书说三道四的,说实在,丹道(气功)没有那么简单,但却不复杂,只要老老实实的练习绝对会有成果的,我在十八岁时就能发放内气,其实这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那么为什么有人练了那么久的气功连最基本的发放内气都做不到呢?

在十几年前气功热潮极盛的时候,曾假装什么都不懂的去打探看他们到底都在练些什么,其结果…可想而知,不过倒是有几个气功师是有功底的。恩师的丹道功夫精深,以前小时候,常见恩师双眼目光似剑的,恩师打起拳来的那股崩炸劲实在让人很难相信那是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家,以前恩师常说“年轻靠身体,到老就得靠功夫”,这个功夫指的就是内在的聚散,阴阳循环,也就是丹道功夫,小时候对于恩师说的很多理论都有听不懂,恩师总是说:“你记住,以后就会懂了”,果然,功夫到了也就懂了,恩师所传的拳为最古老且完整的拳术,传统的拳讲究的是气与力合,所以会有速度上的墬劲,接触点的崩炸劲,这些劲的来源是:松,正,合,沉,重点是在内力,而不是招式,练的人很多以为只要学拳就能天下无敌似的,可是通常都被这个膝盖痛的问题所困扰着,什么地方都不痛,偏偏就是膝盖痛,这岂不怪乎?

恩师学问也是博大精深,文学,史学,哲学,样样精通,除了武艺以外也让我受益良多,记得小时候常常跟人打架,恩师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是打人还是打架呢?”我实在是搞不清楚这有什么差别,恩师说:“打人嘛,就是你仗着自己有功夫就去欺侮人,打架嘛,就是这个人实在须要被教训,所以教训他”,有了恩师的因循善诱,无形中学会了很多人生哲理,恩师说:拳艺也好,人生也好,都要深思,明辩。

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起太极拳,太极拳是一门练一辈子都不够的艺术,可惜流传虽多,但是却杂而不清,真理不明,真正的拳法要完整的传下去,这样才能一代传一代,这是他的责任,现在他就把这个责任交到我的手上,恩师总是说功夫不能只练一半,也不能只学一半,练半调子的功夫对不起祖师爷们一代传一代的苦心。

缘生由起

巧遇白鹤拳林老前辈,林老前辈在暗地里默默的观察我练拳很久,有天他走来与我说:年轻人你打的太极拳我从来都没见过,似松非松,松中带弹劲,这种劲道我从来没看人打过,我只是回一句,劲让它节节贯串出去就行了,林老前辈只说了一声好,随即邀我过两招,我当然接受此一邀请,那时,一对上手,林老前辈甩了几下,可是都没能甩出来,我的手仍然搭在林老前辈的手上,他笑着问:“年轻人你的听劲是怎么练的,怎么会听的那么快呢?”,我说这是沾,黏,贴,随,只要把听劲这个意念换上“沾,黏,贴,随”这四个字就可以了,光听有什么用,跟着对方走就是了,林老前辈听完不禁大笑说:“真是妙”,经过几次的碰面,林老前辈似乎有话说不出口似的,后来他问我一个问题,中正,他说在白鹤拳里对中正也是有要求的,可是却做不到像我一样,座跨也能如此的中正,对林老前辈的气度我感到很敬佩,有些人以为我看起来年轻,不是来倚老卖老,就是对我胡乱吹嘘,真正要邀这些人过两招,他又不敢,说什么练拳只是为了健身而已,不是为了要动手等等……可是这些人又喜欢用嘴皮子来找人比高下,真是怪乎,林老前辈是第一个让我破例将中正、松沉的心法口诀传给他这个外人的,其实看他在打拳,看的出来功底深厚,想必是用很多的汗水,跟时间累积而来的,林老前辈一直对着我说,我应该要认真的将功夫广传出去,不能再用那种无所谓的心态去面对这个问题,每一代的传人都有其责任将所学的秘技流传下去,不然这种艺术的宝藏总有一天会消失,我笑着回道,消失是绝对不会的,变成了不伦不类倒是真的,所以这才公开此一讯息,供大家参考。

