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5||
金秋季节,硕果飘香,当你走进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东方佛城”, 这是一座跨越千年时空的古城,古色古韵,又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自在正定。最值得回味的,这座城市从骨子里透出的那股浓重的佛教文化气息,沉淀出无数文化瑰宝,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同时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走进千年古刹隆兴寺,仿佛置身于“佛国”中,不时跃入眼帘的佛教建筑之最,令人叹为观止。其实,隆兴寺最初的名字是隋文帝为“龙藏寺”,就是藏龙卧虎的龙藏,唐时曾将藏字改为了兴旺的兴字,在康熙年间才改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名字—隆兴寺,俗称大佛寺,令人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绚烂文化。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不久便在正定生根衍息。“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民间传说华北有四宝。隆兴寺始建于隋朝,素有华北四宝之称,隆兴寺是我国著名的寺院之一,又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正定因隆兴寺而闻名,隆兴寺又以大佛扬名天下。当你走进这座千年古刹,古朴庄严,一座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在参天松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古色古香,但岁月的风雨却留下了沧桑的痕迹,这座佛教艺术宫殿,蔚为壮观,果真有不少让人惊叹让人动容,令人美不胜收。
千年古刹正定隆兴寺内佛教建筑至少有七处文物堪称国内之最美的风采。
最美的风采之一:“中国最美观音”——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倒坐观音之美称‘正定菩萨’
摩尼殿内佛坛后的观音像因面北背南,故称“倒坐观音”。表明观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在位于北京阜成门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鲁迅先生曾将其照片长期摆放在北京故居书案上,鲁迅称之为“东方美神”。
只见这尊倒坐观音像高3.4米,面带微笑,头戴花冠微右侧,身稍前倾,身着镶饰花边的红裙,一脚踏莲,一脚踞起。面容秀丽恬静,右腿自然斜压于左腿之上,右手绕膝轻搭于左手腕部,呈大自在状,闲适自若、怡然自得,那双大智大慧深藏的慈眼微微俯视天下,这一有着东方维纳斯之称的最美“倒坐观音”像乃世界孤品,独一无二。
最美的风采之二:“中国古建筑孤例”——造型独特的北宋建筑摩尼殿
摩尼是梵语,意为如意宝珠。大殿的殿身中央为重檐歇山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抱厦,使整个建筑平面形成了十字型,殿中的彩塑和壁画十分珍贵。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发现摩尼殿后大加赞誉,称这种布局平时除去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艺臻极品,是世界古建的孤例,并将其编入《中国古代建筑史》。
最美的风采之三: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观音像——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
说起来,正定最有名的,还是隆兴寺里的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铸造的千手千眼观音铜立像,而俗名大佛寺名称的由来亦源于此。隆兴寺大悲阁内供奉的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通高21.3米,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更显得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再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最美的风采之四: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木质转轮藏
据史书记载:转轮藏是为了方便不识字的或者无暇披阅经文的信徒所创,国内现存实物很少。其实,它就是一座可以转动的八角形木制藏经橱,分藏座、藏身和藏顶三个部分,直径7米,由一根长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体重量都由底部的藏针承受,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实在是一件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最美的风采之五: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千佛绕毗卢铜铸造像
隆兴寺中轴线末端,由崇因寺迁来的毗卢佛,明神宗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举高6.42米,佛像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莲座摞置而成,自下而上逐层渐收。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佛像。
最美的风采之六:我国古代绝无仅有的铜铸双面佛像
位于摩尼殿北面的戒坛内供奉着一尊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相背而坐、身手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面北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弥陀像手做禅定印,药师像手做慈悲印,神态平和宁静,简洁秀雅中生出寂静庄严相。一般寺院的戒坛供奉的多是释迦牟尼佛或者其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像隆兴寺这般供奉的绝无仅有。
最美的风采之七:我国现存最完美隶楷过渡的楷书碑刻——隋龙藏寺碑
千年古郡放异彩,矗立在隆兴寺内的隋龙藏寺碑,是国内现存楷书碑刻鼻祖。此碑刻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之祖”。(文/宋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