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顾绍骅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992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

热度 2已有 964 次阅读2022-4-21 21:12 |个人分类:顾绍骅艺术观点与作品|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 

有视频的本文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031/13/3642803_943375204.shtml 入手,彻底改变中国画“西风东渐”,甚至是全盘西化的现状!(人民网强国论坛积极支持《中国画审美标准》)为此,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郭诩(1456-1532), 字仁宏,号清狂道人,江西泰和人。擅长山水、人物,兼有粗笔和工细两种面貌。尝遍历名山,曰“岂必谱也,画在是矣。”书法工写兼备,其画风在明中期 别成一格。郭诩的写意画,细笔不落纤媚,粗笔不近狂率,神气淌穆,耐人玩味。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风格豪放,时有奇趣,郭诩与吴伟齐名,为吴伟、沈周、杜堇所推重。又善杂画,信手作人物,辄有奇趣。用没骨法画花鸟草虫,信手点染,虽笔墨简括而变化无穷,野趣盎然。弘治(1488-1505)期间,他曾应诏入京,授锦衣官职,但郭诩固辞谢却。这次进京他结识了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与之交往,受益匪浅。他的作品传世不多,从上海博物馆藏《杂画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白描人物《琵琶行图》轴和湖北文物店藏设色山水卷《江夏四景图》(1514)等传世作品中,可见其作为职业画家不拘主题与形式的艺术创作风貌。画风简逸狂放者,接近浙派。

《琵琶行图》明 郭诩  纸本水墨 纵154厘米,横46.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意创作的写意人物画,表现白居易与歌女邂逅相逢的情景。其展现的是绘画之外的书法艺术的风采。丰茂的书法墨韵与简逸的绘画笔趣形成和谐的呼应关系并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体现出中国画注重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琵琶行图》整幅作品诗画结合,隽永有致,寓意纯正,具有深刻的内涵。画中端坐的白居易和抱琵琶的歌女,运用细秀流畅的工笔白描法勾出。诗人双手抚膝端坐于旁,神情专注地面向歌女,似乎在倾听其诉说不幸的身世。歌女侧身而立,怀抱琵琶,身着拖地长裙,体态窈窕俊美。笔墨大胆精减,将人物“听”与“说”的神态表现得极为生动,风格清新淡雅,省却了环境和陪衬人物,着意刻画两位主角,并突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笔简而意深,极具感染力。此幅构图新颖奇特,占画幅三分之二篇幅的《琵琶行》诗为行草体书写,纵向取势,参差布白,极具宽窄长短之变化;结字笔画纵横奔放,或断或连,枯润纤秾皆在章法之中。画面削尽繁冗,没有任何晕染,仅以简约明了的圆熟线条勾画出诗人与落难中的歌女,形象高度提炼,笔墨大胆精减,却将画中人物“听”与“说”的神态表现得有声有色,极具感染力,展示出作者于人物画创作上形简神足的深厚功底。在画作中运用大篇幅的书法,不但体现了中国画注重书、画结合的艺术特点,也是对画面最直接的文字补充,更展示出作者于绘画之外的书法功底。诗题在画幅中,令画面充实、平衡,布局也更完美,犹如人物活动的衬景,填补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并通过字距、字体结构的诸多变化扩展了画面的纵深空间,那磅礴气势也令画面清逸儒雅的意境增添了气魄与力度,从而增强了全画的艺术效果。书法的墨韵与简逸的绘画风格形成和谐的呼应关系,整幅作品相互交融的诗情与画意,使其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此外,诗题在画幅中起到了令画面充实、平衡、布局更完美的作用,犹如人物活动的衬景,填补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并通过字距、字体结构的诸多变化扩展了画面的纵深空间,那奔流直下、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也令画面清逸儒雅的意境增添了气魄与力度,从而增强了全画的艺术感染力。题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清狂画并书

该画作运用工笔白描法,端坐的白居易和抱琵琶侧立的商女,均以细秀流畅的兰叶描勾出,比例合度,情态细致,风格清新淡雅,毫无狂态和逸笔,属于郭诩比较工细的一路画法。然亦透出画家对简逸的追求,如在情节铺叙方面,省却了环境和陪衬人物,着意刻画两位主角,并突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情态,笔简而意完。该画作中结字笔画纵横奔放,或断或连,枯润纤秾皆在章法之中。画面削尽繁冗,没有任何晕染,仅以简约明了的圆熟线条勾画出诗人与落难中的歌女,形象高度提炼,笔墨大胆精减,却将画中人物“听”与“说”的神态表现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展示出作者于人物画创作上形简神足的深厚功底。