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

一般人对于发劲的观念大多停留在一般表演性质的推手,此一表演性的推手发的是松柔劲(直劲),这种劲为初级的劲法,很多练太极的人常以为两人套招慢慢推,被推的人慢慢退,然后再推回去让对方出去,以为这样就是发劲,实在是可悲,其实这种劲法只要得机得势就能发的出来,但是实战当中则不能用,也用不出来。

太极拳的劲有分好几种,如缠丝劲,在杨式老架子中叫做拧劲,在陈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弹劲,一般称为弹抖劲,这个弹劲为什么会抖,那是因为发劲时上身松,跨裆合起来的劲,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节节贯串出去,因为后面还有余劲一直上来贯串而出,所以会产生未端抖手的现象,想刻意学是学不像的,因为跨裆的圆不能失,身又不能紧,所以弹劲看的是:裆的合,身的松,劲的贯串,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拙力则会留在身上或手上,这就没有真正的贯串出去,有人误解了刚柔并济的意思,发劲时身体犯了紧的毛病,当然劲就弹不出去,所以会留在手上或是身体上,借此产生一进一出交错顿力的感觉,不能说这是错的,因此有人特别强调腰脊发劲,只能说是走的路不同,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不就正是因为无法松透,劲无法贯串而出才须要用交错顿力的感觉来有发劲的样子,这种劲路不是不好,真要是喜欢这种劲路的话,练少林拳,不是更好吗?

也正因为如此,能发劲的也只有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而已,如遇到用掌的式子就只能用比的而已,而且蓄劲的圈,长久练下来无法缩小,太极拳的动能是来自于圆,而身体上的圆圈要越练越小才对,发劲时也要刚柔并济,意思是:从发劲的起点到终点也要分出刚柔来(下实上虚),所以会先五指抓地,后合裆劲由上身贯串而出,因此才会有抖手的现象,这才是弹劲真正的意义,而且发劲的速度才会更有弹性(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更快,如果只是为了一趟拳式中的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要让它看起来有阳刚的感觉的话,何不打外家拳就好了,更何况刚柔并济也不是用比一比后,再打个像少林拳那样的发劲来分刚柔并济,这是走偏了方向。

杨式老架子中如要发劲的话,用的则是最难练的甩劲为多,还有松沉劲,绵劲,然而到底是那一种劲好用呢?其实那一种劲都好,但是每一种劲都要练,这样才不会走偏掉,以前学艺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学习,从没有什么速成,也不会去想有没有较简单,轻松,易练的功法这种念头,所以一路下来,该练的都练了,该学会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都学会了,当然这得感谢恩师毫无保留的传授。

对于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但是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绵劲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慢慢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很多人,连一些所谓的名师也都有这个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这是松沉度不精的关系,有这些毛病的话,也就只能练松柔劲而已了,另外在实战当中有时可以发劲,但有些时候不能发劲,发劲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身上带着武器一样,有时会派不上用场,例如像是人多的时候,如果二个人以内还可以,但如果4~5个人以上的话就不好用了(这是本人多年来的经验),或是对方来的快,来的又贴身的时候,就不适合用,这时候就要用到缠丝劲(拧劲),缠丝劲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就会用到缠丝劲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用呢?还不是练的人看远不看近,老想着一步登天,说到这个摔法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有个小伙子,二十来岁,自称什么家传的什么拳术,常常的找人挑战,什么截拳道,空手道,国术等等…。他都挑战过,看到我在练拳,来问我发劲的问题,我说两个字"松沉",他不太信相,我说那就来试试看,玩两手,他说:他不敢,他看过我发劲的劲道,我说没关系,如果没把力道控制好,伤到你的话,那功夫算是白练了,后来动上了手,他的动作已经停了,我以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刚撤,他又一拳打过来,闪避不及,一拳从我的眼皮划过,而当他的拳划过的同时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打到我,而我却可以同时的将他摔出去,我说:要不是以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还是只会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转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缠丝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胆量,知道闪不了就让对方的拳用擦过去的减低损伤,同时也要进入对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会白捱了。

在拳架中如:摆莲腿,当头炮,旋风脚,运手,云手,搬拦捶,倒穿肘,倒撵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点在于自己身上的三个力点要实而已,没什么,所有的细节练对了自然就会了。至于各种劲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话,表示你有很多的细节没有做好,也没有做到,才会出不了劲,而且对强健身体方面也很有限。

