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张国堂
2011年10月15日
《论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徐志刚先生注解说:“毋:同‘勿’;不,不要。意:推测,猜想。必:必定,绝对化。固:固执,拘泥。我:自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徐志刚先生的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朱熹注解曰: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杨氏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我的注解是:意:臆,在情况没有显明(明朗)之前,或事情的缘由未考察清楚之前,就遽下臆断。必:期必,无根据地绝对肯定自己臆想、臆测、猜测的判断(即臆断),并轻率地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作决策,并把自己的决策作为决定坚决去执行。固:固执己见,当情况已经显明,并与自己当初预想的判断不同时,仍然不改变自己先前错误的决定。我:私己,当自己的决策已经失败时,不正视失败的结果,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还文过饰非,千方百计地推卸自己的责任,甚至还忌恨、陷害、打击先前持正确见解的人。
我在此出一个学士论文的课题: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总路线以及后来的文革为例,根据1957年至1976年的历史事实,论述毛泽东的意、必、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