名家点评

整个画面不设背景,画家深刻地体会诗意,构思巧妙。作者集中把握人物仪态和性格特征。着重刻画人物的感情变化的一刹那,尤其抓准抓活了脸面和眉角之间瞬息变化,便抓到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更加突出了诗人与歌女“同是天下沦落人”这一主题,给观赏者以艺术感染力。这是此画成功的关键所在,充分说明了作者有善于写实的深厚功力。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_图1-1

《乞巧图》明 郭诩  尺寸122×64cm

乞巧节(七夕)是中国的岁时风俗,七夕晚上,妇女用彩线穿七孔针,在庭院中设香案供桌,摆上瓜果、鲜花、针线等,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此图所绘:乞巧节(七夕)之夜,明月当空、怪石长竹,庭院宽阔、主仆三人,焚香设案、欲拜星月--------;郭诩擅长山水、人物,兼有粗笔和工细两种面貌。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风格豪放,时有奇趣,与吴伟齐名。又善杂画小品,用没骨法画花鸟草虫,信手点染,虽笔墨简括而变化无穷,野趣盎然。郭诩经常在山水画作品上题写自作诗,以“自寓其逍遥豪迈之意”。以致天下竟传清狂画,购之百金。当时在画坛上享有盛名的江夏吴伟、北海杜堇、姑苏沈周在见到他的作品后,莫不延颈愿与之交往。

《东山携妓图》明 郭诩 纸本墨笔,纵123.8厘米,横49.9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以东晋名士谢安栖隐东山的轶事为蓝本。谢安,字安石,未入仕前已名重于时,朝廷屡次征召,皆以病辞,隐居会稽之东山,放情山水,以声色自娱,每出游必携妓同行。后出仕司马,又升任宰相。但见画家妙笔丹青之中,放荡不羁的谢安头冠乌帽,身披宽袍长衫,款款稳步而行。他的面容逍遥自适,双眸炯炯有神,胡须飘洒胸前,富有豪迈之气,风雅旷达不凡。身后三位体貌柔媚的年轻家妓,头戴簪花,云髻高耸,衣着敞领裙袍,步态轻盈尾随环侍。整幅画面清秀雅致,颇为怡人,右上方署有郭诩的行笔墨迹:“两屐东山踏软尘,中原事业在经纶。群姬逐伴相欢笑,犹胜桓温壁后人。嘉靖丙戌(即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春,七十一翁清狂道人,泰和郭诩识。”如此诗画结合、以神达意,点明了此图之主题,随后另钤“狂翁”“太和郭仁弘印”“二梦亭”阳文长方印三枚。

东晋名士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乃魏晋风流代表人物之一。据唐代《晋书》等记述,谢安“少有盛名”,才气不凡,时人多爱慕之。早年步入官道,但因不堪仕途纷争烦扰,遂辞官不就,于老家会稽(今浙江绍兴)景色幽秀的东山之麓,隐居悠闲自乐。朝廷屡召谢安入都城建康(今南京)作官,皆被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其弟谢万入仕后曾担负边藩重任,但因统领不力被朝廷罢黜。谢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东山再起后先为桓温司马、官至丞相,组织指挥过彪炳史册的淝水大战,由于运筹帷幄得当,8万东晋将士以少胜多,一举溃败前秦苻坚的90万大军,最终让晋室转危为安。此举也为谢安赢得了很大的声誉。谢安隐居东山期间,尽管沉醉于山水云林之间,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此图表现的正是谢公携妓冶游的悠然生动情境。