另外发劲对气力的训练,丹气运行与强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透过内劲的节节贯串由脚而尾闾,脊椎,肩,肘,手,然后中定,气归丹田,上三阳之筋气由阳蹻脉下沉至涌泉穴,对此有利筋脉的疏通,每发一次劲就运行一次大周天循环,这是发劲的好处之一,对于实战的应用则是意念上的一个松沉,一个开合,劲就可以发出去了,而且在筋脉中透过内劲的扩张延展,筋脉,血管,肌肉的弹性则是越来越好,骨头的密度则是相对的增加,学生中有人练拳两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围,却反而变瘦了,另一个作用则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周天循环达到去无存精的效用,将体内不好的杂质,秽气排出体外,这样气力会增加,体力也会相对的增长,不能像有些练太极或是其它武术,气功的那些人一样,说自己练的多好,气到那里等等......可是体力,气力都不行,走路时亦看不到腿的抓劲,一个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浅。

关于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练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入门时练慢,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待蓄劲要进入中级程度时就要开始练发劲,发劲练不出来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劲,等到发劲练出了点眉目以后又要回过头来练不发劲,之后再练绵劲,如此重复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练拳或应用时才能随心所欲舍已从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如此才不会局限在某一领域中而已,拳艺也才能日益精进。

很多人练了几年功,功夫不怎样,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越来越了得,说起各种拳术,历史典故,名人大师等如数家珍,说三道四评论功夫等头头是道,可是练起功来......却只有,也只能比手划脚而已。

气沉丹田

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家都听过也都知道,内外拳家,练气者也都在练,但是真的有做到吗?要怎么练呢?其实气沉丹田与松是因果表里关系,其结果是产生了胎息的现象,而这又是另一个因果关系的开端,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有生就有灭,如此方能生生不息。

气沉丹田之所以练不好的原因在于松与沉这两个字,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做不好呢?或许有人会说我很松,但别忘了有松就会沉,一般只顾着松而忘了沉,所以犯了散的毛病,松不能散,不能软趴趴的,但也不能硬绑绑的,这很矛盾,没错,太极就是一种自然的矛盾,其来自阴阳相对,相生,相克的道理,拳论中提到气敛入骨,绵里针等等…用白话说就是力在骨子里,可是话又说回来,那该怎么练呢?其实心法口诀就一句话而已很简单说穿了就没价值了,很多人常把拳经,拳论挂在嘴上,可是不明其意或是误解其中正真的用意,拳经,拳论,说到底,它还是理论性,概念性,真正的心法,口诀练法要有师父的口传心授才不会走偏掉,另外,真正的心法,口诀,这些压箱功夫是不会出现在文字上的,其往往都是一句白话,一个很简单的观念然后持之以恒的锻练而已,传统的学艺过程中须要用时间来累积打底的用意是;基础练扎实了,观念清楚了这才能离开师父的身边,不然只知练形,内在的功夫不练,很难出功夫的,在师父的身边经由师父不断的更正,修改,功夫的基础才会扎实,以后的路才不会走偏,这才是真正的内在,因为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做起来又是一回事,这也就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气沉丹田都练错的原因,气沉丹田不是只有用意念把空气吸到肚子里去,气沉丹田要把松与沉合在一起才可以,不然的话练了一辈子还是只有在那吸气的份而已,正确的练法其实也只有一句话,一个观念而已,有了气沉丹田之后才会有胎息,胎息的目的是为了要蓄养能量,这是为了动静合一,刚柔并济之故,没有这些功夫就不会增长,相对的这不也是大家最想追求的内在吗?以前我常跟学生们说很简单,没什么,学生们的表情不置可否,但是当自己有了感觉以后又会觉得惊喜原来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只是要不断的顿悟,体会罢了,当然用嘴皮子是练不出功夫来的。

圆档与松沉

松沉与中正的前因后果所产生的现象:圆档,裆要圆,圆要撑,这是因果关系,不能只做表面的圆而已,如此足掌就不能全实,一般不是足掌外翻就是跷起来,这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没有松够、沉够的关系。中正与松沉和圆档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关系,松没有中正就不能沉,没有了沉,裆也不能圆,没有了圆就没有撑,当然也就不会有满,所以就蓄不了劲,如此遇到来的力道大时当然也就化不了劲(太极拳要化打合一),所以就会变成能看不能用的太极拳了,不然就是轻轻推,慢慢来的推手表演。裆要圆才会有劲的满,劲满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圆的弹劲,对手力量来,不但可以化对手来的力,更可直接将他的来力跟裆劲送给他,假使裆有角的话(裆没有圆),当你在蓄劲要发劲之时,对手跟着你的重心后退,将力给你,你的重心就破了,其实功夫这个东西是一个由多种成份组合而成的复合物,少了那种成份就一定会少了某种功能这是一定的。

中正的关键在于脊椎与腰跨两者间,因为整个松沉的重力要经由脊椎下沉到跨裆之间再到脚底,而后再将圆档的劲上传到脊椎,如果脊椎没有中正的话劲就断了,这是属于武术层面,如果以筋脉气血运行的角度来说,背与跨裆的角度不对的话就无法运行大周天,因为三阴之气无法上传,三阳之气无法下达涌泉穴,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阳阴,同样的如果脊椎前倾或后仰也无法松沉到脚底,相对的脊椎也不能为了要松而跨掉,内家功夫就离不开阴阳和周天循环,太极拳不是只有比手划脚,要有能量后才会有力量。

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后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练习或要用甩劲时就要快得起来),即使不发劲也会有劲的延伸,绵绵不断的感觉,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要死不活的松跨软当中,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一定练习的过程,方法,那一家,那一派才是绝对正确的,但其结果才是重要的,一样的,也要能合乎拳理才对,现在大家学习的内容实在偏离了根本原理太多,以至于练了很久练不出什么东西来,现在流传很广的一种太极拳将很多的内在简化(招式上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其名是为了推广太极拳,但是少了那些内在的功夫以后,这种太极拳,就不是太极拳了,能看不能用,比手划脚,如以养身,健身来说的话,还比不上去跑跑步还要来的有益身心,常常看到一些太极练了十几二十年的人练来练去还不是那一副样子,自以为很松,以为来几下表演性的推手就是太极,那就太好笑了,实战当中那些把戏是用不出来的,能看不能用,其实这连最初级的都排不上,为何?不管怎么练,不外乎一个通则,“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小细节如果不一一的详解很难体会其间的道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比对法,就是实际动手试,看看正确的动作跟不正确少个不起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其结果有何不同就能恍然大悟了,所以,以前师父教拳的时候总要详细的拆练讲解这样才能真正的练到功夫,而不是比手划脚的摆招式而已。

其实少的东西都是内在的层面为多,因为一般人在学拳或打拳的过程多在注意动作的问题,而忽略了先要有内在的能量才会有外在动作的道理,有了内在的能量外在的招式不论何种动作都会有力量。

总结来说:松沉要有头有尾,不能只顾松,不能犯了软,跨,散的毛病,要把力沉到骨子里去,这样根基才会在胯裆中,如此才能一步步的提升境界,松沉有初级的练法,中级的练法,高级练法,每一个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化打合一,既是蓄劲也是化劲,化劲用的是蓄的,让对方感到我方的身体像海棉一样,一直吸收他的来力,而不是像一般表演推手那样,让身体歪一边或一直退后然后再发劲,这种情况如果对方来力大或快时,功夫就不能用了。

中正:不管松沉蓄劲当中,或是移重心当中,还是坐胯,都要中正,怎么样在这些情况当下中正,跟松沉有着很大的关联,而松沉又要有中正才能做得好,每个环节都要到定位才行,听起来似乎会很困难,其实不然,重要的是不要自己骗自己,该练的一定要按步就班,一点一滴的累积功力。

阴阳变换:指的是移重心,每一次的移重心都是一个阴阳的开合,每一个动作当中会有好几个阴阳开合,在开合的过程中,阴,阳,轻,重,多,寡,刚,柔,都要做到,这样在整个移重心当中,裆的圆,撑劲才不会失去,不要偷工减料,这是很多人练不好的原因,同样的在阴阳变换,也分有初级,中级,高层练法,一层一层的往上提升境界,不要老想着要速成,这是犯了一个贪字,太极拳里,要忘了手,要练到无手,就是忌一个贪字。