  郭诩在该图创作中,紧紧扣住传统人物画的基本特点,用笔多以勾勒,渲染为辅,笔墨遒劲飞动,线条流畅含蓄,起笔落墨、顿挫转折等皆颇到位。人物头部多用细笔表现,描绘比较细腻,点睛恰到好处,谢安的胡须随风飘洒,众人衣饰勾画近乎白描,简约而洗练。画家笔下的主人公沉静率真,气宇轩昂,风度儒雅怡人。而随行的家妓则顾盼生姿,秀逸传神,相得益彰,气质不同流俗。郭诩透过娴熟的笔墨着力表现意象的禀赋性格,不过于苛求形似,而是更加注重神采意韵的真情阐释,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高古清脱、栩栩如生,由此焕发出潇洒飘逸的心灵境界和人格意趣之美,甚为耐人寻味。该图背景虽然仅作留白处理,未有再现风光旖旎的东山景致,然而观者在此心随谢安神游,却依旧能够带来不少放情妙赏的遐思冥想……郭诩在此可能还有借史抒情表志之意,宣抒与谢安某种相类似的心境!

  “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这件《东山携妓图》由于较好地体现了郭诩绘画的笔墨特征和风格魅力,满清问鼎中原后尝归藏于北京皇宫延春阁内,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该图轴上还分别钤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后世鉴藏印七枚,可谓流传脉络有序。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该图轴自1949年起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也是郭诩存世不多的晚年人物画佳品之一。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_图1-2

《江夏四景图卷》明 郭诩 设色绢本,长970,宽31  武汉博物馆藏

  《江夏四景图卷》又名《竟陵四景图》图描绘江夏(今武汉)东湖等名胜风光,所绘山峦轻勾淡染,烟云出没,画树信笔为之,苍莽中又见生动之致,房舍追求表现笔墨趣味,不过多拘泥工整严谨,笔法灵活潇洒,设色淡雅。款识:卷尾“泰和清狂郭诩为莲北鲁司成先生写时正德甲戊 春望卷”。印鉴:款旁“梦徐亭记”长方形,朱文,长方形,朱文,字迹模煳,方形朱文。卷首印鉴三方字迹模煳。

郭诩的《竟陵四景图》描绘了明中期这个地区山水景物风貌。描绘了一幅明中期竟陵山水景物风貌。展卷而观,但见山峦连绵,城郭、房舍掩映其中;江水泛波,渔舟荡漾其上。整幅画布局有致、独具匠心,水墨淋漓,浓淡得体,此 “缩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之造化让我们体会到山有脉、水有源,气势连贯、似断若续的画理。展卷而观,但见山峦连绵,城郭、房舍掩映其中;江水泛波,渔舟荡漾其上。整幅画布局有致、独具匠心,水墨淋漓,浓淡得体,也让观者体会到山有脉、水有源,气势连贯、似断若续的画理,为国家一级文物。 竟陵是湖北天门市的古称。此卷为郭诩游历湖北名山大川期间为国子监祭酒、竟陵东冈人鲁铎所作,“司成”乃祭酒别称。画幅以天门河为脉络,描绘了“东冈石湖”“竟陵城”“东湖别业”和“梦野书院”四处景物。笔法纵横老辣,既得清远逸趣,又有秀润之气,水墨淋漓,浓淡相宜。构图疏密有致,位置妥当,独具匠心。作品在抒发画家情怀、展现其艺术功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明代中叶天门地区景物风貌等历史地理讯息。因此,它不仅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具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献。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_图1-3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_图1-4

《朱子像》 明 郭诩   立轴

此图绘朱熹像,写朱文公头戴透明方巾拱手凝视前方,广额厚唇,目光坚定,面带微笑,显得安祥慈和。眉、神情极为生动。衣纹遒劲,银钩铁划,显示出画家非凡的功力。

郭诩自然没见过朱熹,此图或得之于宋、元旧稿,也可能想象为之,但出于对前辈大学者的仰慕,因此一改平素纵放肆恣的狂习,画得凝炼端庄,一丝不苟。不过,他笔底的雄劲力量,傲岸气度,却与我们目前能见到的郭诩其它作品气息一至,不落小家之习。那疏松细劲的胡须头发,画得轻松利落却根根都像从皮肉中长出。两眼的上睑,都有短短的一笔若不经意地划出,把对象的年龄特征在轻松一挥间画得生动传神,刻划入微。画幅右上的隶书写“文公先生像”五字,劲硬生拙,是明代早中期隶书的特征。右下小字落款,为“后学泰和郭诩拜写。”字迹比习见的规正,但仍明显带有山谷体,特别是“泰和”二字,撇、捺舒展,与多幅郭诩落款中这二字的写法完全一致。既然是“拜写”前代大学者,画法与书写规正些是必须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题识:文公先生像。后学泰和郭诩拜写。