归元中定:指的是坐胯,坐胯时要做到上半身气沉丹田,下半身圆裆胯撑,如此才能根归元,身中定。有定才有动,有阴才有阳,上身由阳变阴,下身由阴成阳,一个定式当中又转换了一个阴阳,下一个动又是一个阴阳的转换开合,这样三阴,三阳筋脉才能生生不息。

外国人看太极拳

我有个学生,是个美国人,在美国当地拜师学了十几年的太极拳与螳螂拳,如果打起螳螂拳来还算是虎虎生风外行人看来架式还挺吓人的,不过他自己也知道空有架子没有功力,不竟怀疑起中国功夫真是如此而已吗?所以他离乡背井的先到中国大陆去寻访名师,但是找了一年看来看去还是空练架子的功夫,其实,并不是没有真正的高人,只是他没有遇到,天下之大岂有一山独高乎?后来,到了台湾又寻访了一年多,几乎心灰意冷,连原本所学的都已放弃不练了,直到看到我在练功时,即刻的要来拜师学艺,原本想说老外不知道能不能有耐心,毅力不断的修练与学习,当时还一直告诉他学这个功夫很苦,很累,看他是否会打退堂鼓,那知…他只怕没有真功夫可学,更何况千里迢迢寻找师父学功夫那么久,岂有放弃的道理,现在这个老外弟子很用心的在学习,进步也很快,毕竟以前所学的基础还在,差别在于心法,口诀的应用,如果一门功夫没有其心法口诀的话,你怎么知道到底练的是什么呢?但各拳种的功法,只要是内家的话必定有共通之处,或许训练的重点,方式不同,但要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在外家的功夫中加入内家心法的话,对外家功夫的气力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就是老外弟子进步那么快的原因了,老外的力量比较大,因为形体较高大的关系,所以每当在实际对练时如果功力不够的话,要弄倒他是不容易的,在外国人的眼中,他们的观念是用证据来验证功夫而不是用嘴皮子来说功夫的。

松沉劲与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关联性。松柔劲是太极拳的入门劲法,有了松就要有沉,如果有沉的话就会有一些肢体的动作、现象展现出来,胯若不能进入松沉劲这个门槛,则无法进入太极拳的大雅之堂,很多练太极的人练的拳法招式都是大同小异,但那不是重点,我一直强调,拳式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在于内在阴阳,开合,聚散,循环,但是即使同一系列的太极拳流传至今,练法上也存有很大的歧见,这不外乎是一个原因;一代传给一代的东西这边少一点,那里少一点,所以到现在练的人会有很多的疑问出现,当疑问出现时就自己想,自己猜,自己编,可是再怎么编,还不是只有拳式的改变而已,到最后也就不成样了,有些人口口声声说太极拳要立身中正,松腰落胯,可是打起拳来恍来恍去,散慢,重心高的像站直一般,这只是太极操罢了。

现在来谈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关系和相对性,劲起源于脚底,而手,这是生,生是由下而上,松沉是泻,也要由上而下才对,有人强调美人手的太极拳,说对它也算是对,但只对一半而已,这起因于在尚未出掌之前是要放松没错,当然不可能还在蓄劲的时候就坐腕,让力抗在肩上,然而再出掌,劲到腕时身体一个松沉,腕就会坐下来,劲就会自然而然的顺着手指头贯串而出,所以会有劲透指稍的现象出来,如果只是为了一个手势,肩就无法松沉下去,有多松?不过是皮的松而已,如果真的有劲的话劲还在手上,假设真要打人岂不是没有真正的把劲全送给对手吗?可是话又说回来,没有松沉,劲从何而来,一些人练久了有点松,自然而然有些上身的柔劲,表演起一些发劲的"表演"这些演出,推的人都是轻推,慢来,配合表演者,太极拳不是只有练一些表演性的东西而已,太极拳练的是内在的功夫,试问实战当中这些把戏还能用吗?太极拳能快的起来的关键在于松沉,松沉为的是蓄劲,蓄劲在根,而根要深,试想树的根若不深则不稳,相对的根若深则能稳,再大的风吹也会经由众多的旁枝分散掉来力,而不是只用松胯向来力的另一方去化劲,那是对来力慢,来力轻有用,来力快,重的时候就用不出来了,有些人表演起发劲的把戏似乎功力精湛,可是走拳架时裆不圆撑,移重心时后脚又直,不然就是重心太高,沉不下去,前倾,后仰等等,老是把听劲挂嘴上,听得了劲是因为来力慢,来力轻,真正听劲的地方不在手,也不在腰,而是在根,太极拳的出拳或掌是不能动手的,我常跟学生们说,忘记自己的手,我要打你,不管是出拳或掌都跟手没有关系,手只是一个传达,接触的点而已,更何况身体的任何一个点,只要接触到对方都可以是劲的出口,这个观念是建立在松沉劲的用法上,手要出去,先管松沉,劲就自然会跑出来了,有这个松沉劲就无须理会手势如何,上半身的形体,它自己就会定位,形成了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状态,如果意念还在手上的话,身子就无法松沉下去,如此身上的劲就没办法贯串而出,这也就是很多练美人手的拳架一个比一个高,沉不下去的原因,即使勉强练低一点的拳架,裆也无法圆撑,以至于身体歪一边,重心都落在腰与膝盖上,这些问题同样也出现在一些练陈式太极拳的人身上,正因为如此,重心沉不下去,所以再怎么练都只能用慢慢比的而已,不然就是拳架打的很漂亮,可是却出不了劲,对于拳论中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后发先至等等,当然就无法练出来,最大的因素是误解了方向,因为学这种路子的人太多,教这种调子的太极拳又太多,以至于太极拳流于比手划脚,失去了真正太极拳武术层面的东西。

另外有人打起陈式太极拳的某些拳式没有做到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话,也像极了美人手式那一派的太极拳,如懒扎衣,单鞭等,有些人误以为用手腕转一圈,就可以混过去,那是自己在骗自己,这是在做表面功夫而已,太极拳讲的是一个阴阳相等的观念,上下,头尾,长短,高低,都要分清楚才会出功夫,松沉练的如何看看手形就能知道了。

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一般认为杨式较柔,而陈式较刚,有人觉得陈式的较好,有人认为杨式较合体力不好的人练等等(如果以现在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来讲,跟现在杨式太极拳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能像杨式太极一样用比的而已,勉强来说只比杨式快了那么一点点而已,立身要中正,要快慢相间,刚柔并济,什么缠丝劲,要松活弹抖等等……似乎没有看到,裆没有圆撑,身与腰胯也断了劲,以至于打起拳架摇来恍去,用身体摇来恍去,骗自己有转移重心,发劲也不是用弹出来的),其实两者内在应该都是一样的,差别在于外在的招式动作和心法的名词不一样而已,陈式古太极(大架子)讲的缠丝劲,在劲的表现方面因为快慢相间的关系会着重在弹劲上,何谓弹劲?就是把缠丝劲加上速度,用弹的方式将劲发出去,这种劲道浑厚,且快,不须太大的空间就能发劲,意念上的一个松沉就能把劲合起来发出去,而在杨式老拳路里练的是拧劲,其名词不一样但内容讲的、练的是同一个道理,而心法口诀也是大同小异,诸如此类,太极拳一定要能快能慢,快慢相间,刚柔并济。

这个缠丝劲大家都在练,可都是一知半解,听来看去,都是用意念怎样缠怎样绕,或是脚怎样又怎么样的,明白说,百分百错误,心法口诀,一句话,一个观念而已,可是不代表就能学会缠丝劲,会还要知道怎么用,这是要全部的小细节都练对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跑出来的东西,不是说要练就能练成的,缠丝劲是属于中级层次的功夫,用在近身缠斗,化劲,锁身使对手有如身陷蜘蛛网中无法脱离,不管身体那个部份碰到对手都好像一条一条绳索缠住对手一样,在发劲的部份则会有旋转弹抖的劲,发缠丝劲会比一般直劲的力道还要来的大,太极拳要能化又能打非得缠丝劲不可,不论直的来或横来,上下来的力皆能化,而且化劲就是在蓄劲,将对手来的力还给对手,自己反而不费吹灰之力。