钤印:太和郭仁弘印(参见《晋唐以来书画家鉴赏家款印谱(第二册)245页编号1009郭诩第二印,台北故宫博物院,1964年出版)

鉴藏印: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宝笈三编、显堂真鉴、蒋谷孙

说明:曾经浙江吴兴蒋谷孙(1902-1973)收藏。

按语:郭诩,字仁弘,号清狂道士,泰和人,明早中期画家。擅人物,笔势飞动,信手而成。复善山水、花卉,纵放淋漓,俱有奇趣。对浙派中后期画家影响极深。若论笔底超脱,墨渖浑厚,则张平山辈远不能与之比肩。

郭诩的画传世极少,此图曾经《石渠宝笈》著录,是清宫旧藏,很珍贵。

《斋居运甓》立轴 明 郭诩 纵112、横45厘米,绢本设色。

此图所绘:陶侃造像    绢上部五分之四处为空白,绢下部大道至简,独绘长髯须垂耳挑眉隆准官吏,身着宽袖长袍,腰系玉带,头戴晋式高屋宇型黑纱抽边扎边帽,亦称“乌纱帽”。身躯呈立姿折腰状,双手捧青筒瓦,眼下目识青筒瓦五具,亮睛点眼,神态凝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绢左上角题识:“致力中原日,斋居运甓劳。清谈废务者,功业竟谁高?”款署:“泰和清狂,郭诩并写图。”“致力”二字旁钤“亭”肖形印。“郭诩并写图”款上钤长方篆书朱文“仁弘”、“梦徐亭”印两方,绢左下角钤正方形篆书鉴藏印:“方浚颐”“曾在方梦园家”“重璜心赏”、“默盦珍藏”(默盦,伊秉绶闲印)。

阅画千幅,不如读透一帧。郭诩诗画心意,他的写意画人物细笔不落纤媚,粗笔不近狂率,神气淌穆,耐人玩味。《斋居运甓》题诗高古雄强,震耳发馈!“斋居”,斋戒别居。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坐镇均劳逸,斋居养智恬。”“运甓”,喻指立志建功立业而勤勉自励。“甓”(pì)名:砖,古代称“瓴甓”。《说文》:“从瓦,辟声。”《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庄子曰:'何其愈下邪?’庄子曰:'在瓦甓’。”“瓦甓”,泛称砖瓦,寓意平凡琐碎低下的事物。

《斋居运甓》,典自《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晋·裴启撰《裴子语林》:陶侃任广州刺史期间,事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有人看见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样干?”陶侃答:'恐怕悠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被历代传为佳话。南齐名相萧嶷《养性论》谓陶侃“习劳惜福”。唐代诗人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运甓调辛苦,闻鸡屡寝兴。”苏轼《送公为游淮南》:“负米万里缘其亲,运甓无度忧其身。”黄庭坚《寄南阳谢外舅》:“谁令运甓翁,见谓牧猪奴。”南宋范成大《不寐》:“髀弱类跨鞍,臂强如运甓。”宋末诗人方夔《夜坐苦蚊》:“当如运甓法,百匝不惮勤。”明代吾丘端撰《运甓记》戏剧两卷;明《江贝先生文集》卷十五载《运甓斋记》。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蜃中楼·献寿》:“镇日价操戈演阵,待学那陶侃运甓扰闲身。”清代翁诰《题金亦陶运甓图》:“长沙励志向中原,朝暮州斋运百甓。”民国阳兆鲲《辛亥生日感赋》:“运甓朝朝磨虎臂,枕戈夜夜数鸡声。”同源典故:“桓公甓”“运甓”“运甓公”“运甓翁”“运百甓”“陶侃甓”“陶公运甓”“运甓习劳”。饱学之士的郭诩绘《斋居运甓》,题跋诗画,隽永有致,寓意纯正,社会意义深刻。

陶侃(259—334),字士行,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东晋名将。早年孤贫,有志操。先后参与讨平陈敏割据势力及杜弢起义,以功为王敦所忌,转为广州刺史。王敦乱平,以征西大将军还镇荆州。咸和三年(328),温峤等奉他为主帅,平定“苏峻之乱”后,历官侍中、太尉;都督荆、交等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立下赫赫战功。他治理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陶侃率军进驻襄阳,荆州刺史刘弘军在宛(今河南南阳市),为张昌所败。张昌,义阳(今河南新野)人,出身汉化的蛮族。武力过人,好论攻战,年轻时曾为平氏县吏。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张昌招得山都县(城址今邓州构林镇古村)小官吏丘沈改名刘尼,假托汉朝皇室的后代,尊奉为“天子”“圣人”,设置百官,张昌自封为“相国”。张昌转攻襄阳不下,沿汉水进入长江,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张昌所控制。刘弘遣司马陶侃进攻张昌,连战皆捷镇压张昌起义。晋吴对峙,陶侃镇守荆州近20年,为晋更吴立大功。当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率兵征讨,陶侃擒获郭默父子,名震敌国。咸和九年(334),陶侃76岁去世,追赠大司马,谥号“桓”。著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64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64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72将之一。

《秤书图》明 郭诩 立轴,绢本设色,122.9×71.1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史载郭诩的人物画,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故事,但面对此幅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秤书图》,我一时难以名状。运笔行云流水,人物、衣饰线条流畅。背景中,左上方淡竹与右面苍松在远近、朝向上呈呼应之情态,此两种植物也蕴寄雅意。

  那日图书馆一文博杂志里看到明代郭诩绢本立轴之《秤书图》,不禁哑然而笑:村外桥畔,一雅士立于古松下,正喜滋滋用一杆砣秤称着篮中书册,其左侧,有两读书人侧身弯腰而观,专注神情既好似察看书的份量,也好像在辨识书册品类。三人肢体错开的下方,能看见背后地上还有一筐待卖的典籍……整个画面虽几近白描,但却透露出一点现代之“萌”、冷幽默。难不成因明中期资本萌芽商品繁盛,坊肆出书过夥,以致论斤卖书?当然,多少有些禅意的画面让我失笑,是隔了几百年后,书以秤斤卖,成了我们这三线小城若干本地与过路商的一营销手法。最早是10多年前,于衣裳街遇见,颇觉新异(更早的是布料子论斤卖)。多少围了些人,书虫我钻入,面对古今中外大典、全书一类,尝鲜中也称了一二。“你看标价多贵,大几百。以称斤两算,才一二百。”待后来发现此种卖法见甚,去年小区门口还见人摆了长蛇阵。那厮起劲吆喝,我也只瞟一眼,心语不能再做冤大头了。那什么,书贩只不过变了个花样而已。“定价高,吓着你啦?那称吧,100块一斤。书能有多重呢?”“这本重了点,铜版纸么, 6斤多算六斤得了。再优惠点?咬咬牙,兄弟,我也是爱书人,给你八折……”“嗬嗬,别走哇……唉,原来是个假斯文……”我无忌小贩讥讽,也不再纠结钱多点少点,主要觉得“不值”,在书的质量。

  郭诩作画,多有题跋,寓意纯正,具“深刻的社会意义”。一幅《漂母饭韩信图》上他题诗云:“胯下谁怜大将身,良谋未遂且安贫。独嗟项羽重瞳目,不及江头一妇女”。另幅《镜鉴图》上题“此镜千金不易酬,此镜一览露九州。我欲献君置殿头,照见天下赤子皆穷愁”,民瘼深情跃然纸上。由是,对应此幅图画,我一时找不到惯常多人集聚画面必有如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之史出典而断,只能以他“教化之心”,会劝谏、敦促人们多买书读书意而揣仿佛。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_图1-5

《虢国夫人夜游图》明 郭诩  绢本设色  尺寸146×87cm

此图为郭诩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画中虢国夫人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雍容闲适。额、鼻、颔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画家将人物置于湖石嘉树,名花曲槛的御苑之中。通过人物微仰的头部、拖地的裙裾和与两个侍女之间的顾盼关系,形成人物动态的变化和相互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感。笔墨技巧近法杜堇,远宗唐人,将院体的严谨和浙派的豪放巧妙统一在画面之中:近景牡丹以没骨法出之;假山和碧桃则粗笔挥扫,顿挫淋漓;衣纹作琴弦描处理,细劲流畅,充分表现出织物的质感,冠服纹饰描画细致入微,尤见精工。设色上既有浓淡、冷暖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款识:清狂道人泰和郭诩写