杨式和陈式有何差别,又有何好处?杨式把拳架的动作化繁为简,专注于内劲的凝聚与运行,虽然外在动作的阴阳开合少了,可是内在的开合却更详细明显,如此每一招定住时,则是一个大周天循环,但简化动作上的开合以后,阴阳变化就少了,少了阴阳变化后相随的动作自然就小很多,此一差别在丹田内气的运转上会减少,所以在气力方面的训练较为不足,但是对中正,松沉的训练较容易体验(这里指的是本门的古传练法,非一般杨式37式),陈式古传太极拳大架子(指的是本门古传大架子)在刚柔的分配中较平均,所以会有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拳式,在一趟拳当中会有如波浪般的高低起伏,事实上不管陈式,杨式太极拳粗略的来说:练的内容为三个部份,一是松沉蓄劲,二是阴阳变换,三是归元中定,有了这些内在以后什么样的招式都不重要了。

对岸的一些人将大架子归类为新架,他们那种才是老架,我的感觉是这样,你们自己高兴就好了,我没有意见,但是你们在练的时候,刚柔并济,松活弹抖,立身中正,重心转换,缠丝劲等等……不妨自己检视一下,毕竟功夫得靠自己练出来才是。

浅谈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用

健身跟强身有何差别?这是一个顺序的问题,先健身后强身,很多练太极的人想借着太极拳来健身,这个观念是对的,但是错在把练出功夫跟健身分开来,应该这么说:有多少功夫才会对你的身体有多大的好处,功力累积的越深则由健身进而强身,这才是正确的观念。

正确的太极拳在武术的层面所走的路径就是道家的筋脉,内气周天循环,在前文中所提过,不论是那一门派的太极拳,完成一个招式,内劲,就得走一趟大周循环才对,如此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是结合道家内功而成的一门艺术,即是武术,也是健身法宝,当然不能只有比手划脚的练招式而已,至于什么样的招式一点也都不重要,招式就好像是衣服一样,各种款式的衣服合适穿就可以了。

大概来说,太极拳在健身效用上有几点:

一,筋脉。活化我们的肝,肾,脾胃之三阴筋脉,我们的三阴筋是"生"的开始,一般人会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血压高,这都是典型的下阴筋失调的原故,古人说过:“人要老,腿先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练太极拳如果练的对的话,三阴筋脉生生不息,一个开合缠丝拧劲就练到了三阴,三阳,带脉,任脉,督脉,其中有生有泄,有阳有阴,有高有下,完全符合太极相对等的道理,哪一派的结果都应是一样的,怕就怕练错,或是只练外型,功法不明,东少一点,西少一点,练筋脉是第一步,也是万丈高楼的地基。

二,内气。太极拳的劲是松沉而来,松沉以后会有丹气的凝聚,随着劲和丹气的运行全身,会有去故纳新的作用,一般人生活作息正常,却精神不振,这是典型的中气不足,有人以为练气功,把气吸到肚子里去就可以了,但结果呢?一些练气功的人常说:我的气到那里,我的气有多饱满等等,可是却没有体力,须要用到体力的时候却有气无力,这是顺序颠倒的练法,筋脉通畅了,气才会聚集,有了周天循环,丹气自然而然就会归元了,如此先天之气才能与后天之精气结合。

三,胎息。胎息这个东西它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它是蓄,也是养,就好像是我们的存款一样,有存款,有急用的时候就不必伸手找人借钱,胎息时肚子会有内外鼓动的现象,有人用顺势,逆势呼吸来教人练功,这是错的,误人不浅,后文中有讨论,这里不多述,为什么会有此错误的练法出来,我想这是大家以讹传讹的结果,以为顺,逆呼吸就是内功,真是无知的可以,不然就是看人练,然后自己乱模仿,就像我在省思篇中提到的那个花拳绣腿的家伙一样,看一看就乱模仿,其实胎息你只要顺序练对了,功力到了,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就会的东西,少了前面的步骤,就算你练十辈子也练不出来。