      钤印:太和郭仁弘印(朱文)      鉴藏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宜子孙(白文)、嘉庆鉴赏(朱文)、嘉庆御览之宝(朱文)、石渠宝笈(朱文)、宝笈三编(朱文)

据胡敬《西清札记》卷三按语所言:《虢国夫人夜游图》原为盛唐画家张萱所作,宋徽宗赵佶有摹本存世(见宣和画谱)。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杨贵妃得宠之后,因思念亲人,请玄宗将虢国夫人和另两个姐姐一起迎入京师。玄宗称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为姨,赐以住宅,天宝初,又分封三人为虢国、韩国和秦国夫人。三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朝野,尤以虢国为甚。史载虢国夫人丰姿绰约,雍容华贵,自恃才貌,扰乱朝纲,至德元年(756年)与杨贵妃一并死于安史之乱。宋代苏东坡在其《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中曾有“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的讽叹。郭诩此图亦取材于斯,联系到明代中期,尤其是武宗朝阉党乱政,朝纲荒废的历史事实,《虢国夫人夜游图》或在揭示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政治讽喻之意。

《虎溪三笑》 明 郭诩 尺寸 123.5×50.8cm

此图所绘:【故事】东晋时有位高僧法号慧远,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相传他曾住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据说,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有多事者,还写有一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开来,正如联语中所揭示的,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据考证,释慧远与陶渊明约略为同时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陆修静所处时代晚过百年,所以“三笑”之说纯属虚构。但这个题材日益成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而脍炙人口。

题识:陶潜不囗白莲社,此意湛湛谁得知。今日挥图成独美,也胜三老过桥时。嘉靖六年丁亥岁春,七十二翁清狂道人泰和郭诩并画。  

签条:1.郭彝民书:郭诩虎溪三笑图。  钤印:郭则生

2.明郭清狂虎溪三笑图真迹。壬寅(1962年)初冬,还庵署。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_图1-6

《羲之书扇图》 明 郭诩  尺寸133×52cm

【典故】

王羲之书六角扇

原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复见羲之,羲之笑而不答。(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

译文: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

钤印:太和郭弘仁印、二梦亭、狂翁

题识:清狂山人郭诩写。

鉴藏印:一印漫漶不清

郭诩身处浙派画风蔚为潮流的时代,作品中也不免出现“狂”“怪”等的风格特征。其时对挥洒简放的笔墨的追求与强调,不仅在职业画家中屡屡可见,即使连文人画家如沈周,亦受到时尚的趋势。这与浙派末流失于粗俗,自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文坛领袖何良俊曾言:“如南京之蒋三松、汪孟文,江西之郭清狂,北方之张平山,此等虽用以揩抹,犹惧辱吾之几榻也”,这种对浙派的过激批判未免有失公道。明代中期,受过良好文学素养的职业画家如周臣、郭诩、杜堇和徐端本等人的人物山水画,虽各具面目,但在淋漓狂放的笔墨风格之外,也或多或少带有院体的余风。这些取材于历史文学作品的写实风俗画,其实是宋代画院所崇尚的院体的余绪。

 

《醉酒图》 立轴 郭诩 (款)

【好酒】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感觉香醇的液体攸然滑过舌尖,润润地过喉,滑滑地入嗓,暖暖地浮动在腹间,徐徐地游离在鼻吸里,悄悄地潜进血脉中……是美酒,让人无法忘怀的美酒。她飘着芳香散着甘甜,轻轻柔柔就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此图所绘:山峦一侧、湖堤岸上,酒瓮一双、酒碗三只,酒舀斜插、平地摆放,三主一仆、似醉非醉,手舞足蹈、开怀纵情,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

醉三仙,是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都是极能喝酒之人。据说人有三千根头发(人有三千烦恼丝),这里的“三千思愁”应该是每一根头发都在思念之中吧。在三生石上刻下名字,就会缘定三生(也就是三世==前世、今世、来世;所以,如果把上面的意思串联起来去理解“三生石上刻三世,三千思愁醉三仙”,应该是:已在三生石上刻下名子缘定三生,而今连三千发丝都跟着饱受相思之苦,这份愁苦之浓重,足以把那三个酒神都醉倒。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郭诩_图1-7

 

 

顾绍骅于2022年2月6日星期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