胎息是属于练气的部份,有很多人都在练气功,门派也很多,论述也很多,没有所谓的绝对,但是,先后的顺序没有练对就是错的,很多人筋脉都还没有练到就想练气,这是本未倒置的做法,这是因为大家都想挑轻松的练,筋脉的练法要先劳苦才能去除体内的杂质,浊气,如此筋气才会生生不息,而大家对于练气的错误观念则是认为较静态,所以会比较轻松,因为只有吸吐而已,不然就是用想象的,如果功夫能用想象的想出来,那全世界就都是武术高手了,在太极拳的中定时要练出胎息,阴阳变换时将内气运行至全身,这才是真正的古传太极拳奥袐与精深,其实这些一点也不难,练法对了,二年内就要学会这东西,不然就是浪费生命,我常跟学生说:要跟我练功,先得要舍得汗水,要耐得了性子,才能出真功夫,这句话是恩师跟我说过的话,这也是每个学生入门之前我都必说的,不要盲目的练招式,急着要把拳架打完,比手划脚的打拳架,如果只是想练招式而已就不用跟我学,教招式的人一大堆。太极拳每个阶段的练法都不一样,初级,中级,上层的阶段练完了,就可以融合自己的体验与喜好去发展,每个人的拳式都会有个人的特色,虽动作大同小异,但是感觉不会一样,不要像有些人,功夫还没学一半就改起拳架来了,变来变去还不是比手划脚而已,浪费生命。

结论:太极拳不能把武术的层面简化掉,有功力才会真正达到健身,强身的效用,古传的太极拳包括了动态的外在功法,内在的筋气运行,道家内气的周天循环,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不能用驼鸟心态,练练招式而已,或者用是用我只要健身而已,所以不用有功夫的观念来练功。有了上述的内在和锻练过程已达健身之功效,接下来则是强身的阶段,同时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太极拳的大雅之堂,也开启了武艺殿堂的大门。

劲与筋脉,血管,脏腑的关系

太极拳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内在的蓄养,聚集,循环等(后文会提到这当中的前因后果),有了这些之后才会有能量,有能量之后才可为我所用,每个人只要练法对了,然后再用自己身上的两个东西来换,就一定能做到(一,时间,二,汗水),功夫这一档事,没这两个东西与正确的心法口诀是练不出来的,有了能量累积,蓄集以后就要学会发劲(多种劲法都要学会),借由发劲将内劲贯注运行于脏腑与筋脉,血管之内,透过内劲的一缩一放可达到扩张,舒展,按摩,而肌肉,血管,筋脉,脏腑,则是越来越有弹性,有韧性,这是练发劲的好处,很多人练太极拳用比的,劲弹不出来,自己练不出来就说太极拳要慢慢来,用意不用力等等做为借口,用意不用力没有错,那是要身体可与意念结合才对,不然的话,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不听话,只是空想像而已,其原因很简单,能量不能聚集,没有能量身体无法执行意念所要的目的,这是先后顺序不对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要一步一步的练习?为的就是要身与意合,神安定,如此才会有能量的聚集,这个用意不用力这东西无须刻意的练习,要打人不是用手去打人而是用身体内的能量去打人,这个练法观念才是对的,那是一些学艺不精的人误解了方向。

这个能量聚集的第一步是筋脉要通畅,有人会说我的气用意念可以到那里等等......所以很通畅,那是自己说的,气要能与力合成为劲那才能为自己所控制,方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用想象的。我们所说的筋脉通畅指的是:要能从筋脉的源头运行到末梢才对,要先由这个地方练起,练对的话,越来越精纯,意念到那里,劲就到那里了。

记得以前与恩师对练的时候,常常不明就理的就被恩师摔飞出去,后来发现恩师的脚掌稍为点了一下劲马上就到手了,之后询问恩师我的观察是否正确,恩师笑着说:“小子,再练一年你就可以出师了”,恩师说:“你现在身体已经可以听劲了,等到你可以用脚掌感觉到力的时候,功夫就算是及格了”。这才是真正身与意合,用意不用力的表现,而不是用慢慢比要死不活的练招式而已,太极拳要进入强身的阶段就是要把气与力合起来,松沉蓄劲,能蓄则要能发,能发则要身与意合,如此方能刚柔并济,阴阳调合。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射天狼 2016-4-11 02:12
此乃高人也。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